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创新教学

数学创新教学范文精选

数学创新教学

数学创新教学范文第1篇

数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使之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三、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例如:解方程,2x2-7-|x|-4=0如果按常规解法比较麻烦,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原方程可化为:

2|x|2-7|x|-4=0

即:(2|x|+1)(|x|-4)=0

∵2|x|+1>0

∴|x|=4

即:x=±4四、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效果回授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这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造性活动产生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然而获得这种课堂气氛,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改变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陈旧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拓宽学生自己的翱翔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乐于创新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合理想象。找出不同于惯常的思路,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活动。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熟悉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理、定理、法则、公式,让学生清楚它们各自的适用性。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多给学生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的思维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数学创新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毅力想象力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过去一般教师往往喜欢老实听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距的学生;而且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现在,那种“唯书”、“唯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进取精神的人,或那种“高分低能”“知识偏狭”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为“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着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再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教学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它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一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7节相交线时,

%26nbsp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

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

∠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

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

“]”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鲁迅语: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

(1)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

(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着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江家齐主编《教育与新学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当代外国教学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数学创新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施创新教学

论文: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全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还说过:"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这正处在一个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创造性劳动的水平、质量的效益。因此,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战线一项紧迫的任务。因此,培养新世纪学生的伴随素质决定了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

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速的空间,营造一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在其间纵横驰骋,让学生在一个好的情境中发挥创新潜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轻松、积极、无压抑的环境,学生才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开动脑筋。教师则要以搞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千方百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敢于探究,勇于挑战前人。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思想进行有目的的渗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增加与现代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的运用发现法、探究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开辟成学生学习、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的广阔空间。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

陈至立部长说过:"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摒育那些不符合创新教育的旧观念,思想上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决裂,变"注入式"为"启发式";确立创新教育的学习观、人文观、学生主体观,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树立教学民主观念,变教师主宰为主导。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出发点,积极发现并解决创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新问题,不断探究、总结有效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同时,恩赐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要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善于实践和创新的复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上不断更新,不断获取现教育教学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以跟上时代脉博。

实施创新教育,要努力创造全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优化教学方法,从教学状态角度看,既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具有组织性、启发性、指导性、多样性与教育性;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灵活性与实践性,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精华,讲解精彩,练在精要,这就要精心备课,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要围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利用所学的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材,以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新知。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包括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尽量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让数学数学绽放出创新的火花。

实施创新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兴趣的地辩证没有智慧的灵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的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生活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探究热情激发出来,要以问题引路,巧妙导入。如讲"单项式的乘法",首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知道我们离太阳大约有多远吗?学生有谁不想知道呢,摘着教师提出:如果都要想知道的话,我只要告诉你们两个数就可以很快计算出来。光速3×105千米,太阳光射到地球上需5×102秒,易知(3×105)×(5×102)=1.5×108。这个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这样以"情"引航,以"趣"引路,将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变"苦"学为"乐"学,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起点。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上好数学活动课。

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主动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多思考,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多操作,解放学生的口--鼓励他们多说,如一些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数学知识,通过模型制作、实地测量、社会调查、问题研讨等形式表现出来,带领学生个个都参与,人人都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极力碰撞他们创新的火花。我记得一次在学习测量知识后,组织了一项数学应用活动,用简单测量工具测量高压线铁塔的高度,先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然后到实地测量,结果发现不少学生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事实告诉我们,大胆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标新立异,使其数学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状态,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数学娱乐活动,举办数学讲座,开展数学竞赛,编写数学小报,撰写数学小论文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实施创新教育,要大力颂扬"创新"典型,激励"创新"精神。

数学创新教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发展教师的创新素质,对学生强化求异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索方法。

鼓励创新是我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儿童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教师的创新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己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有人预测,未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更有人认为“网络教学”将取代人。计算机教学确实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化,将不易观察的事物虚拟可视化。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其平均分成红蓝各一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形四边形,再将其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并同时展示拼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用不同的颜色显示长方形的长和圆周长、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的关系,很容易推出圆的面积。这里运用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减缓了学生的学习坡度,同时渗透了“极限”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求异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与思维能力有关。求异思维是指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求异思维。如下所示的是利用开放题,指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的数学问题,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填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问题:六(一)班的体育课上,老师把28个实心球分配给男、女同学分两组练习,男、女同学人数之比是4:3。男、女同学各分到实心球多少个?

