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与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与思考

[摘要]提高有效性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理念诉求与传统思维、主客体关系、平台载体与内容方式、传播规律与效度评估、理论与实践、教育战略与工作策略等方面的矛盾。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升效果。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要矛盾

近20年来,有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随着网络介质的不断升级换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具备了长期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聚焦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的实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还是要解决“有效性”的问题,也就是“师生对网络服务与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对网络服务与教育主导性诉求的不断加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水平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能否科学破解这对矛盾,不仅事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将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

互联网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从Web1.0到Web4.0的发展。不同时代,互联网的具体介质在载体和特征上都呈现较大的差异。作为依托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阵地从门户网站到论坛、博客,再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因时而异。虽然在工作内涵与深入程度上,现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有效性问题始终困扰着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具体表现在:

1.理念诉求与传统思维之间的矛盾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网络(含新媒体)的认识与传统思维是困扰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从主体的视角来看,一方面是,理想诉求应遵循新媒体舆情规律,但现状工作仍回归行政思维的矛盾。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在多次有关网络环境、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研讨会上,各方都提出过同一条原则——“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遵循网络发展规律”。但实践工作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容易在第一时间选择“回归行政本位的思维观念与应对方式”。另一方面是,“对新媒体依赖性越来越强,但恐慌性越来越高”的矛盾。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需要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信息分析、信息交互与影响宣传;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多变性和不可控性,教育工作者又越来越恐慌,在主动性与被动性之间犹豫不决。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

互动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互动问题上,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引领要求越来越强,但实际应用的追随现状越来越明显的矛盾。虽然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双主体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宗旨来看,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质量,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引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对客体产生更大的影响,不管是媒体的运用,还是政治方向与价值观念。可是,在新媒体的运用以及媒介素养方面,起引领作用的却变成了教育客体。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期待在网络上与客体的平等交流,但实际对话又常陷入传统灌输式的说教的矛盾。网络常以“自由”的价值观赢得人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选择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希望能从网络上找到相对平等的交流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此规律较为熟悉,试图通过“网友”的身份、掌握流行的网络语言取得教育客体的信任,并开展交流。但结果却是:在初步的“试探式”交流之后,教育主体又习惯性地采用说教的方式,重新打破教育主客体间的网络平衡。

3.平台载体与内容方式之间的矛盾

网络时代,内容为王,但平台建设也非常重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这两个问题的关系处理尚未协调好。一方面是,平台优先与内容优先的矛盾。从发展历程来看,人人网的诞生,抢占了BBS的市场;微博的出现,抢占了博客和人人网的市场;微信的出现,抢占了微博的市场……商业网站平台的发展大大分流了校园网用户,对校园网的发展提出较大的挑战。加大网络平台建设,成为近些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项目。但只有少数校园网络平台得到持续发展,大多数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都陷入外延式扩张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内容建设没有跟上平台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是,载体的先进性与内容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从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也容易出现从众现象,他们常以为要开展教育工作,就必须选择最流行的平台、将最新的教育内容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为加强思想引领和教育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主管部门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文章等各类宣传教育材料,但点击率、传播力以及内容的吸引力都有待提高。不同的网络平台有不同的阅读特点,不是同一种教育素材都能在不同的平台上产生相同的正能量。教育客体在选择接受材料时,优先考虑的是内容的贴近度和感染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周记《包涵心语》在网络上会走红的原因。

4.传播规律与效度评估之间的矛盾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经历了“一对多”到“点对点”再到“多对多”的模式转变。信息传播的效度,也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让教育工作者面临挑战的,一方面是,正能量传播与负能量扩散的效度差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网络信息传播也是如此。一篇先进经验、榜样人物或典型做法的报道,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做到非常周全的策划与推进,但结果也不一定能尽如人意;但一条负面消息的传播,经常让教育者措手不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传播正能量、尽可能小地减少负能量,是最考验教育者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网络民意真伪测评与网络文化霸权之间的矛盾。为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越来越多的决策和工作都很重视参考网络民意的测评,包括网络投票、征求意见等。但网民往往多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和“潜水族”,引领舆情发展的主要是活跃的网民和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可以不经意地影响其他网民的判断,并常“被代表”为全体网民的意见。如何科学测评网络民意,并尽可能降低网络话语霸权,也是需要教育者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5.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这是各项工作发展的根本。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个困境:一方面是,问题超前性与对策滞后性的矛盾。“总是在救火”,这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态。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旧有理论无法套用;新的问题新的特点,原有方案不能奏效,很多工作的开展都较为被动。特别是面临突发网络舆情时,在危机应对与处置上,教训反思常多于经验总结。究其原因,一是近些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取得重大的理论突破,仍旧停留在网络传播经典理论演绎的阶段;二是教育主体把绝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工作实务中,很难保证理论研究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是,民主管理与伦理法治的矛盾。随着网络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客体对放宽网络管理的诉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教育主管部门也针对性地做了不少调整,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逐渐成为网络生活的主流。但与此不相称的是,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网络心理问题等层出不穷。国家主管部门专项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制定网络诽谤入罪标准等,对推进网络法治化管理有较大的作用。能否尽快形成科学的网络伦理,大力营造网络法治氛围,是真正实现网络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

