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与贸易论文

经济与贸易论文

经济与贸易论文

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结构;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面临当前外部需求的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型中,下行压力明显。在此背景下讨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察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另外一些观点,如普雷维什・辛格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则从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上述观点分别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层面研究了二者的关系。

(一)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总量层面的分析

Kvoussi利用1960~1978年期间的数据,考察了73个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中,由于出口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扩大出口都伴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Moschos的研究假设国家间发展阶段不同,其扩大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通过从总量方面分析国家间经济增长的源泉,该研究探讨了扩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显示存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低于或高于这个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不同。Baldwin基于资本的形成过程,通过将比较优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合,认为贸易产生静态的比较优势效应和动态的资本积累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会放大比较优势效应,并且这种效应的获得取决于贸易量,而与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都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有贸易发生,资本积累就会发生,比较优势效应就会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佟家栋较早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总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林毅夫认为,出口增长除了能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还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全面考察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作用。尹敬东针对对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显著这一问题,澄清了传统测算方法中对总量核算和贡献率分解核算中的混淆之处,认为其核算中的混淆低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从而得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结论。

总的来看,从总量层面分析可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些研究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构层面的分析

Mazumdar在Baldwi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索洛模型和资本积累理论扩张了Baldwin的结论,认为只有当一国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时,贸易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即强调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贸易的结构和方向。Ledeman和Maloney分析了贸易结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自然资源充裕度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而出口集中度则阻碍了经济增长。

此后的国内外学者围绕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将总量分析转为结构分析,不仅通过构建具体的贸易结构测度指标论证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因果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大小,同时也有利于贸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二、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计量经济学的日益成熟,为学者们实证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条件。国内外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

Levin和Raut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实证分析了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很小。Lewer检验了Mazumdar的假设,利用SITC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出口数据,构建了贸易结构变量,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扩张的VAR模型估计了选定的一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支持Mazumdar的假设,这些国家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显著。Lewer和Hendrik Van den Berg对28个OECD和发展中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表明,与出口资本品的国家相比,主要进口资本品而出口消费品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也验证了Mazumdar的假设。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在Lederma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衡量贸易结构的五个不同变量,在多国视角下检验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被贸易结构解释,并且H-O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Raja Kalia、Fabio Méndeza和Javier Reyesa研究了贸易伙伴的数量和贸易伙伴间出口集中度与一国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所有国家而言,贸易伙伴的数量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发达国家这种关系尤其显著;对所有国家而言,贸易伙伴间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关系尤为显著。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实证分析。杨全发、舒元,沈程祥,孙焱林,赵陵、宋少华、宋泓明,石传玉、王亚菲、王可、吕惠娟、许小平,徐光耀都从贸易总量的角度统计分析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未考虑到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蓝庆新在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中设计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贸易结构指标,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王永齐分别从不同的理论基点构建了COMPO和TECH两个贸易结构指标,通过VAR模型估计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总量增长上。易力、李世美、刘冰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VEC模型,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角度研究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认为长期来看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稳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期表现不明显,并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徐光耀选择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具有代表性的日、俄、法、澳四国为样本国,分析了在不同的进口贸易结构下,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促进作用。丁雯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运用协整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短期内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长期内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马慧敏采用VAR模型考察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论表明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出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着1期滞后效应。苏振东、周炜庆基于产品附加值分布贸易结构分析法构造了出口贸易结构指数,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明显大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卓、王旭刚基于OECD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跨国比较。冯帆基于VAR模型探索了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从短期看,出口产品集中度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其他贸易指标在短期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短期内经济增长也没有构成任何贸易指标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只从长期来影响贸易结构的变动;从长期看,HO变量产品内贸易指数IIT和出口产品集中度H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而总产出是SW指标的长期原因。

上述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究竟是表现在贸易总量增长还是贸易结构或方向上,还未达成共识;第二,有关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还需进一步辨析和界定。

三、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发展或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也做了有益的探索。Frankel和Romer最初进行了贸易对经济增长之间影响机制的探讨,他们借鉴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成果,利用国家地理特点拟合出一个贸易工具变量,运用98个国家的截面数据探讨了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理。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认为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路径可以用动态Rybczynski定理、产品差异化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来解释。贸易结构通过资源禀赋变化和提高内生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来影响经济增长。