我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学生得出了很多方法:

(1)用“份数”的思路考虑:28÷(4+3)×4=16(个),28-16=12(个);

(2)用“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思路考虑:4+3=7,28×4/7=16(个),28-16=12(个);

(3)用“正比例解应用题”的思路考虑:设男同学分到实心球X个,X/28=4/(4+3)X=16,28-16=12(个);

(4)用“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考虑:28=(1+3/4)=16(个),28-16=12(个)……

我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为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里要注意,一题多解,必须训练学生能叙述每一种解法的的算理,这样做将使问题的解答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时,比较容易迁移。

三、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探索,不是让他们盲无目的的瞎闯,而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授之以渔。”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其次要明确使用的方法;第三,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课例:《圆柱的体积》根据转化的图形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

生1:转化为横截面为梯形的柱状体(将圆形转化为梯形)

V=S×高(这里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上底+下底)×梯形的高÷2×圆柱的高

=圆的周长×圆的半径÷2×圆柱的高

即:2πr×r÷2×h==πr2h=sh

生2:转化为长方体

V=v=长×宽×高

(长=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宽=底面圆的半径,高=圆柱的高)

即:πr×r×h==πr2h=sh

生3:转化为横界面为平行四边形的柱状体

V=S×高(这里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圆柱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底面圆的半径,高=圆柱的高)

=πr×r×h=πr2h=sh

在这一环节中,我一方面让学生自然的出于证明需要而思考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整理自己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一个基本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发现、思考,获得一个合理的猜想,然后加以论证——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同时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更为创新的推证公式的方法。

数学创新教学范文第5篇

一、促进实践探究,强化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较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设定教具,制定方案,展开动手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动手参与的过程,也是实践探究、思维发散与互动交流的过程。如教学“认识方向与角”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准备一块大的白底硬纸板,运用圆规画出内外2个圆,之后再将两根木条,相互垂直钉在硬纸板上,与设计时钟类似,为其再添加一个指针。相互垂直的木条十字架与圆相交处,确定出东西南北方位,并用贴纸做上标记。之后,运用量角器,在内外圆涵盖的地方,画出刻度,刻度设置以10度为一间隔。通过自制“方向与角”的学习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展开互动合作,提高合作能力

互助合作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自制教具教学模式,能实现高效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如“观察物体”中涉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动手制作,自制实际物体教具,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准备有一定可塑性的纸张,不同颜色纸张可以区分物体的不同面。展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动手用剪刀将纸张剪开,再设计拼接方法,将它们组合成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并观察不同图形有多少个面、展开图形观察,分析它们分别由什么平面组成围成,再探索不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基于自制图形的制作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互助交流、合作探究与动手实践,提高了合作能力。

三、引导思维发散,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且蕴含了丰富的知识与方法。小学阶段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自制教具制作、应用的过程中,自主分析、思考,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应用探究,在一系列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找次品”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5瓶口香糖,再准备一个小型十字架、细线、2个托盘等。将材料组建成一个自制的天平,调整十字架,使得十字架平衡。之后开展“找次品”活动,找出5瓶口香糖中少3颗的那一瓶。又如“多边形的面积”学习时,运用“塑料钉子板与橡皮筋”自制教具,引导学生领悟组合、拼接原理,获得多边形面积计算思路。结合自制教具的制作与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掌握知识方法,完善数学素养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数学素养的最高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三维教学目标,要重视对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引入自制教具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到制作、实践活动中。制作教具前设计教具制作思路,教具制作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教具时,结合数学知识,探寻运用教具展开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摸索出数学知识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的著名题型,学生运用方格、火柴棒、硬木板制作教具并运用教具展开数学问题的学习,分类为首尾两端,首端不种树、尾端不种树、收尾都种树、收尾都不种等情况,树为点,空多少米就空多少个方格。制作与运用自制教具,使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自制教具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准备自制教具的材料,设计好数学学习思路与方法,课上展开教具自制与问题探究过程,课程完成后总结知识与方法,课后反思、回顾,并拓展动手实践。由自制教具的创新教学模式,践行以人为本、互动探究教学理念,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提升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作者:蒋峰 单位:沭阳县孙巷小学

