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论文6篇

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

一、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为学生负责任。不但要传授科学知识,解除学生的迷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在职教学校中,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良好品质的养成。作为教师,我们要从正面积极地引导学生,因此,教师要发挥其榜样的作用。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模仿能力极强,可塑性很大,榜样的作用是其它德育方法不可替代的。榜样不单指教师,还包括家长以及教科书中的英雄人物、革命领袖等,都可以感染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班级内部的学生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榜样,比如,某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样不但增强了这个学生的自信心,也给其他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引导。我们要让学生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发展自己的长处,使自己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同时,不要让学生认为榜样是完美无缺、遥不可及的人物,往往身边就有很多可以模仿的人物,并且通过努力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模仿的人,成为别人的榜样。

二、由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多方面引导的方式

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采用引导的方式,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引导要设置引导的教育内容、引导的方式。首先,应注意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关注点来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现在的职校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就业问题,他们对这个问题可能会产生很多的思想偏差。比如,有的学生希望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但又不想吃苦受累;有的学生认为到私人经营的企业谋职是一件丢人的事,国有企事业单位才是心中的理想去处;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于工作前途比较迷茫。我们把这些问题结合到德育工作中来,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地接受教育,配合德育工作者的引导,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其次,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组织班委会、学生会等互评和自评,促进学生自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开办些课余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德育工作者应该定期地做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调整德育活动内容,给学生指引方向。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我们德育工作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首先,要坚持以正面的教育为主要手段。我们应该将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地印记在学生的脑海里,循序渐进地引导,重点是要学生对教育的内容有所认知,明确是非。其次,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践中出现的德育问题,从而更好地完成德育教育。再次,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辅助德育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观看影视动漫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从正面影响学生的认知。也可以运用网络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潮流,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职教德育工作的效率。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让学生融入到社会当中去,增强他们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问题中吸取经验教训。

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职校的德育教学当中,单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社会发展的迅速,信息传递极快,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不断地增加,学生受外界的影响逐步加大,因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传统式的封闭性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将学校、社会、家庭联系在一起。以必要的措施创建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结合的大的德育环境,让学生不论在哪里都会处在德育教育的环境当中,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李芳单位:北方工业学校

第二篇

一、道德感情及其在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消极错误的道德感情成为思想品德发展的阻力,甚至也会产生不道德的行为。所以,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德育教学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在受教育者个体上体现为道德行为的发生与否——正是直接通过道德感情的性质而发生的。卢桂英在其《激发情感是搞好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文中也指出:“情感是一个人思想品德转变的一个根本,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环节,是受教育者自愿打开心灵之门将外界教育影响转化为个人思想,又将个人思想转化为行为的媒介和桥梁。”那么,作为对比研究,与道德认识相比,同样作为构成品德心理结构成分之一的道德感情,与道德行为处于怎样的关系?北京大学王海明先生在其著作《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作为品德结构的一个成分“道德感情”,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因为需要、欲望、感情乃是一个人行为的唯一动力。因此,道德感情水平与品德水平必定完全一致:道德感情高者,道德行为必高、品德也必高;道德行为高者,道德感情也必高。相比较而言,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心理指导,是品德的指导因素;但它不是品德的动力要素、决定性因素,而是非动力、非决定性因素。因此,道德认识水平与品德水平未必一致:道德认识水平高者,其道德行为未必高、品德未必高;道德感情、道德行为高者,其道德认识却未必高。由此,从品德心理结构与德育教学的关系角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作为品德心理结构构成成分的道德感情才是影响德育教学实效性即道德行为发生与否的决定因素,而不是作为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道德认识。试问,一个有道德认识的人,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吗?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却未必想做、愿意做道德的行为,而不愿意做不道德的行为。那么,这里的“想做与不想做、愿意做与不愿意做”正是一个人面临当下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在矛盾,笔者把它称之为“道德感情的踌躇”,并作为思考和研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切入视角。

