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范文精选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60例待产妇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为3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1~33岁,平均(29±1.5)岁,研究组年龄22~31岁,平均(27±1.5)岁。所有患者均属于初产妇,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孕期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为待产妇提供普通产房,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详细介绍本院待产妇住院的经过,告之待产前相关注意事项,日常活动或饮食需遵照医嘱,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能降低分娩的痛苦。

1.2.2研究组

①构建家庭化的产房,尽可能的满足产妇对日常生活的需求。例如:产房中放置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同时安置24h热水设备,令产妇感觉人性化服务。允许产妇将各种新生儿贴图粘贴于产房的墙壁上,满足其精神需求。②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因初产妇对分娩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尤为重视产妇的心理辅导,护理人员给予必要的安慰及鼓励,告之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分娩具有重要意义,能降低分娩时的痛苦程度,提高自然分娩率,确保母婴安全。③为提高产妇对疾病的认知度,为其开展知识讲座。要求产妇家属与其一同参加,有利于彼此间增进感情。讲座内容包含初产妇分娩过程以及新生儿护理事项,不仅提高初产妇对分娩的认知度,同时也使其对新生儿有了一定认识。讲座上,医师详细回答产妇提出的问题,消除产妇心中的疑惑。④产妇分娩中,护理人员严密观察其身体状况,同时应对分娩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准备药物或仪器、设备。产妇分娩过程中情绪波动异常,护理人员贴心的鼓励能使其增强信心,可利用肢体语言与其拉近距离,视为朋友,告之医师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且本院自然分娩成功率极其高,能促进其积极面对分娩,克服分娩过程中产生的痛苦。⑤产后,护理人员引导产妇饮食,因其在分娩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产后及时补充身体营养尤为重要。以高蛋白质、高纤维、高矿物质的食物为主,为其身体提供营养支持有效缩短离床参与活动的时间,因离床适当活动对身体恢复具有促进作用。⑥正确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详细讲解乳头、乳房胀痛原因,并引导如何能保持充足的乳汁。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产妇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心理状况,同时了解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护理技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n(%)]表示,两组比较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

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证实了对待产妇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证实了对待产妇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能提高自然分娩率,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护理分析

研究组自然分娩为26例,自然分娩率为86.66%,剖宫产率为13.34%,而对照组则为63.33%、36.67%,同时研究组患者满意程度高达92.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家庭护理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9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3±1.1)岁。同时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47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4±1.1)岁。两组患儿在体质,平均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儿科常规基础护理,如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而观察组再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指导患儿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有些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不了解,甚至不参与,这可能导致实际护理质量下降,故家庭中心式护理要求家属共同参与患儿的护理及治疗,并对家属情绪进行管理[2],同时优化教养模式和家庭环境,使家属起到榜样作用。②疼痛的护理。在常规疼痛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也需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疼痛的处理,如当患儿疼痛来临时,患儿家属首先需平静心态,再可通过向患儿讲故事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以减少患儿体验疼痛的时间[3]。③其它。在脑瘫,肾病等其它慢性疾病的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可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护理,如何进行心理沟通,从而提高患儿家属的保护意识,以控制患儿病情,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1.3效果评价

治疗结束后对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几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非常满意51例,满意31例,一般15例,不满意4例,非常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81.2%;对照组非常满意31例,满意21例,一般29例,不满意7例,非常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57.1%。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家庭护理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产科正常分娩的产妇100例,年龄21~32岁,平均(27.6±3.1)岁;初产妇58例,经产妇42例;均为单胎;孕周38~41周。将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产科护理,即产前进行健康宣教及围生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以产妇-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应用新式护理观念,护理人员以“产妇-家庭”为核心,遵循“尊重、支持、合作、选择、授权、灵活性、信息及力量”原则,使产妇获得人性化的护理,且其家属也获得相应的服务。(2)营造良好的产房环境。通常温馨、舒适的环境可以让产妇放松心情。针对部分产后情绪低落者,可在病房内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安慰产妇的情绪,或者保持病房安静,让产妇多休息。(3)在健康宣教过程中,鼓励产妇积极表达内心的感受,包括期待、焦虑、恐惧等,据此,护理人员进行积极引导,组织小组讨论或者要求家属一同学习分娩知识,掌握分娩技巧,增加自信。(4)产时允许产妇的丈夫或其他1~2个亲人陪产。(5)产后指导产妇及家属共同学习照顾新生儿的技能,帮助产妇转换角色及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母乳喂养技能、新生儿护理技能、护理满意度以及自然分娩率,前4项评价指标分良好、一般、差三级。

