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新支点教学

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新支点教学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多年来致力于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在他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智能等8种智能。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的智能具有以下一些特性:智能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智能的发展性能———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智能的差异性———既有个体间的差异,也会有个体内部的差异;智能的组合性———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绝对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为变革传统的数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支点与多元切入点,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教学的作用及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挑战进行论述。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数学新课程改革

(一)为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教,教学目标要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

理论上多元智能理论和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质,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并提出了3条具体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新教材体现了数学教学新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注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教师既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引导者,更是课程改革的实验者、推动者。因此,运用多元智能的理论可以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学目标多元化。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发挥,而人的智能又具有普遍性与发展性,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深入挖掘数学学科中能培育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在传授数学知识与培养数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强项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通过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

如学习椭圆时围绕多元智能理论作如下操作:语言智能———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归纳主要的知识结构(定义、方程、图形性质等),发言交流;数理逻辑智能———分析材料中的问题,进行类比、归纳、论证、变式、引申;视觉空间智能———设计展示出各种形式、各种位置下椭圆的图形与空间的椭球;音乐智能———使用适当的背景音乐,利用音乐提高学习的效果;人际交往智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椭圆专题;自我认识智能———阐述关于椭圆性质探索的观点与学习的体会;自然智能———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中与椭圆有关的事与物。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模式要多样化与个别化相结合。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发展有快慢之分,每个人智能的结构组合各有不同。即智能的差异性与组合性。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智力类型各具特性,导致学生兴趣的差异及思考问题的差别。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差生,但在某些智能上的表现却可能相当出色。所以从这一点上理解:学生之间在智能的差异不再是过去所理解的智商高低差别,而是智能类型与学习类型上的差别问题。

用多元智能理论审视当前的教学,教学模式大多以一两种智能为基础,而忽视其他智能的开发,学生缺少创新精神,主体性被忽视,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片面发展,综合素质不高。因此为适应学生个体智能特点的需要,教学设计上要突出多元化与个别化相结合,发挥不同智能活动的不同作用,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运用多元智能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各种智能活动在教学中各自不同的作用,相同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对数学教师的挑战

(一)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智能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支点、新视角、新思路。

第一,把智力定位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样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

第二,把智力看成是多维的和开放的,这就要求我们从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改革数学的课堂教学。

第三,把个体的智力结构看成是学生差异的个体化,这是教育的新思路,即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诸多要求是一致的。数学老师应该从多元智能理论中汲取更多有益的成分,更新智能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长处,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完整的人来看待。“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停留在“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要从关注学生智能有多高,转变为发现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特长。观察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课堂表现,用多种方式记录下他们的智能特点和强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各种智能的不断成长与成熟。

(二)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让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智能的舞台,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能使得每个学生的强项得到发展,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提高。所以,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能特点,尤其是根据学生智能中的优势智能,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语言智能是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体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所有的术语、概念、定义、定理、符号、公式、图像等),根据数学语言的特征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对话、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思维活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策略的运用:1、加强数学语言词汇意义的理解教学,注意数学语言词汇内涵的揭示,尤其是最具数学特性的数字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

2、加强三种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沟通。

3、注意数学语言符号引入的自然性。

4、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的内在美,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自由感受,获得审美情感。数理———逻辑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等表达能力,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论的培养,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分析法、观察法、综合法、比较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思维法、模型法、实验法等。这些方法对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创新思维、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营造融洽的氛围,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多进行归纳比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视觉空间智能的特点是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把学习的材料视觉化,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开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学习概率中射击、掷骰等问题时,可采用动画增加视觉空间效果。

视觉空间智能不仅体现在对图的理解上,而且体现在对图的运用上。运用图形、图表等手段形象地表示或揭示问题的本质。学习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共有多少种形式时,先让各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开展竞赛答题,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得出所有的展开图,共有11种。这样的教学方式,形象、直观、易懂好学,学生学习情绪高。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智能的特点收集相关音乐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引入情境、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营造一种有效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如:学习三角函数一章时,课前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

曲”,简单讲解键盘上的周期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创作、实地考察、动手小制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学习函数的对称性时,我利用肢体来体现对称性。设计研究性问题:四刀最多可将西瓜分成多少块?n刀呢?让学生动手,在实践中感悟数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如和学生一起打篮球,让学生思考“怎样可以增加投中篮圈的机会”;教会学生用组合知识去解决“11阶楼梯每步只能跨一阶或两阶,规定8步走完,共有多少种方法”等。

利用人际交往智能的特点开展合作交流、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安排教学。如:利用课前2—3分钟让学生说说“我发现什么方法”、“我曾经研究多少道有趣的数学题”、“生活现象与数学的关系”等,让学生把知识、快乐和大家分享。还可用课题、写数学小论文、交换学习信息资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

教师要培养平等参与、主动合作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松地表现自我的环境,以提高其自我认识智能。要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反思的机会,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很多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是自我认识智能欠缺的主要表现,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弱点与错误,学习过程中无意出点小差错就会产生自我鄙视和羞愧心理。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创造让学生自我认识的环境,课堂上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以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周密性、创新性。从而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教师应利用自然智能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培养学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课外,结合教材中研究性课题引领学生离开教室,走出校园,贴近自然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日记(包括引发的问题思考和感受),讨论教材的话题。然后回到课堂,就某话题将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三)利用网络构建教师智能小组。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工作,需要备课组、教研组甚至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每一个教师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各不相同。教师不擅长某种智能,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一直回避运用这一智能形式进行教学。相反,他可以通过网络、与同事进行合作等方式进行补充,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智能进行学习;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为此教师可以在备课组或教研组内构建“智能小组”,组成一个具有学习、研讨氛围的学研共同体。从多元智能理论与具体课堂教学的结合开展研究,充分发挥小组中每个人的强项智能的作用,使得具有不同特长智能强项的教师能够互取其长、集思广益,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多元智能理论在应用、反思中完善。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挑战,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励我们去探索。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主动地引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向因材施教努力。多元智能理论主张采用情景化的学生评价方式,数学教学的课堂环境安排,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重新建构,以适应不同学习的需要,提供学生更多的探索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但它与其他智力理论一样,也存在概念不清、测量困难等问题,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对它的科学性也有一定怀疑,但它的基本理念对我国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世界上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通向天堂的阳光大道。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用多元智能理论去传授,有的知识还需要动口去背、动手去算。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要科学对待,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