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由于体制转变等原因,该课程在开设之初几乎是按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在组织教学。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该门课程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少业绩,但由于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造成任课老师对教学内容把握偏差大,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内容老套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实现何种目标,恐怕很多任课老师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本着完成教学任务的精神,重点放在如何按现有教材安排教学内容上,没有全面思考这门课程学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要实现何种目标。经济学基础内容包括微、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介绍的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即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从国家经济层面来思考如何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平稳、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等。很多教师都能讲清各部分的目标,但是从课程全局来看,没能弄清学了这些内容后能干什么。虽然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性课程,但笔者认为其在现实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应该要让学生了解价格变动背后的动力,成为精明的消费者、投资家、企业家等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应该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老套

绝大多数高职经济学基础教材都沿用了高鸿业等主编的体系。这类教材体系完整、资料全面、理论水平高,微观部分从经济学定义、均衡价格,到消费者、生产者理论,再到市场类型以及市场失灵等问题给予全面分析;宏观部分则从GDP的核算、国民收入分配,到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就业等问题作了详细介绍。这个体系把经济学知识介绍得面面俱到,适用于本科或研究型学生的学习,但是并不适合高职专业的学生。一是由于高职专业的学生数量分析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其中大量的数理分析,二是这个体系内容太多,全部讲下来,整个课程至少要安排80学时以上,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学时数不超过54课时。因而应该对老套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删节,以达到高职的必需、够用的要求。三是具体案例等跟不上经济实践步伐,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现有很多教材中所举案例来自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少把发生在身边、国内的经济案例引入教学中来,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式不具有启发性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基本与中小学的灌输式教育无异。任课老师仍用灌输方式向学生介绍各种定理理论、各种经济知识,基本上忽略与学生的交流,无法实现双向互动。在案例等知识的讲解上,教师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却忽视了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启发学生自我思考自身经济行为。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原则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符合高职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效果,因而有必要对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深入改革,从而推动商业意识的传播,促进创业理念的提升。针对高职的特点以及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笔者认为,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要求,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为保证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完善职业教育特色,提出了“理论必需、够用,重视实践“的高职教育发展原则。1991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到,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之后的各种文件和高职教育研讨会上,都提到了必需、够用原则,从而确认了高职基础理论教学的必要性。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应符合高职教学的基础原则和规律,做到“理论必需、够用”。

(二)商业意识导向原则

我国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系,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推动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要想在商业社会中站住脚,成为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懂得商品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面对各种商业机会,商业从业人员应该具有商业意识,从而把握市场脉搏,获得成功。商业意识是一种能够贯彻于商业的诸多环节的思维想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上超前的意念和想法,通过对商业未来的展望,和以往商业经验的利用,从而取得相应的利益。通常认为商业意识包括市场洞察力(发现商机或者发现问题)、反应能力(制定相应策略)、执行力(策略制定后强大的后期执行能力)三部分的内涵。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没有商业意识的培养,因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规律的任务。这个任务要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高职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核心思想是要让学生能在商品经济大潮或者市场经济体系中自由翱翔,就是要用商业意识去武装学生们的头脑,使学生们能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把握经济运行动态,具有洞察商业机会的眼光。因此,经贸类、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该要以商业意识为导向,而经济学基础则承担着落实商业意识的首要责任。

(三)能力培养本位原则

高职经济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商业意识培养要求我们具有市场洞察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执行力。根据这些能力的要求,经济学基础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将每一单元界定相应的能力标准,使能力培养有相应的载体。

(四)紧密结合实际原则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被很多学者归为纯理论课程。对于这种归类方法,笔者认为是有偏见的。笔者认为,该门课程虽然理论内容比较多,但是这门课程却可以指导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中,微观部分可以指导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是否合理、机会成本高低等,也可以帮助经济体认识周围的经济事物。宏观部分则主要是讲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对于经济体的投资行为等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知识在学生走入社会后迟早都会碰到,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数理的分析研究,更需要的是要结合实际,把能够用于个体的经济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内容

