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建设发展意义重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其必须承担起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使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2015新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从绪论到各章节都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到课程教学环节中,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组织好实践教学,探索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总和。[1]2014年5月4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齐心协力,充分发挥每一个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奋斗力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承担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崛起的重大历史使命。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导我们怎样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一、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引领作用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我国“人才培养,德育优先”的教育总方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哲原理”等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契合度最高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道德与法律”),这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者郑承军认为:“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的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2],这些都是“道德与法律”中的核心内容。从课程性质看“,道德与法律”是一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基础教育为主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精神教育为重点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

二、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主线脉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常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分成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之所以进行如此划分,乃是由于国家、社会、个人属于既相互关联又具有独立价值的客观存在,三者之间的利益具有统一性和区别性,核心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三者利益平衡的体现,当前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对社会整体和个体皆有利的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公序良俗、国家繁荣昌盛及民族伟大复兴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统一是非判断标准,凝聚人心和力量,有利于发挥社会正能量。“道德与法律”课的逻辑起点是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实环境及道德基础,是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在处理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逻辑的归宿点在于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人,成为维护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人,成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贡献之人,这也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的具体要求。[4]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进行落实

由于各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生源结构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道德与法律”课统编教材并不能够满足各类学校的个性化需要,不少师生反映教材内容过于“高大上”,离社会现实有较大差距,对于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处理把握难度很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规范的教材体系创造性地转换为生动的教学体系,[5]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等体现出来的理论体系转变成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蓝本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政策内容、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个人、社会、国家、民族总体价值观的高度抽象和浓缩,要求学生牢记这24个字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但远未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需要每一个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和落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贯穿“道德与法律”课的一条主线,但这条主线不是显性的,而是藏在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点中,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转化。[6]“道德与法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授课教师深入了解本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状况,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探讨。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解读,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及接受程度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探索出体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传统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必须合理安排每一教学要素,在课堂讲授中,尽量做到内容少、精、宽、新,相对缩短课堂讲授在整个教学环节的比例,加大学生实际参与,多开展实践教学。为了增强课程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把最核心的内容提炼出来,避免与中学内容的重复和各章的互相裹挟,即便是相同的内容也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讲出新意,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注意到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时,在保证课程教学标准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专题式教学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择取、拓展,由此完成从教材到教学到教育的素质教育流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涉及教材的编写者、授课教师、听课学生三方主体,三方主体通过教材这一载体相互联系起来。首先,教材编写专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进入教材之中,授课教师吃透教材以后,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社会现实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整合、诠释,通过授课教师的桥梁作用在学生和教材之间进行有效对接。在转化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解读教材,将教材内容具体化、对象化、情境化,以教材体系编写逻辑和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7]

四、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8]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的辩证统一,事实检验是指对真理的科学性亦即合规律性的检验,价值检验是指对真理的价值性亦即合目的性的检验。[9]实践教学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是把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有益措施,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道德与法律”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实践课,应当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安排,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意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道德与法律”要切实发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育人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知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道德与法律”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生,提高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增长见识,面对现实,锻炼毅力,增强集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0]从德育社会实践的国际视野来看,各国德育社会实践方式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但都以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作为社会实践主题。就道德实践教育方式而言,西方国家一般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学生需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多元化特征非常明显,这一点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我国多数高校在当前的条件下要求学校和教师大规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不现实,大量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管理能力、安全保障、财力支持、师资力量、激励考评等各方面都不具备此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多元化是“道德与法律”课当前较为可行的解决之道。实践教学多元化需要打破原来单一的社会实践模式,拓宽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渠道,建立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媒体实践在内的不同层级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课堂实践无疑是“道德与法律”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式,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性作用,精心设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课堂实践主题,创新课堂实践方式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第二,校园生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立足于校园生活的实践,授课教师可以和学生管理部门及校团委、校协会等机构联合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学生在自我组织和参与中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第三,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实践,除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慰问、参观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开展“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活动,也可以安排学生在寒暑假进行职业体验。第四,媒体实践是随着现代信息化的普及而新出现的实践教学方式,当代大学生已经走出传统的象牙塔式生活,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已经将学生、学校、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媒体参与到事件的讨论和互动中去,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媒体的力量来对学生进行正面影响和疏导,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N].2007(04).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周宏岩.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创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4.

[5]陈立军,何国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周文翠.体验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视角[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07).

[7][10]邱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04).

[8]陈立军,何国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思考[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3(02).

[9]吴珍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构建———兼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创新[J].绥化学院学报,2015(05).

作者:陈立军 单位: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