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与基础数学

数学与基础数学

数学与基础数学

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数学;代数知识;融合思路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于是承担教育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教学工作也尤为重要。教育在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探索,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将微积分学与线性代数作为两个分开的学科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要求不同的教师进行分别授课,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随着趋势将两种知识划分出界限,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去看待两种课。而实际上,这两种课型只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类,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应用着相同的数学思维,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将两种学科进行有意识的融合,让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大数学的概念,便于学生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

2 基础数学教学与代数知识融合的必要性

基础数学是数学的入门课程,比较偏重于探索和发现数学内部的规律和特点,是狭义的数学,是广义数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在学校中所学习的代数、几何以及高校中的微积分都是基础数学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所谓的代数就是数字之间的游戏,主要研究数字之间的计算基本原理以及各种数字计算的基本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数字的一个学科分支。通常来说,学校的数学课从启蒙之初首先开始教的就是基础数学,例如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数的概念,基本的加法运算、减法运算进而逐渐拓展到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乃至相应的分数计算和小数计算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知识积累程度的增加,在初中阶段逐渐引导学生开始认识几何图形,从理论上的数字计算拓展到抽象数学思维的提升,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开始接触几何图形后,数学成绩会直线下降,他们既有的数学思维难以适应抽象的数学分析,这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数学图形的认识过于晚,已经形成的数学概念难以延伸到抽象几何图形中去,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降低初中数学教育的压力,有必要在小学阶段,甚至是学生开始接触数学学科阶段就培养他们的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的融合,拓宽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

2.1数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是数学发展的趋势

数学之间的融合是教育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综合学科的教育探索,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未来人才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数学学科必然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现融合,这就要求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同时数学之间的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如果强行将二者分开,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会提升,而且两个学科之间的进度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某些基础数学知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代数知识如果还没有学习,那么整个基础数学的教育工作就会受到影响。

2.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基础的学习能力是运用公式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而基础能力的培养则在于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很好地解决问题。而数学是一个连贯的体系,如果分开授课,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受到影响,一些数学方法的培养、数学方法的发现必然会受到制约。如果将基础数学教学工作与代数知识的讲解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思维必然得到拓宽,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提高,教师会发现,原本的课堂难点,在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转化成为了简单的知识点,解放了教师,也培养了学生。

2.3为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立足长远的,立足于学生更远、更深入的知识性的学习,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必然会接触到更为深奥的数学问题,此时,数学问题的解决必须应用到相应的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同时需要他们之间方法的融合,如果此时才进行新的方法的教授,学生的固有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了,教学压力就更大了。因此,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进行相应的渗透,只有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的教学工作进行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 基础数学教学与代数知识的融合思路探究

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节课并为一节课,将两个授课教师变成一个授课教师,它更加重视的是一种思路的融合、一种方法的融合甚至是一种观念的融合。因此,即便我们认识到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的必要性,也乐于去尝试融合性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当中,落实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融合的具体模式是怎样的,融合的主要内容如何选取,融合的知识如何传授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教育学家与一线的数学教师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笔者具有多年一线教育经验,同时担任数学教材的编写和研究工作,对于数学学科的学情和内容等都比较熟悉,因此,在不断的课堂探索和理论分析中,逐渐形成了几点自己的建议,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3.1教师要完善教学体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则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高效融合,教师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下要求:一线数学教师要充分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并对所有的知识点能够进行横纵两个方向的独立梳理,站在高处俯视教学工作,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精通的水平;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每一道题都详细地讲解和分析给学生看,但是教师必须具备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融合的方法,并能够将这种方法很好地描述给学生,努力提高学生掌握方法的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和分析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体系的适当调整。

3.2将基础数学教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整体讲解,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在进行基础数学教学与代数融合的时候,教师须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基础数学授课与代数知识教学课程一般是分离的,采用将两者融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存在困难,所以对课程做出合理的安排对方法的实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讲解代数中的逻辑、集合映射、群、环、域等内容,针对这些内容,讲解基本数学中的单变量微积分,再讲解代数知识中的矩阵、行列式、矩阵空间,与这些代数知识相联系的是多变量微积分。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基础数学知识与代数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融合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置两者都能解答的题型

