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与教学、试验并称为三大支柱的教辅机构,是保存信息资源,开发智力资源和传递适用信息的媒介,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教辅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它对提高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研究有了明显的成效,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要想使高校图书馆能有效地服务于高速发展的经济,更有益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下苦功夫进一步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

一、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的聚集中心和信息的展示平台,扮演着引领文化和科技前进的角色,它的社会职能不是单纯的功能价值,已超越了其本身,进而转化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第一,图书馆是信息交汇和共享的资源平台。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和人文经典,瞬息万变的各种资讯,精湛的专业技术等信息,你都可以在图书馆这个平台获取与分享信息,这则是图书馆的功能价值。共享社会上的任何信息资源和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是每个人的权利。不管知识的载体形态如何,图书馆作为一个储存与传播的平台,将无形的知识力量与文明能量传承,信息与技术广泛在这里分享和应用。第二,作为社会信息汇集共享的场所,图书馆必然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走向,引导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但高校图书馆又不同于普通的图书馆。它往往被视为学校的标志,被崇尚为学校的圣地。在物质日益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物质给予不能取代对心灵的关爱。人格精神的营养需要从文化中汲取。与经济和科技息息相关的图书馆,需要引导出一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导向,这是人类历史创造的精神财富延续,是人们共同具备的道德传播,是人类社会文明结晶的继承。图书馆将这些财富传承下来并进行传播和应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整体社会观、价值观。为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第三,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利用其丰富的藏书和文献资料,向学生们宣传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熔炼良好的品德,拓展眼界,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阵地。它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领域的限制,没有内容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因此也被赞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二、高校图书馆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图书馆肩负着为教学服务和为科研贡献资料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其任务包括:①搜集各种类型,各个领域和学科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合,利用和管理,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文献信息的后备保障。②开展阅览和读者辅导工作。③进行读者教育,培养师生的情报意识,并使其具备利用文献情报的技能。④开展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工作,开发文献情报资源。⑤统筹、协调全校的文献情报工作。⑥开展馆际协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参加全国图书馆和情报事业的整体化建设。⑦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一)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处于等读者上门的被动的服务理念。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束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水平的提高,创新观念和竞争意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知识急剧增长,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学科交叉现象日益增多,学科的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事物终将会被淘汰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人才素质有待提升

当代图书馆信息网络化、多元化,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就上升了一个高度,它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不能再是简单的专业化人才,因此造成了专业人员不足,业务不强,结构失调,服务意识不强,缺少市场竞争感,馆员的综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模式有待改进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太单一,并且被动,主要是整理收藏并保存纸质的比较远古的文献资料,坐等读者上门的形式也比较固定。

(四)资源管理缺乏市场竞争力

高校图书馆要购置图书所需的费用很高,但大部分图书馆都没有实行资源共享的制度,造成资源浪费;并且新书补充不及时造成信息更新过慢,延误读者获取最新知识的时间,制约了教育和科研工作的进展。

(五)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

高校图书馆应在满足传统纸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发电子信息的收集和传播,而且信息化的图书馆应有方便的网络,而由于各地方各种因素,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不足,导致图书馆数字化不够,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信息自动化。

(六)高校图书馆利用不足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学生,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缺少信息加强意识,认识不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

四、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方向

(一)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意识要创新

任何事物的创新都要从意识和理念上下手,更加科学的管理理念会给图书馆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要综观全局,与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相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典藏分布、各项设施的摆置,还是流通规则和各种制度的制定,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馆员主人的意识。要采取措施打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界限,以真诚、友善的态度建立和谐的馆员与读者的关系,为使用者提供服务;要创造宽松、便利、快捷的环境使读者高效使用图书馆文献,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体现在图书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使有效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最大效率地服务于教师、科研员和学生,避免成为凌空的藏书阁。

(二)改变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改变图书馆陈旧的服务模式,要变被动为主动1.开放型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摆脱陈旧的文献处理的限制,从简单的借还服务,转移到多层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以新的方式组织、传播信息,并建立辐射型的开放型服务系统。如服务于社区公共馆或中学图书馆(室)数据库建设等。2.提供主动服务。在做好馆内服务的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主动为使用者服务。  3.提供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图书馆应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有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相关必要文献;又如了解在校生选修课的教学计划,加大选修课程图书的比利。优化馆藏结构,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素质

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本馆的现有情况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人才,并且对现有的馆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使其认识到自身素质不足对信息服务的影响,积极参与各部门组织的各项专业培训和业余学习。并且累积知识总结经验,完善自我的素质水平、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除此之外,还要改变馆员的信息服务观念,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打破传统的等和靠的观念,改简单单一的服务为综合信息服务,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四)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

在随时充满着挑战和冲击的现代社会里,高校图书馆要增加自己的专业生存能力,需要在普通的信息咨询和代查的浅层次服务以外,增加和开发深层次的资源整合。这分为系统知识的整合和预测性信息产品的开发。系统知识的整合指资源通报、情报研究等二次文献的开发。预测性信息产品指的是实时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和热点,从而预测学科的发展方向,及时填补此方向的图书和电子资料。帮助用户把握方向。

(五)合理规划图书馆的资料采购,解决经费不足的情况

图书馆要争取使校领导重视对图书馆的投入,加大经费的投入。规划图书和电子资源的采购比例和领域。每次采购要有重点,并且应参考一线教师的意见,分批次有重点地补充各科目所需资料。另一个方面则是需要图书馆转变服务观念,放开服务领域,不单单面对本学校开放图书馆,试着对社会开放。例如:对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与企业合作,既可以节省资源,也可在合作过程中适当收取费用。也可对周边的社区开放,增加资金收入,用于补充经费。

(六)改变高校图书馆用户观念,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用户的观念陈旧,认识滞后,必须对用户进行教育,引导其认识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培养用户主动收集、整理利用信息资源的习惯。而且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用户对在图书馆网络获取资料了解甚少,还停留在信息检索阶段,因此要对用户进行导读教育和培训,教授用户最新的查找方法,帮助他们更加科学地利用图书馆。

(七)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建设

高校图书馆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无法满足用户信息化、数字化、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该聚集资源,尽量对其他院校开放,化个体为整体,形成整体优势,走联合路线。实现资源网络共享的目标。

五、创新过程中需遵循的要素

(一)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馆的创新路线

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要遵循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原则,找出适合本馆的新思路,寻找路线,找出好的创新经验,与自己的经验和工作相结合地去找创新的突破口,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地为改革而改革,独创一个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二)从需求出发,实行开放性管理

要走以人为本的路线,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创新要顺应民心,要以对用户的切身利益负责为座右铭,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去寻找创新的路线。

(三)要集思广益

听取各方面的声音,科学创新,不能盲目,避免多走弯路,尽量减少失误。

六、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赶超世界科技的基石,是追求进步的前沿阵地。社会在飞速发展,科技在发展,知识也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因此,图书馆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也正面临着新时代要求的新一轮变革。高校图书馆承载着发展知识经济,富强祖国的重大任务,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求,推陈出新,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保证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要求,从而达到发展自己,服务社会的目的。

作者:卢海艳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