二、以培养道德感情为重点,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改革

李琼先生在《重视民族特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一文中指出:民族院校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别于普通院校,即民族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针对其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更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德育教师,笔者也将立足于民族院校的实际,从道德感情的视角,以进一步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为研究目的,在审视班级授课制德育教学现状下,从4方面与大家共同商榷和探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改革。

1.教学目标的转变

道德感情在个人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德育教学目标应是在培育道德感情上下功夫,而不应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味注重道德认识的拔高。长期以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依然习惯性地在传统教学模式观念下采用灌输式教学。在德育教学大纲中,往往是把道德认知列为首要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培养则是第二。在这种信念下,德育教学往往以德育教材为本,在课堂上将道德知识以清晰概念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把道德行为规范以知识讲解的形式教给学生,期望通过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价值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道德行为的热爱,来促成学生拥有好的道德品质。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普遍事实是学生并没有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产生我们期望的道德行为。伦理学的考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道德行为并不与道德认识成正比。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德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偏失使我们失去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就学校德育而言,它的目的不再关注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使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盲目地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操练。学校道德教育也逐步演化为对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了接受道德规范与教条的容器。”所以,民族地区的德育工作者要树立新的德育理念,克服德育知识论片面性,树立道德感情论,以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转变,即由提高道德认识向培养道德感情的转变。

2.师生关系的转变

道德感情对外部教育影响表现出的“自我态度”的选择性凸显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真正所在,即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单向接受知识的认知主体,而是具有自主选择的情感主体。将“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移植在德育教学中往往演变为以知识为权威,以遵从去德化的说教模式。其弊端表现之一就是在教学上把师生关系僵硬地捆绑在道德知识的对立两端:一端是教之主体,教师作为道德主体;一端是受之客体,学生成为道德客体。“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异化为师生单向对立的“讲解—接受”式人际关系,往往破坏了本应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还有民族感情的培育,使学生在这种关系中产生了诸多抵制情绪——对道德知识的漠视、与教师的疏离等,德育实效性自然是难以产生。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对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性的理解不到位,把道德主体只是定位为认知主体,而忽视感情主体、意志主体,尤其是道德感情对外部教育影响表现出的“自我态度”选择性的忽视,更丢掉了突显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真正所在的德育规律的认识。因此,我们要从受教育者具有自主选择的情感主体的角度,重新思考师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关系,并促其转变。那么,在现有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何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主体,实现德育教学效果,笔者提出师生关系由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向“研”与“讨”关系转变的构想,与大家共同探讨。首先,这里的“教”向“研”的转变是指教师要改变以德育教材内容为本的满堂灌式教学,而是以德育教材为纲,重点关注和研究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具体道德问题,并把它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搬到德育教学中或课堂教学上与学生共同研究,从而在“研”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其次,“学”与“讨”的转化,是指打破教师一言堂式的权威教学,学生要与老师一同讨论、探讨他们关心的或当下社会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或道德危机,在“讨论”中显露和培育情感主体对道德修养的功用和德育实效性的效用。作为民族地区的德育教师,要明确道德养成或德育的实效性不是通过道德知识的灌输制造出来的,而应是在道德情感共鸣下逐渐潜移默化孕育出来的,克服德育灌输论片面性,树立道德情感共鸣论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改革有其不同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要了解道德情感的培育与道德认知的培养途径也是截然不同的。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德育教学中,道德知识的增多与道德认识的提高具有一致性,但未必与道德感情成正比。情感或者说人类特有的道德感情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是主体非理性因素。与理性相比,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非理性思维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的形式,而是以愿望、动机、兴趣、体验、冲动、倾向等非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非理性思维本身是一种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或图像、具体的情境而展开的思维活动类型。道德感情的这种思维特点决定了德育教学,要改变以往以概念、定义、特征、结论等道德知识形式为主要逻辑特征的课堂教学。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状况调查结果为例,对于传统教学模式,50%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教条,枯燥无味;27%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离现实太远,不贴近生活现实和学生实际;79%的学生呼吁德育课程的授课方法应该进行改革,让师生走出陈旧的“知识—识记”式的教学、学习模式。所以,以培养道德感情为核心的德育教学需要德育教师去探求直观生动的、易于激发道德情感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状况师生座谈调研中,学生也进行了这样的表达,“教材里面的理论、大道理,我们都懂。因为从小就在父母和学校(指中小学)老师教育下,对于这些道理,我们都能够理解;还不如讲一些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关道德的事情,从而让我们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和多了解现实的世界……”那么,这些体现在德育教材或教学内容中恰恰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真实的反映现实的、社会的、生活中的具体的感性材料,如真实的道德事件、典型的伦理案例、令人反思的道德现象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学生关心、能够触动学生道德感情反应的、能够让学生对道德进行反思的教育情景。