谈到高职经济学改革时,很多学者从各自的教学需要提出了诸多改革方案和意见。比如,要求将课时增加到72(周4课时)课时以上,要求介绍近现代经济学流派,甚至要求进行双语教学等,这些方案或意见或许有用,但笔者认为并不实际。笔者从实际出发,认为当前的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修正教学方向,调整教学方法,结合现实案例来实施。

(一)压缩教学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课程将所有微宏观章节包括在内,如果要完成所有教材内容,那么所需要至少总课时72节以上。然而,高职的理论课程都被要求压缩,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时安排在54课时以下,肯定无法完成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原则上不能破坏经济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基本完整,最后教学内容都是理论必须。因此在高职教学内容中,微观部分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均衡价格及弹性、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知识;应考虑删除的内容有:动态均衡、福利经济学、分配理论等,简略介绍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在宏观部分,重点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模型、通胀与失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应考虑删除的内容有各种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等),开放条件下的经济模型等,对于其他新学派的观点和知识都无须在高职经济学基础中作详细介绍。

(二)培养商业意识

笔者认为,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因此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要将这种观点体现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于介绍各章节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新的概念等,缺乏对这些知识背后的动力的解释,即商业利益是推动各行为主体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要培养商业意识,要从商业和商人的角度,来介绍各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应用以及如何去利用这些知识,使自身的利益或福利水平提高。比如,在介绍影响商品的需求因素时都会讲到偏好、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因素。在这里,相关商品价格就是一个培养商业意识的一个很好知识点,商品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可以用性能相当但价格更合理的商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此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可以省下一些货币。举例来说,摩托车和电单车作为上班交通工具是相互替代的。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电单车就是一种更好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电单车流行、销量日增原因,是经得起理论考验的。再比如讲消费者行为,一定要讲到消费者行为差别明显,女性喜欢流行的、时尚的商品,而且也愿意花大价钱消费,主要是因为女性认为流行和时尚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高。这也是俗话说的女人的钱好赚的原因。从商人的角度来看,以后同学们经商做生意也可以考虑经营女性商品。在讲厂商理论的时候则更要体现商业意识,传统理论主要介绍企业的生产函数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等,这些知识只要稍稍介绍一下,而重点要放在当前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原因上。传统的书籍出版业、运动品牌实体店等在萎缩,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改变了传统利益格局,从传统的多级代销转为真正意义上的直销模式。这种模式削减了中间商,使生产商和消费者能从价格的下降过程获取利益。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具有商业意识,人们才能更早发现商机。因此培养商业意识,关注利益背后的动因,应该是经济学教学的方向。

(三)调整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以思维和意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课程,应该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应试教育等仍然在高职、本科院校盛行。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中小学阶段的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这一类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高职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要求。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对于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笔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法可以把提问式、案例式、实验式、考察式等方法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商业意识之目的。

(四)结合现实案例

案例教学法普遍使用于理论课程教学中,能让学生切身体会案例中的事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源自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教材案例有明显的粕来品的味道,可以理解,但毕竟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反映经济规律、现象的案例多如牛毛,有很多案例成为人们的口头经典。虽然有些教材引入了一些案例,但是没有对其进行归纳,案例论题论点都不明晰。其实,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引入日常发生并随处可见的案例。笔者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就是从日常生活早餐是选择豆浆或牛奶开始,说明选择与利益关系,从而引导出经济学的定义;接着以苹果和梨的替代关系说明替代品价格对于商品需求的影响;再以商品新鲜程度不同而有价格差异说明商品的价格弹性;以女性对时尚、流行产品的喜爱以及男性的无动于衷来说明人们消费过程中获得的效用不同;以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直销模式来说明厂商理论,并提醒今后创业方向上实体店等都会面临强烈的电商竞争,等等。

作者:汤健雄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