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态势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态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为发达。随着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南通作为全国有名的“教育之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且经济发展带来的区域效应和联动效应日渐明显,为南通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南通市7所高职院校尝试“订单式”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在实施“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各校始终注重与企业深层次结合,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劣势分析

南通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教学设备还相对陈旧,实训条件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同时存在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严格等问题,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就业。

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学生的基础较差。在这个越来越注重高学历的社会中,用人单位也往往抱有“宁缺毋滥”的心态,设置了过高的招聘门槛,让许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望而却步,高职院校主要是大专学历教育,毕业生的大专文凭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无疑处于弱势地位。另外,“名牌效应”导致社会上大量的优秀师资涌入名牌高校,而高职院校明显缺乏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大力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南通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仍低于全省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

三、外部机会分析

200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视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教发展保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南通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南通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从教产资源整合、师资素质建设、推进课程改革等层面作了具体的规划。以上这些都为南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消退,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逐步回到正轨。南通在江苏这个经济大省中占据着重要一席,并在长三角核心区沪苏通“金三角”和沿海沪甬通“一体两翼”的区域格局中将得到加快发展。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了自身发展正谋求技术性的转型。这既为南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外部威胁分析

首先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呈大幅度增长趋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近20万人,而就业市场的容量并没得到相应增加。高职院校如何将自身的特色转化为学生就业时的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仅有20余年的历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高职毕业生只能充当一线操作工的角色。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时也往往排斥高职院校。这些都是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五、南通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及前景

(一)抓住发展机遇,强化政策导向

当前国家沿海开发、苏通科技产业园区、洋口港等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每年南通市高职院校招收的新生仅2万多人,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平衡也正是南通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大发展、大提升的极佳机遇。抓住机遇,推动南通高职教育大发展,需要强化政策导向。(1)多渠道扶持高职教育发展,重点扶持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其中应有不低于20%用于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在政策方面适当向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倾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2)对培养、引进、使用“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完善有关激励制度,吸引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推动产学研合作。(3)动员、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多元化的投入政策,建立健全政府各部门、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机制,使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形成全社会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双元制”模式

积极推进、深化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优化“菜单服务,订单培养”、“产学研,教学做”的办学模式,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方案,实现教育科研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灵活采取“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等合作形式,加深学生对企业发展内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为企业量身打造出适合企业当前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双元制”作为一种成熟的职教模式在德国已经全面推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南通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尝试,但客观上仍然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如何将这一经验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推进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紧贴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上,点面结合、条块结合,努力推行“2+1”的课程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让企业对课程的设置有一定的建议权和行使权。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借鉴和引用国内外优质、先进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结合南通的地方特色,打造与时俱进的精品专业品牌。

(四)加快对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关键在于平时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训练,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加快对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缺乏实训基地、实验操作设备,仍是困扰南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在现有基础上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争取短期内能够高效地建成一批专业种类齐全、适合各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

(五)完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前者的优势在于获得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标准的职业资格证书应由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等级构成,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存在部门与部门间的证书互不认可、证书的多头管理和证书的品种类别繁多等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监督,建立起职业技能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对重理论、轻操作的考试现状加以修正,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合理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六)积极向高层次办学体制靠拢

目前,南通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专科水平,面对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双面夹击,专科层次的布局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的主要差异在于两者培养人才的理论知识侧重点不同,前者只要求基本满足实践需求,够用就行,而后者兼顾了基础知识的多样丰富性,使之能与实践有机协调起来,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需求,在生产、科研领域能独当一面。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和南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或者示范性的院校进行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试点。

综上所述,南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不断地总结、探索办学经验,扬长避短,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历证书与技能资格证书并举制度,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谋求高等职业教育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