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低碳技术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精选

化工低碳技术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1篇

1地下室顶板增加荷载的内容及处理

地下室顶板上增加的荷载一般是:防水排水蓄水材料、回填土和种植土、所种植植物的重量,各种园林硬件景观,例如亭、台、楼、阁等。这些荷载在实际施工过程如何控制与处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掌握地下室顶板建筑结构

对于地下室顶板结构我们应以全面了解其承重结构布局,以合理规划空间,设置园林硬件景观,地形塑造,植物种植设计等,使地下室顶板上荷载得以分散。

1.2选用合适的种植土

从减少地下室顶板荷载考虑,种植土可选用人工基质土或天然土和人工基质土相结合的种植土。

1.3地下室顶板回填土及种植土深度把控

地下室顶板回填土及种植土深度所产生的荷载直接影响结构安全,所以回填土和种植土所产生的荷载必须小于地下室顶板原设计的荷载,这时就得把控好回填土和种植土的深度

2防水层要求

地下室顶板防水层一般绿化部分会根据现实情况布置如下:(1)地下室顶板防水层。卷材或防水材料均可,至少两道防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直接决定地下室以后的使用效果;(2)水泥砂浆保护层一般也兼作为找平层,为降低结构的荷载应尽量根据雨水管道布置分区找平,以减少找平层的厚度。

3顶板疏排水

(1)一般地下室顶板疏水层是采用陶粒、碎石等材料制作充当。

不同的疏水层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如碎石疏水层的特点是自身重量大、可负载重量也较大、疏水层厚度大;陶粒疏水层的特点是自身重量轻、可负载重量相对小、疏水层厚度大。高密度聚乙烯排水保护板系统特点是自身重量轻、可负载重量适中、疏水层厚度小、耐用程度高,有效满足了本工程的限制条件。可根据地下室顶面楼板荷载及工程标高、种植所需土层厚度等方面的限制,疏水层应用复合排水板疏水,复合排水板是由一层高密度聚乙烯排水保护板和两层无纺土工布组成,具有排水隔离功能的复合结构体,有隔离加筋功能。

(2)按施工设计图纸要求

对地下室顶板排水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高密度聚乙烯排水保护板的摆放要紧密扣好,两层无纺土工布每层的搭接距离不少于20CM、且两层的搭接口不能重叠。放置疏水层前一定要做好地下室顶面楼板的精细放坡找平。

4顶板覆土施工

植物生长的好坏与种植土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选择种植土覆土施工时,要对种植土的透气性、透水性、酸碱度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良,如杀茵、清毒,掺加泥炭土、施基肥等。种植土回填时要求不得砸坏防水层。同时要分层回填,第一层回填是一定要注意限制使用过重的机机械。因荷载原因园林覆土受严格限制,覆土厚度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分层进行回填。如果顶板设计荷载不能满足种植土层厚度的种植土重量时,可适当在种植土中加入陶粒等轻质材料以减轻种植土的重量。覆土施工主要方法如下:

(1)施工重点。地下室顶板上土方回填的施工重点是控制好地下室顶板回填时的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施工方案、工艺标准、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2)施工顺序。施工顺序:场地内垃圾、杂物清理→检查地下室顶板防水层、保护层是否合格,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种植土分层回填→检查和种植回填土的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调整标高并达到设计要求。

(3)施工操作工艺。①场地内垃圾、杂物清理;②对地下室顶板的疏水板进行检查验收;③种植土进场回填时,必须对土质进行检验;④种植土分层回填,采用机械配合人工进行平整;⑤对种植土回填标高进行检查,采用高挖低补的方法进行调整标高;⑥特殊位置种植土回填,尽量避开雨期施工;⑦遇雨期种植土回填施工时应编写对应的雨期施工方案,并严格要求按雨期施工方案进行回填施工。

5种植方式

5.1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植物种植设计方案

因园林造景会对地下室顶板产生一定荷载,为了减少荷载,我们可以结合需种植的植物生长对回填覆土深度要求,采取微地形塑造,选用人工基质土等方法进行调节控制。另外运用巧妙的设计,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手法,结合组团种植、主景种植、规则与不规则种植等种植方式,即可达到人与自然之美的园林景观

