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学契约关系规制

经济学契约关系规制

纵向一体化是将原来由市场连接的上、下游厂商纳入同一企业之中,这一过程是企业代替市场的过程,也是行政命令机制代替价格机制的过程。这就是说,市场和一体化(企业)是产业组织形式的两极,企业可以依赖于市场建立产业组织联系,也可以通过内部化的形式将这种产业联系一体化。在市场和企业之间存在着相当多的选择空间,如较多地运用市场联系,行政约束力较少,此时的产业组织形式趋近于市场一极,反之,则趋近于一体化——企业一极。由纵向一体化而形成的企业是本文的研究定位。

引言

纵向一体化是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发展的途径之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纵向一体化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但纵向一体化仍是扩大规模、发展经济的一条现实路径。问题在于要重视纵向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交易费用理论对纵向一体化进行了解释。科斯认为,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而企业行政管理机制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价格机制和行政管理机制的运行成本都表现为交易费用,由此必然产生由市场机制和由企业行政机制进行同一资源配置活动时的交易费用比较,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边界均可以由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势加以解释[1]。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在其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中,他从激励、控制和固有的结构优势三个方面论证了企业所具有的交易费用优势,同时又细致地论述了市场关系为什么会产生交易费用劣势,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势和市场的交易费用劣势成为纵向一体化的依据[2]。威廉姆森将科斯首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加以延伸和深化,为纵向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推动了纵向一体化进程。

对纵向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还可以基于其他方面的分析,如:纵向一体化由技术的依赖性而产生,由一体化企业的信息流程优势而产生,由逃避中间产品的管理(限价、关税壁垒)而产生,由建立稳定的供应商或销售商的考虑而产生[3]。纵向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还可以基于规模经济:在一定的规模区间内,规模扩大可以因单位产品所承担的固定成本减少而降低单位成本,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威廉姆森在上述论文中写道:“一个完整的纵向一体化过程需要对内部组织的限度和力量作出估价。若其他情况相同,当与行政协调有关的摩擦日益严重时,求助于市场交换就更有吸引力了。然而,解释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失灵问题,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就是说,他在为纵向一体化寻找理论支撑之时,已经十分清晰地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存在一个极限,超越了这个极限,纵向一体化组织将出现效率损失,甚至被市场所取代。本文题目中的“纵论”就是在纵向一体化基础之上研究纵向一体化组织失灵的机制及其方略,是纵向一体化理论的深入。

(一)什么是纵向一体化失灵及其机制

1.什么是纵向一体化失灵

在威廉姆森的文章中,只是提及了纵向一体化失灵的可能,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可能和纵向一体化恰逢倍受推崇有关。

在经济学理论中,人们把市场失灵定义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市场机制不能在一些领域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如公共产品的生产;二是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处在最优状态。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市场失灵构成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而在科斯的理论架构中,企业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形式,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以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进行与市场组织相同的交易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我们可以说:市场之所以被企业所取代,是因为市场不能以较低的社会成本进行资源的配置。由此我们得到了另一种市场失灵的解释,即市场不能以较低的社会成本配置资源,这种解释在科斯的理论框架中是不难理解的。事实上,第一种解释立足于资源配置的结果,第二种解释则立足于资源配置的成本,或者可以说,前者是从产出角度、后者是从投入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观察。因此,市场失灵和组织(企业)失灵构成一对概念,而纵向一体化失灵是组织失灵的一种形式。纵向一体化失灵是指通过纵向一体化组建起来的企业其内部组织成本超过由市场机制组织同样交易所发生的市场交易成本。此时的纵向一体化就是不经济的,按照理性,当这种不经济出现时,就应该出现向市场的回归。

2.纵向一体化失灵的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纵向一体化失灵是可能存在的。纵向一体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通过市场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织交易的成本高于一体化企业组织相同交易的组织成本,此时,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省交易成本。但交易成本的节约,只有在已经一体化的组织中才能成为现实,这种转化过程决定了出现纵向一体化失灵的可能性。

首先,人们肯定是基于一体化经济合理性的判断实施一体化行为,这种判断可能基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或者是依靠直觉,或者是依靠经验,所有这些的综合产生了一体化的动机。但一体化比非一体化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只有在一体化之后才能表现出来,一体化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优势没有办法进行事前检验。因此,你没有办法使你的事前判断和事后结果完全一致。这可能因为你作出判断时的环境和实施一体化后的环境发生了突变,也可能是某一个关键的因素被你忽略,也可能是一体化过程中的某个资源瓶颈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其中也不能排除隐藏在决策者心灵深处的促进一体化的某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盲目地追逐潮流,追求规模扩大的成就效应等[4]。这种情况可以称作“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决策”。

其次,一体化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它必然具有经济组织的一般性。它不能离开市场,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所谓一体化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必然表现为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可视为对一体化优势的检验,这种事后检验比事前判断更加可信和真实。企业实现一体化后,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体化企业面对更多也许是更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面加宽,竞争程度加剧,纵向一体化失灵可能因为“竞争不适症”而发生。再次,一体化是对原有企业的组合,这种组合包括技术、资源、规则、文化等很多方面,事前对一体化优势的判断并不排除某些方面不协调因素的存在,这种组合是复杂的。实践证明通过购并组合起来的企业都要有一个磨合期,这一时期有时是缓慢的,甚至是极其困难的,磨合期是否顺利和磨合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一体化企业运行成本的高低。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交易成本的上升是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重要原因。我们可将此称为“互适性原因”。

