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索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实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基于传播学5W理论,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立足育人工作实际进行探索,可总结出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应社会需要、顺应时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时代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更高更重的神圣使命,学校的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考,加之当下生源结构复杂化、观念意识多元化、学生群体差异化日趋突显的特性决定了高校需要在育人工作方面不断地有所加强、改进和突破。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至今历时二十多年,各级各类学校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已经总结出较多的经验,探索出一定的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原地踏步、走进瓶颈期的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著作,对学生及老师进行调查、访谈,并结合学生工作经验进行研究后,发现可以利用传播学5w理论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探索出相应的发展路径。

一、5W理论概述

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5w”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由5种要素构成,即“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传播效果[3]。5W模型启示研究者从5个维度出发,将大众传播学研究细分为五大研究领域,分别是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4]。5W理论是研究新闻传播现象最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基于该理论进行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索,可以为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补益。

二、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基于5W理论,可以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取得效果这五方面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一)传播者

文化素质教育的传播者也就是教育主体,主要集中在文化素质课程任课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从传播者层面来讲,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教育主体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部分教育主体未能深刻领悟到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教育上面,压缩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空间[5],导致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课程准备、活动开展等方面精力不够,不足以系统、全面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实效;二是教育主体的人数及覆盖范围不足,优质资源的集中整合及有效运用不够,文化素质教育应当有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扩大教育主体的数量和力量,提升教育的质量;三是教育主体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文化素质课程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未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培训和学习,知识存储量及输出质量有待提高,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深度及广度有限。

(二)传播内容

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各高职院校在内容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但从系统性和与时俱进的匹配度的层面来看还有待提高。一是,内容缺乏系统设计,框架结构不够完善,在育人方面未能体现出层层递进的设计感与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周全度。二是,课程内容比较片面,且与教材匹配度不高,与实际结合较少,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三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和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教育的内容及强度不足。传统文化的滋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6],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后者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两者能从根本上以及实际的学习、生活上提高育人实效。四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内容连贯性不够,关联程度不足,未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传播渠道

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主要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及文化素质专题讲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创新与突破还不够。一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授课内容很少做改变单一。时代进步快速,文化素质课程的内容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保留原有优势的情况下应不断创新,以符合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二是,第二课堂活动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但部分活动的开展只是在延续传统习惯和方式按时、按量进行,没有在活动开展前对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感兴趣程度进行充分调研,导致活动并未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目的。三是对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7],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没渗透到实践中,在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上还有待提高。

(四)传播对象

文化素质教育的传播对象也就是教育客体——学生。从学生层面来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积累不够,重视不足,兴趣缺乏。传统的知识技能灌输方式、文理分科的学习模式以及分数至上的目标追求,使得大部分学生的重心都放在考试科目的理论知识学习上,在文化素质方面的专门学习和积累非常不足,加之现在电子设备高度普及、便捷,使得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被消遣和娱乐挤占,主动走进图书馆和自习室的人越来越少,自觉提高文化素质养成的学生寥寥可数。前期的培养不足和现阶段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二是目标导向出现偏差。目前有很多学校以文化素质学时、学分考核为导向,设置的相关课程体系以及开展的活动、讲座等,旨在全面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同学目标导向出现偏差,仅以修满规定学分为目标,未能自觉主动、全身心地学习课程、参加活动,导致文化素质教育效果不明显。

(五)取得效果

现阶段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除了前面提及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的因素外,还有后期效果追踪及总结反馈方面也存在不足。课程及活动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不足之处在哪里,不同学生群体的受用程度及育人实效有何差异等,还有待进行深入调研、深刻剖析与总结,探索出可行性方案,形成总结材料,给后期的育人工作提供借鉴。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5w模式的现状分析,以加强传播者的队伍建设、加强传播对象的认知教育、加强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的统筹规划与推陈出新和加强育人效果的过程及结果管理为目标,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提炼,可以总结以下五个方面的路径。

