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专题式教学探析

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专题式教学探析

1专题式教学概述

1.1设计专题

设计专题是专题式教学实施的首要步骤,教师在设计专题前,必须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内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同时还要了解与课程相关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构建专题。选择标准的依据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历史课程往往以时间顺序构建专题,文学课程往往以体裁或流派作为标准构建专题,经济理论类的课程大多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专题。选择合适的划分标准,可以清晰展现课程结构,可以突出学习难点、重点。专题的设置切忌片面性。理想的状态是单个专题独立成篇,且内部逻辑关系清晰,而从整个课程看,各个专题间又保持内在的联系。

1.2针对不同专题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效果的保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有关。进行专题式教学时,一门课程被分成了若干个不同的专题。各个专题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专题,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侧重基本概念、重要原理的专题,多数教师会选择课堂讲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对于侧重实际问题分析的专题,教师一般会选择课堂讨论,在引导学生辩论是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侧重技能培训的专题,教师会采用演示、实验、实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做。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专题式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革命史”专题化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了《大决战》《长征》等影视剧中的片段来丰富教学内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3教研室教师间的分工

协作已有的研究证明,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承担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也必须完成自己所不擅长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专题式教学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各个教学专题的内容相对独立,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把一门课程分配给几位教师。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补充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专题就是本人的研究领域,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以研究者的心态来对待教学,实现科研和教学的深度结合,这将非常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

2专题式教学

在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价值我们将专题式教学引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是建立在对该课程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向学生灌输诞生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学生无法将遥远国度的经济学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因而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为了通过考试只有机械记忆。传统模式的缺陷是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还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利于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题式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首先,专题式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由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导入案例。学生面对问题,自然而然地开始探究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在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遭遇瓶颈后,教师就要开始讲解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在掌握了经济学基础理论后,学生开始思考用这个理论如何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由分析实际问题到学习抽象理论,再到解决实际问题,专题式教学打破了理论与现实的界限。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发现,通过把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专题,将各个专题下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经过全面、系统的剖析、探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确定的第一个教学专题是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决定。在其下有三个分题,我们精心设计每个分题的学习过程,力图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在弹性这个分题中,我们用2009年欧盟国家奶农倾倒牛奶作为引导案例,将若干个经济学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纲举目张的体系框架其次,专题式教学背景下,经济学教学内容高度凝练,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学时和学生专业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我国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是必须熟悉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管理岗位和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和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设置了较多的实习、实践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这就导致了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理论课程的学时被不断减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压缩每个部分教学时间来应对学时的减少。这样做的结果是,从表面上看教师对知识的讲授面面俱到,但实际上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进行西方经济学专题式教学改革后,由于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高度凝练,而且相对独立,这就解决了知识点过于分散,无法突出重点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时来安排哪些专题为课堂教学内容,哪些专题为自学内容。如,同样是要素价格的决定专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修内容,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自学内容。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目的,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西方经济学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发现,为了提高专题化教学的质量,需要在专题设计、考核体系设计和课程组内部协调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3.1精心设计专题

保证课程的逻辑体系严谨专题式教学不是以教材的章节顺序授课,而是以专题形式授课,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在专题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主线,要让学生在学习一个个专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课程的内在逻辑,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果随意设计专题,学生面对高度跳跃的学习内容,体会不到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支离破碎,难以形成体系。我们在设计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教学专题时,以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线,将整个宏观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了“核算、决定、变动、问题和政策”五个专题。“核算”是指国民收入核算,“决定”是指国民收入决定,“变动”是指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是指通货膨胀和失业,“政策”是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我们对宏观部分的专题设计遵循了基础知识、核心理论、现实问题、解决对策依次出现的顺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地体会到了课程隐含的主线和各专题的逻辑关系。

3.2组建课程组,发挥团队作用

目前,多数高校的基层教学单位是教研室。一个教研室要承担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根据班级的数量由一位或几位教师主讲。招生班级不多的专业,一位教师就可以完成某门课程的大纲、教案、课件的制定和授课的全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对课程的认识对教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些教师会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从授课内容中剔除,然后加入过多不必要的补充内容。教学的随意性必然要影响教学质量。专题化教学模式下,由于要进行不同教师分专题授课,就有必要在教研室内组建课程组。课程组长组织所有老师参与从大纲制定、专题设计、课件和教案制备、专题分配、集体备课、反馈教学效果整个过程的工作。这样就使教学工作从教师的个人行为变成了课程组的集体行为。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保证了专题教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3设计科学的考核体系

专题式教学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该设计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体系的标准有两条。第一是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第二是能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果学生的成绩主要由一次期末笔试决定,就有可能在学生中造成平时不学习、考前背笔记的不良导向。专题式教学下的考核体系应该具备综合、全面考核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特点。我们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上尝试了将小组答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基本过程是教师布置社会实践问题,学生分组调研后,写出案例,结合理论给出对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由老师和同学打分,最后加权平均给出各个组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又学习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专题化教学下的考核体系中还可以包括口试、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这些形式的测试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3.4加强课程内部协调专题式教学背景下

教师可以专注于自己负责的专题内容开展教学工作,这将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对学生学习本专题的情况十分关心,但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总体情况关注不够,导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在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师为了让自己的专题精彩,将教学内容过度延伸到其他专题,导致一个知识点在不同专题中被反复讲授。出现这些问题后,课程组长要担负起课程的总体安排和协调工作,课程组要在反复研讨后明确各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不同专题之间的衔接,还要厘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作者:穆红莉 陈雄鹰 李晨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