5.2掌握所种植物对生长对种植土覆土深度要求

一般草地、地被植物、花灌木、浅根性乔木、深根性乔木最低覆土深度分别为:150mm、300mm、600mm、900mm、1500mm。这样就可以在种植土回填施工过程中按不同的植物生长覆土深度要求进行回填施工,同时也就在种植土覆土施工方面控制了荷载,从而减少了对地下室顶板的荷载。

6植物选用

地下室顶板绿化所选用植物品种要结合不同植物生长的不同习性、不同环境等特点,考虑其生长的需求,并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地下室顶板种植生长的植物,或者采取各种措施创造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形成良好的地下室顶板绿化景观效果。顶板绿化植物的选择必须从地下室顶板的环境出发,首先考虑到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要求,然后才能考虑到植物配置艺术,接着按照植物造景的要求,形成具有不同的观赏特点。地下室顶板绿化苗木选择的原则:

(1)所选植物的规格、造形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无病虫害现象且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的植物;

(2)尽量选用浅根系,对种植土深度要求不高的植物;

(3)在迁移种植方面有较容易成活,适应多次修剪的植物;

(4)耐高温能力强且对污染方面也有较强抵抗能力的植物;

(5)根系穿透性不强的植物。

参考文献

[1]杜超.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路基拼接施工技术[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5(Z1):74-75.

[2]张广敏.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路基拼接施工技术的应用[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06):128-129.

[3]郑晓翔,黄翠云.公路拓宽改建工程路基施工技术实际应用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11):35-36.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土方;施工技术

1土方施工前的准备

1.1考察现场观图纸

在土方施工以前,首先要对现场进行查勘以及熟悉图纸,根据现有地形、图纸以及建筑物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填挖方案,选择合适的机械以及在土质疏松、雨天等特殊情况下是否要做边坡防护措施,提前安排好土方的调运、排水措施以及考虑土质是否符合栽植条件,有无必要进行土质改良或者换土。

1.2原始场地的测量和放样

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定点放样,确定填挖土以及相应的标高,所使用的放线方式要按照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不同来进行相应有效的调整,还要保证定点放线时的准确性。此外,还要将工程整体设计意图进行充分地表达。

1.3平整场地的放线

通常情况下,平整场地中需要使用经纬仪放线,经纬放线就是根据设计图纸将所有的方格网放到地面之上,并在每个方格网焦点位置打上木桩,在桩上写上装号以及实际施工标高[1]。

1.4土方地形的放线

首先,确定地形的实际边界,然后按照施工图纸使用经纬仪,将等高线测设到相应的地面上,同时打上木桩并对其进行标记,这样不仅有利于地形的堆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而对较高山坡进行放线时,要使用分层放线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对高桩的设置。

2土方施工技术要点

2.1挖方、运土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间,不管是使用人力或者是机械进行土方开挖,都要先挖截水沟以及排水沟,再进行分层开挖。使用人工方式挖方时,一定要注重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同时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符合实际标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所负责的面积应该保证在4~6m2,而且挖土方周围禁止有重物或者是较容易出现塌落的物质存在,在挖土过程中,还要监督和调运土壤质量,并且预留出一定的坡度。一旦需要垂直挖掘时,松散土方的范围要<70cm;若要求是土壤保持在中等密度时,其范围要<125cm;要求坚硬土时要<200cm。如果在实际过程中超出了规定范围,一定要使用支撑板对其进行保护。

2.2填土、压实

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遵循就近原则回填土方,在填土前,必须事先处理干净人工岛或池塘原地面上的淤泥、树叶等垃圾物质。回填土时需施行分层铺摊,并将其压实。按照具体的土质、密实度等相关要求以及机具,确定每层铺土的厚度。针对为满足绿化设计需要而建造的人工岛,也必须予以分层压实。通常情况下,每50cm的覆土必须使用挖掘机进行3~5遍的压实作业。合理控制岛顶标高,确保新建筑的人工岛整体景观效果符合既定要求[2]。倘若赶在雨期进行土方填筑作业时,必须保证在短期内连续性作业,以便快速完成。如果施工过程中遇到性质比较特殊或重要的情况,必须在雨期之前完成土方回填工作。雨期进行施工时,需要提前做好防雨的相关方案及措施,以免边坡发生破坏或坍塌。若在冬季进行土方填筑工程,则填筑之前需要将池塘底或者人工岛底施工层面上的冰雪处理干净;预边坡表层相距1m的范围内,不可使用冻土填筑;填筑填方上层时需要选择透水性良好且未冻胀的土料。同常温施工相比,每层铺筑厚度都需要相应地减少20%~25%,冻土块体积需要小于或等于填方总体积的15%;粒径要少于150mm。符合均匀分布、逐层夯实的基本标准,以保证土壤相对稳定性符合要求。为更好地保证土壤相对稳定性符合既定标准,就必须在均匀压实的基础上规定土壤含水量,无论数量过多或者过少对夯实都会不利。

