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设计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设计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依托重点单位,强化就业基地建设;发挥专业优势,巩固和拓展行业市场;主动出击,扩大区域合作;两个市场并重,加强无形市场建设;全员参与,创新思路,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建立就业档案,内容要尽量详细、及时通报供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市场体系就业基地

论文摘要: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受到冲击,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高校必须重视就业市场建设,要建立起完善的、多元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2008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面发生较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影响更加明显。我国不少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很多企业遭遇困难,势必减招甚至裁员,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直接影响。部分高校由于就业市场单一,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较大冲击。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必须重视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起完善、多元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对高校来讲,只要掌握了大量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就能掌握就业工作的主动权,就能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就要求高校适应新形势,树立起“立足区域、贴近行业、全员参与的就业市场建设的新思路,要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员参与、主动出击、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培养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起以重点单位为点、相关行业为线、重点区域为面的点、线、面并举,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的完善的、多元的就业市场体系。

一、依托重点单位,强化就业基地建设

通过对安徽理工大学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发现少数的用人单位接纳了学校多数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近1/3的用人单位接纳了学校3/4的毕业生,而其他大量的用人单位仅仅接纳了1/4的毕业生。这样的用人单位应是学校就业部门重点服务对象,要采取相应的工作和服务方式,依托重点单位,强化就业基地建设。

1.建立就业档案,内容要尽量详细。随时同单位保持联系,及时增进双友谊。同时对该单位与就业工作相关的人事变动应及时掌握,以便与其人事部门沟通并保持融洽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会议、考察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和关系的维系。

2.及时通报供求信息。在就业工作开始之初要及时拜访,介绍毕业生资源情况,及时掌握单位的用人信息,并推荐合适的人选。学校与重点单位加强互动交流,学校及时向就业重点单位选拔推荐毕业生;重点单位优先向学校提供需求信息,参加学校的各种招聘活动,优先接收毕业生实习,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以重点单位为依托,学校进一步在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见习岗位基地,组织毕业生到基地单位接受岗位锻炼,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增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理解和交流。

3.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学校就业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联谊活动,邀请重点用人单位来校举办“名人讲座”、专题报告会等,吸引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对教学或实践环节的举措及时通知对方(如开设了单位需要毕业生掌握的课程等),将毕业生的实习设计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二、发挥专业优势,巩固和拓展行业市场

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培养方向都不尽一样。目前,各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历史上都有各自鲜明的行业特色,原有行业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高等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原有行业为依托,建立相对稳定、适应学校特色的不同行业,开辟和巩固不同的行业市场。如安徽理工大学原主要为煤炭行业和化工行业培养人才,但依托地质工程、测绘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弹药工程、土木工程等优势专业通过不断开拓市场,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已遍布全国煤炭、钢铁、地质、有色金属、铁路建设、交通建设、核工业、冶金、汽车、机械、化工、石油、部队等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化工、汽车等部分行业需求不旺,由于学校就业市场涉及行业多,对本校今年整体就业工作的影响不大。

三、主动出击,扩大区域合作

根据本校近年毕业生去向看,很多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学校应根据实际形势和毕业生的需要,加大对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开发的力度。学校要积极定期组织毕业生参加经济发达城市的各类大型招聘活动,带领毕业生主动出击。在发达地区及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地区,要考虑专人与其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时常走访当地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加强与当地人才部门合作,建立就业工作平台;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市人事部门的联系,和他们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要以他们为依托,来占领当地的就业市场,发挥地方人才部门的优势,帮助推荐毕业生和提供用人单位信息,拓展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此外学校要与周边专业背景相同、层次不同的高校形成市场联盟,相互补充,形成市场合力。

四、两个市场并重,加强无形市场建设

学校在拓展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毕业生就业新市场,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良性互动,做到两个市场并重。学校要加强和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本校特色的高效、可靠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查询与、数据统计、政策咨询与指导等工作的网络化,使毕业生及时获得用人单位信息,使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情况。要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网络,沟通行业间、地区间、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占领网上无形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展示的新平台,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五、全员参与,创新思路,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第一,实行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要不惜“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特别要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及工商联的联系,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

第二,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是学校最宝贵也是最有效的资源,学校要加大对校友会的投入力度,通过各地校友广泛宣传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开发就业市场。利用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优势,由校友及时向学校反馈各地、各单位就业需求情况,以便学校决策、研究就业工作。

第三,加大对学校及毕业生资源的宣传力度。组织力量走出去,让更多企业了解学校,选择学校毕业生。

六、立足服务,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思想的教育,加强就业指导课体系建设。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毕业生心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观念。使他们树立起就业期望值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的就业观,要引导他们利用所学专长,找准适合于自己的行业和岗位,不能用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去对待现实的求职择业。

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是一项关乎就业工作全局的重要工作。高校只有建立起以重点企业、行业、区域为依托,以服务基层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导向,就业市场区域布局合理、行业背景鲜明、层次结构优化、社会需求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那么就业工作就有了保障,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就有了可能,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