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思考

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仰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强调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上的缺位问题,探讨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缺位;途径

一、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有着其不容小觑的内在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年,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在洗刷近代屈辱历史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此它就像一面旗帜一样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如何呢?作为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20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比较担忧。近期我们因为一个关于大学生信仰及信仰教育的课题研究,抽取了一部分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大一抽取了337人,大二抽取了245人,共计582人。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感觉到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仰困惑、信仰缺失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在问及“有无信仰”问题时,243人选择了有信仰,占41.8%,228人选择了无信仰,占39.2%,111人选择了不清楚,占19.1%。这个结果着实让人感到震撼,有信仰的大学生比例比较低!虽然“不清楚”这一选项有些干扰作用,事实上选择“不清楚”是否有信仰的一部分人未必真的没有信仰,只是有些不确定,但还是表明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困惑,而且“不清楚”的比例高达19.1%!所有这些,反映了大学生们在信仰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困惑状态,亟待能有一个正确的指引。

(二)信仰多元分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问卷就大学生的信仰类别进行了调查,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科学、金钱名誉、宿命论、其他选项。排在第一位的是科学,有208人选择,占35.7%;马克思主义排在了第二位,129人选择,占22.2%;对金钱名誉的选择排在第三位,83人选择,占14.3%;之后是宿命论,75人选择,占12.9%;选择宗教的56人,占9.6%;其他31人,占5.3%。可以看出,大学生们的信仰多元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表现出不那么坚定,另外,信仰拜金主义、宿命论的学生不在少数,14.3%和12.9%的比例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错误、有害的信仰观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追求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下降

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是:你认为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A金钱,B社会地位,C自由自在的生活,D幸福美满的家庭,E对社会的贡献。有182人选择C自由自在的生活,占31.3%;197人选择D幸福美满的家庭,占33.8%;只有61人选择E对社会的贡献,仅占10.5%。我们并不认为大学生对自由生活和幸福家庭的价值追求有什么不对,只是想强调这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发展的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些大学生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排斥对社会的责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不以为然,这就不能不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了。也许我们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因为抽取的调查对象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又是一所工科院校,男女比例不尽合理;问卷的设计也未见得就很科学、严谨;调查对象在回答问题时的态度认真与否也值得商榷……等等。但我们认为,即使是去掉这些不确定因素,统计上来的数据还是能够反映目前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我们信仰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足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缺位

导致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都起到很大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学生信仰教育中的责任不可推卸。问卷调查显示学校教育对学生信仰养成的影响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社会环境。因此,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不对其在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总的来看,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的确有些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仰教育意识淡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一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理论上一般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是引导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导师,他们在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然而,这些理论上的认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显然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于完成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只有课堂才是属于他们的工作领地,至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思想工作,应当是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承担这些工作。可想而知,仅靠一周一次的有限课时,学生人数众多的庞大课堂,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又能做多少具体工作呢!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多体现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之中,具体到现实的学生信仰教育中他们很难找到自身的存在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倾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隶属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学科和专业,长期在这一学科领域从事着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和经历使他们养成了更加注重专业研究的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教育,把能否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知识体系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则有些忽略,并且认为学生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主要应由辅导员来解决,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干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常常被局限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中,通过一些高大上的理论讲授来进行,往往是抽象而空洞,很难落到实处。最终,学生对这些宏大抽象的理论体系并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转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其所担负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功能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立足现实,开拓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思政理论课信仰教育的教学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其信仰教育的功能却有些忽略。1984年,教育部开始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探索。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2月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在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层次发展[1]。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来的建设历程,确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理论性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专业人才队伍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学科建设上,反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功能研究,而这恰恰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则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但更要重视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专业设置的,教师的培养也是有专业分类的,因此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近年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对专业理论的研究,这种倾向性难免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导致一些老师倾向于知识体系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思政课教师放弃知识教育,而是要提醒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关系,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价值追求。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信仰教育则是知识教育的目标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完成信仰教育的。学生只有首先从知识体系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才能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符合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但我们如果只是拘泥于知识体系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信仰教育,即使是再完美的知识教育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所在。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偏好,我们要努力推动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信仰教育生活化,是指以现实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和设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对提高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可谓影响深远,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奉为信条。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和生活紧密关系的深刻感悟启示着我们思政课教师,信仰教育生活化是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的主要问题恐怕是出在“行”上,道理讲起来是头头是道,但一到“行”就困惑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陶行知先生提倡:“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3]。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只有放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做中教”,“做中学”,注重大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信仰教育才会真正有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扎实、深入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最终内化为他们的坚定信仰。

(四)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这些新的交流工具的依赖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了。单纯的指责和禁止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倒不如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其实,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增强其教学效果也带来了许多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顺势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大、人数多、课时少,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但如果善于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课堂就会被无限延伸,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会利用并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尝试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善于利用微博、QQ、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通道,加强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和交流,真正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他们的朋友,于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或微信群,以“群主”身份引导群内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精心设计打理自己的网络空间,注意兼顾思想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以鲜活生动的方式隐性展开信仰教育。总之,新媒体在正能量的传播上具有强大优势,生活化的内容容易拉近受众,表达形式也更具吸引力,要敢于并善于借助新媒体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范春婷.简论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20-21.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7.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26.

作者:何正玲 王明禹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