杨全发、舒元从闲置资源、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四个方面概括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沈坤荣、李剑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产出产生了积极影响。潘向东等将制度安排引入到对经济增长机理的探讨中,认为一国产权保护程度在所有经济制度安排变量中对该国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显著。唐保庆、黄繁华则认为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综述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从贸易结构入手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新视角。

2.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导致贸易结构指标选取存在不足。

3.学者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这一问题上基本取得了共识,主要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等角度起作用,但是在理论和实证上还有不完善之处。

4.以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单一,还有待完善。

5.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行国家比较,综合考察不同国家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哪些不同影响,进而提出借鉴性建议。

参考文献:

[1]Baldwin R.E.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01).

[2]Mazundar J. 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06).

[3]王永齐.贸易结构、技术密度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6(05).

[4]袁其刚.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

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技术职业教育是台湾近50年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已经是台湾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进入21世纪后,台湾技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整合中升级、在升级中整合。台湾已经成功地加入WTO,正在积极规划和推动亚太营运中心或全球运筹中心,同时将两岸经贸关系纳入整体经贸关系中的一环,持续推动两岸经贸发展,以利于体现经济比较利益。在投资方面,基于经济互补互利的考虑,岛内企业纷纷赴大陆、东南亚等地投资,以建立横向或垂直分工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致使岛内企业逐渐成为跨国性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出口贸易为主,形成了社会对于中高级国际贸易人才的迫切之需。

二、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面对全球化的经济贸易活动和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着重培养具有现代化商业管理技能、专业的国际经贸知识与能力、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能力的前瞻性贸易先锋与财经精英。同时加强信息应用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辅导学生各项专业证书的取得,提供技职教育多元化的升学渠道。从培养目标、发展特色到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真正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辅以独特的教学方法,系统培养合格的贸易人才。

三、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

1.结合通识与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共同必修科目、共同选择性必修科目、共同选修科目和专业必修科目四大类别。

2.融合实务与实用。部分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开设,实用性强;同时英语课程相对较多,并且突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3.配合实作与练习。突出实际操作类的课程的比重,如电子商务课连续开设几个学期,同时还有大量的实验和社会实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能力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以便实现技职教育的品质化和精致化。同时,技职教师还要与业界合作,学术支援企业,企业配合学术,使理论与实务相互结合,互补有无;聘请学识渊博的专业教师和业界人事参与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促进与学生道路导向

1.就业促进。台湾技职学校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独到之处,突出的做法就是:周密的就业辅导与亲和的校友服务。台湾的技职院校为了增加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积极辅导学生加强各方面的专业技能,落实推广技职证照制度。

2.道路导向。(1)升学方面:根据个人兴趣与志向,加强基础学科及专业能力,培植升学实力。(2)就业方面:培养专业技能,具备担任国际贸易相关岗位的实务能力,成为外贸的优秀基础人才。落实证照制度,符合就业市场需求。

六、我国台湾地区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计合理、科学,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和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形式多样化,对成绩的评定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相比较而言,大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的要求,具有较扎实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涉外管理能力,至少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从事工业企业涉外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统一。

2.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依据,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课程设置原则,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成绩评定方式上,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针对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学科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强院系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交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和热情。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得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既要懂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还应该精通外语,以加强学生英语教学,提供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同时各高校还应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

参考文献:

[1]谭以德:台湾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两岸的合作[J].台港澳经济,2005,(1):70~72