学生的固有思维一旦形成,那么就很难将其更改。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设置一些必须充分运用到代数知识和基础数学知识才能够解答的练习题或者是家庭作业,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解决时间,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必然会逐渐摸索方法,实现方法融合,这样不仅简化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的融合教学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融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习题是学生提升自我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任何的讲解和方法的传授最终都需要通过习题来进行巩固,所以在习题的设置过程中就是教师对学生能力有方向的培养过程,教师在题型的设置问题上要尤为注意。

4 结语

数学学科是一切工科学科学习的基础,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化学甚至是医学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社会对于数学学科都是尤为重视的。而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等语言类的学科,它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探索。如果能够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融合的迫切性,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钻研。

参考文献:

[1]徐登明.浅谈本科基础数学教学中分析与代数知识的融合[J].大学教育,2015,(4).

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据库; 教学; 方法

1 引言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体操作及有关应用做出介绍。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随之而改变。例如,建立一个满足各部门信息处理要求的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信息系统核心和基础的数据库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实现的需求迅速发展。但如何使得教学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现代数据库技术相结合,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 明确课程特点与教学重要性

此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有较明显的特点。1)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论、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基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和SQL Server数据库简单应用等。2)就数据库基础而言,只知道理论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并转换为具体的数据模式及掌握数据库的实际操作,为后续的一些课程如VB、ASP等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明确这门课的性质、任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偏离方向,制定严密的教学大纲,编写上机实验指导教材(针对应用)等等,使整个教学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服务。

3 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1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的理论并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它的许多实现技术来自于实际需要,并通过研究和不断完善获得。《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中的概念应该在实际数据库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学中要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与数据库实例相结合,通过分析实例数据库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之前,对数据库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所以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领悟其知识点,熟悉本次课与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有哪些联系,与后面的章节有哪些联系等。如在讲到数据库三级模式时,对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的概念以及二级映射的概念问题,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但学到后面SQL数据库的建立,表的创建及视图的使用时,再让学生体会数据库三级模式的内容,学生们就会感到豁然开朗。这样,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巩固了数据库知识的要点,可谓一举两得。

3.2 实验课是数据库教学的重要环节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除了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借助实际的数据库实例解释外,还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来实现。从教学角度来讲,理论的知识要在具体的实践(上机操作)中检验后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整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了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的应用。通过上机,完善了对数据库中DDL、DML、DCL的了解和掌握。1)考虑到学生以前上机的系统基本上为单机版,对于SQL Server的安装最好采用网络版,让学生通过对SQl Server的使用,明确什么是C/S结构,扩大其知识面。2)要做好辅导工作,学生上机时,教师应随时注意同学的上机过程和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但并不是包办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些内容可以只给学生一些提示,适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超前发展。上机结束要按规定完成实验报告,老师认真批阅,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现今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适应不了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因此,对于《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4.1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实行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纯粹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个人潜能。其次,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要求学生勤学多练,除掌握SQL语言对数据库的管理操纵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介绍一类数据库开发技术,增加上机实验时数和加大程序验收力度。通过课题练习,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比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最后,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技术(如SQL Server,Oracle等),掌握相关知识,熟悉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只有在具体技术的应用中,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也才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转贴于 4.2 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采用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CAI通过计算机形象地、动态地模拟教学中所讨论的许多抽象概念和看不见的过程,达到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的目的。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

5 走近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性

教与学,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经常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如在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对码的判断及对关系规范化理论中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的判断感到非常头痛,针对这一问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各个范式的基本特点外,重要的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知识点的贯通,及时把这个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属性之间的联系,再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大多数学生终于攻克了此难题,同时增加了学生学好数据库这门课的信心,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第3篇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理论性过强,应用案例过少

