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专业总结

化工专业总结

化工专业总结

化工专业总结范文第1篇

 

专业比例:应化:化工=1:1;性别比例:男:女=1:1,此便是我们实践团队梦幻八人组合的完美搭配,再加上队员的积极努力、有机的团队协作,和老师的大力帮助、精心指导,以及企业的积极配合,我们用尽量短的时间圆满完成了2010暑期实践计划。启航时,我们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带着期待出发;归途中,收获与喜悦、希望与信心伴随我们同行。

 

简而言之,本次实践的所有活动可归结如下:暑期安排,早已成竹在胸——接到通知,今年暑假06级所有同学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苦思冥想,终于有了去向,最能说服自己的地方在于“结合专业”——昼夜埋头,着手写策划并不断修改、完善,团队不断壮大,最终确定为八人的梦幻组合,应化与化工相结合,男女各半——寻助老师,成功与单位取得联系——分工合作,查阅整理资料,充分做好实践前准备——抵达宜化,实践活动逐一展开——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不断争取,有了更多更好的机会,意外收获接踵而至——满载而归,圆满完成实践计划。

 

在此,要特别感谢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和清对我们实践团队的关心和厚爱,唐老师在实践内容策划和单位联系等方面都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周兴平老师在实践活动开展现场为我们提供了很大便利,特此表示感谢!

 

特色:实践与专业相关联,应化与化工相结合

实践与学习相辉映,学校与企业相促进

实践与精神相一致,个人与祖国相联系

 

本次实践活动是党中央的精神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校团委及学院的大力号召下如期开展的。为了让实践活动与党中央的精神指示相一致,弘扬民族精神,牢固并坚定科学发展观,本着立足当地、就近就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我们选择的实践单位正好是与我院有长期合作的湖北宜化集团。每年暑假,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大三的同学都会到宜化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不仅如此,集团董事长还是我校的兼职教授。这样的先决条件,让我们在单位联系方面得到了很大便利,而且,实际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参观、访问、讲座,还是深入厂区的考察,都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成效。不仅如此,我们的实践活动,在加强我校和宜化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贡献。

 

专业优势,在本次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化与化工的梦幻组合,使我们从不同的专业入手考虑问题;男女比例的绝美搭配,理性素养与感性思考的有机结合,让我们站在更有利的位置将实践问题各个击破。实践单位、实践内容与专业学习的内在紧密联系,让队员在实践过程中饱含信心、享受乐趣。正在宜化实习的大三学生,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相互联系,化工四男提前进入了实习状态,应化四女则为次年的实习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相信在明年的实习中,大家都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将主题定为“走进企业  了解现状  把握命脉  科学发展”,意即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亲身深入化工企业,了解专业前沿信息和当前就业状况,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而反观自己,让我们对就业或继续深造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能力,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和途径,运用更加有效且及时的方法,更加有针对有目的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充实自己,壮大自我,提高综合素质,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脉相联系,不仅实现个人的良好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祖国相关行业的科学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入新元素。

 

收获:神秘面纱背后不再神秘  未来挑战我们更有信心

 

实验室——化学反应——化工生产

 

宜化之行,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从自我思想上把化学反应从实验室搬到了化工生产的现场:把守严格的大门,刺耳的噪声,偌大的仓库,大规模的反应装置,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生产控制体系,尤其是污水处理站一行,最让我们收益匪浅。这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化工生产与实验室化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此后,化工厂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神秘。

 

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讨论总结,写日志,我们对于学什么、怎样学以及有何用等问题,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我们都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种种机遇与挑战,相信我们也更能从容应对。

 

除此之外,实物方面,我们收获也不小,宜化以其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书籍、光碟和扑克等相赠,给我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失望与不足:前期了解不充分  实践策划与实际操作脱节 

 

期间,出现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们在策划中,计划是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生产实践,切身体验这一过程,并且将它视为本次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当我们到了宜化才知晓,无论是谁,无论是在哪个化工企业,这种希望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必然为零。在现在这样以计算机系统控制为住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中,都是实行责任制,即使上级领导也不能随意开动的,而每年大三的实习也都只是通过讲解和画工程流程图等来达到实习目的的,因此,我们最大的希望之处自然成了最大的失望之处。这应主要归咎于实践前的了解不足,分析不周密所致,好在我们及时对方案做了调整,实践结束,我们每一名队员也都还带着收获与欣喜踏上归程。 【1】

 