2.3垃圾清运

施工完成以后清理绿化区域内的杂物,还要按照园林设计规划,对绿化用地做整平处理,同时对其土壤进行改良,保证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层达到设计标准,草坪用地实际的活土层要在30cm以上。另外,还要深翻清理土层中的杂物,保证绿化区域内的植物能够良好生长。

3结论

总之,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一定会进行土方施工,它是保证绿化施工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一定要保证土方地形施工质量,提升园林绿化质量及美感,进一步凸显园林绿化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喆慧,赵旭伟.园林绿化中的土方地形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2(5)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3篇

一、潍坊“三区”建设中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在潍坊实施“三区”战略发展过程中,适值2008—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绿色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已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潍坊实施“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区位优势潍坊在“三区”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首先交通十分便利,潍坊素有“胶东咽喉”之称,是连接胶东半岛与内陆腹地的主枢纽,地处半岛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其次具有明显的空间优势,潍坊北部沿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该区域拥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447平方公里的滩涂和1999平方公里的浅海,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开始,潍坊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滨海新城,努力将其打造成潍坊的城市次中心。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紧锣密鼓,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赋予了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叠加的优越条件。

(二)资源优势潍坊市海岸线长140公里,滩涂面积667平方公里,浅海海域近2000平方公里,境内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综合区位资源优势度竞争力中,潍坊居第二位。在土地资源方面,潍坊市积极推进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为滩涂开发、北部“六纵两横”(“六纵”指利用潍坊区域内的潍河、堤河、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六条河流,实行层层拦截蓄水,建成六条河道水库。“两横”:指新修两条东西向人工河,将六河串联)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建设项目提出用地指导意见,确保各项建设因地制宜,发挥更大效益。力争到2013年,全市完成改造村庄600个左右,腾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5万亩以上,增加的建设用地流量指标,优先用于“三区”建设。在矿产资源方面,潍坊境内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目前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同时潍坊市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展新一轮地质找矿活动,为“三区”建设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突出地热、重晶石、铁矿等重点,积极申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寻找更多的紧缺资源储备。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矿产企业优化重组。完善矿业权市场配置机制,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在太阳能资源方面,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根据《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我国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潍坊属于资源Ⅲ类地区。潍坊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30.9h,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722.1小时,夏季为672.4小时,秋季为616.6小时,冬季为519.8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5000MJ/m2(见表1)。据此潍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特别是在建筑、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等领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从而节约煤炭等传统资源。如目前潍坊市已出台低碳示范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将在低碳社区推行“6+X”体系,即强制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墙体保温材料及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节能照明产品、地源热泵和绿地系统6个必选项目。另外,要具有应用沼气、雨水收集、中水利用、LED照明、新型墙体维护结构、光伏发电、智能新风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自选项目中的内容。在浅层地热能方面,潍坊市区有760.8平方公里地质体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占城区总面积的34%。潍坊市地下水温度为16℃~16.5℃,全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面积196.846平方公里,占规划用地面积245.24平方公里的80.3%,市区地下水热泵适宜区热储量为17.136×1013kJ,相当于585万吨标准煤的总发热量。潍坊市的海岸线长140公里,位于滨海开发区,水温较适合应用海水源热泵系统。因此浅层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三)产业基础雄厚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潍坊市已具备一些前期条件。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初步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并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临港物流、现代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旅游等特色高端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现代蓝色产业体系的雏形。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潍坊市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百项技术研发项目,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信息化改造,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依托“三区”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天然卤水、膨润土、萤石、重晶石、石灰石等矿种进行精深加工,由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在盐、溴行业精深加工,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化工基地”。由此潍坊市产业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累积高端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如潍坊市高新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电声器件、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三大亮点”,建设完善了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电声器件、潍柴动力、台湾工业、歌尔LED、新材料产业“八大园区”,并积极创建部级半导体照明、光伏、电声器件、新型动力“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而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正是低碳经济范畴,由此潍坊市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近年来潍坊市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四大领域的新能源。在太阳能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光伏产业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能耗低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风能方面,利用潍坊市北部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风机变频等产品,加快推进风电设备制造本地化,做大做强风电设备制造业。通过新能源的发展,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在技术领域,近年来潍坊市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70%以上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潍坊将继续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潍坊市设立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等支持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生态经济呈现规模优势近年来,潍坊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经济已呈现规模效应。首先,城市建设中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主题。潍坊市在市区建设工程中充分注重修复生态,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区,对“EOD模式”(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的先行探索和建设已取得明显效果。在北部沿海地区,根据规划对有关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进行绿网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的修复和保护,努力遏制海域环境生态恶化的趋势,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近岸湿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海洋生态。其次,在资源利用上,潍坊市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做到了有序开发,节约利用。对浅海、岸线、滩涂、海洋空间、淡水、地下卤水等各种资源,由分散粗放利用转向集中集约利用,实行集中连片、科学开发,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截止到2010年11月,潍坊市对北部卤水企业进行了整合,由原先的169家压减到105家。再次,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实基础。潍坊市的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的卤水企业,积极借鉴山东海化集团“一水五用”的经验做法,推行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盐、溴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由单纯销售原盐、溴素向化工和医药等领域的附加产品延伸。通过循环经济让那些原本被“抛弃”的资源在产业链中重新回归。潍坊的盐化工循环经济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完全成为一种区域性循环。这种区域循环实际上已是低碳经济的产业模式了。

