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保障体系下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保障体系下和谐社会论文

一保民生

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说我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为了让老百姓有工作、有住处、吃饱喝足、能够感受到幸福,那么社会保障就是为了保持和提升人们的这种幸福感。社会保障其本质就是出于对人的基本生存权的一种保障与救助,体现了对最基本人权———生存权的尊重和保护,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保障民生的“神兵利器”,只有每个人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都得到了保障,我们整个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保障民生,从宏观上来看应首先建立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分别对待的做法不仅造成了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而产生“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倾向,还出现了由于城乡制度的非衔接性严重损害了流动人口的保障问题,这既不利于我国的民生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因此我国应建立一个城乡居民普遍覆盖、城市和农村相互协调、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使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化与规范化。此外、政府应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在加强社会保险费征收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征收一定的社会保障税、开拓新的投资领域从而扩大资金来源、招标有资信的金融机构经营基金等途径使人们的保险基金步入良性循环。从微观上来看,一是要健全与完善好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保障人们在年老、患病、失业、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的重要手段,是我国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二是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推动建立城乡相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以“市场菜篮子法”来确定老百姓的最低生活标准,并要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进行调整。三是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让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二安民生

为民生的发展营造安稳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前提在于社会安全,民生发展的成果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能够享受,安民生的宗旨就在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幸福民生创造出安稳的社会环境。保障国家安全,营造安稳的社会环境。国家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与保证,加强我国国防建设应坚持科技强军,实现军队的现代化、先进化;坚持从严治军,实现军事过硬,部队不仅能打仗而且能打胜仗;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对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关键在于要依法治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还要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行为,严厉打击各种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犯罪活动。建立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应急机制。针对以自然灾害(如地震、旱灾、洪涝灾害等)、社会安全事件(如重大火灾事件、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学校安全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疾病的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动物疫情等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为主的突发灾害事件,要加快相应预警机制的构建,从而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损失,在事件爆发后应有章可循,积极处理,救助与安置灾民。安全生产与生产安全。安全生产关乎的是人,要求我们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劳动人民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避免伤害和财产损失。生产安全关乎的是产品质量,我们的产品要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质量合格,不会危害人们的健康。

三强民生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调的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强民生是对生存需求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旨在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强化人们政治生活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曾说过:“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都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坚持。”可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诚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的确实现了极大的飞跃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是以GDP的增长作为首要目的,忽视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尊重,忽视了对民生问题的重视,造成了生态环境被破坏、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人们贫富差距大等现象。因此,我们应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经济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处理好资源、效益、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人们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保障后,人们就会产生对文化的需求,寻求其精神上的满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是传授人们知识技能、提高人们知识水平、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发展教育事业,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育人先育德,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二是要加大教育上的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经费的同时,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增加奖学金鼓励学生进步,使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得以实现。三是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平衡各地资源配置,加大对偏远山区、贫穷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完善其教学配置,确保我国的青少年都能接受到义务教育。除了教育事业外,还应在学校、各单位、社会组织内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带动人们的业余生活,满足人们的科学需求、艺术需求、审美需求等。推进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文明建设。“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政治文明的建设中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她可以从政治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不是代替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依法治国,是为了用法律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实现民主的法制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确保整个社会都能有效运作。可见,政治文明的实质与核心就是政治民主化,即以人民为主体,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是人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离开了自由民主的表达渠道,人们的需求将无法表达,人们的利益也将无法得到保障,更谈不上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满足,唯有实现政治上的民主,才能保证其它各种权利的实现,社会才能得以和谐。民主其本身就体现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从社会形态的发展中可以得知,人民群众经历了被奴役、被管理,再到如今人们政治觉悟的觉醒,努力为自己争取各种合法权利,参政议政,人民群众实现了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身份转换,这些都说明了人们群众在政治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成熟,各项能力都在进步与发展。

四和民生

完善民意表达与回应机制,顺民心,畅民意中国历来就有和颜悦色、和气致祥、和蔼可亲、和衷共济等富含哲理的成语,人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处事方式和人生境界,可以看出“和”思想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瑰宝。和民生是民生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社会的精髓体现,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用心去倾听老百姓内心的诉求,解决人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人们遇到的各种不公问题,消除人民和政府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创出一幅官民互信,官民互助,和睦共处,共同为发展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而出谋划策的和谐景象。用心构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民意表达体系。在民意表达渠道方面,健全与完善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行政听证会制度、司法制度组成的传统民意表达渠道的同时开辟新式的渠道,如可以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党员在听取身边群众的需求与意见后将其反映给支部,党支部全力为人民解决,解决不了的再逐级向上反映;开通市长专线、省长邮箱之类的民意热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政府创办各种民意论坛、微博、博客等方式去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在民意的表达过程中,各部门要划清领域,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正确引导老百姓,避免各部门“踢足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百姓们“有病乱投医”现象的出现;在民意表达的意向方面,长期以来都是民求官,甚至存在着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时消极、冷漠、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行为不仅打击了老百姓反映问题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相反,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民意,如果各个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都能及时主动地去走访了解人们的实际情况、了解人们的切实需求、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那么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将更加地和谐。加强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设。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理念是建设政府回应机制的重要前提,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回应,公平公正地对待人民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制度上要减少管理的层次,形成“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将权力下放,尽可能地让基层部门去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也扩宽了管理的整体幅度;政府在回应的过程中,要实现政务责任化、公开化、效率化,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并将处理的进程告知群众,限时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上为老百姓们答疑解难,了解人们群众的想法。

作者:唐弢王健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