(一)强化认识、深化观念,营造浓烈的文化素质育人氛围

加强传播者、传播对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是核心。从观念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根本上花心思、下功夫,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一是,教育主体应当深入学习并践行相关文件精神,学习要入脑入心,贯彻要知行合一,要深刻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作上做到潜心钻研、精心设计、不断总结提升。二是,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认知教育。上好开学第一课,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引领,结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和内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身的成长应当与时代的发展同心同向,并明确地知道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能力及综合能力。三是,将文化素质教育从入学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文化素质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将其与入学教育、适应性教育、专业学习、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设计、全方位开展,不间断地进行渗透和养成。

(二)整体把握、全面策划,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实际,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并制定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保障。一是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及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是在授课方式、教案、课件等方面应不断进行钻研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能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的知识。学校可定期组织开展“教学能力”大赛、“教案设计”大赛等,用“以赛促教”的方式提供相互借鉴分享的平台,共同提高教学能力。三是提高授课内容、课件与教材的匹配度。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材和授课内容制作匹配的课件,提高针对性,突显特色,做到因材施教,杜绝多人使用同一份课件照本宣科或者同样的课件沿用多年一成不变的现象。

(三)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队伍是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者的知识储备和教授能力决定了输出质量,输出质量决定了育人质量。一是破除“三唯”观,即破除“唯专人实施、唯特定方式、唯指定时段”的育人观念,文化素质教育应当全民参与,为了避免脱节和断层,需要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进来,壮大育人队伍,扩大覆盖面,提高育人效率和质量。二是施行“学分存储”及“准入”制。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技能,通过培训及测验获得相应学分,学分存储达到相应标准方能授课,以此促进育人主体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输出质量,增强育人实效。三是做到“走出去、引进来”,文化素质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定期组织在校内校外的学习、交流,分享突出事迹和典型案例,开展研讨,共享经验,共同进步。

(四)明确目标导向,丰富文化素质育人内容与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实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开展。一是,坚持做到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厘清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涵,做好前期调研和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特长、兴趣开展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必选和可选相结合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做到因材施教,素质培养与兴趣发展相长相促。二是,坚持做到传统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来源[8]。时代在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强理论、重实践,还应有计划地培养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因此,系统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及活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做到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激流勇进、敢为人先,成为敢担重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坚持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布置课后实践及调研,并结合角色转换、翻转课堂等方式,鼓励学生自我学习、深入钻研,将课堂教学延展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消除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学习的被动性,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五)制定并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系

成立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部门,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健全的文化素质学分认证及管理办法。

1.做到“三个明确”,采用“分类培养”、“学时学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一是明确评价体系的模块分类设置,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专题讲座、校园文体活动、科创活动、社会实践等;二是明确各模块的学时学分设置及换算方法、加分细则、有效学分的要求及限制;三是明确学分审核及认证的三级平台,如班级——二级学院专项管理小组——学校主管部门等。

2.逐级加强团队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及学分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管理部门团队建设,明确职能职责,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二是加强宣讲,扫除盲区,让学生熟知相关管理模式及考核办法,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和提升;三是接轨信息化管理模式,制定专门的文化素质学分管理系统,便于学生及时掌握自身学分情况,确保按质按量完成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达到毕业标准;四是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专业分析,结合学生心理及思想状况得出分析报告,定向对接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

3.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毕业学分,并制定合理的表彰及扣分机制。遵循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以设置“学分考核”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养成长期坚持学习的习惯为目标,形成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同时能积极影响身边人群的新风尚,以学生干部为主线,起到从树干到树枝的渗透作用。制定文化素质学时减分细则,对造成较差影响的情况进行扣分处理,加强约束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制定《文化素质教育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对已达规定学分仍然坚持积极学习、主动提高,且对在学生中带来积极影响的同学进行专项表彰,形成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拔尖创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幕报告[R].2012-11-08.

[3]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1.

[5]朱春梅.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4(10):064-065.

[6]王金花.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路径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4(17)68-70.

[7]张一斐.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天津社会保险,2019,1:122.

[8]李建平.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9(30):23-27.

作者:陈凌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