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构建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构建

摘要:构建高校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是高校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内涵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但长期以来高校群众路线工作存在的单向性、局限性和随意性问题制约了沟通联系师生的质量和效果,需要以构建沟通联系师生的互动机制,建立师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完善沟通联系的评价与监督机制,确保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常态化。

关键词:群众路线;高校;常态化;机制构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途径[1],高校则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领导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2]。对高校而言,建立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既是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必要途径。

1高校构建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的必要性

在全党上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聚焦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然而在教育领域,有的高校、有的同志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高校是远离社会尘嚣的象牙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今天,高校已不是“真空”地带,虽然高校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坚持群众路线方面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也或多或少存在“四风”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高校“衙门化”、学术行政化在社会上所引发的多方责难以及少数高校腐败窝案、串案所带来的恶劣影响,都证明高校已不是“净土”,绝不能自我陶醉,更不能清高自诩。建立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是高校加强党建的根本要求

高校党委将扎根师生、服务师生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担负着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师生中传播的职责,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群众路线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构建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才能使党组织了解广大师生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进而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依靠他们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如果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失去了群众路线,党建工作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泉。当前高校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更要遵循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坚定广大党员和师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3]。

1.2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内涵式发展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高校内涵式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学校整体的内涵式发展,这种整体的提升需要通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要素的内涵式发展才能实现,而最终这些核心和目标都要落脚于人的发展。高校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他们创造性的工作来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必然会以制度推动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发展增强活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推之有力的发展模式,这将满足高校新时期改革发展需要,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支撑。

1.3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校聚集了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都很高,最关心的就是高校能否阳光招生,确保教育公平;能否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助其健康成长成才;能否为毕业生搭建有效的创业就业平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创业。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命运,更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了解人民所需,关切人民利益,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才能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2高校践行群众路线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国内外形势越来越复杂,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越来越多样化,与师生进行沟通联系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群众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高校在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高校长足发展的目标相比,高校在践行群众路线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沟通联系师生的质量和效果。

2.1沟通联系师生在方式上存在单向性

中国共产党一贯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理解群众路线,从来不是单向的、偏执的。但长期以来,高校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上惯用“上下单向”的联系方式沟通师生,习惯通过调研走访、开座谈会等自上而下的单向工作方式来收集和了解师生的所思、所想、所盼。在这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联系沟通过程中,领导干部成了联系沟通的主导对象和主要参与者,缺乏真实互动,问题反映相对滞后,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沟通联系中对师生提要求多,主动帮助师生解决问题和困惑少。因此,往往不能全面地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师生着想,把师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容易挫伤师生的积极性,甚至因为问题处理不及时引发矛盾激化。

2.2沟通联系师生在范围上存在局限性

师生员工是高校发展的力量源泉,高校的改革发展步伐要稳健,必须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相信并依靠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坚决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但是,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暴露出一些问题:高校领导联系基层的观念不强,学校班子成员平时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比较少,或仅限于与较熟悉的人交流,而忽略了大多数。特别是平时与中层干部、学生干部接触较多,与普通师生联系交流偏少;与机关部门接触联系较多,对院系工作的指导力度不够。在联系沟通时,多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对师生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了解不全面;听有准备的汇报、看有准备的现场多,直接倾听师生意见少;应付了解面上的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等等。与师生缺少广泛接触,对师生所思、所想、所盼不能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

2.3沟通联系师生在制度上存在随意性

当前,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没有完全建立,多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措施不力等问题,现有制度体系仍然存在制度缺失、效能滞后的现象,践行群众路线存在随意性。比如在管理制度方面,多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部门设置存在成本高效能不高、职责不够清晰具体等问题,造成了许多工作进展不顺畅,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党员干部沟通联系师生的时间、方式和要求,处理和反馈师生反映的问题等缺乏制度性规定,开展工作的效果只取决于具体工作人员的党性修养和个人觉悟。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履职能力较弱,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影响了服务师生的质量和效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带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改革发展,影响了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盼。

3构建高校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的路径

高校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三高”群体聚集场所,高校特殊的社会职能与社会人员结构体系决定了构建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有其自身的方法路径。

3.1强化服务师生宗旨意识,构建沟通联系师生的互动机制

高校构建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首先是要构建规范有效的领导干部与师生的沟通联系机制,而且要确保这种沟通联系是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并变行政命令为合理引导,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变“堵”为“疏”。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现场办公、调查研究、访谈师生等“自上而下”的制度,更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对下负责、双向互动的沟通联系制度,确保师生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有反馈、有回音,而不是“仅供参考”。学校的群众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领导干部与师生互动沟通要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近师生。与师生零距离交流,面对面谈心,甘做听师生心声的“小事”、勤做暖师生之心的实事、多做解师生之忧的好事。形成师生愿沟通、善进谏,领导喜交流、善纳谏的良性互动,增强学校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3.2全面关注师生利益诉求,建立师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

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高校要始终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师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高校师生最关心的一些利益问题,如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职称评聘、收入待遇等,要切实想办法解决,努力让广大师生得到更多的实惠,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利益的诉求首先在于利益的充分表达,高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传统的师生意见表达的阵地,主要是教代会、校长信箱等,同时还要适应形势发展,充分借助网络新媒体、新平台(网站)的便利条件,让师生有地方说话、有机会说话,为师生提供完全、充分、畅通的多途径、法制化诉求渠道。诉求渠道不能有名无实,空有平台不能发帖、回复,要用有效机制保障师生愿意并且可以自由反映问题、表达意愿,涉及的问题和建议要有关切、有反馈、有动作、有实效。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师生,真正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师生根本利益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

3.3科学运用民主集中制,完善沟通联系师生的评价监督机制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汇集之地,广大师生无论是意愿还是能力,都具有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决策的独特优势。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党委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议事和决策机制,尤其是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遵守程序,会前集思广益、会上民主决策、会后自觉服从。另一方面,在涉及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改革和发展问题解决方案时,要主动邀请师生员工代表参与,广泛听取派、教授、师生员工代表等各类型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导向,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的不同职责,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把师生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师生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更多地把评判权交给师生,并把考核评价结果向师生公示,自觉接受师生监督。要通过制度化的方法手段构建党内监督、师生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督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引导并监督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回归党群关系本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

[2]乔学光.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N].陕西日报,2013-12-24(5).

[3]刘丰.高校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0-102.

[4]赵艳华,吴辉.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建设的科学化水平[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8):11.

作者:王炎斌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