高职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教材主要是以基本的理论为主,相关的内容有对应的例子,虽然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是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实践教学不突出是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中如果仅是对理论的验证,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就会导致只有过程,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复杂过程的训练,也就不能贯穿整个数据库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教、学、做一体化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没有突出高职特点

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为中心,从实际的项目出发进行讲解。实际教学中,因为课时有限,大都以讲述为主,导致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减少,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注意考试内容,对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很少进行分析思考,使教学成了为考试服务的工具。

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

(一)教学内容够用,按照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进行分解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T-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完整性、触发器、视图等,其中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是指一些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要简单介绍,不需要深入的分析和讲解。掌握的内容主要是指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它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应用的理论依据,课上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和分析。应用的内容是指在具体的数据库系统中可以编程实现的,但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是比较灵活的。按照教学内容分解,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合理的分配上课时间。

(二)教学形式以多媒体串讲、黑板精讲、案例演示的过程进行展开

适当采用多媒体授课,一方面可以增大知识信息量,把原先难以在课堂上表达清楚的内容生动的演示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由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学生感觉就是在看电影,速度很快,过程复杂、比较难的知识点不容易掌握。所以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法,了解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讲解。要求掌握的内容采用两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法,利用黑板精讲重点和难点的过程。针对教学内容的案例利用多媒体讲解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过程、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开设设计性实训与综合性实训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的过程,实训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桥梁,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开设设计性实训和综合性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项目开发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的新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能力。综合性课程设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成立几个工作组,共同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后作业以项目的形式分组布置、验收

课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标准。作业布置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资料的查找、任务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新内容进行同化,在团队协作中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在计算机上就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和探索。

三、在教学中以项目研究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之初,应向学生阐明本课程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清楚该课程与其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针对《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知识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模仿实现以及对现有问题方法的分析比较是至关重要的。

(一)了解数据库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在基础理论上,将数据库技术与当今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讲授数据库设计理论的同时可结合网络技术中最新的体系结构,介绍后台数据库的构建和优化,以及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原理,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使学生能够进行数据的智能挖掘研究。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清楚学习这门课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学生因为兴趣去听课,就会大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而不是被动的为了考试而学。

(二)以项目研究为中心,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在实践操作上,应该特别强调课程体系的组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密切结合,注重实践,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本课程教学中,可以以实际项目为例,比如,学生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网上购物系统等,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功能的剖析,再扣到所讲的知识点上,使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对应的实际应用。实践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强调、反复讲解,通过完整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整个系统的开发方法和具体操作,清楚数据库设计在整个开发环节中的重要性。

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策

一、研究背景

从近年来的高考招生信息中不难看出,招生人数和招生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随着我国高校的纷纷扩招,高中升学率大幅上升,对本就萎缩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招生举步维艰,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生源被普通本科院校所招走,把大批的中下等成绩的高中毕业生“挤”进职业院校。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具体表现就是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该课程一直处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高等数学也被各高校设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数学基础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水平、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样也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开展。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数学课在终身学习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就如何解决该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海南省10所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解决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新方法。

二、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出新的问题

(一)数学学习动机不高

对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48.3%的人表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顺利地拿到毕业证;16.5%的的人是为将来专业课打下基础;24.1%的人为继续升学做准备;还有11.1%的人表示没有什么主要动机,就是为学而学。由此可以说明,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数学动机不高,为应付课程考试而被动地学习。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功能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究其原因:第一,数学科目地位的转移,由高中阶段的主科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导致高职学生重视程度下降,多数学生认为高职数学没有必要开设而且也不重要,主要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第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规格不同于普通高校,更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作为理论课的数学学习情绪低迷。

(二)数学学习焦虑时有发生

对高职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2.2%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脑子笨,不适合学数学;39.1%的学生表示因为数学太难学,自己也没有信心学好;8.5%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努力程度和刻苦程度不够;5.9%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还有4.3%的学生表示因为老师教的不好。由此可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成绩不佳不能正确认识其原因所在,错误认为是智力差、能力差等不可控制的因素,这就导致其产生自卑感,且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对考试也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三)数学学习兴趣低,产生厌学情绪

