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内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理性。本研究对中原工学院2011级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对相关就业数据做出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学生个人的成长等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背景;大学生就业;关系

近年,我国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教育公平度相对提高。但受限于普通公众的传统思想意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成熟,大部分人仍坚持认为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在教育结果公平方面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家庭背景到底能不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等情况,一直是普通群众甚至是媒体最关注的问题。笔者系统地研究了家庭背景与就业的关系,不仅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甚至对各个企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引进方面,都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一、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情况

根据中原工学院招生工作处、就业指导工作处提供的学生学籍信息、就业信息综合统计信息显示,中原工学院2011级大学生有效信息为1918人,其中,797人未就业,1121人就业、创业、升学或出国。另外,有877名2011级大学生在就业信息中备注有具体的单位名称、单位性质、就业地区等信息。

(一)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在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中原工学院2011级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中,就业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科研人员(5/6≈83.3%)、国企人员(20/26≈76.9%)、无业(653/1189≈54.9%)、教育工作者(31/57≈54.4%)、务农(150/298≈50.3%)、政府机关人员(32/67≈47.8%)、其他企业人员(17/42≈40.5%)、个体户(6/15≈40%)、事业单位人员(7/18≈38.8%)。可以看出,科研人员、国企人员的子女的就业率很高,确定去向优势明显;而无业、务农人员的子女的就业率属于中等,甚至高于其他企业人员、个体户、事业单位人员的子女的就业率。

(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笔者对不同家庭背景且备注有详细就业单位信息的877名中原工学院2011级大学生就业流向做深入分析时,主要从签约单位性质、就业地区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如下。

1.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

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含升学、出国、创业)单位性质的调查中,签约其他企业比例较高的是无业、务农人员的子女;签约三资企业比例最高的是教育工作者的子女;签约事业单位比例较高的是教育工作者、政府机关人员的子女;出国、出境、升学比例较高的是个体户、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事业单位人员、政府机关人员的子女。

2.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情况调查

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调查中,就业单位在直辖市的比例较高的是政府机关人员、科研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个体户的子女;就业单位在省会和地级市比例较高的是无业人员、务农人员、教育工作者的子女;就业单位在县和县级市比例较高的是无业和务农人员的子女;就业单位在境外比例高的是国企人员、教育工作者、政府机关人员的子女。

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公平问题分析

本研究将在公平的视角下研究大学生家庭背景和就业的关系。在具体分析不同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时,可以通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数据进行分析。

(一)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起点公平

大学毕业生获得招聘信息,是寻求工作、选择职业的基础。通过对中原工学院多位辅导员与大学毕业生的访谈得知,每一届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是公平的。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网络及学生就业处网站信息、校讯通、招聘会等形式。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处于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毕业生在收取就业讯息这一方面是相对公平的,也就是说,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起点是公平的。

(二)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接收的结果公平

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全部渠道都是公开的,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所有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信息接收时自然也是公平的。同样,人才招聘网、高校就业信息网站所有的招聘信息,只要大学生登录,点击查看,那么他们接收到的就业信息也应该是同样的。事实上,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信息接收的内容方面是相同的,接收就业信息这一结果是公平的。

(三)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有差异性

无业、务农人员的子女就业的单位地区主要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或县级市和农村,国企人员、事业单位人员、教育工作者的子女,他们的就业单位多分布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以及国外。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所在家庭的社会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就业机会甚至就业结果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即不公平性。

(四)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分析

家庭背景虽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对于每个大学生个体而言并不是决定因素,属于“弱制约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到,无业、务农人员的子女的就业率并不是最低,而是属于中等水平,这就说明,家庭背景的不同,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务农人员或者无业人员的子女与政府机关人员、科研人员的子女在初次就业阶段,获取高质量就业岗位上,只是机会上会少一些。从对中原工学院大学毕业生家庭背景就业类别对比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也有一定比例的务农和无业人员的子女通过自身努力考入事业单位和国企、出国出境、升学等被社会大众公认的较好的就业出路。

三、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无业、务农人员的子女在就业过程中相较于科研人员、国企人员的子女有较大的差距。如此看来,家庭背景依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但从整体的数据分析也可以证明,家庭背景的好坏,不再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的唯一标准,还有其他可能性因素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一)大学生个人需积累相关就业素质

就大学生个体而言,首先要正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握多种就业机会,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其次要尽早做好职业规划,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有针对性学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再次要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掌握政府相关部门关于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能更好地搜集就业信息,做好充分就业准备。

(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试行创新创业项目与学分的转化,或允许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保留学籍进行创业,同时可以安排专职的创新创业导师,给大学生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能的辅导,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努力,消除家庭背景决定就业去向的消极影响。再次,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较大范围的双选会、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的就业供需会降低高校大学生的求职成本。

(三)就业公平相关法律法规急需完善

为了保障就业的公平,我国也需要制定一部“公平就业(创业)法”,让大学生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选择和被选择,在法治的社会中,创造出人人就业机会平等、求职人员地位平等、就业规则相互统一的良好就业竞争环境。同时,也应在大学生公平就业方面设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制定有效的监督准则,对影响公平就业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治。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要解决就业不公平问题,就要对就业的源头进行整顿,也就是应该对就业前的“市场”进行改革,为就业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个学生接受平等的就业、创业、升学等提供公平的平台。

(五)加强舆论宣传

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加大对就业形势的舆论宣传,有针对性地扩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树立典型的就业创业新形象,从而使众多大学毕业生转变老旧的就业观念,真心实意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创造广阔天地,实现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钟云华,沈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2]李亚楠.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影响——基于大学生就业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9,(4).

[3]王敏宜.家庭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高耀,刘志民.机会扩展、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基于高校学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5,(1).

[5]沈悦英子.社会分层视野下的教育结果公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6]李继红,聂建波.论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7]陈春琳.教育公平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8]刘晓红.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

[9]蒋云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以促进公平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0]王聪.中国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设现状与实践安排[D].长春:吉林大学,2015.

作者:刘羽 杜建慧 海松梅 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