队长感言:责任重于泰山  成功关键在于团队协作

 

从写策划书开始,实践团队不断有人加入,直到最后的梦幻八人组合,团队每增加一人,信任就增加一份,责任也更重一份,每时每刻,我都在提醒自己,尽最大努力让大家的宜化之行富有意义,队友的信任,不容辜负。到了宜化,一些小意外的发生让某些队员有了懈怠的念头,作为队长的我,这时的压力是最大的,只有我没有懈怠的权力,必须尽量想办法、尽力争取,才有了后来丰富的活动。回来之后才发现,自己又黑了好多,肩上的皮居然可以一层一层剥去,这是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晒掉皮的滋味。纵然如此,还是深感欣慰,至少无愧于我的队员。

化工专业总结范文第2篇

学校领导教育科研思想是:以《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引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让教师知道课题来自于课堂、师生的教与学的问题,科研必须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才有生命力。我校教师全员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科研成果显著,学会系统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和*省师陶杯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有多篇文参赛;有10篇左右的论文获得发表。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获得了市教科室老师、领导及市课题负责老师的好评,学校荣获区教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下面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小结:

一、以加强科研理论学习为基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科研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

本学期,充分利用教工会议进行专题学习,多次开展“生命教育,我们不能再了”课的讲座和2次生命教育论坛,经常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使课题组教师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科研理论与课改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平时教科室建立科研资源库为教师在课题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料,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2、教科研的引领下,促进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课题组的教师以《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为主阵地,加强科研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紧围绕教学实践,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帮助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逐步形成开展科研的氛围,并且大部分教师都能自觉地对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关注当前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和教育方法。就是因为科研的功能是增强教师教育和教学的创新能力,学校采用教育科研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使每位老师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有利促进了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二期课改课堂和德育的实践研究。

二、以课题研究为支撑,为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1、《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是属于《校本培训》主要内容,培养一支专业化发展队伍:

学校的领导认真做好这次《校本培训》的策划工作,学校已经将安排数次校内外的专家和校级领导的讲课或讲座。

教师对校本培训的内容认真记录、阅读张文质、肖川、叶澜、冯建军生命教育研究专家等书籍,全体教师结合子课题写读后感,《教学反思》记录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和思考痕迹,教师的科研意识在得到不断的增强,一支科研型教师团队在逐步成长。论文或教学反思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2、教师依托信息化平台,记录专业成长过程,培育职业成就感:

教师们不仅在《校本培训》中聆听各种课题研究报告会和技术培训,而且大量地阅读教育类的书籍,还书写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学反思》,在不停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视野。

在一年课题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反思:用批判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多重角度出发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清晰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恰当的解决方案;教师的多反思,多读书,多品味,多求索,多重组思维,将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总结成经验,使教育思想和创新的教育观点提升到新的教育理论的高度。驱动更多的教师走到了教育研究的前台,教师的实际证明:课题研究加快了从传统走出创新的步伐,我们可以比昨天的教学于得更巧、更好,教育效率可以提高。

3、课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窗口

我们可以肯定,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的展示平台、学校教育科研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三、山观中学教科研工作的“亮点”

山观中学教科研工作目标:创建研究型团队、走科研兴校之路、让每一位教师有成就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真做好课题研究,让教科研伴随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育教师职业成就感。

1、《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的教育科研校本培训,打开了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绿色通道: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方面的校本培训,在学校中营造了生命教育的氛围,事实上教科研的校本培训要通过师生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要树立一种观念即是教师必须经常保持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的反思,提升对学校形势、校园文化和各种行动方案等的深刻理解力和洞察力,能从学校实情出发,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潜力,激活学校发展原动力——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和学校组织整体的生命活力,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能力使山观中学在今后的2年中将要涌现一批中学一级和高级的专业教师。

2、“我要发展”现已成为了山中教师的新追求:部分有自我发展的教师已在努力成为课题研究的实践者。课题从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来,并将“教科研的校本培训”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练一套真功夫,即在做中思考,在做中试验,在做中成长,在做中求发展。众多课题代表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立足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重视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重改革、重实用”的特点,正确处理点、线、面关系,从一点突破,带动一个层面问题的解决,使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提高。

化工专业总结范文第3篇

上海红艳山鸡孵化专业合作社在20nn年度里,于区、镇二级领导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始终坚持严格管理、规范操作、有效运行,在本社近年来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健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不断拓展营销网络,以此不断扩张合作社的实力。现将本社这一年来的生产、经营等合作社的运行状况跟在座的各位交流一下:

一、上级指导,企业跟进

在今年的工作中,青春镇的各个相关领导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镇农管中心、兽医站、镇信息办等部门经常不定期地到我合作社进行督查指导,督促我社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工作流程、技术规范,并时时鼓励我们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合作社在整个年度运行过程中,不断规范养殖生产、规范档案管理,规范生产流程,使合作社的运营轨迹尽可能重现和可追溯。并且积极配合区、镇两级兽医部门和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定期与不定期抗体监测和兽药检测,同时定期向上级汇报本社的生产情况、项目进展等各项工作。

二、生产经营,齐头并进

合作社今年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现有鸡舍 ,年产蛋量 ,年产苗禽数 。通过直销、网络营销等方式,今年的销售额达到 ,创利润 ,……(把需要的数据,包括生产的、销售的等写上去),基本完成(超额完成)了本社年初制订的预期目标。

三、项目建设,逐步推进

本社在做好20nn年的项目建设基础上,在区农委、区动物疫控中心的关心指导下,积极申报了《20nn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等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使项目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同时定期向主管部门汇报项目进展等情况,听取主管部门的建设性意见,以使项目建设不偏离标准化建设的轨道。

四、标准管理,规范运行

本社自实施标准化建设以来,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进行操作。并且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使标准化体系在本社得以有效运行。合作社通过不断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不断改进体系建设中的生产流程,不断完善各个岗位工作的操作程序,并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使标准化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完善。

五、拓展潜能,提升效益

合作社集思广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不断更新观念,扩展思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改进、合理布局,挖掘潜力,旨在使本社生产标准化、效益最大化。今年,已改建笼养鸡舍10幢400组笼子,笼养山鸡25600只,在同等的面积比去年养殖翻一倍,七彩山鸡抗病率、产蛋率、受精率、出壳率、小鸡的成活率、饲料转换率、人力资源利用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周边农民养户对山鸡养殖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加强辐射,打响申鸿

20nn年合作社多次去外省市进行考察、展销、网上销售和养殖技术培训等活动,以及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和报刊、广告,不断更新网页宣传营销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辐射和渗透作用,以此来做足做好营销策划和营销手段,打响合作社“申鸿”品牌的知名度。同时编写印刷《申鸿珍禽养殖指南》等手册,网页上经常挂些各种养殖方面的小常识,供各珍禽养殖户参阅,以支持周边农民和全国各地农民走养殖致富之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七、生产学习,兼顾并重

在上级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以及技术监督局的指导和监督下,合作社在努力建设管理体系的同时,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不定期到外省市考察学习、参加培训,与其他同行相互交流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生产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合作社的生产建设和经营销售始终处于持续向上的态势。

在对内部员工管理上,经常宣贯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内涵,定期进行标准化养殖、孵化技术等知识的培训,以使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八、策划营销,稳步推进

合作社目前已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在现今的技术、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利用自身稳定的营销队伍,做好营销策划和营销手段,为合作社的七彩山鸡苗种、产品及品牌推广出谋划策。以巩固目前的销售网络,挖掘市场的潜在资源,拓宽营销之路,扩大市场占有。全年销售珍禽苗雏已达 万羽,使合作社的效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带领周边农民养户走上稳步发展的致富之路。

本社注重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强化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等事关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着重运行标准化的建设体系。我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始终如一的以“产供销一体化”为目标,“提升种苗及产品质量”为根本,以“立足上海,诚信经营,服务全国”的经营理念,支持和带动周边农民和全国各地农民走养殖致富之路,也为上海的种源农业服务全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谢谢大家!

化工专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区域经济;适应性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带动了工程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撑。近年来,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专业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一举措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如何,值得思考和研究。本文围绕首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不是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开展研究,通过查阅北京地区产业结构、就业人数等方面的数据,结合首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数据,开展首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首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由专门的专业认证委员会或第三方机构,对各高校工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评估,评估结束后,给予专业认证结论。高校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实践问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高等工程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建立在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每年高校都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调整或申办新的专业,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人才。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讲,以往认证的专业大多是国家或地方的重点学科,这些专业经过国家或地方的支持,从办学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建设。随着专业认证的不断深入,也许今后认证的专业不再是国家或地方的重点学科,但专业认证本身就是一种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办学水平,这可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必定能为国家或地方输送大量高质量人才。随着国家或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也在不断变化,在后续的专业认证中,应该体现出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走势,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认证,以保证所需人才的质量。