[2]李志峰: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2,(6):118~120

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不同的经济条件而有所不同。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广东省1987到2005年的年度数据,对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口、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在长期内,不但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进口贸易同样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短期内存在出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在长期则存在进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依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和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了重视、改善出口,扩大、优化进口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 实证分析 1.1 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取自《2006广东统计年鉴》,用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IM表示进口额,EX表示出口额。样本区间选取1987-2005年度数据。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进出口值分别用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值;最后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把地区生产总值(GDP)、出口(EX)、进口(IM)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值。考虑到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的影响,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所以对GDP、EX与IM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EX与lnIM表示。 本文主要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所有计量分析,都使用EViews5.1进行。 1.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1987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仅210.37亿美元,其中出口101.40亿美元,进口108.97亿美元,净贸易逆差7.6亿左右。到2005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280.0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1%,出口2381.71亿美元,进口1898.31亿美元,实现外贸顺差483.4亿美元,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广东省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9%。历年进出口与GDP如下两图所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 原始的进出口与GDP样本序列都呈现共同的上升趋势,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趋势消失。初步判断,原始的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进口、出口和GDP之间存在一长期稳定的关系。 1.3 样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虚假回归,在利用OLS等传统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先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所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T=0表示不含有时间趋势项,当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时,表示序列不平稳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即LNGDP、LNEX和LNIM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据此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1.4 样本数据的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LNGDP、LNEX、LNIM三个变量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们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法(MLE)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对初始数据形态的分析,确定数据有确定性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选择滞后期为1。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表示. 由表2,有42.9025>35.1928; 16.3510<20.2618;于是迹统计量检验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一个协整向量存在。说明在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0.4555 LNEX+0.5096LNIM+1.1409 (1)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46,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51。这表示,出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46%;进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51%,说明从长期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1.5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存在。 由协整方程(1)可得误差修正项 ECM= LNGDP-0.4555 LNEX-0.5096LNIM-1.1409,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LNGDP)=-0.2211ECM(-1)+0.1573d(LNEX)(2) (0.0229) (0.0497) (-9.6573)(3.1630) (2)式中的第一组括号中的数字为回归系数的标准差,第二组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的值。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系数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短期调整系数(-0.2211)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但模型的拟合系数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重点考察的是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式中的误差修正项反映了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差分项表示的是相关变量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系数的t统计值为-9.6573,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它表明DGDP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影响。协整关系对GDP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误差修正项系数-0.2211表明,LNGDP在每年的实际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差距约有22.11%在下一年度得到修正或清除。由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绝对值的倒数为4.5,可知短期波动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周期约为4.5年。(2)式还表明,出口的短期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出口每增加1%, GDP增加0.16%。 1.6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1969)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的方法,称为Granger因果检验法。笔者采用这种方法对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变化会对第二年的产出产生影响,所以本文选取滞后一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表示在滞后1阶和5%的显著水平下,出口是GDP的单向Granger原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结果符合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表3还表明,在GDP与进口之间在滞后1阶时不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考察GDP与进口是否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果关系,本文还对GDP与进口在滞后3阶和4阶时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5所示。表4表示在滞后3阶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表5则表示在滞后4阶和8%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我们认为原因在于进口中引入的资本品和机械设备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效应并不会立竿见影,其对GDP的贡献的滞后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4年,所以从较长时期来看,进口促进了经济增长。 2 结论和相关理论分析 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第2页)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广东省的GDP与进出口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变量,广东省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三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2)协整方程显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从短期来看,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GRANGER 原因。 (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重视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政策取向也多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们的实证检验证明进口在长期中对经济增 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进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外进口还具有弥补供给缺口、诱导国内需求的作用。 3 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检验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的结论,我们拟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促使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使我省的出口贸易增长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发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在新的增长方式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在重视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且在连续数年保持巨大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巨大的情况下,目前我们具备了增加进口的内外部条件。应该优化进口结构,实施效益发展,大力增加战略性商品的进口,主要进口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省内或国内又无法提供的商品和技术,特别是短缺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在分享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加快我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省经济走上开放型的良性增长的轨道。另外,在进口产品和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诸如效率观念、信用意识等,通过思想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新世纪到来之后,中俄经贸关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中俄贸易额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状况,实现了突破性的连续攀升

从1992年到2000年,中俄历年进出口总额一直是在50~80亿美元之间徘徊,而从2001年开始一跃达到106.7亿美元;2002年达到119.3亿美元,2003年1~8月已达到95.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全年可望达到130~140亿美元。成为第五个持续增长的年份,呈现了带有突破性的连续攀升的好势头,两国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俄罗斯成为中国第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俄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9.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加强了中俄经贸合作的迫切性