对数学学习兴趣及喜爱高数的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很喜欢的学生占10.8%;一般喜欢的占21.5%;不太喜欢的占33.3%;表示有厌恶感的占34.4%。可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占到67.7%。就失去数学兴趣的原因进一步调查,得知,有47.5%的认为所用教材内容太难和太烦琐;21.4%的认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与自身专业无关;23.9%的认为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还有7.2%的表示为其他原因。说明因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学生的专业相脱离,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一方面不想学数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学数学,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学生开始厌恶数学,逃避数学。

(四)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对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有良好的作用,对课前预习及如何预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来不进行课前预习的仅占1.8%,自觉预习的占到25.4%,教师布置才预习的有23.2%,时有预习的有49.6%。不难看出,高职学生课前预习较为被动,教师布置和有时预习的共占72.8%。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欠缺,仅有25.4%,建议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进一步对课堂效果和听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认真听讲的有40.2%,有时认真听讲的有22.3%,经常开小差的有25.8%,还有11.7%的学生表示不怎么听讲。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上课较为认真,但是我们也看到上课时开小差的和不怎么听课的占到37.5%,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建议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对上课做笔记和课后复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主动做笔记的占52.3%,把教师要求的记下来占17.8%,还有29.9%的学生表示只听课,不做笔记。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是有主动性的,部分同学按教师的要求记笔记,但应该引起我们注意是有29.9的学生只听讲,不去做笔记,甚至上课不带教材和纸笔,严重影响了课后复习甚至知识的归纳和积累。进一步对课后复习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课后能认真复习的占20.3%,偶尔复习的占51.2%,从不复习的占28.5%。从不复习的学生占比较高,积极引导和教育这部分学生,并进行指导和教育,让其正确认识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对如何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调查结果显示:能独立思考的学生占20.1%,咨询老师和同学的占55.2%,任凭问题积压的有17.2%,还有7.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可以看出近存在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相对较多,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正确引导他们尽快克服学习困难。

三、提高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方法

(一)激发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了解数学在整个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数学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且是一种知识、一种素养,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举例要贴近工农业生产、科研、生活等领域。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是抽象得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周围处处是数学。最后,让学校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并适当放慢速度等方式,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使学生在进步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我能行”“数学越学越有劲”的念头,使学生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指导高职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发现自身的弱点,使听课更有针对性,达到最佳听课效果。要求学生划重点,找难点,寻疑点,寻找新旧内容的联系。布置能体现知识点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激发学生预习热情。

其次,积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以往学生易犯错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也会根据大纲要求补充一些针对性强的例子,一些易于记忆、方便的解题方法。大学的教学特点是集中学习,一般一次课要上两三个小时,光凭上课时间消化所有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看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

第三,课堂加强辅导、课后多做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听课只是从教师那里接受了知识,如果不经过消化吸收就永远不是自己的东西,而练习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课堂练习有利于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对教师来说有利于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做到有的放矢,随时调节教学进度。

第四,加强复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复习要抓重点、难点,抓知识点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一方面针对性复习初等数学内容,为高数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及时复习新内容、新知识。最后,学会归纳和总结。把知识系统化、程序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常规思路,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更新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内容体系。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差,所以必须根据数学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了解后继课、专业课对数学基础的需要程度,了解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对与后继课、专业课相关的内容予以保留甚至加强,对后继课、专业课用不上或使用较少的内容则降低要求或进行删减。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体现专业针对性。其次,降低理论深度,精简理论推导。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对于过分烦琐、抽象的理论推导证明要进行精简。精简的方法可以采用重视理论本质的通俗表述,达到削枝强干,保障基本知识落实的目的。最后,重视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四)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建立新课题,揭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比较它们本质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教师可围绕着以上的一些内容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时,接受新知识,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采用情境式教学。从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使他们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第三,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数学实验课上形象的描述,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将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切割,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加以优化处理和整合,形成必修、选修和提高三个教学层次。