1.4统计学方法选取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母乳喂养技能、新生儿护理技能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6、18.881、14.583、8.696,P<0.05)。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32例,占64%(32/50);试验组产妇自然分娩41例,占82%(41/50),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4,P<0.05)。

3讨论

家庭护理范文第4篇

新生儿期是从出生到适应环境生长的一个特殊时期,需要经历一系列重要的调整的复杂变化,才能适应新环境,维持其生存和健康发展,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和组织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免疫功能不足,病情发展变化快,此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先将我院早期实施护理干预的结果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我院为200例新生儿上门服务,其中男120例,女80例,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未发病新生儿176例,发病新生儿24例,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黄疸9例,新生儿低钙血症4例,腹泻2例,上呼吸道传染3例,发病率12%。

1.2方法

1.2.1护理人员的选择:护理人员自愿报名,由科主任科护士长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满5年,富有爱心,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知识丰富,业务技术熟练等综合素质技术较高的护理人员担任。建立护理人员登记卡,卡上有工作人员照片,姓名、学历、职称、工龄、联系电话等。

1.2.2工作方法:建立新生儿档案卡,写明家长姓名、住址、电话、工作单位、新生儿天数等,采取家长选护士的方法预约登记服务分为定时服务和临时服务两类。定时服务主要针对正常新生儿每周服务一次,具体服务时间由双方决定。临时服务主要针对患病的新生儿,根据病情随时上门护理。

2家庭护理内容

2.1针对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作好健康宣教。

2.1.1环境:新生儿房间应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室温不可过高过底,夏季如室温高,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1.2保暖:寒冷季节室温底意保暖,因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对外界环境适应性也差,室温过底可引起硬肿症,用热水带保暖时应注意防止烫伤。

2.1.3喂养:告诉家长母乳喂养是最佳喂养方法,教其捕乳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和支持母亲坚持母乳喂养。喂奶前应先给新生儿更换清洁尿布,母亲洗净手,用温开水清洗乳头。喂奶后应抱起轻轻的拍背部,直至嗝气后,再取右侧卧位,垫高头部,以免溢乳或呕吐时发生窒息。对于确实无母乳或母乳不足者,指导母亲正确的人工喂养方法,奶嘴应剪成十字花形,孔不要过大,以免下咽不及发生呛奶。奶具每次用前必须清洁消毒,喂奶时瓶中奶液应充满奶头,以免吸奶无效或吸入过多的空气造成溢乳。

2.1.4尿布、衣服的选择:选用纯棉柔软的尿布及衣服,衣服应宽松,不可过紧。

2.1.5皮肤的护理:指导家长如何护理眼睛、鼻腔、外耳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及时更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用软部试干,涂油保护。保持皮肤褶皱处清洁干燥。

2.1.6脐部护理:母亲每天应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直至脐带脱落,完全干燥为止。

2.1.7预防疾病和意外:新生儿食具应专用,每次用后应清洗消毒,衣服尿布保持干燥。新生儿出生后2周应口服维生素D,每日400IU。夏天要预防中暑和腹泻,指导母亲寒冷季节新生儿包被不要过严,以免导致窒息,发生意外。

2.1.8培养养子观念:鼓励家长多抚摸、拥抱婴儿得一健康成长。

2.2针对患病新生儿遇到的护理问题给予具体知道。

2.2.1发热:首先区分是否由感染引起,如因疾病引起发热,需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药物。如因保暖过度,脱水热等引起发热,可给予松包降温,嘱母亲多喂水,体温均可自行降至正常。

2.2.2哭闹:首先由医师检查是否疾病引起,在排除疾病引起哭闹的基础上,考虑是否饥饿,观察是否有口腔炎尿布是否尿湿。有无大便,臀部皮肤是否发红,是否有腹部胀气等情况,并根据各原因给予处理。

