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化工联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化工联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化工专业联盟建设是人才协同培养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目前,化工联盟已在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石化、化工企业建立了挂牌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化工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和人力资源。1.是实施工程教育,践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实践性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5%,其中校外实习学时又占实践性课程学时的40%。没有稳固实习基地作为保障,本科生培养计划显然无法全面落实。因此,化工联盟内实习基地建设为本专业实施工程教育,全面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保障。高校教师通常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企业指导教师恰恰又存在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局限,他们一般具有十多年的化工行业经历,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校企指导教师通力合作、互为补充、协同指导,为实施工程教育提供了切实的师资保障。2.能有效解决高校实习经费紧张的困境。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校实施了大规模的扩招。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又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近10年来,高校用于学生实习的经费几乎没有提高,但物价的飞涨致使学生的实习费﹑路费﹑食宿﹑实习材料费等加起来大大超出预计的花费,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化工联盟内高校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习基地的企业不仅不收取任何实习或管理费用,同时为实习学生提供工作餐,还为实习学生提供住宿方面的优惠或帮助。学校通过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通过学生实习又能及时观察和了解需要的人才。实习基地的人文关怀和优惠政策给同学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实习基地日益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对象。实习基地建设只有坚持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互惠共益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摇篮。高校扩招以后,原有的师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于是高校大量吸收从高校或研究院毕业的博士以补充自己的师资。高校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拔尖人才,缺少在化工企业从业的经历,工程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我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含博士)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以熟悉化工生产过程的操作与控制,深化学科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工程能力。这既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又有利于在专业课的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4.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实战主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由于多种原因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实习基地生产装置为背景,采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提高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最近4年的比例大约是:2009届34%,2010届35%,2011届37%和2012届39%,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校企指导教师有效合作,优势互补,协同一致,共同指导学生,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校企教师协同指导“三实一设”,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是结合专业课程、融合专业知识、贯穿化学工程与工艺3化工专业联盟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专业四年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训的纽带。在各类实习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扮演着“参与者”的重要角色。但化工行业的“高危性”和“严格规范性”严禁实习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习车间只能处于“动口、动眼、动脑、不动手”的状态。因此,在不同的实习阶段,校企指导教师为实习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实习指导方案和培训计划,以满足不同实习阶段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实训的要求。

“校-企-研”协同合作,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思维

21世纪急需的是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更为重要。“校-企-研”协同合作,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高等院校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近3年有15%的学生参与了老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在“校-企-研”科研小组的协同指导下,亲身感受到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与氛围,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知某个化工产品从实验阶段到工业生产过程所经历各个阶段,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论证后被采纳,从而激发了他们表现自我的参与精神。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在工程设计中,学生丰富了社会知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企业的专家或工程生接触,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群体中,自己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另外,指导教师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工作认真的踏实作风、对工程问题注重细节的工作方法、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举办化工联盟大赛,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成才的热情

2012年5月武汉工程大学举办了首届化工联盟内的化工设计创业大赛。这次化工设计创业大赛共吸引了16所高校的39支队伍参与角逐,最终产生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6名。化工设计创业大赛的作品通常以化工专业为主体,以土木工程、自动化、机械、市场营销和动画等专业为辅助,多专业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还需到化工设计院专门学习Aspen软件进行流程模拟、DMS软件实现三维配管设计和3DMAX软件模拟厂区漫游。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打破了高校教育原有的“课堂、课本、教师为主”的被动教育模式的突破,是对“学习、实践、学生为本”的主动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使学生由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工程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多专业交叉融合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是对化工人才工程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补充。

联盟内高校在教研项目、教材编写方面开展合作,建设具有化工特色的教材体系

2012年计划出版《创新实验》、《化工原理(双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工艺学》、《化工产品研究和开发》、《化工专业实习指导》和《物理化学(双语)》等立足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系列教材。教材编写以理论为指导,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来展开。联盟内高校共同申报教研项目,在化工专业教育宏观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本文作者:吴元欣王存文丁一刚喻发全刘汉红孙炜田琦峰王忠刘生鹏樊庆春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