4.德育考核的转变

道德感情是关乎道德行为产生与否的决定性内在要素,德育教学的考核就不应是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记忆,而应是考核学生对道德“自我态度”的积极变化和个人品德心理结构的健康程度。德育评价是促使学生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杠杆。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品德评价的现状表现之一,往往就是通过德育课程的试卷分值来检查学生对德育教材中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记忆,以及运用所学道德知识来进行正确的辨析,而缺乏对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平时表现的思想道德素质操行评定,渐渐也就抑制和抹掉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和独立情感的体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发展和道德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难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如果基于道德感情的视角来审视德育考核,道德感情作为关乎德育教学实效性能否产生的决定性内在要素。德育教学的考核就不应是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记忆,而应是考核学生对道德“自我态度”的积极变化和个人品德心理结构的健康程度,以此来衡量德育教学实效性。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就要在平时品德评价,即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操行评定重点来关注道德感情因素,从学生个人成长动态的过程中重视学生道德“自我态度”的变化和个人品德心理健康程度的发展。笔者认为考核应由德育教师、政治辅导员及心理咨询教师共同配合来评估,通过观察法和心理测试法方法来完成考核(这是德育教学改革难度最大的方面,提出来和大家共同商榷),并且也可以以这些来衡量一位德育教师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收获与否。把培养道德感情作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和探讨的重点,是由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德育工作“对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它既承担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又肩负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生共荣,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等历史责任。”李建华教授在《论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中指出道德感情培育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体现在3个层次的目标上:第一个层次为个体层面即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提升;第二个层次是人际互动层面即隔阂的消除和理解的实现;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社会层面即整个社会正义感的凸现。三位一体才是道德感情全部内涵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因此,从道德感情角度来探讨和分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则不能不考虑3个层次的有机统一,这关系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德育实效性真正实现与否。所以,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德育教学改革和探索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刘俊富耿宝云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第三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小事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礼仪,要在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友善相处、互相尊重、真诚待人、彬彬有礼,在交谈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语要礼貌,要友善。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并且我们教师要主动积极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接受礼仪教育,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而在现阶段的中等职业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并不是很理想。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礼仪状况来看,他们的整体道德水平还处于有待提高的阶段,或是还有一些很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现在每一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在家长的倍加呵护甚至是溺爱下成长,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因此,在中职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和他人合作交流,不懂得关心和体谅他人,最后使得他们对一些小事都斤斤计较,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鉴于这种严重现象的出现,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主动去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通过一些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掌握良好的礼仪细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礼仪教学来推动道德教育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对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教养

礼仪是最基本的生活礼节,在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别人,如何更加宽容和真诚地对待别人。良好的礼仪教育能够让学生清楚地分辨是非,能够使学生的言谈举止更加大方、有礼。我长时间从事中职教育工作,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教育需求,为此我们应该在中职教育课程中设置礼仪必修课程,以便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树立自己的良好的个人形象,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