(五)实时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改革以往单一的笔试方法,采用闭卷笔试、大作业、数学实验、平时课堂作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还可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考核方式,可以减少数学成绩不及格现象,减轻期末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数学基础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明秋.对口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特征及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李凌.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及其对数学成绩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

[3]乐敏.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思维;教学衔接

0、引言

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两门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旨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但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分析和研究产生这些实际问题的原因,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内容衔接以及教学实践等进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实现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进行计算机编程的入门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其拥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以及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据结构是继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之后的一门综合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所讲知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应用。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拓展,将对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的数据分析、数据组织、数据处理和编程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数据抽象能力以及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中科学的计算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数据结构和算法与具体的编程实现相结合并灵活地应用到实践和工程实际中。

2、两门课程间的关系

从程序与数据结构本身的关系来说,一个好的程序离不开合适的数据结构,而数据结构中算法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虽然独立开设,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在课程设置上,程序设计基础是数据结构的前导课程,两门课程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学生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具备的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直接关系到以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的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数据结构课程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重点突出数据抽象与程序抽象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但两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方式等多方面存在缺陷。经分析,对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进行知识整合和内容衔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实践是探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3、两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3.1 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脱离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虽然关系紧密,但是一直被设定为两门完全独立的课程,而且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时容易忽视两门课程问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盲区,要么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要么出现知识衔接的断层,令学生对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没有整体概念和认识,从而导致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尤其是先行课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案例完全脱离了数据结构课程,使数据结构中最频繁使用的知识和内容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甚少提及,不能为数据结构课程的讲解打下扎实的程序设计基础。

3.2 程序设计编程语言与数据结构实现语言不一致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编程语言与数据结构教材或实验所使用的实现语言不一致,如将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基础的教授语言,而在数据结构的实现上选择c语言或Java语言,以至于数据结构的理论教学与具体上机编程实现脱节,严重影响了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

3.3 程序设计方法与数据结构实现方法不一致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或注重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或注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但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却很难利用前导课程中学到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相关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知识的应用与实现。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理解数据结构课程的作用和实际意义,以至于在实际项目和问题中不知使用什么方法(面向过程或面向对象)分析解决问题,不知如何运用数据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4 前导课程对后续课程实践环节的影响

数据结构实验环节相对课堂理论环节较薄弱。此问题的存在多半是因为数据结构具体实现的关键技术在程序设计基础课中未被讲解或强调,在进行数据结构算法从理论到伪代码、再由伪代码到真代码转换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编程实现,使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抽象层、概念层、理论层,难以上升到实现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课程中的实践项目过于单一且相对独立,使实践环节与实际项目的联系过于松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很难得以锻炼。

3.5 缺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共同的目标。计算思维是抽象的多个层次上的思维,而抽象是表达实际的方法。然而,现行教学方法过多关注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缺乏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将影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数据结构中的知识又太抽象,如果缺乏相应的实际案例对抽象知识加以应用,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不知道怎样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6 教师本身知识结构欠缺,上机实践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授课教师知识结构的缺乏将导致一些现实问题:如果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师不懂数据结构,那么其自然不会将相关知识引入课堂,同时也缺乏用所教授的语言具体实现数据结构中结构和算法的能力;如果数据结构的教师缺乏相关编程语言知识,那么就会给上机辅导带来困难。同时,两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若上机实践辅导教师不足,将不利于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软件大赛学生的培养和辅导。

针对以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知为提高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计算机类专业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对两门课程进行知识整合和内容衔接的必要性,对课程衔接的方法和思路等进行探讨势在必行。同时,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综合已有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4、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衔接的新方法和思路

4.1 做好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和衔接

教师需紧密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课程的专业基础性,又要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严密制订教学大纲,做好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相关教材的选定。

