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论文3篇

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

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一是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两年来,曾获全国联想营销创意大赛一等奖、“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五届“尖烽时刻”全国模拟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甘肃赛区二等奖、甘肃省第十届ERP比赛二等奖、兰州交通大学第六届科技园杯创业大赛二等奖等。2013年至2014年,共获部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共44项,学生个人获高级别奖项达305项,校级奖励35项,参加甘肃省、全国各类体育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63项,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凸显优势。从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看,以毕业生离校当年12月31日作为统计时间,2011、2012、2013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以此为95.08%,93.54%,92.01%,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全国2011、2012、2013届管理学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依次为91.9%、92.9%、93.5%。由此可见,除2013年,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略低于全国外,其它两年均高于全国水平。与省内其它院校相比,2011年兰州交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平均就业率为94.41%,排名全省第一,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高于本校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本科生就业率在83%以上,排名前三位的院校就业率分别为97.07%、96.82%、91.02%,我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为: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中铁建、中铁工、中国南北车等为代表的路内企业;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中石油、宝钢、中国人寿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华为、帅康、意尔康、森马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民营企业。从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来看,我们承担并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改革项目32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0多篇,取得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这些优秀成果,为培养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玉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第二篇

一、目前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中出现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二是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三是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将对毕业生就业时带来以下困境:

1.职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差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目前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理论基础不及重点大学扎实,实践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专科生。

2.难以胜任企业工作,职业发展无后劲

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际管理技能的培训。毕业后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很多学生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3.职业定位不清晰,缺乏工作信心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但是却普遍感觉缺乏针对性,难以进行清晰的职业定位。缺乏深入扎实的专业能力,求职时常常表现出不自信。

二、强化能力培养的人才模式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改革教学过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资源,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方面可构建校内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如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或实习的校内场所,从而方便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企业或政府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从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为实践教学导师,对本专业的生产运作与管理、质量管理等课程,让企业导师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授课,将企业进一步完善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可将大一学生进行体验式管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学生可自主申请实战项目,参与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大二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大三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大四部分学生实施创业计划并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开办公司。

3.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实践教学团队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是让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战技能。三是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老总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4.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使用个性化培养方式。

5.非教学培养途径的补充

工商管理专业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首先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布置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开辟第二课堂,有计划地举办营销策划、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者:李宏岳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第三篇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类问题

1.培养缺乏特色

众多高校有着相似的专业,相似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与相关课程,有的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因此专业服务层面指向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混淆与宽泛,缺乏自身专业特色,很难达到市场需要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要求。

2.培养途径过分单一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多采取学分制度,可是多数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缺乏经验,很少有学校开展选修课程方面的工作。此外,各学校不能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

二、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要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来制定一个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着该目标,具体设计安排专业课程,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目标制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缺乏基础管理型人才,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培养,进行更为专业的教学,通过这样,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用人,让学生毕业入职变得更为顺利。

2.找准自身定位,根据特色办学

为了突出工商管理的特色,学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各方面人才,重视基础,应用方面重视实践,科研则需要着眼于创新性这一个特点。

3.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

不仅学校存在自身理论较缺乏,学生自身也不能完全明白该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毕业前的实习,学生就职于工商管理岗位,在实习过程中,着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检验自身不足,增长工商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使自己更适应于该岗位。在增长经验的同时,还要在实习中找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和强化,真正成为可以为社会所用的工商管理人才。

三、改革创新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走向

1.校企合作模式

该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专业的基础技能和培养出众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当然为了该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学生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且在学习与实践之后可以自主选择留下或回校。这个模式目前广泛运用在全国大多数高校,这样做好处是不仅解决企业招收员工困难,而且更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无法得到社会实践这一缺陷。学生在实习中积累了工作经验,以便于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企业工作。

2“.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学习加拿大的高校以“围绕学生,课内外结合,科学与人结合,创新与教学研究结合”所形成的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这种协同式培养模式下融合,两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形成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并且,这种体系呼吁全民全方面的参与,它的核心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相同,是以人为本,这种体系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快了全国各高校该专业的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补充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弥补自身缺陷与不足,培养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使其就业能力得到提高,获得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认可,并因此促进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卢长征单位:蓬莱市刘家沟经济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