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改革中重点培养光伏新能源产品结构设计人才的目标,在分析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背景和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人才培养建设中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思路等,以期培养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战略性支柱产业;工业设计;新能源

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是湖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于2015年成功申请了湖北省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工业产品造型能力基础上,重点培养光伏新能源产品结构设计与外形设计相结合、能在光伏新能源产品及相关装备制造行业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应用型人才,探索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该项目已于2017年成功完成绩效考核工作。

一、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

早在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光伏产品设计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硅等新型材料大力推广。同时,《意见》支持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光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填补光伏产业的人才需求空缺。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更加凸显了人才产业链的断裂,高校缺少完善的课程体系,许多专业人员对于光伏产品的基础知识、工艺制作等缺乏整体认识。湖北省的光伏产业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市,多数以政府投入项目为主,在产业规模和企业自主发展的长远规划上,还需要培养真正高端的技术领军人才。光伏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市场的拓展,更准确地说就是光伏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我们传统上对光伏产品的定义依旧是没有光电转化的简单太阳能产品,诸如太阳能热水器。近年来,光伏玩具市场的扩展几乎成为光伏产品的代表。产品市场的枯竭是光伏产业滞后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重点在于产品开发和设计人员的严重匮乏。当今的工业产品,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主导因素,工业设计师逐渐成为战略要素,太阳能热水器和诸多光伏玩具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的例子说明,现在更加缺乏的不是光伏科技,而是更好的利用现有科技的产品设计,缺少的是光伏产业设计师。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开始大量扩招光伏产品工业设计师,主要在光伏照明、光电建筑一体化等户外产品领域,并逐步开始向家庭光伏应用市场进发。因此,加强光伏产业资源信息知识的整合、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拓展相关人才数量和结构,是基于战略性支柱产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

二、共建课程体系和内容

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立足武汉工程大学工科背景,结合全国综合性大学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找准未来工业设计类人才市场的需求定位,从多渠道、多角度探索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方法和合作机制,研究一套适合综合性大学工业设计类人才培养特征的合作培养机制和管理体系。基于新能源产业化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通过规范合理的调整程序,借助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重新修订了2016年人才培养计划。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式需要适应国家、社会及市场的要求,加强教学改革,与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交通船舶、建工、建材等学科交叉,为行业领域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并能全面组织人——产品——市场——社会协同的设计系统,建设适应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设计创新大国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艺术设计学院全新开设的本科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紧密结合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渡,探索以大工程为背景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更加注重应用光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系统。整体课程设置围绕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三方面来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

本次培养方案的制定本着不照搬外校经验,而要依托学校工科背景、优势专业以及共享资源的大前提,努力自主形成培养方案。具体依据包括:第一,参照《2012年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精神制定本方案;第二,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第三,参照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工科类工业设计及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第四,参考武汉工程大学往届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方向的培养方案。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

第一,对国内高校本专业设置状况、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前期调研;第二,教研室讨论会,总结探讨以前专业教学培养计划执行中的问题,总结修改意见;第三,学生座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期待和学习意愿;第四,在2009、2010、2011、2012各级培养方案基础上,总结产品类工业设计教学得失,辅助拟定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形成初稿;第五,讨论和修改,由教研室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对初稿修改完善;第六,多次聘请校外专家对本培养方案进行探讨与论证,并通过全院规模的培养方案修订大会进行不同专业、不同方向教师的相互评价与提议,反复征求各个教师的意见,最终确定课程名称、课时,安排课程衔接顺序,完善此稿。

(四)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思路

在课程讲授中,注重产品设计造型和结构、材料知识的整合,如在产品设计材料与研究中,加强案例式教学,将成功开发出来的新能源产品作为案例,分析其材料、科技、工艺、结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学生对现有新兴行业的认知,并加强对于企业的参观考察、快题落地项目的训练、生产实践的体验。如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灯具Workshop主题设计(图1)扩充了学生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并由企业设计师进入课堂进行设计辅导与设计实操,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其了解行业市场需求。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上,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的联合,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通过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设计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得到实践的检验,能够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信息、设计价值判断、技术协同,最终提出设计创新方案,实现创新设计目标。在队伍建设上,建立理论联系实践、创新与工程设计、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自主互动式”和“知识拓展式”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进行国内外的市场调研,课堂讲授中的讨论式学习、学生演讲式互动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运用在设计实践中,完成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集思广益的设计习惯。学校微特学院网站建设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包括课程改革与建设、课程视频文件上传、课程大纲的修订及上传、课程历年试题等都实行网络化信息管理,让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主要课程信息及就业有进一步的了解。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使物态化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育中,课程教学及建设更为规范、有序,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符合现今教学资源局限下的突破,实现“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改革。

三、校企共建

工业设计专业依托武汉工程大学“大工程”学科背景,以各工科专业为支撑模块,面向湖北省新能源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工业产品造型能力,拥有新能源产品结构设计基础与外形设计专长、能在新能源产品及相关装备制造行业从事与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技术相关产品设计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了解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工程学科学术前沿信息,特别是新能源产品领域的行业发展动态,能够推动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用,提供工业设计相关技术服务。学生应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宽阔的设计知识面的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前瞻性,重视科学技术对设计的应用价值。培养计划将采用3学年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教学阶段、1学年企业在职实习阶段的“3+1”模式,把专业理论素质培养和设计实践素质培养作为学生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主线,着重强化学生对于新能源产品形态、材料、结构与环境及其工效关系的研发与创新,强调以最新的能源技术等科技成果为导向,用设计的方式引导用户生活方式的智慧化进程。积极与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延续工业设计品牌专业建设团队(校级)的工作基础,打造武汉工程大学校外实践实验公共平台教学创新团队。聘请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和设计师担任客座教授的同时,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锻炼,改变过去各专业自闭、与企业不交叉和不相往来的教学现状,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补充实践教学力量的不足。

四、结语

湖北省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了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改革更为适应企业需求,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教师结构、实践基地建设上双方共建,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监控,从而培养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阚如良等,基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三峡大学学报,2014(11).

[2]李君华,信息时代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7(9).

作者:李君华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