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重点放在讲解思路上,教学生如何对问题进行抽象,还要介绍一些简单的基础算法和数据结构。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的联系过程必须做到循序渐进,若引入的数据结构相关知识过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讲数组时可引入几种数据结构中简单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等;讲完指针和结构体后可引入最基本的数据结构――链表;讲完嵌套函数调用后可引入“递归”,它是数据结构中解决问题的常见思想和算法,可以通过简单的递归函数帮助学生理解递归思想和递归调用过程,这些是理解数据结构中复杂递归函数的基础。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只讲递归函数的简单应用,而在数据结构教学中,需要介绍递归函数的复杂应用:栈、树、八皇后问题、N个数的全排列等。围绕“递归”这一重要知识点,从易到难并结合课程本身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将有益于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思考。

针对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不重要但在数据结构及算法中被广泛使用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在讲解程序设计课程时将其点出并告诉学生此知识在后续数据结构课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和重视,如指针的灵活使用、结构体类型的复杂应用、类型重命名、类的拷贝构造函数(深拷贝)、函数模板、类模版等。

同时,教师要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扩充,如增加c++函数模板、类模板的相关知识,为将泛型程序设计、c++的STL引人数据结构课程奠定知识基础,缩小教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4.2 保证程序设计编程语言与数据结构实现语言的一致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编程语言要与数据结构教材或实验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一致,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还有利于数据结构课程的上机实现。

4.3 将面向对象思想引入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中

随着程序设计方法从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演化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也将成为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且将随着程序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讲授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既可以实现面向过程的数据结构,又能实现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数据结构课程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讲授并以C++语言作为算法的描述工具,从而强化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高级程序设计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在设计数据结构实践项目时,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有效整合两门课程中的重叠部分,突出各自的侧重点,符合当前软件设计思想和软件开发趋势。

4.4 加强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的教学方法上,将面向语法为中心的教学逐渐转变为面向问题求解的教学,从问题出发采用适当的数据结构,将其抽象成解决问题的算法描述,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问题求解,使课程从过去的仅讲授孤立的知识点,转变为讲授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的过程,从而达到突出思维方法训练的目的。在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授课时尽量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点解释和应用为身边容易理解的真实案例。例如,讲“图”时,可以把现在流行的复杂网络、社交网络引入其中;讲解“队列”时,可将春节买票引入其中,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对有些案例可以提倡“一题多解”,不局限于一种数据结构、解题思路和实现方法,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带动学生探索、比较、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达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4.5 提升教师能力,配备充足的上机辅导教师

学校要加强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课程相关授课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教授课程的知识,还要对该课程的前续及后续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便于维护教学的整体秩序和融合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种软件大赛和企业培训,将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此外,两门课程的上机实践环节要配备足量的辅导教师,不让学生输在编程入门的起跑线上。

4.6 依托程序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依托全国软件大赛、ACM大赛等程序设计竞赛,将竞赛题目引入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堂中。此类题目强调考查学生对各种算法的应用能力,综合性较强,非常适合辅助学生学习和体会数据结构的妙用,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程序设计能力,促进其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通过竞赛等多种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程序设计能力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计算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程序设计基础时,讲完逻辑表达式和多重循环结构后,可以将大赛中的逻辑推理题目引入教学中并引出常见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一枚举法,从而加深对枚举法的认识。通过采用数据结构中的双向链表和线性数组两种方式实现大赛中常见的约瑟夫环问题。

4.7 引入OJ平台。加强课程实践环节

引人在线判题(Online Judge,oJ)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而实践是能力赖以生长的土壤。在OJ系统中,学生可以在线提交程序源代码,系统对源代码进行编译和执行并通过预先设计的测试数据检验程序源代码的正确性。引入0J系统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批改作业,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上机编程练习,通过编程排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OJ系统中拥有大量题库,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培养自身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编程能力。0J系统不仅可以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平台,还可作为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