第四,技术因素也可能造成一体化失灵。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无容置疑的,人们作出一体化的决策时也不可能不考虑技术因素,但这不能排除在一体化过程中某些环节上的技术变化。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技术是广义的。一体化企业中,由于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的延伸,技术在各个环节上变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当一体化企业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协调机制不能有效运作时,一体化失灵就可能产生。这是纵向一体化失灵的技术原因。

综上所述,纵向一体化企业不具有低交易成本的必然性,认识到这一点是重要的,不然的话,盲目一体化不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是企业利益都是无益的。比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可能性更加重要的是做好一体化。

(二)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退出机制

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过程是由内部行政命令机制代替市场价格机制,即将原来由市场联系起来的若干个独立企业纳入同一企业之中,这一过程表现为行政机制的强化和市场机制的弱化。照此思路,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退出机制就是纵向一体化过程的反向运作--在一体化企业中引入市场因素使其对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组织成本发生影响。在操作中,又可以依据市场因素的大小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不触动企业框架,在组织运行机制上引入市场因素,如:建立内部市场制度,划小核算单位,引入竞争机制,重新组合生产要素;

第二,不触动企业框架,通过市场引入关键要素,如企业家、关键技术,以此突破瓶颈,激活资源潜力;

第三,改变企业框架结构,通过产权市场出售某个或几个纵向环节的产权,以完全的市场联系代替企业内部的行政联系;

第四,完全地回归市场,通过并购形式对纵向一体化企业“再一体化”,此时的一体化已不再由原来的一体化企业掌握主动权。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逻辑:企业由市场而来,且可以利用市场,如果企业做不好,做得不如市场,企业就会被无情地抛向市场,回归市场。从理论上说,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广阔的游移空间,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行政命令机制的结合结构具有丰富的组合。这为实践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退出机制是由社会的制度安排加以保证的。这涉及产权的界定及其交换、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政府行为规制等诸多方面[5]。

(三)判断纵向一体化失灵的几个方法问题[6]

第一,企业是否出现了纵向一体化失灵需要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判定,这本身就需要时间。因此,认定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问题不能由一体化的瞬间决定,也不能由某个很短的时间区间决定,因为一体化的组织在其磨合期必然发生较高的组织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对纵向一体化失灵进行判定的时间区间也不应当无限延长,因为从长期观察每一个企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的有效性都不是无限的。因此,研究纵向一体化是否失灵问题的时间界定似乎应是一体化企业稳定运行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这一时间界定具有产业差别。时间界定的经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企业是否出现了纵向一体化失灵需要从一体化企业的总体进行把握。企业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环节是瓶颈,而有的则呈现出冗余,一体化企业会使原有的不均衡有所缓解,但也会出现新的不均衡,并且可能更多、更严重。由此决定,一体化企业在其各个环节上表现出的绩效可能出现差别,我们不能用某个环节上的绩效及其评价作为判断纵向一体化是否失灵的依据,不论这个环节或这个环节上的主管在企业中多么重要!

第三,企业是否出现纵向一体化失灵是通过比较加以认定的,明确参照系特别重要。我们说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省交易费用,是指纵向一体化企业中的交易成本低于通过市场完成相同交易的交易成本,由此产生了纵向一体化的经济合理性。纵向一体化失灵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区别还在于纵向一体化是以价格机制作为起点,是从价格机制走向行政机制,而出现纵向一体化失灵时,则是以行政机制作为起点,是从行政机制走向价格机制。两者都是既定状态同另一种状态相比较,出发点都是现实的,而参照物都是理性存在物。

结语

科斯发现了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行政机制的运行成本,并由此解释了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边界。威廉姆森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从市场失灵和企业的内部优势两个方面论证了纵向一体化企业所具有的节约交易费用的优势,为纵向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以此为基础,继续沿着交易费用的路径,我们论证了纵向一体化失灵产生的必然性,这一结论建立在以下事实的基础之上: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决策、组织内的互适性原因、企业的竞争不适症、企业的技术进步机制。面对纵向一体化失灵,提出了退出机制。在科斯那里,企业被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一过程就是企业行政机制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过程,据此提出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退出机制就是这一过程的反向运作,并给出了退出机制的四种类型,由此扩展了企业的选择空间。要使这一退出机制发生作用,必须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这里我们提供了几个思维方法以更加科学地对纵向一体化失灵问题作出判断。

本文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分析,又沿着这一思维路径深入,此方法可能对众多的相关理论顾及太少。文章对纵向一体化失灵的分析如能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其分析及结论会更有说服力。继续沿着纵向思路:纵向一体化的效能和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环境的相关性如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纵向一体化本身的内涵及实施形式是否应该作出某种调整?这些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威廉姆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J].美国经济评论,1971,(5);

[3]卡尔顿,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三联书店,1998;

[4]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高成德,现代公司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M].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