2.2.3黄疸:注意观察皮肤黄染出现部位、范围黄疸出现的时间及消退的时间如足月新生儿黄疸持续过久,超过两周,或黄疸出现早,在24h内出现,或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说明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早就诊。母乳性黄疸较为常见,可采取高频喂养9~12次/d,能够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平均3d左右,效果较好。

2.2.4腹泻:注意观察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及有无脱水情况,如加大便为黏液浓性便,应及时送往医院化验检查,根据化验结果,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患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这属于生理性腹泻,不需要特殊处理。

2.2.5知道合理用药:简明讲解药物知识,知道正确用药方法,准确用药剂量,喂药是可将药物用温开水溶解,用注射器吸好药液在患儿吸药液的间歇是要从口角旁滴入,待患儿吸几口奶后再缓慢滴入至顺利喂完即可。

3讨论

3.1家庭护理服务方便了患儿的家长,使其掌握了正确护理新生儿的方法,提高了社会效益,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广大婴儿及家长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不仅使婴儿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增进感情,增加了年轻父母的育儿的知识,使新生儿得到了正确有效的护理。

3.2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家庭护理服务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医学各方面的知识,来满足家长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家庭护理范文第5篇

目的分析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家庭中心式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110例参与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儿实施护理,观察组实施家庭中心式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55%,对照组78.18%;观察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5.26±1.07)天,对照组(9.31±1.56)天。结论家庭中心式护理应用在儿科护理中能够提升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家庭中心式护理

随着患儿需求的转变,临床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一般护理逐渐转变为整体护理,当前家庭中心式护理也逐渐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属于一类对患儿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的照护模式,强调家庭成员是患儿护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参与者[1]。本研究具体分析儿科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10.27±6.35)岁;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平均年龄(10.52±6.14)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

对照组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儿实施家庭中心式护理,内容如下。

1.2.1创设家庭式病房

首先要保证病房结构设置合理,在病区中间设立护士站,保证患儿随时能够看见护理人员,从而有安全感。另外要营造温馨、安全的病房氛围,病房内墙壁上可以粘贴患儿喜欢的贴画或者动画等,在儿童相关的节日护理人员应该为患儿送上卡片或者小礼物。

1.2.2对患儿及家长的需求给予足够关注

对患儿由于疾病导致住院而出现的情绪以及行为上的变化,由于家长是患儿的主要依赖对象,所以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家长进行,事先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家长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心理疏导的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多关注家长的需求,建立一个家长支持系统,每周开展1次家属经验交流会,互相介绍经验,包括疾病应对经验、治疗经历、情绪变化、发病时处理等,每周组织观看知识视频,专业医护人员给予现场指导,解答家长疑惑,对家长的各项需求给予尽可能的满足。

1.2.3安排患儿的学习以及生活

对于部分需要长期住院而导致学业被耽误的患儿,医院应该邀请专业教师或者志愿者为患儿补课。另外还可以在病区设立儿童活动室,配置玩具、图书、电脑、画画工具等,鼓励家长陪同患儿一起玩耍、活动。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开展的满意度情况,评价内容包括病房环境、护理内容、护理工作方法、护理态度等方面,总分为100分,超过8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另外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平均用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5.26±1.07)天,对照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9.31±1.56)天,结果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有26例(47.27%),一般26例(47.27%),不满意3例(5.45%),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为94.55%;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有20例(36.36%),一般23例(41.82%),不满意12例(21.82%),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为78.18%,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家庭中心式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一般在儿科护理中较多使用,强调的是医生、护理人员、患儿和家长之间的协作配合[2-3]。家庭中心式护理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的,之后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完善[4]。当前普遍认为家庭中心式护理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主要包括:充分认识到家庭对于患儿的意义,将家庭成员应用到患儿护理中的价值;在不同层级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为患儿家长提供全部能够照护患儿的机会;对于不同特征的家庭,护理人员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到不同的家庭拥有的力量不同,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对各个家庭对于患儿疾病的应对方式给予理解;护理人员必须保证与家长分享关于患儿病情的全部且详细的消息。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实施家庭中心式护理,对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78.18%;观察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5.26±1.0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9.31±1.56)天,(P<0.05)。综上所述,家庭中心式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提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出现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98-102.

[2]邵玥,张景洲.儿科护理中使用家庭中心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