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已经界定了大学的宗旨以及我们培养的人才目标。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的源泉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那么对于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主体,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定位自己、要求自己?大学教师的道德修养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准?事实上,随着当前我国贫富分化程度加剧、财富分配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教师队伍包括高校教师中的失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孔子说过“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教学行为,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指路人。我们面临教育转型的新形势,必须造就高素质、高规格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同时必须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好、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高等教师队伍。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善良的道德,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影响下以及西方功利主义文化的刺激下,对道德水平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多元化,高校师德水平现状不容乐观,部分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敬业精神和职业神圣感。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学校生存、教师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否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大学的教学质量、学术风气和社会声誉,是吸引学生和家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关系到高校生存和教师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现存高校师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学知识的传播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师德品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广大高校教师恪守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积极进取,献身教育事业,他们的努力赢得了社会的普遍称赞和尊重,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很多优秀教师成为我国新世纪劳动楷模和道德代表。但是近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受西方文化功利主义的影响,也给教师的思想品德带来了负面效应,也使得老师在思想品德出现下滑现象,难以做出表率。当前有些高校教师政治观念淡薄,偏激片面,信口开河,爱向学生传播负面信息,不利于学生思想上健康成长;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不安心本职工作,忽视课堂教学和科研,过分追逐课余兼职利益;有的教师不求上进,满于现状,讲课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落后、单一,不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不关注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还有的教师对科研工作投入不够,缺乏创新,为了应付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不惜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还有的老师以身试法,利用自己掌握的考试信息收受贿赂,在学生考研考博过程中谋取个人私利。如果高校教师的道德出现了问题,他们又怎么承担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教师缺乏崇高的教师职业理念

尽管大多数教师价值观积极向上,忠诚于教育事业,关心呵护学生,但是也有不少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不够,在教育教学中,总是以自己的工资多少来看待工作的付出,缺乏奉献精神,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帮助那些在专业学习、生活、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向其求助的学生,往往以待遇的高低,来决定自己敬业的态度。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研究的责任,而对待学术研究敷衍了事,违背学术道德,急于追求名利,不踏实做学术研究,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高校德育方面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制度缺乏创新

现阶段,虽然高校整体师德水平是令人满意的,而且高校对教师的德育培训也设立了制度,但很多时候都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例如在职称评估中,高校一般都是重视科研学历等,而高校教师的师风、师德、政治觉悟等虽然也在评估范围,却形同虚设,这也无形中造成了教师重视业绩而轻视德育,而且对于教师的培训都是老一套的培训制度,并没有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

(三)相关的师德建设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

2014年5月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但问题是有无具体标准、谁来实施、谁来监管、谁来评价、如何高效评估?这些问题尚未统一和完善,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无疑使得我国现有的师德评价制度陷入窘境。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的策略

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如何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类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秉承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理念,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不断探索师德建设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科学规划,紧贴实际,满足国家、社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要求,建立稳定有序、规范高效、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德长效机制。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理念

爱岗敬业既是高校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首先要树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是科学的、先进的、能够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思想认识,是爱岗敬业师德观念发生变化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持续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持长的发展,关注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要求高校教师要多讲奉献。要多推崇那些具有伟大人格、乐于奉献的高校教师,满足那些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谋取正当利益的高校教师利益需求,抨击和处分那些只讲索取、不肯奉献的自私自利的老师。最后,高校教师们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新理念、新方式,终身学习,不断充电,不故步自封,领悟学科变化,传授新鲜知识,成为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探索者。总的来说,高校教师应对爱岗敬业,珍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荣耀感。

(二)建立完善评价机制

如前所述,高校师德评价机制是我们师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的评价体系并不统一和完善,内容不规范、不具体。各省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检查和保障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如,系统化、具体化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师德考核制度可与教师年度考核、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等制度相结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并将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形成社会、家长、学生、学校“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监督和评议网络,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教育发展要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则以师德为先。建立、健全高校师德评价机制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促进教师自我素质提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建立完善且创新的师德培训制度

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的引导。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本身应当坚持开展师德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具体化的师德培训体系。如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将师德培训纳入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考量依据之一;创新培训方式,不仅重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更要注重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潜移默化使之成为良好典范。

(四)加强制度建设

作为一项艰苦卓绝的复杂工程,高校师德建设不是只争朝夕的问题,相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底线,它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自律,还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出台作为制度保障。因此,我们还必须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如我们必须完善关于《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辅之以系统、具体的配套措施。如可以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明确化、政策化,而不是朝令夕改,毫无依据可循。相关政策必须体现正确的导向,符合我国当前师德建设的合理要求,并配套各种激励措施和惩罚制度,才能使其得到具体有效实施。

四.结语

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建设,高校师德培育对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文化、文明传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目标,逐步推动高校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净化高校学风和学术环境,方能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人才,方能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田妍妍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