二、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树立礼仪素养的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不但在课堂中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通过自己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的一举一动。尤其是现阶段的中职学生,他们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中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别人。由于教师是学生比较敬佩的人,他们便会对教师产生崇拜的态度,于是在学生中就会十分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举止,于是便会默默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灵及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教育作用,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礼仪细节,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以便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思想,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礼仪。教师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现阶段教师更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工作的引导者,教师用自己对工作的无私奉献之情感动和教育着很多人,也是我们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无论在任何时候,哪一个学习阶段,教师都用自己的优雅行为、规范礼仪和高尚作风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教师也应该以这样高标准的要求来塑造自我形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制定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以正确、高尚的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够形成自己良好的礼仪行为。这样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做事风格更加合乎情理,更加值得称赞。为此在中职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更加需要一个完成的管制制度和评价制度。用更加明朗化的、全面化的道德规章制度和礼仪制度来约束着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表,并且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真正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和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让自己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行为。

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

校园学习环境和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思想健康以及学生性格的塑造过程。教师的说教工作远远比不上周围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为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塑造,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园氛围这个隐蔽性的教学作用,通过创设和营造充满礼仪和高尚道德思想的校园,来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接受礼仪和道德教育,能够把宽容、友爱、团结、自理、自强等精神注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让校园更加美丽和谐。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礼仪竞赛活动,评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增强校园浓厚的礼仪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有意识地形成礼仪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观念。有效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出技能和高素质为一身的人才,我们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看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礼仪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人格素养。

作者:林相学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四篇

1分析学生现状,采取切实教育方法

1.1改进教育方法,转变学生现状德育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切实可行教育方式,关心与尊重每一位学生。

1.1.1增强学生自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增强学生自信,并主动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1.1.2用爱和理智对待学生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接纳学生,以淡定的心态,给予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爱与真诚启迪学生心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体现着更高的教育境界。

1.1.3细节决定成败从细节做起,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经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要重视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找一些年富力强、具有强烈责任感、品德端正、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校园网络,形成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沟通模式。

1.1.4加强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人的道德的发展,源于内心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首先是对自己身边的人的感恩与爱。学生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内心责任感的缺失,不懂得感恩与回报,缺少对他人的关心与爱。因此,必须让学生理解爱与责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1.5关注学生发展,重视“职业生涯规则”教育中职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是人才。德育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要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只有你肯努力,肯付出,你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引导他们用知识和技能改变未来。

2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

2.1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分析

在了解了学生现状之后,我们再来分析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即在“知彼”之后,要做到“知己”。

2.1.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授课枯燥乏味

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弊端。课堂上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没有把抽象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中,缺少体验与感受,学到的知识很快遗忘。

2.1.2缺乏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拘泥于书本,缺少广度和深度,缺乏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果把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喻成一艘船,那么教师的知识水平就是水,水涨船才能高,水浅船必然搁浅。所以教师如果不能提高知识层次,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就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

2.1.3存在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

受综合因素影响,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兴趣,感到厌烦,身心俱疲,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一方面,教师感觉精神疲惫,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导致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严重影响其工作态度及行为。

2.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效果

德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以及较高的道德修养。那么,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

德育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做到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学生思想在变化,教师必须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追求卓越的教学理念,才能跟得上学生的脚步。教师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使教学符合学生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自信与快乐。

2.2.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德育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观念的培养,提高教学吸引力,调动学生课程参与热情,加强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有效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他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2.2.3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个人魅力也在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具有一种亲和力,能使德育教育事半功倍,让学生听从老师的教诲。教师要以亲切的态度,风趣的话语把课堂变成学生释放心灵和展现个性的舞台。教师应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品位,在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

2.2.4克服职业倦怠,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教师自身也要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多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防止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同时,教师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适应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合理地释放情绪,学会自我暗示与自我激励,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完善个人修养,克服职业倦怠,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应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摒弃填鸭式教学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体验

