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牌危机管理

品牌危机管理

品牌危机管理

品牌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品牌;危机管理;丰田召回

作为全球顶级的汽车公司,丰田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在过去的十几个月里,召回事件却使得丰田遭受巨大的品牌危机,能否妥善处理此次危机成为丰田这一全球知名品牌能否继续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通过采取召回全部有问题车辆以及丰田章男亲自到全球主要国家致歉等措施,到目前危机虽然还没有彻底解除,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丰田经受住了此次危机的考验。如果是中国企业面临品牌危机的话,结果难料。品牌是企业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与顾客的一项重要承诺,作为联系顾客的无形纽带,它被公认为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由于企业品牌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动荡或企业自身的失误,企业发展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品牌危机。品牌危机给消费者、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对于丰田如此,对于品牌初创、发展期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研究品牌危机管理就显得极为有意义。

一、品牌与品牌危机

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或者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区别开来,如一提起丰田,大家可能就会想到“轿车顶级品牌”或者是经济、时尚或者是质量可靠等。品牌是企业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与顾客的一项重要承诺,作为联系顾客的无形纽带,它被公认为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品牌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自身的因素,导致企业品牌发展的同时,品牌危机也不期而遇。品牌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并导致企业品牌价值大幅度降低,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状态。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品牌危机较为常见,仅是在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品牌危机事件就有丰田召回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等,这些危机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三鹿毒奶粉事件更是直接导致三鹿的消亡。可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品牌危机的产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对企业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积极预防和管理品牌危机,形成一个有效的保护品牌形象的体系,将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品牌危机的发生,有助于企业健康地发展。

二、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外部原因

它包括政府及行业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恶意中伤、媒体的报道揭露等等,看到的很多品牌危机都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由媒体揭露出企业某些事件的冰山一角继而引发企业的全面危机,外部原因是危机的诱因,它虽然不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却也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中,农夫山泉的产品本品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由于海南省工商局的检查错误,使得广大消费者误以为农夫山泉的产品真的有质量问题,虽然后来海南工商部门公开表示之前检测结果有误,农夫山泉砒霜事件属于误报,事件已经给农夫山泉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二)企业内部原因

主要是企业产品问题,如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产品存在设计缺陷,以及企业的错误决策、企业低水平管理等等,其中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更是企业引发危机的最常见原因,企业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营销、储运等方面对质量的监督、把关不严,引发质量问题;二是由于设计或生产技术方面不符合相关法律、标准的规定,造成产品存在缺陷。此次丰田召回事件,就是由于产品本身存在问题,如其中因为制动系统出现问题召回437000辆,因为油门踏板问题召回4445552辆,因为脚垫滑动召回575000辆。

外部原因是品牌危机产生的诱因,内部原因是企业品牌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进行品牌危机管理最根本的是加强对产品质量及企业决策等内部因素的管理,搞好与媒体的关系,积极关注市场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内外联动,从而实现品牌的最优管理。

三、品牌危机管理五原则

优秀的品牌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自身因素影响,品牌极容易出现危机,企业如何对品牌危机进行管理,使得品牌危机影响降到最低甚至使企业在危机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就显得极为重要。现代学者关于品牌危机管理的研究较多,如罗伯特・希斯提出了危机管理“4R”模式,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组成,米特罗夫提出了危机管理五阶段模型;随着经济的发展,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国国内关于品牌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在增多,如苏伟伦在中国纺织出版社版《危机管理》中具体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各种特性、具体措施等,孟华兴等人提出了给予信任恢复的品牌危机管理具体策略等。

现代企业在面对品牌危机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措施,也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效,企业行业不同、面临的危机不同,企业面临品牌危机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也就不同,比如丰田“召回”事件中的措施与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中的具体措施差别很大,在本质上,无论什么企业,都有作为企业的一些基本相同特征,现代企业在面临品牌危机时应该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即品牌危机管理的五原则:

(1)提早预测。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人生如此,企业做品牌更是如此,对于企业来讲,最大程度减少危机损失和影响的做法便是避免危机的发生。管理者们应该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加强员工危机意识,建立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危机的端倪,防范未然。丰田公司过于自信,事前对此次“召回”危机的演变和发展预料不足,导致危机发生的时候事态迅速恶化,给企业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顾客永远是对的。营销界有一个著名的等式:100-1=0。意思是即使有100个顾客对一个企业满意,但只要有一个顾客对其持否定态度,企业的美誉就立即归零。或许这种说法有些夸大,但事实显示:每位非常满意的顾客会将其满意的感受告诉8个人,其中,大约有6个人在产生相同需求时,会光顾该企业;相反,一个非常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不满告诉给18个人,这些人在产生相同需求时,几乎不会光顾被批评的企业。顾客是企业的上帝,面对顾客的抱怨,企业要善于倾听,并且给与恰当的答复,务必使顾客满意。尤其是有时候,顾客可能会反映企业产品或服务有问题,如果企业不重视起来,甚至是加以掩盖,可能慢慢就会积少成多,最终酿成大的问题,导致企业品牌危机。丰田召回事件中,刚开始有很多的消费者反映了丰田车的问题,如沸沸扬扬的“普兰达事件”,丰田集团没有加以重视,最终积少成多,导致了召回危机。