二、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虽然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多种有利因素,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自然条件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背陆面海,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潍坊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并且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从时间分布看,水资源量年际波动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6倍。年内降水多集中在汛期,占全年降水的70%~80%,而且汛期来水又往往集中在几场洪水过程中,洪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且汛期局部地区洪水成灾。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南多北少,差异明显。南部山丘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部沿海地区相对贫乏,属绝对贫水区。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水旱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资源禀赋呈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趋势。目前潍坊探明的煤炭储量、石油保有储量、天然气保有储量较山东省都较少,能源资源极度匮乏。潍坊的水利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2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严重,按照潍坊市规划的蓝色经济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缺口预计达3亿立方米左右。油、气等能源资源几乎全部依赖外地调入。如95%以上的煤炭需要市外采购,80%的电力需要网供,动力机械、纺织服装、造纸包装等支柱产业60%以上的原料依赖市外采购或进口。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能源的消费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人口问题潍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潍坊市是地级中等城市,截止到2008年底,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200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056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477美元),在山东省17地市中位居第12位。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由于人口数量多导致潍坊市人均资源相对紧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潍坊市土地总面积1600489公顷(2400.73万亩)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0.19%,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重,全市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515人,为全国人口密度的4倍多。人均土地0.194公顷,为全国人均土地的20%。人均耕地0.0195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86%,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少,可供开发为农业用地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资源已经很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碳目标;后勤管理;低碳经济;节能环保

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也是国家快速构建起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推动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2022年要扎实做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把节约资源和生态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表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全球气候大会表明,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碳排放,降碳和低碳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和重视,这不仅与国家经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紧密相关。当前,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潮流,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更成为化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包含煤化工)CO2总排放量约为14.81亿t,约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16%,化工和金属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两个行业合计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例超过20%,占全国工业(不含电力和热力部门)碳排放总量比例接近60%(数据来源于CEADs数据库)。