“9.11”事件后,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国际战略,美国之外的大国大多奉行世界多极化以遏制美国的强权政治,中俄为实现大国战略均势和世界多极化,正朝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成为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的形势下,加强我国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方面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以及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难以取代的作用。因而在“9.11”事件后,加强中俄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显得异常迫切。

(三)《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定给双边发展经贸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

2001年7月16日,中俄元首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意愿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该《条约》第十六条中指出“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就此两国经贸合作亦成为未来双边战略合作的重要领域。《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政治外交上的体制保障。

(四)中国已入世和俄罗斯即将入世,将给两国搭建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平台

中俄虽均属于经济转轨国家,但在10年间中国已逐步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而俄罗斯还处在整顿经济及贸易秩序的阶段。两国贸易制度之间差异较大。俄方贸易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成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惟一的出路就是俄方加入世贸组织按国际惯例完善贸易制度。

2002年12月初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首脑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双方将力争在双边经贸关系整体发展和质量提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中国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而俄罗斯也将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其近期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因而在《联合声明》中双方提出,要按照国际规范完善双方的贸易秩序和服务贸易体系的思想,从而确立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新原则。

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其所有成员必须遵从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一旦俄罗斯入世,双方将共同按照世贸组织的上述原则,遵守相关协议,在同一平台上开展相互间的经贸合作,中俄贸易中现存的许多问题,如关税壁垒,非关税障碍以及贸易争端等,便可纳入世贸组织的统一框架下加以解决,因此俄方加入世贸组织将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贸易制度规则和国际仲裁的保障。

(五)上海合作组织提出加强经贸合作,为加速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合作组织6国总理2003年9月在北京会晤,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上海合作组织长期进行多边经济和贸易合作的指导性文件,这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不仅仅是国际反恐的政治组织而且是一个加强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组织,总理表示,中国重视与四国在经贸特别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探索发展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的新途径,以促进该组织内的贸易和投资。中俄是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两个大国,中俄经贸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关系的框架内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另外,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加强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可以满足我国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同时也为中俄能源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并可以回旋的竞争空间。

(六)到2010年,中俄两国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为双边经贸合作创造巨大的需求

普京就任总统以来,俄国内政局日趋稳定,为经济稳步增长创造了重要条件。从2000年至200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30%以上。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以每年20~30%的速度发展。住房建筑面积和零售贸易额每年增长8%至10%。居民的实际收入提高了1/3。俄罗斯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2001年3月22日,俄联邦政府通过了《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基本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对俄罗斯经济未来的发展做了预测。其中指出,未来10年俄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2004年俄GDP将比1999年增长29~30%;2010年GDP将比1999年增长70~80%。到2010年,伴随俄国内经济的增长,进口亦将不断增加,这为两国间的贸易,尤其是中方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俄经济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其国内的生产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一些大型设备和制成品的产量会逐步增加,扩大出口将成为俄继续推行的外贸政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俄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根据2001年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幅将达到7%左右,按照2000年价格估算,2003年GDP总额应达到12.5万亿人民币。根据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的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

综上所述,到2010年,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彼此间在经济上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强,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加之独特的地缘优势,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开辟了良好前景。随着两国间大型油气资源合作项目的启动,双边贸易将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双边贸易额可达到180亿美元,2010年可达到250亿美元。

二、迎接中俄经贸关系步入新阶段的若干建议

2003年5月,主席访俄,两国元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一致认为,巩固和密切两国关系首先要发展经贸合作,提出近年内使双边贸易额尽快达到200亿美元的目标,对经贸合作寄予了深切期望。为了适应中俄经贸关系步入新阶段,笔者提出以下五项建议。

(一)促进中俄政府协议贸易结构升级,满足国家对战略物资及经济安全的

需要

中俄中央政府之间的经贸往来,一直在双边经贸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俄两国贸易终于走出上个世纪末持续徘徊的状态,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二是中俄两国贸易中,俄方一直处于大量顺差,而中方处于大量逆差状态。1992~2001年,中俄两国的贸易总额累计为562.4亿美元,而中方的贸易逆差累计为262.2亿美元,贸易逆差占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6.6%。三是新世纪以来,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俄方出口商品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三样,即钢材、化肥、铝锭扩大到十二大类,即矿物油、鱼类制品、化学品、化肥、塑料制品、木及木制品、木浆、纸浆、印刷品、钢材、铜、铝,并且2001年俄对华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占到俄出口总额的23%。与此同时,中方对俄出口商品种类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虽然出口商品的主体仍以纺织、服装、鞋和日用品为主,但2001年中方机电产品的出口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逐步升级的趋势。