6.教育战略与工作策略的矛盾

借数字化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东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快速发展机遇期。但在战略规划和策划实施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一窝蜂”进入与特色定位的矛盾。虽然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集中式推进的规划,比如,中国大学生在线的建设就是依靠全国高校共同投入达到了效果的最大化,高校官方微博联盟的先期建设也是借助全国30余所高校之力才得以长效运行。在早期的红色网站建设过程中,也采用了这种“一窝蜂”式的战略,并很快形成集体优势。但建成之后却发现,每个网站都高度雷同,从风格设计、语言使用到内容组织、功能开发,几乎都是同一个模式,特色不明,资源重复,吸引力自然也就不高。另一方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脱胎于思想政治教育,其诞生和发展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效果。虽然对两者关系的区分学界尚有一些争论,包括是否需要单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但对两者的融合专家们都较为认同。可在实践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呈现出“网络化氛围越来越浓、实践化特色越来越弱”的趋势,与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少,甚至是“去实践化”——网上交流十分顺畅、现实交流重回尴尬,“两张皮”、相互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二、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有效性是衡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标杆,也是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点。针对现有的主要矛盾,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第一,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关于如何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学界大概有两种观点:一是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种观点本质一致,只是视角不同、各有侧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俗来讲就是为实现教育目标,借助网络载体或在网络空间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沟通、思想交流与危机应对等工作。从这个视角来看,网络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载体,或是环境与氛围。为此,一方面,需要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并对网络特性、网络规律与网络发展等问题有更为准确的掌握;另一方面,需要深刻理解网络的应用性与普及性,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顺势而为。第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从网络技术能力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克服网络技术“本领恐慌”的问题。通过参与媒介理论知识培训、网络宣传技能培训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网络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来说,教师首先要解决网络认知水平一致性的问题。通过举办新媒体应用与推介培训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状态,并及时跟踪跟进;通过搭建师生常态性的交互平台,加强师生的日常沟通,保持话语体系的一致性,巩固思想交流的基础。从网络危机应对来说,教育主体首先要解决“化险为夷”“转危为机”“hold住全场”的能力建设问题。通过案例教学、高端培训等,深入分析网络危机的内在特征与演变规律,逐渐形成较为成熟、高效的应对流程、工作预案与处置方案。第三,科学认识网络平台与内容建设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统筹平台与内容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平台搭建上,一是要充分调研师生对网络空间的选择偏好,做好样本分析,寻找影响师生选择的关键性要素与指标;二是要充分调研师生需求,集中教育资源,全力建成几个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网络平台;三是可以与师生喜爱的商业网络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主动参与,按照要求修改完善功能模块。在内容建设上,一是要加强内容的组织与撰写,结合师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教育发展的重点话题,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风格,第一时间组织内容,做好宣传;二是加强不同平台内容的筛选与推送,根据网络平台的差异性特征,在主题选择、语言组织和推送形式上进行适度区分;三是做好全面动员,形成教育主管领导、教育工作者、学生三个层面的内容输送主体,让网络平台成为大家共建、共享的有益载体。第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在宏观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政策层面进行设计,包括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重点的布局以及支撑条件的确认等;各高校要结合政策要求,贴近学校实际,进行具体设计。在操作层面,要按照统分结合的方式,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各高校分头建设,围绕教育与建设的大目标,统筹平台与内容建设,做到目标一致、重点突出,又各有特色、活力十足。在主体层面,要做好队伍建设规划,按照队伍结构、能力建设、业务分工、长效发展等板块,分别做好队伍选拔与分层培养、技能培训与素养提升、内容设计与条线划分、机制体制与氛围保障等工作。在客体层面,要设计一套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技能培训、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伦理法治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保证教育效果。第五,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较为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研究,在国家社科课题、各省市社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体系中都设计了相关主题。但从国家社科课题来看,重点是偏重网络舆情与危机干预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选题较少;从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来看,选题更多偏重工作实务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力度偏弱。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一是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在各级各类课题中列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形成“人人爱研究、人人会研究”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做好选题设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深入研讨,聚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问题,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三是要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注重时间节点与研究环节的把控,提供及时性指导;四是注重交叉学科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播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倡导交叉学科研究,有利于集体攻关和整体理论水平的突破。第六,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遵循网络的内在规律,又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从两者融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加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环节、主客体的互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等相关理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节点选择、效果评估与反馈等进行系统化设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其次,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与改进,充分借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细分网民群体进行内容推送”做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细分,做好精细化教育;充分借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形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充分借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共建模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再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互通互通,在技能与理论上共同提高。

作者:陈华栋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