1双碳目标下推进化工企业后勤管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探索出一条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迫在眉睫。近几年,化工企业已深度进入减碳行列,节能减排和降碳低碳措施已遍布生产各个环节。随着低碳、绿色环保理念不断加强,减碳从生产管理逐步渗入到企业后勤管理之中。后勤是企业管理中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环,是维持企业高效运行、安全生产和保障员工生活的服务窗口。后勤管理的提升和发展不仅要与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发展目标相一致,也要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后勤管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引导人们践行低碳、树立节能降耗意识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2]。所以近几年来,低碳、节能、环保、绿色已逐步成为后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标签,特别是化工企业的后勤管理,更是要注意节能、降耗、增效,通过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在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绿色低碳的日常管理方面狠下功夫。上海华谊集团某化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制造型企业。综合管理部门承担了综合协调、信息化、档案、保密、食堂、保洁、安保、会务、车辆、绿化等后勤工作。本课题以研究所为例,浅谈后勤管理中实施绿色低碳环保方面的一些情况。

2双碳背景下研究所在后勤管理中实施双碳工作面临的问题

2.1易被忽视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为了盈利而创收,以“双碳”为目标,在降碳、低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施了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近年来,研究所持续加码循环化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不断利用绿色新工艺和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展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低碳各项工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后勤管理中,物耗、能耗、水耗以及废弃物排放量也持续下降,既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看到,要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跨越,除了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用功外,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尤其在细小入微的后勤低碳工作方面,若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积极践行低碳措施,将会对低碳目标实现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后勤低碳管理与生产科研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甚至会被忽视。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从大方面看,后勤管理关系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完成;从小方面看,后勤的降本增效间接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例如;每月节约的纸张可降低碳排放量和办公费用、食堂光盘行动可抑制浪费粮食并节约成本、车辆合理安排和使用可降低能耗。此类后勤小事,既与员工利益密不可分又与低碳息息相关。如何在不降低员工感受度和满意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量,是企业后勤管理责无旁贷的责任。

2.2绿色低碳环保的服务理念执行深度不够

近几年,大家对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理念听得较多,但未真正落实于后勤管理工作中,更多还停留在浅层表面,并没有深挖执行下去。比如:办公用纸的节约(电子化、无纸化),公务车合理调度,随手关闭待机电器设备、食堂就餐减少浪费和垃圾回收再利用等,职工都知晓,但做法与真正养成低碳的工作习惯还有较大差距。研究所对后勤方面低碳的宣传,更多也是基于形式,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正确引导和灌输,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无法真正形成低碳企业文化氛围。虽然后勤低碳管理对降本增效的作用有限,但它对职工养成良好低碳习惯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品牌形象的打造、企业文化的塑造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2.3未形成相关监督管理机制和奖惩制度

研究所不定期会组织一些低碳环保活动,如节能知识普及、安全环保知识竞赛、光盘行动等,短期内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针对后勤管理低碳环保方面的专项奖惩和监督制度、规范或条例还没有形成。目前,职工低碳行为大部分靠自觉,若短期内要求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执行难度较大。例如,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利用,大部分职工认为垃圾分类与自己岗位职责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因此,职工很少会自觉配合后勤部门进行垃圾分类,更不会主动了解垃圾分类相关政策与法规。因此会不自觉地存在过度消耗和浪费现象。尽快改变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将对企业降碳起到很大作用,所以要形成监督管理机制并制定奖惩制度,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3建立适合研究所后勤低碳管理的措施和机制

在“双碳”目标下,研究所后勤管理强化了降碳、低碳理念,调整和转变现有后勤管理传统模式,在企业实现降碳目标中迎难而上,承担起低碳倡导者、传播者和示范者的角色,更加合理地使用企业资源,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在不断提升后勤服务满意度和感受度的同时,积极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这是后勤工作追求的目标。精细化后勤管理,强化的是每一个细节管理[4]。在相关的每一个环节,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在现有各项制度基础上加入低碳节能的规定和条例,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形成规范化管理和具体操作方式。