为了大力发展中俄政府间贸易和经济合作,首要的重点是稳步推进能源合作,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

石油作为战略物资在中俄政府协定的经贸合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这个项目是1994年11月由俄方率先提出的,这条原油管道的走向是:自俄方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市(简称安大线)。由于2003年1月初日本介入等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政府协议下的安大线发生了争议,俄方有人提出按日方的意愿改修安加尔斯克至俄远东纳霍德卡港输油管道(简称安纳线)。俄方对于两种方案一直僵持不下,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最后采取了安纳线为主线,安大线为支线的“折中方案”。2003年9月下旬在第八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卡西亚诺夫一方面表示将尽力满足中方对石油天然气的需要,对铺设至中国的石油管道项目俄政府将履行协议,信守承诺;另一方面在实际上已经拖延了协议的执行,充分表现了俄国“能源外交”的策略。

要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是把石油作为“能源外交”的资本对待的。应当注意到,普京2003年6月2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表示安纳线“更好些”。就在卡西亚诺夫9月24日在北京向我方领导人言称信守承诺的前夕,9月21日普京在莫斯科会见参加俄美能源论坛会议的美国能源部部长和商务部部长,言称俄罗斯有能力成为美国能源的主要供应国之一。俄罗斯以石油为砝码,向美国、日本、中国都作出相应的承诺和姿态,充分反映出普京“国家利益优先”的外交战略,希望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左右逢源,让“双头鹰外交”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考虑从俄进口石油的初衷是改变我国石油大部分从中东进口的现状,是石油进口多元化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进口石油的结构是,56%来自中东,14%来自亚太地区,23.5%来自非洲,6.5%来自其他地区。对于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我方一方面应当以双方恪守政府签署的协议为基点,据理力争,务求落实;另一方面也应当未雨绸缪,寻找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其它渠道。例如1997年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击败俄、美等国大型石油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功获得两处大油田的开采权,并曾商定共同铺设从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至新山子长达3088公里的输油管道,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可以将石油供应国(中东、中亚国家、俄罗斯)与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国、日本、韩国)连接起来,使中国处于“泛亚全球能源桥梁”的战略枢纽位置上。2003年3月28日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的一期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营,为中哈石油管道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6月初,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联合声明》中明确指出,双方将加强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对于中哈石油管道项目应投入更大的关注,使我方在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更加主动的地位。

(二)进一步挖掘货物出口贸易潜力,努力减少我方贸易逆差

鉴于俄罗斯经济复苏的需求,今后一个时期俄每年的进口额约为500~600亿美元。2002年我国对俄出口占其进口总额的7.7%,如果加上“不规范”贸易,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有种观点认为,中俄经贸合作主要靠加强经济合作,上大项目,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认为对俄出口的货物贸易潜力已经挖尽,没有多大空间了,这种看法也是十分片面的。

我国在重点发展对俄经济合作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挖掘货物贸易的潜力。我国除了在俄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轻纺、服装、鞋类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很多领域有待开发。例如家用电器产品市场,俄在这方面依赖程度很高,彩电的进口额超过90%,洗衣机进口额达50%以上,俄成为欧洲第三大空调市场。但是目前我国家用电器出口在俄市场占有率总共不超过9%。我国的家用电器已打入西欧,其质量完全适合俄罗斯市场,只要进一步研究俄罗斯家用电器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再如,俄罗斯曾是中国茶叶的传统市场。现俄茶叶市场容量约为20万吨,并且每年以5000吨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俄国茶叶95%需要进口。目前中国茶叶在俄国市场仅占4%的份额,而印度却占了60%以上。我国茶叶年产量60多万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只要努力恢复市场,中国对俄的茶叶出口也是大有潜力的。

