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也已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管理。但由于体制和制度的不完善,高校财务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要顺应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探讨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评价;监督机制;全面预算管理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1.高校财务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对高校的财务管理问题,国务院领导和教育部领导越来越重视,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高校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要加强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经费投入使用效益。规范是为了发展,发展需要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依法治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学校健康、有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研究分析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工作。

2.高校财务由报账制财务管理向理财型财务管理的转变

报账制的财务管理模式,只对资金的使用范围按照拨款的内容开支,没有任何机动性,财务人员成为财政部门的出纳。随着国家深化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有了自收自支的资金后,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范围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每个学期开学期间,学校要收取巨额资金,如何使用好这些资金,是财务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十分有限,高等院校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筹措资金,如何做好与有实力的银行、投资机构合作,合理负债,将对高等院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高校财务由核算型财务职能向管理型财务职能转化

财务的核算功能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其特点是事后管理,也就是传统的资金收付、出凭证、记账和做报表等会计核算事务,是在资金支付后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向理财型财务转变时,就要引进管理会计理论和职能,将财务管理由事后转变成事前介入,以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者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有效地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营运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从财务管理上保证高校的良性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控制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制度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等教育出资人主要是国家,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2.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运行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财务管理体制有“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两种形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的矛盾。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的学校,财务集权管理,财权集中,没有充分的授权和适当的分权,学校下属院系只承担责任,但不具有与所承担责任相适应的权力,不享有相应的利益,影响院系领导的积极性。而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学校,财权是下放了,但院系所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学校与院系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清楚,各院系享有充分的财权,但不承担明确合理的经济责任。这两种财务管理体制的不足是权责利不能有效结合。

3.缺乏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一是缺乏校内各部门资源配置与利用能力分析。而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可以评价学校收入与各项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学校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把握学校的历史业绩与经济前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将学校资源配置最优化。二是缺乏对外投资收益能力分析。高校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开辟新的筹资渠道。而现行的高校财务分析很少涉及投资安全性分析。三是缺乏社会贡献能力分析。社会贡献能力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高校是一个非盈利的公益事业组织部门,不能单纯、片面地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注重社会的贡献。

4.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既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同样又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是当前客观存在的问题,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其财务队伍也逐渐壮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并没有跟上,尽管财政部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但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培训也仅仅是应付了事,根本起不到真正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已直接影响财务工作质量。

三、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思路

1.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有效的外部监督至少要包括完善的财务制度、有效的监管体系、严厉的执行机构。高校的财务制度有内外之分,外在财务制度是有效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基础,内部财务制度无法取代外在财务约束。鉴于高校的特殊性,建立与政府、社会之间互动的监督机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说非常重要。高校要建立有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的机制,从而使高校的自律与政府、社会的监督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为高校的发展与公信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新体制

高校财务管理新体制的重点是处理好财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集权是保证学校整体朝着既定目标健康发展的需要,分权是通过实行分级管理来调动院系等基层组织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在“统一领导、资金集中、分级管理、内部核算”的新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保留统一制定学校财务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制定经费分配政策的权力,通过适度分权、授权,将人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权力下放给学院,同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也将部分财权下放给学院分级管理。学校财务管理适度分权,实行分级管理,必须靠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主线,加强对全校财务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引导各学院按照学校发展目标来安排使用好经费。并对各学院全面预算的制定、执行控制和业绩考核进行组织协调和全过程的控制。

3.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按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以动态管理的要求为出发点,以绩效和风险评价为核心,从财务角度全面系统地评价高校的最终实绩和运行效率,可以突出有限的评价目标,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除了包括反应高校财务状况的财务综合实力、财务运行绩效、财务发展潜力三方面指标外,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高校内部各单位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学校各部门资源占用、耗费和业绩,可以对学校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有利于学校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加强对外投资收益分析。对外投资有收益,更有风险,加强对外投资收益分析,有利于高校在进行投融资的活动中全面把握投资状况,规避风险,获取收益。三是加强办学社会效益分析。首先,要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进行量化对比;其次,设置一系列社会贡献率指标,如教职工人均人才贡献率、教职工年均培养人才率、教职工人均科研成果率等。

4.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高校财务人员要自觉地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政策观念。加强高校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责任意识,以维护财经秩序,严肃财经纪律为己任。高校财务人员应当以《会计法》为行动准绳,坚持诚信求实的立身之本,为广大师生员工的经济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担负起“服务育人”的责任。二要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解放思想,更新财务知识、更新理财观念,更新管理服务手段,提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要学会科学地理财当家,要善于捕捉市场经济信息,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能动地参与经济决策、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决策分析等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适应国际财务环境的能力和处理与国际惯例接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全体财务人员能适应市场经济下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三要实行规范的人员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考核方法与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业务考核和任免提拔制度。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通过考核,选拔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重要职务,对连续考核为优秀的人员予以必要的奖励,积极引进竞争上岗机制,对确实不符合会计任职资格的人员予以转岗或下岗。

参考文献:

[1]陈晓荣.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财会月刊,2005,(12).

[2]王崇保.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5,(28).

[3]朱一新.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4]杨子辉.论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5]王卫星,韩玉启,高校财务运行机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