2首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果与分析

随着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不断深入,首都各相关高校积极参与专业认证,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数据,从2006~2014年,首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共涉及15所高校、22个专业,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从认证年度分布来看,2006~2014年专业认证共涉及高校和专业频次为64个,2006年专业认证涉及高校和专业的频次为3个,2007和2008年为2个,2009年为3个,2010年为9个,2011年为6个,2012年为7个,2013年和2014年为16个。从每年认证涉及的高校和专业频次来看稳步提高,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比前几年涉及高校和专业的频次有了显著提高,增长为16个。(2)从认证学校分布来看,15所高校中有11所为部属高校,占73%,4所为市属高校,占27%;从学校出现的频次来看,部属高校为56次,市属高校为8次,分别占88%和12%,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出现频次最多(11次),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次之,分别为8次和7次,出现次数最少的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仅出现1次,市属高校中北京工业大学出现次数最多,为4次。从这两方面来看,部属高校出现的个数和频次占很大比例,市属高校仅有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出现在专业认证高校中。(3)从认证专业来看,在涉及到的22个专业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出现的频次最多,为9次,其次为安全工程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为8次,出现频次最少的涉及9个专业,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交通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冶金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认证的22个专业占工学专业总数的13%,认证的专业类涉及14个,占工学专业类的45%,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专业类为机械类,为12次,其次为化工与制药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分别为9次和8次,出现最少的为地质类和水利类。总体来说,首都专业认证覆盖的专业类比较广,覆盖的专业相对较少。(4)从认证结论来看,“通过认证”出现的频次为53,占总数的83%,“同意延长有效期”出现的频次为11,占总数的17%,“同意延长有效期”的专业全部是2006~2009年通过认证的专业。这说明首次“通过认证”的专业越来越多,并且“通过认证”的专业得到了很好的建设与发展,质量保持了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到期的专业得到顺利延期。

3首都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状况

3.1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与比重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它揭示了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依存程度,也就是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查阅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数据,北京地区2008~2013年间的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所占比重的数据和三次产业总值占GDP比重,如表1、表2、表3所示。从统计数据来看,6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稳步上升,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约为99%,并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约为76%,是第二产业比重的3倍多;北京地区第一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总体稳定,第二产业基本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大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可以看出,北京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GDP生产总值比重历年都有增加的趋势,北京地区越来越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3.2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当前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有效、直接的方法。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趋势,可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某产业结构偏离度=该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该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1,公式清楚地描述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当结构偏离度为0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能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当结构偏离度>0时,说明该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结构偏离度<0时,说明该产业已存在大量的隐身失业。根据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出北京2008~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折线图(见图1)。根据北京2008~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走势可以得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比,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更趋于稳定状态,且2008~2013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0,说明此产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应该向其他产业转移劳动力;相比之下,2008~2013年第二及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0,说明第二及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4首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

上文对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体现出了首都经济的基本走势。产业结构的指标与国民经济各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各行业所需人才与高校的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本部分对首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与所属产业领域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对应关系如下。第二产业:安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采矿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冶金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自动化。第三产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通信工程。从目前首都高校所认证的22个专业来看,有7个专业为第三产业领域,占所认证专业的32%,其余15个专业为第二产业领域,占所认证专业的68%。从认证专业分布的产业领域来看,第三产业领域相关专业认证率不高,相比之下,第二产业领域的相关专业的认证率相对较高。从认证专业与首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来看,总体适应了经济的发展,认证专业全部都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但第三产业相关的认证专业相对较少,出现的频次也较少,这与首都经济发展适应性还存在一定距离。