3.1加强水电管理

3.1.1加强监管和信息公告。首先对企业每月用电、用水、用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照上一年/月各项用量进行对比,分析耗费原因[1]。每月公布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情况后,会让职工潜意识里有节能的概念。如果通过大家的实际行动使能耗降低,可以实行适当的奖励,同时对消耗过量的行为进行批评和处罚。只要有了节能低碳的概念,员工都会慢慢从点滴的身边事做起,逐渐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3.1.2推行水电节能环保措施。用电方面:对办公区域和公共区域照明设备进行了解,逐步把灯具、空调等电器改成节能型。以11W节能灯代替60W白炽灯为例,按每天照明4h计算,1只节能灯1年可节电约71.5kW·h,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8.6kg。此外,严格执行空调运行规定,夏季温度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提倡下班前早1h关空调。减少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时间,下班及时关闭。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节电6.3kW·h,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kg。用水方面:加强日常检维修,杜绝“跑冒滴漏”等用水浪费现象,尤其是角落的“长流水”问题[4]。2021年,维保部门在日常巡检中发现2号楼一根进水管因建设施工时留下的后遗症造成漏水,漏水量达到5600m3,超计划用水量3400m3,立即进行了施工整改,通过整改节约费用约7.5万元。加强水资源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异常耗水情况并予以纠正。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切实减少耗水量,减少日常工作中水资源浪费。比如,绿化浇花尽可能使用废水、循环水等。与此同时,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设备,如自感应水笼头(比手动水龙头节水30%左右)。2021年度,研究所原计划年度用水量是8万多立方米,实际用水量只有6万多立方米。这些举措每年可节约费用近10万元。

3.2提倡无纸化/数字化办公、加强公车管理、提倡低碳出行

积极倡导无纸化办公,打印和复印提倡双面用纸,使每一份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网络办公系统的作用,借助智能数字化手段,尽可能无纸化办公,减少不必要的纸张浪费。随着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研究所公车量、用车需求都在增加。后勤部门对公务需求用车提前进行预测和分析,不断加强车辆使用管理,合理调度车辆,规定同一线路合乘公车,并制定最佳的行驶线路,减少了车辆空驶里程。同时,严控公车私用现象,非工作时间及时召回车辆并停放在指定地点。这些措施每年可节约15余万元。研究所拥有私家车的职工占所有职工数量的65%以上。为了节能减排,研究所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倡导使用混动车或新能源汽车,多使用电力,实现碳零排放。这项措施为职工购买新能源汽车提供便利,间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据中国传动网节能减排手册数据统计,混合动力车可省油30%以上,每车每年可节油约378L,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32kg;科学用车,注意保养,每车每年可减少油耗约180L,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00kg[5];员工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L,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kg[5]。

3.3加强餐饮管理

在不断提高职工满意度和感受度的同时、积极制定职工健康饮食计划。2022年,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短暂的物资短缺使大家都更加珍惜粮食,大大减少了浪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和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餐桌上被浪费掉,说明其中有巨大的节约潜力可挖[1]。为此,研究所将现有食堂设备逐步更新换代,使用节能炉灶,这样既环保又安全,每年节约煤气约10%,年度节约费用1万元;倡导合理饮食,按需取用,杜绝浪费现象,减少了餐余垃圾约10%,节约费用近0.5万元。研究所每年都会举办光盘行动的宣传和践行活动,经统计,每次光盘活动期间,可以节约成本1元/天/人。如果以年来计,研究所在员工餐饮上可节约10%的费用,约15万左右。

4结语

为达成双碳目标,研究所主动承担起低碳发展的重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加强后勤管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研究所拟成立节能低碳环保督导小组,制定更加详细的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及措施,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并降低能耗,通过多种措施合力推进各项工作,在行动中落实低碳环保措施,在工作中注重细节管理,切实引导后勤管理走上低碳实践的道路并达到可观的经济成果。研究所将通过大胆实践和探索,摸索出一套适合化工企业后勤管理中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做法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打造生态绿色新典范专题讲座[J].

[2]王湛,王泽华.私域零碳低碳生活浅谈[J].[3]张晶,赵西社.后勤管理低碳道路实践探索与思考[J].陕西气象,2017(1):48-50.

[4]隋劲松.企业后勤系统如何低碳转型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38(10):54-55.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5篇

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型、不可再生型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循环型经济转变,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碳污染排放。鄂尔多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理念,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水平高等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转化、推广节能减排工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结构转型,大力推进非资源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减少碳排放量,在实现产业低碳化的同时发展新型低碳产业。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的快速成长,积极发展煤炭、化工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引进建设汽车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构筑非资源产业集群,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鄂尔多斯市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建设的重点,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平台。作为鄂尔多斯市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2007年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经过6年的发展,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中兴特汽、精功恒信重卡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以新兴重工能源装备制造、久和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为龙头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京东方液晶显示器、荣泰光电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第二,在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发展风力发电厂,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第一座特大型风力发电厂——伊和乌素风电场。伊和乌素风电场装机容量规模1000千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伊和乌素风电场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万吨,可减少因燃烧煤炭排放的有害物质达8万多吨。目前,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8个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已并网发电的风力发电机组达上百台。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其中与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签订光伏产业发展及应用合作协议,建设2000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并建设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生产线、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城乡光伏应用系统,电站建成后的规模将比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要大30倍,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人类使用太阳能项目。鄂尔多斯市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已形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同时利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动物养殖场产生的沼气发电,可供500千瓦机组发电。