教学不只是灌输,必须有学生参与、感悟、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德育亲切、可信、有用、愉快。让学生感到快乐的德育,实效才能高。德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所学专业,注重社会实践、加强学生体验,增强实效性。

3.2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引导思考、启迪思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多项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3.3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领悟知识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加大信息化教学的投入,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教师,并组织教师到信息化教学示范院校参观、考察,以促进本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担负着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及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中科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福家教授讲道:“学校和教师一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最后才是教学生具体的专业知识。”可见,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作者:张琳单位:沈阳市机电工业技工学校

第五篇

一、技术学校图书馆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于在校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图书馆也是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的一个主要的场所,因此,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个显著的特点,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参加一些课外讲座,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素养的提升。这些课外活动可以以读书会的形式展开,针对当前主要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然后展开公开形式的讨论,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且技工学校的图书馆在管理中,要注重藏书的丰富。和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技工学校往往建校历史非常短,因此,缺乏时间所积累的各种针对资料,这就需要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技工学校的相关部门要放开自己的思路,和其他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扩展自己的文献资料范围。利用其他图书馆的资料文献,进行本学校的育人工作。

二、将技工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成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对技工学校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带给学生一种枯燥感,而且单调的理论灌输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如果在这种德育教育中引入图书馆的参与,将会形成一种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将德育教学工作更加全面生动的落实到实处。这种学习优势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图书馆的主要特点。图书馆和课堂教学不同,它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学和兴趣来组织“学习氛围”的重要学习场所。图书馆的藏书所能起到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满足学生进行自我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图书馆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技工学校的图书馆还是学校的重要的文献信息中心,而且对各个学科的主要文献资料都有相关的积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书馆可以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战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具有开放性的德育教育工作策略。而且,图书馆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另一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其自身所能够体现出的馆藏丰富、环境优雅、宣传导向以及知识传递的重要功能,图书馆所具有的这些独特功能在充分满足技术学校学生的专业培养和兴趣激发的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综合发展,利用阅读从学生的思想深处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与思想道德兼备的技术工作人员,配合课堂德育工作的理论指导,弥补课堂教学中的枯燥氛围。

三、发挥技工学校图书馆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在技术学校利用图书馆进行德育工作教育,首先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本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进行书籍资料的采购。目前,市面上关于德育教学一类的书籍鱼龙混杂,档次高低不一,这就需要采购人员具有一定的鉴赏标准,选择优秀的图书推荐给学生阅读。而且要开展一些针对学生的讲座,针对优秀德育类图书,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刊内容,做好书籍的宣传和导读工作。在进行书籍资料的筛选过程中,负责进行采购的工作人员要坚定的执行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具有健康思想内容,而且观点与时俱进的书籍资料。在图书馆的藏书中,除了和技术类书籍有关的资料,还要保证一定比例的马列主义经典理论著作和最新的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了解国家最新的思潮动态,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树立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而且要利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配置一些在线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动态,而且将一些重要的政策解读视频上传到图书馆的主页之上,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对学生思想的侵害。只有严把图书采集的关口,将图书馆的藏书保持在那些不仅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政治观点的书刊上,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技工学校德育教学职能。其次,利用图书馆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服务技工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更好的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是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更加注重的是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学习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在图书馆内部设置电子阅览区,购买一些重要报纸刊物和杂志的电子版,然后利用互联网和一些重要的政治性论坛链接,协助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性的讨论。在图书馆的网页上也可以设置先关的论坛,鼓励学生进行发言。除了利用电子资源之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藏书资源定期组织读书会。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请高校教师来校进行讲座,根据读书内容和讲座内容,图书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会,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然后由教师根据这些观点进行评论,发现学生在政策理解和思想深处潜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一些职业素养的培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种职业素养也是技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应该给予特别重视。可以聘请一些公司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解现代企业中对于职工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主要需求,使学生在培养自己综合素质方面更有针对性。总而言之,技术学校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德育教育工作,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要发挥馆藏资料的潜能,将馆藏图书的价值充分调动。发挥馆员的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的主导作用,积极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发挥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时,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配合作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弥补馆藏书目的不足,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到社会性的思想讨论之中,在先进的社会思潮影响下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

