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

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

十八大之后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出更为扎实的贡献?高职文化品牌建设将被推到历史前台。作为高职战线的重要成员,青岛职院和其他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鲜明积极的文化品牌建设无疑将对整个高职教育发展起到强大推动作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新类型,既坚持就业导向更注重育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岛职院的实践探索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在学院层面,文化发挥着整合与导进功能,有利于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创造教师勤于奉献、学生乐于求学的文化认同。在部门层面,文化发挥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功能,促进发展目标的推进与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师生个体层面,文化发挥着塑造个体人格的功能,深刻影响师生精神气质培育、价值取向选择、行为习惯养成和人格品德锻造。所谓“四育人”,归根结底是文化育人。

一、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基本模式探索

如何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笔者以青岛职院校园文化实践探索为例,尝试提供一种“一主多元、四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即以大学文化为主线,融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产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以引领文化发展、满足师生需求、体现院校品味、增强发展内涵为重点,构建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四方面内容的完整体系。

(一)丰富“一主多元”高职文化品牌内涵

1.大学文化: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主线。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实现过程及由此形成的氛围,是理想追求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触动元素的结合体。青岛职院文化品牌建设要紧紧围绕大学文化主线并结合自身特征系统规划和构建,综合吸纳大学文化的核心元素:追求真理和严谨求实,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道德理念和学术自由,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既大度包容又充满批判精神。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集中体现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岛职院文化品牌建设要遵循大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提炼完善自身的“学院精神”:在本质特征上要体现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要展现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时代精神;在精神内核上要体现育人第一的要旨和全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育人重点上,要突出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政治远见和坚定信念,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高尚人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2.传统文化: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根基。我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自身文明传承的国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并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集中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积淀。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当今时代,文化多元、信息泛滥、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冲击和影响,如何使经世不深的年轻学子保持内心平静、品行高洁和对价值的永恒追求,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剂良药。我国高职教育由于较多专注于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个别院校甚至出现了“技术崇拜”的片面化倾向。如何保持高职院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对注重德行培养的传统文化的弘扬。青岛职院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发扬高等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功能,主动承担起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学院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品牌建设当中,比如优选《论语》等传统经典列入人才培养方案;邀请百家讲坛等著名学者开办“文化大讲堂”经典传承活动;建造“孔子文化广场”、在墙壁廊柱悬挂孔子名言等,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组建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开展传统文化学习展演等等。通过立体多元的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基本认知和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道德准则、传统美德等,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3.区域文化: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属性。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是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其基础之上相对稳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我国区域文化包括齐鲁文化、江淮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南岭文化等,各自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主要功能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性和开放性是其重要特征,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是与区域联系更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文化所包含的经济政治需求、地方风土人情、现代城市精神等,对驻区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产生深刻影响。青岛职院文化品牌建设应该深入研究青岛的区域文化特征,借鉴、吸收和融合其优秀文化成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大力弘扬“五四”精神、许振超等现当代先进模范事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可以借鉴当地山、海、城等地域特征,构建海草房等特色建筑及景观群落;校园管理文化建设可以依托青岛大企业聚集优势,借鉴行业、企业等成功管理模式和经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可以邀请当地文化名人等担任兼职教授,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国际啤酒节、帆船赛等社会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等等。区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和城市归属感。

4.产业文化: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特色。产业文化是在以大工业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形态,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包括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岗位文化等具体内容。产业文化集当代优秀企业文化之大成,代表着先进的工作价值观,集中反映了现代产业条件下的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合格企业法人所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也体现了符合现代产业精神的法律制度、相关政策和社会舆论环境。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新型工业化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旨在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在理论上与产业文化有着必然的也是天然的联系。高职文化品牌建设引进和融合优秀产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为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化奠定基础。具体操作上,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宣传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争取企业冠名活动,建设高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在教学与学生服务中融入企业化管理规范等。比如,青岛职院的二级学院海尔学院,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引进了海尔集团的管理理念与流程规范等,将6S管理模式融入到教学实训的管理过程,并以图示的方式展示在基地墙面等多处场所。同样,其他各二级学院也都结合专业特征及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在教室和实训环境建设中,突出专业培养目标、关注人文素养提升,增强就业岗位意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围绕产业文化组织专题讲座、座谈会、讨论会、举办工业实物展等,班级管理架构、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等也都可借鉴企业方式进行。其他高职院校打造文化品牌,均可结合院校自身特色及驻区特征等,将军旅文化、海洋文化、山城文化、草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一主多元”的高职文化体系。

(二)完善“四位一体”高职文化品牌内容

优秀高职文化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高职文化品牌建设将是高职教育新的发展阶段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容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环境文化是载体,管理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目标,共同构成完备体系。