第三,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推进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地区环境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5年开始就大力推进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淘汰落后产能。鄂尔多斯市摈弃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在对落后煤矿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发展循环经济原则,通过引进新技术优化优势产业内部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使煤炭生产向煤炭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转变,从而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鄂尔多斯市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目的,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路径,鼓励企业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对资源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着力构建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从而使鄂尔多斯市的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形成上下游产品的有序链接、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通过全面推进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鄂尔多斯市已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及天然气+煤循环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产业升级和延伸产业链,鄂尔多斯市形成了有绝对竞争力的油、气、肥、醚、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并将成为部级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第四,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鄂尔多斯市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围绕资源绿色开发和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对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采用煤矸石发电、提取环保建筑产品、生产土壤改良肥料等方式,形成了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大规模综合利用系统。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煤炭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炭开采工艺和装备、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提升煤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现代化水平。2012年鄂尔多斯市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等方面投入资金32.434万元,与2005年投入科技研发资金9680万元相比的3.4倍。此外,鄂尔多斯市定期组织资源开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活动,并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将研究机构成果实现产业化,以增强资源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在羊绒、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了一批部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成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五,推广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在实施规划环评,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的应对和克服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加大节能投入,推广节能工程,在城市建筑设计上推广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在交通运输上鼓励优先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推广节能燃料;在公共生活方面,倡导绿色节能生活等等。同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强化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对不符合环评的项目不予立项,遏制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全市明确产业定位、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保护及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市部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工程。碳汇林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充分发挥森林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功能为目的的林业活动。2010年4月开始,鄂尔多斯市启动碳汇林项目,动员200多家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就捐植1棵“节能减碳树”,共同营建10万亩碳汇林。碳汇林项目的实施,使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起来,有力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2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虽然,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长期来看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期逐渐转向稳定增长期,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仍将存在。长期来看,资源型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中仍将占较高比重,鄂尔多斯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格局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型,达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仍非常严峻。鄂尔多斯市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有效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如何解决要素供给问题,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如何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有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难度很大

鄂尔多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非煤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够,在地区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小,发展的稳定性不够。鄂尔多斯市以煤炭产业为主体,以“羊煤土气”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没有真正得到改变,资源型经济在城市发展中仍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同时,从鄂尔多斯的自然禀赋看,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开采和加工、电力、煤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总体经济构成中仍将占较大比重。在以能源及其他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下,一方面,鄂尔多斯市要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依赖程度较大,而由于受到当前宏观经济周期性增长乏力的影响,现阶段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不景气,对鄂尔多斯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结合需求,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使用的供给比重,对于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而言,是一个严峻挑战。就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来讲,如何在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鄂尔多斯的能源化工产业,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煤炭、电力、煤化工、煤层气和天然气等煤及与煤相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

2.2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如何优化要素结构,解决要素供给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问题,也仍然是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鄂尔多斯市还需要在加快引进人才、科技、资金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做大量工作。首先,鄂尔多斯市在人才引进和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任务艰巨。鄂尔多斯市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鄂尔多斯市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同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鄂尔多斯市人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使鄂尔多斯市人才基础薄弱,掌握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已成为影响鄂尔多斯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此外,在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鄂尔多斯市在鼓励企业提高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低碳经济的推动力等方面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次,有效解决资金供给方面的问题。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民间借贷现象,而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渐向稳定增长过渡,民间借贷现象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民间借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待化解,尤其是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鄂尔多斯市在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民间资金的运作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增加资金运作技术含量,提高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任务艰巨。最后,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鄂尔多斯虽然靠近黄河,但依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煤炭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耗水量大,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如何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如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样重要,这还关系到鄂尔多斯能源、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更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