另外如家具市场,俄目前进口家具大约占消费需求的50%,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都市进口家具大约占70%,俄短期之内家具业较为落后的状态难以改变。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尚未进入。再如建材出口,俄罗斯大批建筑物内外装修老化,建筑材料花色品种单一,急需大量进口。而我国2002年1~11月建材出口额达41.14亿美元,出口市场主要面向港、澳、台地区、欧盟、北美、东盟、大洋洲、俄罗斯的建材市场几乎没有打开。

此外,电脑、移动通讯、电子设备、医药、化妆品、花卉等产品,在俄均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在扩大对俄经贸合作中,切不可忽视货物贸易。扩大对俄的货物贸易,是减少贸易逆差的重要出路,也是实现我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步骤。

(三)加强中俄地方政府之间经贸合作,提高“结对贸易”的水平

1997年11月,中俄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和俄罗斯联邦主体政府间合作原则的协议》,1998年2月中俄总理第三次定期会晤期间达成了两国省州结对开展经贸合作协议,截止2003年8月底,中俄共有12对省(区、市)和州(边区、共和国)签署了结对开展经贸合作协议,这就是黑龙江省与新西伯利亚州;吉林省与滨海边区;辽宁省与巴什科尔斯坦共和国;内蒙与赤塔州;新疆与阿尔泰边区;山西省与乌里杨诺夫斯克州;河南省与萨玛拉州;上海市与阿穆尔州、圣彼得堡市;广东省与莫斯科州;安徽省与哈巴罗夫斯克州;河北省与列宁格勒州;山东省与鞑靼斯坦共和国。

>

目前结对的12个省州在下列项目中达成了经贸合作的协议:一是在对方地区投资建厂或建立产品开发基地;二是在科技领域展开合作;三是地方领导人带队率领企业家在对方举办商品交易会和经贸恰谈会;四是在石油、森工、服装、农副产品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开发;五是地方政府对双方经贸合作创造良好和必要的商务环境。

应当说,中俄省、州地方结对共同开发创造了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模式,相当一些项目具体务实,效果良好。这里仅举俄罗斯的萨玛拉州与我国河南省结对合作为例。萨玛拉州位于莫斯科东南1000公里,伏尔加河中游,面积5.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首府萨玛拉市,被当地人称为俄罗斯“第二首都”。萨玛拉州工业发达,科研基础雄厚,平均工资比全俄高30%,该州经济增长率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居全俄第3位。2000年中国在该州100多个外国贸易伙伴中占第11位,2001年该州与中国贸易额为6680万美元,占其总贸易额的3.2%。1997年3月该州政府与我国河南省政府在郑州签署友好关系协议,结为友好结对省州,双方在汽车制造、家电组装与生产、农业开发等领域进行合作。省与州的政府领导人与企业家多次互访和考察,在萨玛拉市举办了河南省中小企业出口商品交易会,在郑州举办萨玛拉州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会,并就开设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合作组装生产拖拉机、利用我方技术和俄方木材生产家具、与洛阳轴承厂合作生产轴承等许多项目达到协议并逐步落实。

中俄以省州结对方式进行经贸合作仅仅是初创阶段,合作中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俄方税法多变,法规不配套,税种繁多,税负过重;二是俄方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低下,贸易结算方式不规范,相当普遍,增加了华商的经营成本;三是双边在经贸合作中缺乏双赢效应。俄方追求单方面的实际利益,强调其优势在于工业品和军品生产,希望中方增加这类商品的进口,并要求对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企业改造加以投资,往往又不能提供项目安全回报保障和必要的利润收入。较为突出的是在林业合作方面双方意见难以统一:中方主张发展长期、稳定、互利的合作,即从采伐到加工,从复植到防治病虫害和森林火灾;而俄方多数州、区不赞成中方广泛参与,只允许在木材加工方面开展合作,并要求中方投资兴建道路、桥梁、贮木场等辅助基础设施,使得许多有前景的合作项目难以落实。

