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策略

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策略

一、网络文化定义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第四传媒”网络为载体而传播的文化,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Intemet而出现的,打破国界、区域、种族、民族等界限,融科技与文化于一身的新的文化现象。广而言之,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明成果,它是人类传统文化、既有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而论之,网络文化是指根植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工具以及网络经济基石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文明结晶,是人们置身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进行工作、学习、互动、娱乐、休闲等而形塑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等的总称,涵盖人的心理样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素养、价值理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作为突破了传统文化窠臼的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自由”、“虚拟”;第二,开放、同步;第三,跨文化性;第四,多向互动;第五,低成本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受众的负面效应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的横空出世,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其消极影响亦不可小觑。网络文化对作为高校受教育者——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突出地表现于以下方面:第一,诱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迷失。天马行空般的网络是一个没有边际的空间,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此消彼长。思想文化上的PK尽管不像真刀真枪般为每个人所真切感知,但它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去影响一个人,并逐渐占有他的思想。第二,诱使大学生道德法律观的弱化。如今,因为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规整的法律规范,所以主体的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自觉自律和道德责任感。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约束不力,会造成少数“潜伏者”道德责任的缺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致使他们张狂膨胀,胡言乱语,胆大妄为。第三,诱使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渐变。从思维模式而论,书刊阅读能锤炼人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的同时,却导致抽象思维能力弱化。发达的网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突破了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枷锁而能看、能动、可听、可说,充分满足使用主体的多维实际需求。然而,比如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容易造成青年大学生逐步忽视思考、iO_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表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知世界,从而难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第四,诱使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化包罗万象,涵盖了的大量信息,使大学生误认为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一切,从而成为“宅男宅女”而“闭关自守”,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使人自闭,甚至出现反社会的倾向。

三、网络文化下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用心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高校校园网已经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感情的重要平台。为此,宣传教育工作部门要注重校园主网站的思想性、学术性、趣味性、服务性,应把校园网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品质的贴心服务,使高校校园网受到更多大学生瞩目,并助推他们健康成长。高校校园网不仅要力求页面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还要力求主题鲜明,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流文化等;在版块和栏目设置上也要多思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网站上,设有学术经纬、学习资料、人文南航、南航人物、对话-访谈等栏目,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校园景观、校园建筑等人文环境,还了解到学校学人的为学态度和精神追求,从而受到鼓舞,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必须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校园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真实现状,紧密契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文化需求,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态。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网的现有优势,加强网上双向互动沟通,建立交互性的师生对话,解决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他们陶冶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2.精心打造高校德育专题网。德育工作始终是我国高校各项工作的灵魂。网络时代是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并存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结构,使网络成为各种文化的汇聚处J。青年学生作为主要的网民群体,他们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必然会受到多元异质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j。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在这种社会潮流推动下,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应加快网络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高校德育专题网站建设,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部门应发挥校内教育资源的优势,与“两课”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发类似“精彩一课”等思政课方面的多媒体教育软件,供学生下载浏览,实现“两课”从课堂向网络的延伸。加强高校德育专题网站的建设,在内容上应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等;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三观”教育。

3.倾心搭建网络育人平台。作为校园网的构建者,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部门应履行网络社区的管理、网络秩序的维护等职责,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的信息技术优势,保证校园网环境的安全和健康;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学生网上的言行,洞察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并及时予以引导。在栏目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必须从学生受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服务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部分大学生网上种种不健康、不道德行为的出现,诱因在于他们的思想、心理上存在疾患。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园网设立BBS,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困惑时,能够得到适当的宣泄、及时的指点。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部门应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加大网络法律知识的推广与宣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效规正和优化学生网上言行;还应拓宽教育渠道,通过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组织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知识的普及、法制意识的强化,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

4.尽心满足师生对校园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正当需求。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宣传工作囿于“上传下达”式的公文翻版,以冷面孔示人,致使高校宣传媒体一度受众偏少,没有发挥应有的思想教育、舆论宣传、文化传承等作用。欲增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必须做好“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意识日益增强:定期召开各层面的受众座谈会,虚心听取师生对宣传教育工作、对校园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开辟教工与学生宣传专栏;很多高校的校报已经办成周刊、旬刊,发行量不断增加,扩版、彩印也成为校报发展的趋势;校电视台也不断向周边辐射;校园网站也同兄弟院校和教育职能部门网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纪念品、校服、明信片、信笺等等也成为宣传工作的新依托。随着宣传载体正向着多元-f)a、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高校宣传教育部门还应该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传播载体的功效,使校园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共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放出应有的光彩,形成“百花齐放”的高校文化格局,尽心尽力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校园文化需求。

5.潜心提升自身的宣传教育工作水平。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者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的行为主体和具体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网络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其次,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的本领。最后,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