作者:陆少彬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第六篇

一、教育中的德育观

人们精神贫乏,没有信仰,人类希望从具体的生活狭小的时空范围和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中解脱出来。科技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并不能解决人类的这些问题,甚至会损害人类的利益,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环境污染,人的异化等。德育的价值是以人的价值为根本取向,而于政治、经济保持独立的地位。德育的核心是人的健全和完善,它能解决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失衡。现代许多国家对忽视德育而带来的后患进行了反思,他们体会到德育对社会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功利主义的德育为社会实体的工具,它片面地强调德育外在的功能,忽视了德育的本性,人作为个体的价值问题以及人格独立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使道德规范缺乏内化的力量。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真正的道德成长发生在个体内部,是发自人们内心的信念。德育目的观上的精神内涵的缺失才是德育最深层的危机。

二、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席勒认为,教育可以恢复我们天性中人性的完整性。如果为“培养个别的力,就必须牺牲这些力的完整性,这肯定是错误的”社会有各种运行机制,如政治、经济、教育等,我们不能将某个运行机制(个别的力)作为社会唯一的运行机制。前后期间,一切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只有政治教育,没有道德教育,这种缺乏整体教育理念和思维,降低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下,我们如果将经济运行机制(个别的力)运用到一切领域,只重经济利益,教育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市场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强化,这样的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使一代人道德滑坡,人生目标不明确。社会上出现物欲至上,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不论是作为政治工具人还是经济工具人,价值仅仅在于被利用,不具备独立精神的人格,这与德育的目标相违背。就德育教育来说,德育要按照教育规律,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受教育者掌握和遵循社会不同领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就是说,德育要培养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人。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生活方式,对人类的思想、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各种思潮的纷纷涌入,中西文化的混融,传统文化被轻视,改变了学生文化环境,时代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缺乏在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准备,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实践锻炼,价值观还在形成之中。面对社会上许多不良现象,学生感到困惑,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麻木不能。科技的负效应,使人文精神淡化,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科学异化(以人作为细菌研究,冷冻研究等)人性异化(失去人独特的感性和自由)。人文的缺失使我们在经济改革、社会发展、教育方面缺乏正义、公平、平等自由等普遍的人文价值,导致社会上的腐败、金钱至上、人情冷漠、轻视生命、漠视自然、没有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等现象丛生。长期以来“重智”,“轻德育”,把伦理道德、情操修养等内容在教育领域淡化,它掩盖了教育理应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予以关注的问题。我们总是让学生努力学习,没有时间思考生命与死亡问题,没有信仰可以给他们以勇气面对困难和忧伤,没有情感让他们来体会和顿悟人生。怯懦、狭隘、冷漠、自私、漠视生命、破坏自然等是他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当我们教学生知识的同时,为什么没有教他们如何快乐生活、勇敢面对人生,如何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生命的尊严。今天当我们多给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教学生懂得作为自然社会的人,要积极地对他人实施关怀。现阶段,西方倡导一种新德育即“学会关心”,这是对社会责任感失落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导向。近几年,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这些内容要逐步形成更加系统规范的体系。德育是培养人的品性,价值观说德育的核心。

三、德育与美育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自动掌握的过程。外界是条件,内心是动力。传统德育教育过程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而忽略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每个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存在不同,他们的人生追求和目标也不同,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教条地说教,使德育成了学生外在的知识。学校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忽略本体价值——育人价值,这是不可取得,我们只有让两种价值体系平衡发展,整个社会才能在稳定中向前发展。美育的过程,是依靠学生内在精神的自我建构过程,一种发自主体内部的积极主动的自我塑造过程。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可以作为教育人的手段,起到充当德育工具的作用。美育和德育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作者:陈淑玲单位:福建邮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