规范中俄省州结对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目前区域合作中存在结算方式不规范、仲裁机制不完善的现实,应从实际出发,大力完善贸易服务体系。如2002年4月12日,中国银行和俄罗斯外贸银行在北京签订了贸易结算协议,两家银行分别指定各自的两家银行从事银行结算业务,这对规范中俄贸易结算方式、改善贸易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针对双方信息交流存在的困难,要大力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对方语言的经贸人才,努力建立双语商务信息互联网,增强网站内容的应用性和时效性。针对中俄双方都反映的在商务恰谈会上签定的合同有相当一部分不认真履行的现实,影响双方未来合作的信任度,对此应予以重视,提高合同履约率。针对我方商品质量逐步提高但在俄市场上知名度不高的现实,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投入资金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广告,将知名品牌打入俄方市场并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培养更多的重大客户,培养拳头产品的出口商和商。

(四)加强我国东北与俄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俄远东地区在中俄关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俄远东地区土地面积621.59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2/3,而人口不足720万,仅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地级市”人口。由于人口过少,其市场容量自然是很有限的。因此,俄远东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最大潜力不在于它的日用消费品现实市场需求,而在于它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足的产品加工能力、短缺的劳动力资源。正是在这些方面,中俄双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具有长期、广泛的合作潜力。从这一情况出发,我们则应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开拓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劳务输出等合作领域,这不仅可以带动商品贸易额的增长,而且可以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向深度、广度进军。

在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既可带动我国商品出口,又可改善俄加工生产的落后状况,从而取得“双赢”效果。俄远东地区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等行业至今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而我国在这些行业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目前俄远东有关部门已提出希望我一些行业到俄投资办厂的建议,而且我国政府也鼓励这种方式的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和装配业务。总之,赴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前景广阔。

我国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举措,在这项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毗邻的地缘优势,鼓励东北企业到俄远东地区独资或合资办厂,充分利用远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森林、矿产和土地的资源优势,利用俄罗斯的科技优势,利用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省州结对”的经贸平台,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开发东北亚的市场。

向俄输出劳务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另一主要方向,也是开展与俄远东地区经贸合作具有广阔前景的主要领域之一。虽然俄社会上对中国人进入俄远东疑虑很多,但事实上俄远东地区是急需外国劳务的,并且所需数量很大。据俄专家推算,要完成远东地区的开发任务,约需补充250万个劳动力。而目前我国在俄劳务人员只有几万人。俄的一些上层有识之士也承认这一事实并赞成从中国引进劳务。俄驻华大使罗高寿早在1996年就强调指出:“只要方法合理、适度,俄从中国进口劳动力是有不少好处的。”俄在国家《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战略》中也指出:“要吸引毗邻亚太国家的劳动力开发俄东部,重点是远东人口稀少的地区。”问题是,以往我国在向俄出口劳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俄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利舆论与政策,制约了我国向俄出口劳务,因此应当充分运用双方高层会晤的机制,通过充分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好这一合作形式。2001年5月俄总统驻西伯利亚联邦区全权代表古谢伊诺夫提出:“需要调控中国向俄罗斯多为自发的人口流动。停止这种流动不太可能。正确的做法是将其纳入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轨道,这对双方均有好处。考虑具体地区的利益,共同制定合法接纳流动人口专项规划看来是值得的。为了实施这一规划,必须有俄国内的专门法律保障,并且签订相应的政府间协议。”古谢伊诺夫的建议是有道理的。我国地方亦应制定“专门法规”,并积极与俄协商,早日签订“相应的政府间协议”。目前,中国向俄输出劳务的重要领域应是建筑业、农业、森林采伐业、服务业,今后还应努力向资源开发、生产合作、科技合作等领域扩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仅就东北地区内部解决就业岗位毕竟是有限的,对俄国远东地区尽可能多的开展劳务输出,应当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当提到双边高层会晤的议事日程认真加以研究并逐步落实,以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

(五)完善民贸退税制度,做大做强边境民间贸易

民间贸易作为中俄边境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风险小、利润高,机制灵活,适应性强,对于富民富边、促进就业、巩固边防、促进边境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据不完全统计,1992~2001年,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对俄民间贸易出口累计达到400亿元,2001年民贸占边贸进出口总额的30%;黑河市民贸出口累计120多亿元,占边贸进出口总额的3/4;霍尔果斯民贸出口累计完成23.3亿元,占边境进出口总额的90%。

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