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教师以德治教德育

高校教师以德治教德育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教高校教师职责

论文摘要: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铸造人的灵魂。高校教师要把“以德治教”作为首要职责,通过实施“铸德”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以德治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主张。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承继这一优良传统,把“以德治教”摆在首位。

一、德教为本是我国历史的一大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认为人性是可变的,无论是作为外部环境的施教,还是自身的修养,都把道德教育和修身养性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德教为先是指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首位,德为教本是指把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作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了有鲜明特点的铸德思想。

德为教本思想集中反映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大学》讲大学教育,重点又是讲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的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便是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的天生善性--光明、美好的道德。这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的任务。“亲民,”就是亲爱人民,亲近老百姓,就是培养热爱人民,亲近老百姓的感情。“止于至善”,即达到完美,也就是要求道德培养达到完美的境界。

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五条讲的都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后三条提出了治理国家的道路,八条目中格物指弄清事物之理,致知指把知识学到手,诚意指诚心诚意,正心指端正心思,修身指修养自身,齐家指搞好家庭,治国指治理国家,平天下指平定天下。八条目指出实施步骤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切实可行的。

德为教本的理论实践反映了把德放在首位,符合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规律。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主要表现在人格系统、智能系统和体力系统。把人格的塑造放在首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这也是德为教本思想能够历代延续的缘故。正是由于我国历代先哲极力阐释道德的意义,极力推动道德建设,使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都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道德理论和实践不仅在道德领域,而且深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重道德、重礼教的倾向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德教为先、德为教本”,把德育放在首位,仍然是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

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以德治教”

当前国际形势虽以和平为主流,但和平的背后仍隐藏着无数条暗流。西方某些敌对势力从未间断对我国的颠覆活动,它们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图谋破产后,又企图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侵略、破坏,不断加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美国中情局对华《十条戒令》就规定:用物质诱惑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使他们反对他们原有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辱;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美国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这一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会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阵地,有的甚至公开发表言论,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理论,散布各种各样的谬论,与我们争夺下一代。

由于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甚至一些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也非常热衷于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腐朽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如果放纵不管、听之任之,必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陷入无序和混乱状态,必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致命的危害,也必将使西方国家“不战而胜”的图谋得逞。因此,为了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进行普遍而持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关键所在。

三、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要求“以德治教”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价值观的绝对性已受到了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部分大学生信奉“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信仰合理利己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生活上追求奢华。以往共同拥有的单一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逐步为现实世俗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所取代。

(二)信仰危机表面化。由于青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人生阅历不足,因而特别容易为环境所左右,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当今国门敞开,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渗入,这使习惯于求新求异求奇而又不善于辨识的大学生人生信仰发生了偏颇,有的学生则在思想信仰上陷入迷失、仿徨的境地,这种信仰危机已越来越呈表面化的趋势。由于崇高、远大人生理想信仰的失落,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失去了积极主动、刻苦努力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决心,思想涣散,学习不认真,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消极观念。

(三)政治意识、爱国意识淡漠,自我意识膨胀。受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奋斗”,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激情。

(四)沉迷网络,难以自拔。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思想活跃,交流广泛,喜欢追求刺激,网络的交互式信息沟通方式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些学生上网成瘾,整日钻进网中,难以自拔。徐州工程学院有200多名学生因迷恋网络被劝退。据新浪网、腾迅网对9915名大学生的调查,58%的学生因沉溺网络而成绩下降。还有的学生因过度上网而导致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出现猝死现象。这些终日沉溺于网吧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责任感,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刻不容返。

参考文献:

(1)《国际展望》2001年第4期。

浅谈“以德治教”: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1更新时间:2009-12-1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教高校教师职责

论文摘要: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铸造人的灵魂。高校教师要把“以德治教”作为首要职责,通过实施“铸德”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以德治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主张。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承继这一优良传统,把“以德治教”摆在首位。

一、德教为本是我国历史的一大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认为人性是可变的,无论是作为外部环境的施教,还是自身的修养,都把道德教育和修身养性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德教为先是指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首位,德为教本是指把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作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了有鲜明特点的铸德思想。

德为教本思想集中反映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大学》讲大学教育,重点又是讲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的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便是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的天生善性--光明、美好的道德。这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的任务。“亲民,”就是亲爱人民,亲近老百姓,就是培养热爱人民,亲近老百姓的感情。“止于至善”,即达到完美,也就是要求道德培养达到完美的境界。

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五条讲的都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后三条提出了治理国家的道路,八条目中格物指弄清事物之理,致知指把知识学到手,诚意指诚心诚意,正心指端正心思,修身指修养自身,齐家指搞好家庭,治国指治理国家,平天下指平定天下。八条目指出实施步骤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切实可行的。

德为教本的理论实践反映了把德放在首位,符合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规律。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主要表现在人格系统、智能系统和体力系统。把人格的塑造放在首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这也是德为教本思想能够历代延续的缘故。正是由于我国历代先哲极力阐释道德的意义,极力推动道德建设,使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都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道德理论和实践不仅在道德领域,而且深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重道德、重礼教的倾向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德教为先、德为教本”,把德育放在首位,仍然是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

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以德治教”

当前国际形势虽以和平为主流,但和平的背后仍隐藏着无数条暗流。西方某些敌对势力从未间断对我国的颠覆活动,它们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图谋破产后,又企图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侵略、破坏,不断加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美国中情局对华《十条戒令》就规定:用物质诱惑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使他们反对他们原有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辱;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美国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这一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会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阵地,有的甚至公开发表言论,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理论,散布各种各样的谬论,与我们争夺下一代。

由于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甚至一些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也非常热衷于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腐朽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如果放纵不管、听之任之,必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陷入无序和混乱状态,必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致命的危害,也必将使西方国家“不战而胜”的图谋得逞。因此,为了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进行普遍而持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关键所在。

三、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要求“以德治教”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价值观的绝对性已受到了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部分大学生信奉“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信仰合理利己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生活上追求奢华。以往共同拥有的单一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逐步为现实世俗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所取代。

(二)信仰危机表面化。由于青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人生阅历不足,因而特别容易为环境所左右,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当今国门敞开,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渗入,这使习惯于求新求异求奇而又不善于辨识的大学生人生信仰发生了偏颇,有的学生则在思想信仰上陷入迷失、仿徨的境地,这种信仰危机已越来越呈表面化的趋势。由于崇高、远大人生理想信仰的失落,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失去了积极主动、刻苦努力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决心,思想涣散,学习不认真,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消极观念。

(三)政治意识、爱国意识淡漠,自我意识膨胀。受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奋斗”,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激情。

(四)沉迷网络,难以自拔。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思想活跃,交流广泛,喜欢追求刺激,网络的交互式信息沟通方式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些学生上网成瘾,整日钻进网中,难以自拔。徐州工程学院有200多名学生因迷恋网络被劝退。据新浪网、腾迅网对9915名大学生的调查,58%的学生因沉溺网络而成绩下降。还有的学生因过度上网而导致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出现猝死现象。这些终日沉溺于网吧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责任感,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刻不容返。

参考文献:

(1)《国际展望》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