1.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精神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接纳的共同价值观,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具体表现为理念和标识两大系统。理念系统是基于对教育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对学校情况的全面分析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标识系统是对代表院校形象的特定标识进行设计、制作和应用而形成的体系,是对理念系统一种符号性的集中反映。职业院校构建理念系统与标识系统,应汲取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产业文化等要素,铸造学院特色发展的灵魂。青岛职院着重从四方面系统规划精神文化建设。第一,完善理念识别系统(MIS),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第二,完善视觉识别系统(VIS),包括基础设计系统和应用设计系统。在基础设计系统方面,以学院标识(LOGO)为基础,完善学院标准名称(中英文)、标准字体(中英文)、标准色彩、象征图案、组合应用、标语口号乃至学院吉祥物等;在应用设计系统方面,系统设计和完善办公事务用品、外部建筑环境、内部建筑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赠送礼品、物品包装、陈列展示、印刷出版物等。以此塑造清晰完整规范的学院可视形象。第三,构建凸显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教育教学层面,促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程;在管理层面,促进技术文化进校园,员工文化进教室,岗位文化进班组。以此实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熏陶。第四,继承发扬学院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发掘整理校史资料和景观故事,形成校本文化课程体系,加强对师生的校情教育等。

2.环境文化建设是载体。环境文化是学校建设的各种物质设施及其相互关联构成的体系,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传达着学校特有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院校环境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物化环境建设,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其物化环境就是一种“职业”环境,以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二是师生员工生活休闲的物化环境建设。三是传统的文体设施建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领域最微妙的东西之一。”[3]人创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的外现和物化符号,能够反映一所大学的品位。设计有形,润物无声,正如约翰•杜威所言: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更新自己。青岛职院主要从三个方面规划建设环境文化。第一,建设自然生态校园。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青岛职院基础建设因地制宜、因循自然,着力打造“绿色校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意识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第二,建设校园职业环境。学院通过建设仿真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征集收藏展示与专业相关的工业产品器具、张贴悬挂专业代表物品发展史等方式,搭建技能训练、职业熏陶的环境。第三,建设人文景观群落。通过制作工业艺术雕塑、建造孔子文化广场、修建创业纪念墙等形成人文景观群落,对学生施加人文素养的影响。正如著名诗人伏尔泰在其《哲学通信》中所说:“我深信只要一见这些光荣的纪念碑决不止激发起一个人,也决不止造就一个伟大人物。”

3.管理文化建设是保障。管理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是学校必须遵循的诸多规章制度构成的体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也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管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章程和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当中,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由于市场竞争的严峻法则,使得最先进的管理往往出现在产业、行业和企业,所以职业院校的管理文化建设,应当吸纳和体现产业领域的优秀元素,这既是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化过程作准备,又是职业院校强化自身管理、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的客观要求。青岛职院着力从五个方面强化管理文化建设。第一,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做好章程修订工作,推进依法民主办学进程。第二,构建科学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并实施好学术委员会管理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制度等配套措施。第三,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及公示、听证、答辩等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团组织在促进学院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派和无党派人士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第四,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织与运行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搭建、单独招生及注册入学、职教集团实践等前提下的多元教学管理制度。第五,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构建学生学业评定和操行评定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遵循“多元智能理论”激发每位学生能量,努力让人人成才。

4.行为文化建设是目标。行为文化是在学院精神文化指导下师生员工所表现出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及其他相关活动,是校园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表现,只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校园文化才能称为“真正”的文化;培育学院行为文化,才能将学院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等内化为师生素养,影响、浸润、改变师生的行为。行为文化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是行为文化的主体,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师生员工行为规范,是社会对学校群体角色的规则性认定。相较于其他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应在行为文化建设中更多表现出职业教育的秉性。青岛职院的行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多元开放的办学体系。学校优化配置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以至国际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开拓广阔的社会合作交流范围和领域。第二,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活动组织等各个方面,进行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改革。第三,构建人文关怀的学生服务体系。按照“全人教育”准则,关注学生道德认知、心理健康、情感意志、政治思想、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组织师生合唱比赛、技能运动会、师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第五,细化师生行为规范,日常工作生活中严格遵循,成为养成良好习惯。

二、学院文化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

文化品牌建设是系统工程,要在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学院层面宜成立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委员会,负责学院文化品牌建设的规划、建设、指导、协调以及督查、总结、考核、评比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院各部门建立相应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二)理顺机制

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实行党委和行政领导、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办公室和各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学院层面制定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意见,纳入总体工作规划。文化品牌建设委员会进行责任分解;下属办公室、学院各部门根据责任分解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学院文化品牌建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提交分管院领导或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委员会审定,重大项目报院长办公会或党委会审定执行。

(三)经费保障

学院应确保文化品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涉及基础建设项目,纳入校园基本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涉及其他建设项目,纳入责任部门年度预算统一考虑;对于建设过程中经论证需新增的建设项目,以专项经费形式加以解决。

作者:刘甲珉解水青宋辉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