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学生就业观探究

高职学生就业观探究

一、高职学生就业观及学校就业指导现状

1.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不同职业的认识和观点,是对选择职业、确立人生发展目标的基本态度和指导思想,是对自主开拓和创立业绩的看法和意向。职业认知观念、择业需求观念、创业意向是就业观的具体体现。笔者对温州3所高职院校700名毕业生就业观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从职业认知观念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比较清晰,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是他们的首选,进入管理层、成为技术骨干、多挣钱是他们的主要职业发展目标。自主创业企业负责人是他们最认同的理想职业之一。当职业与专业相矛盾时,72.97%的高职学生会立足所学专业,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自己。当期望值与实际矛盾时,56.42%会边干工作边找新的岗位。从择业需求观念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要求比较现实,71.96%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对就业形势了解程度一般,就业目的是为了能独立生活,毕业后找工作是大家的首选;46.62%认为父母是确定职业时最有影响力的人,工作环境、月收入、单位发展潜力是择业的重要依据,自身兴趣、个人理想、就业需要是所学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从创业意向来看,76.01%的高职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和努力是事业有成最重要的条件,同时希望能组成团队进行创业;78.04%希望获得学校的创业指导。从家庭情况来看,来自农村、乡镇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更迫切地想成为自主创业企业负责人,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迫切地需要学校开展创业指导服务。

2.高职学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就业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各院(系)为主体,校院(系)两级职责明确、上下贯通的就业工作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就业专题网站,开设就业指导课,编制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并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邀请企事业单位代表及就业主管部门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毕业生掌握就业必备知识。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校园,加强创业知识教育,出台创业扶持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但实际中,就业指导内容多数侧重于就业形势、政策解读、求职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能力教育等,缺乏对学生如何树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就业观的指导。

二、温州区域经济对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把“侧重技艺,崇尚实用”的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而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在l9~22岁,正处于探索阶段的过渡尝试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是感性的、肤浅的,处理事情时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需要积极探索,把职业愿望同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寻找合适的职业角色。在温州就读的高职学生,其就业观受温州独特区域经济文化的影响。

1.温州民营经济的特点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灵活性。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从经济底子薄、国家投入少、资源禀赋差、交通条件闭塞等困难的条件起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温州模式一度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典模式之一。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的99.5%,产值占GDP的80%以上。从发展历程来看,温州模式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曾吸引大量农民卷入创业的洪流。温州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多在农村和乡镇,温州人成功创业更多是靠“敢为人先”的勇气胆略和发展机遇的精确把握。因此,高职学生在尚未接受高新技术或刚接触高等教育就迫不及待地想开展创业尝试,认为学校创业指导很有必要的高职学生较多,而且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

2.温州集群经济的特点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多样性。温州经济坚持有分有合的发展理念,从改革初期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到产业链的整合,再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多元并进、协调互补的产业结构体系。温州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产生了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使温州“中小企业”具备了与国内外“大企业”相抗衡的实力。集群经济使温州的行业协会非常发达,温州的所有支柱产业和重要行业几乎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代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格局,他们既是政府的参谋,又是企业的“娘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号召力。温州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在依托温州支柱产业办学,期间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受集群经济影响,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集群经济的影响。学生通过了解温州集群经济,能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情况,追求相应的职业定位和薪酬要求。

3.温州区域经济不断向外扩张的特点呼唤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开拓性。温州坚持走“小产品,大市场”的道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运行体制,市场延伸到了中国各地甚至全球。受资源要素的制约,温州民营企业向外部寻找发展空间,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向外扩张的新格局。两次在外温州人经济调查显示,在外温州人创造的GDP相当于温州生产总值的70%左右,形成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互动发展的局面。“温州人经济”的形成与“温州人精神”密不可分。早在宋代,温州就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区域文化——“永嘉学派”。它反对“重义轻利”“重农轻商”,主张“义利并重”,强调“工商皆本”。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品格。这种独特的温州人精神,催生了温州人民走在前列的竞争观、创业创新的激情活力、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在温州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受温州人精神的熏陶,就业观体现出敢拼敢闯的倾向,自主创业意识强。

4.学校与地方经济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务实性。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温州各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保持密切的联系,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各高职院校的特色日益明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共育高技能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去。其他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也都能很好地与地方经济互动,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校园文化,造就了学生就业观鲜明的职业特色。

三、学生就业观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动因和发展的轨迹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所在地区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如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质毕业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学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温州民营经济大多为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居多,科技含量低,资源要素紧张。温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自身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制约与压力,温州经济迫切需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而其中大部分人才的需求都与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与实践技术的应用水平远高于中职学生,适应性更强,可胜任的职业岗位更多。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产业特点设置、调整专业,根据区域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分析核心岗位对应的核心能力,由此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在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接受就业观教育。

2.结合区域经济优势,搭建系统化就业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要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开展系统的就业观教育。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希望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求职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得到学校的帮助。从就业观教育的形式上来讲,可将其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一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生产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南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进行课堂讲授就业知识和就业观教育。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邀请熟悉区域经济优势的企业管理人员、成功创业人士、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互动沟通、经验分享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机会,开展就业市场调研,了解专业社会需求、就业动向等。第四模块以个体咨询为主,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面对面咨询形式,广泛开展个别指导,提高学生tL,理健康水平,完善就业tL,理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观念,增强自信心,消除依赖心理。积极到基层锻炼,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3.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科学设计职业生涯。目前社会对高职学校存在不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入学后思想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种阴影使他们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又觉得处处受人歧视,造成自卑心理。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状况,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各方向所要求的能力、技能与素质,通过学习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挖掘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弥补缺点与不足,学好专业知识,努力拓宽知识面。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逐步确立就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多角度就业观教育。因此,对于一年级新生,要结合始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进行高职适应性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对于二年级学生,要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多接触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育,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岗位需求情况,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打好专业基础。对于三年级学生,要突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针对性地提高其求职能力。

4.发挥温州人精神,强化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温州各职业院校坚持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高职院校要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结合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考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和选用合适的创业指导教材,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创业意向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要把先进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要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坚持教育与孵化并重,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设施支持和专家咨询指导。要建立学生创业监督机构和创业激励机制,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创业与学业的关系。高职院校要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让高职学生走上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研究高职学生就业观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指导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同,就业指导开展情况不同,学生生源组成情况不同,迫切需要形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就业观教育。高职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不仅要靠学生的自我完善,学校给予正确的就业指导,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区域经济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