第二篇:数学创新教学方法尝试

一、了解教学现状,分析教学问题

现行的中职数学教材,讲授的数学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较少,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不切合。这种模式下的中职数学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目前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多数教师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因此对于中职数学课程没有足够地重视,也没有考虑到把所学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中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也有欠缺,厌学现象严重,导致教师尽管付出很大努力讲授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这就造成学生与教师不能默契配合,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结果。中职数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水平,达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创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行了模块化教学结构,但是由于中职学校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不同,导致现行的教材内容很难适用于所有专业。因此教师必须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修改,把符合专业需求的数学知识与课本紧密结合。了解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差异需求,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使中职数学的教学更加科学有效,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电子、机电、化工专业的数学课应以集合、函数、向量等内容为主。对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太了解。因此在讲授几何方面的知识时,机电专业的教师应当侧重于讲解正弦定理在机电专业中的应用。通过正弦定理在齿轮传动装置和曲柄连杆中的应用,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法可以使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各有所获。中职数学层次教学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拓展层次。基础层次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可以实际应用;提高层次要求已经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学习与本专业技能相关的数学知识;拓展层次就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和调整。分层次教学法的尝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差异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和趣味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多媒体软件制作的数学教学课件,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运用到数学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向量这个概念时,通过猫捉老鼠的动画演示,使学生理解方向不正确,猫跑得再快也抓不到老鼠,从而深刻地理解向和量的关系。趣味教学可以通过动画故事“国王的赏赐”使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加深理解。在故事中宰相西萨向国王请求,让国王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放一粒麦粒,第二个放两粒,第三个放四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比前一个格子多一倍,最后装满六十四个格子。一开始国王爽快地答应,然而到最后即使把全国的小麦都搬来也无法填满后边一个格子。多媒体和趣味教学给中职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学生在轻松新奇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符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现场教学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情景导入等手段。教师通过创新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

作者:包盛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数学创新教学思考

一、课前热身,灵活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听课效果,因此,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灵活的方式导入对于数学的创新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会给学生播放一个关于人民币的动漫视频,以此来说明人民币的用途,通过这样轻松幽默的小视频,学生能够更愿意去吸收和理解内容,有利于为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做铺垫。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时候,我会带领学生做数字击鼓传花,让学生对20以内的数字进行进一步的温习,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能力。

二、情景教学,简化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更加抽象化,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都不足以完全支撑起对学数学知识的全面以及透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生活化,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熟悉感,变抽象为具体,达到简化理解、加深印象的良好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梯形,我会向学生介绍梯子,用梯子这一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来带动学生进行情景带入,方便学生理解的同时,又使得知识点能够带入生活实际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更加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另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同样适用,学生通过实践而得来的经验和认识才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创新教学过程当中,要重视课堂的实践,如,在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会在课堂上将自行车的实体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总结自行车里的数学有哪些,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等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总结归纳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有所提升。

三、多法解题知识延伸,提高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当仅仅着眼于应试教育的成绩,更不能让应试教育制度束缚自身的教学方法,相反,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加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养成在提问过程当中不断进步、不断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平时做题过程中,在做出其中一种解题方法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更为简便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做出更多的思考,在遇到同类题目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并在教学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向自己提问“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的学习模式和思考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提问的意识和提问的能力。数学的世界是浩瀚多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度地将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会有利于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了关于加减法的知识以后,我会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有关加法所组成的有趣数列,让学生对于数学的美丽与神秘有所了解,从而会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为数学的学习提供动力来源。

四、小组学习,提高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