5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优化策略

专业认证政策优化。国家和政府要在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适时对专业认证方向有所调整,如制定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下的相关专业认证政策等。同时,给予认证专业一定的自和建设经费支持,鼓励专业认证单位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的设置及建设上进行创新。除了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国家和地方还要对认证单位及拟申请专业认证的高校进行跟踪和指导,做好专业认证的支持服务。例如对通过认证的专业要进一步跟踪,以巩固专业认证的成果,促进认证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申请专业认证的高校提供专业认证咨询和指导,安排相关专家开展培训服务。专业认证组织体系优化。目前,国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而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各认证高校还没有设立工程教育认证的专门机构。现在一些首都高校的一个或几个专业正在进行认证或已通过认证,每个认证专业之间基本上是孤立的,交流与合作还比较少。基于现状,一方面完善纵向的组织体系,建立市级、高校、专业三级认证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要完善横向的组织机构,高校或认证专业可尝试建立专业认证的联盟,以加强专业认证相关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商讨专业认证的发展,带动工程教育专业整体的发展。认证专业与经济发展适应优化。根据首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趋势,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适时调整。根据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统计总结得出:第三产业产值逐渐增加,第二及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所认证的专业中,大部分是属于第二产业领域的,符合以往的经济形势,随着第三产业的逐步发展,北京的第三产业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第三产业的高质量人才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专业认证,以与首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形成良好对接,更好地促进首都经济的发展。另外,从已经通过认证的高校来说,市属高校通过认证的专业相对还比较少,应该进一步鼓励和加强市属高校专业认证工作,带动首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倪凯,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5):51.

[2]张彦通,李茂国,张志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撬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支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7~11.

[3]吴文辉.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65~166.

[4]陈江.2010年北京三次产业发展预测与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3):55.

[5]秦彦.关于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3.

[6]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7]魏银霞.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0(17):99~100.

化工专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网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目标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理念在服从国家电网公司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预测人员需求,采取措施吸引和保留专业人才,从而获得和保持企业核心能力。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范围第一,人力资源总量预测;第二,人力资源结构预测;第三,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本文以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预测为重点。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目标第一,满足供电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第二,为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性的决策依据;第三,控制供电企业人工成本。 

(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指标体系 

1.对象指标。对象指标是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可以是总量需求预测指标,如:员工总数;管理人员总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专门技能人员总数。也可以是结构需求预测指标,如:员工构成;管理人员管理层次结构;专业技术人员职能结构;专门技能人员工种结构等。供电企业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上实行用工计划控制,同时,在企业中还存在着全民用工、集体用工、农电工、劳务派遣用工等多种用工方式并存的现象。因此,本文以供电企业定员人数作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指标。 

2.依据指标。依据指标是指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主导着供电企业的活动,决定着人才的需求,它体现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中,是对需求进行定量分析的关键因素,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依据指标可选择:供电量、售电量、全社会用电量、营业户数、变电站数量、配变台数、电网线路长度等 

二、国网电力人力资源模型的主要内容 

(一)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 

以严格控制省公司未来年度内用工总量为目标,以企业投入产出效能为衡量标准,围绕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和人均效率持续提升两个基本要求,设计兼顾业务发展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公司用工总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用工总量与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实现“用工总量需求”的预测目的。 

(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 

以优化职工配置结构为目标,结合企业发展规划中现有业务类型及其核心业务领域布局,深入研究各业务、专业用工数量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专业用工需求。结合各机构的人员配置率,将各专业的预测增量进行合理分配,建立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分专业分机构需求”的预测目的。 

(三)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 

以优化用工策略、提升职工素质为目标,在实现人力资源总量预测和人员结构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业务的核心程度确定对应的用工方式,分析不同用工方式在人员结构中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明确预测期内补员方式和素质要求,建立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人员素质需求”的预测目的。综合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和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建立能够控制用工总量、平衡人员配置、优化职工队伍、规范用工策略的人力资源需求模型。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流程 

(一)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流程 

第一步:设计电网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收集并整理数据,包括按照数据收集标准化模板收集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数据和统一数据量级等步骤;然后,筛选指标并降维,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步骤;最后,设计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包括设计总量需求预测主体模型和效率提升调整系数、验证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等步骤。第二步:设计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第三步:合并电网企业、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的需求预测结果,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结果。 

(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流程 

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的设计与预测主要针对电网企业。第一步:设计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收集并整理数据,包括按照数据收集标准化模板收集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数据和统一数据量级等步骤;然后,筛选指标并降维,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步骤;最后,设计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包括设计各类用工(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和服务类)和技能类各专业用工需求预测模型、设计调整系数、验证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等步骤。第二步:进行补员配置,将各年度、各专业的补员数量分配至各市州单位及下属各二级单位。 

(三)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流程 

第一步:划分用工类型。梳理和划分企业业务及对应的用工类型,并明确“十二五”期间各年度、各用工类型的占比情况和用工数量。第二步:结合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预测“十二五”期间对长期职工补员的数量要求和素质要求(包括新进人员的学历、毕业院校和专业等要求)。第三步:分析长期职工新进人员的补员优先级。(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见图1) 

企业通过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