(3)立即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电视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人们获取信息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使得危机的破坏性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爆炸式增长。越早发现危机并迅速处理控制事态,越有利于危机的妥善解决和降低各方利益损失。可以说谁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谁就掌握了主动。丰田公司在产品质量问题浮出水平之后反应迟缓,特别是公司高层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被迫面对而坐失危机之初的应对良机,虽然到现在,危机在渐渐变小,其对丰田品牌的影响却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弥补回来。

(4)敢于承担责任。企业品牌出现危机后应敢于承担责任,这是对民众的负责也是对企业自己的负责。目光短浅的企业,为了保护自身、获取短期利益,在危机管理中往往将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束之高阁,最终却为之付出巨大代价,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宁愿以牺牲自身短暂利益换来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和不断提升组织和品牌形象,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基业常青。三株口服液风波中,三株认为不是自己的责任与民众打起了官司,最后是赢了官司输了自己;而sohu现代城事件中,潘石屹第一时间承认错误不仅让企业安全渡过危机更是给现代城带来了更多了销售量。

(5)坦诚沟通。当品牌面临危机时,企业要与顾客、员工、供应商、公众等坦诚沟通,该传达的消息一定要传达出去,要让大家有充分的知情权,充分体现出组织在危机应对中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妥善处理危机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达到维护和重树形象的目标。丰田公司在刚开始的时候企图隐瞒事实,妄图通过狡辩以推卸责任,毁坏了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后来丰田章男勇于道歉,又在一定程度上赢回了消费者的心。

时光在流逝,丰田召回事件的影响在慢慢减小,丰田事件也不再是关注的热点,但对于我们来说,通过丰田召回事件学到了什么却是至关重要,中国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危机或是使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值得每个人关注。

参考文献

[1]刘凤军.品牌营运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66

[2]苇晓涵.浅析品牌危机的成因与类型.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品牌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品牌 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0-055-03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培育强势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保持战略性领先的关键。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品牌,不仅能为其产品和服务带来超越其功能效用的附加价值和利益,赋予银行额外的市场力量,而且也是商业银行持续健康经营的重要因素。2006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杂志联合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位列银行类前三位的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品牌价值分别已经达到了302.63亿元、248.68亿元和163.83亿元。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可分为定义品牌、传播品牌和维护品牌三大部分。维护品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品牌的危机管理。作为高风险行业,银行遭遇品牌危机将直接导致品牌价值的损失、损害商业银行信誉、显著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甚至危及银行的生存。由于未能度过违规交易导致的危机,巴林银行这一国际银行界百年品牌最终倒闭,至今让人扼腕叹息。

因此,对银行品牌危机进行管理,避免和控制品牌危机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品牌危机

对商业银行而言,品牌危机主要是指由于银行经营或品牌管理中的失误,或者由于客户与银行之间对银行产品、服务或者事件的认知不同、相互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其产生激烈行为,并在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进而严重影响银行品牌价值的事件状态。

银行品牌危机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发性,往往是由于银行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被曝光,或者客户等对银行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质量不满无法宣泄而突然爆发。二是动态性和扩散性,品牌危机会随着银行对有关事件处理的正确和及时与否而减轻或加重,而且任何一个危机在没有彻底解决之前,都有可能产生扩散反应。三是破坏性,品牌危机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就会破坏公众对银行品牌的忠诚,无形资产在短期内会明显受损,在资本市场上还会导致市值缩水、融资能力下降,如果处理不当,这种影响力还会长时间存在。

二、有效管理品牌危机

品牌危机的突发性、动态性、扩散性和破坏性的特征意味着商业银行对品牌危机进行管理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品牌危机事件也具有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危机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特点,对品牌危机事件实行程序化管理。

(一)品牌危机的事前预防及预警

事前防范是品牌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重点就在于如何辨别银行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哪些因素潜伏危机以及如何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

1.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注重日常的品牌投入,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好感,避免“临时抱佛脚”

良好的信誉可以给银行提供持久有效的保护,有助于企业在危机来临时降低损失。在这方面,银行有许多途径: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组织或参与有价值的品牌推广活动、赞助公益事业等等。全球最大保险公司之一的美国John Hancock互助人寿保险公司就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通过赞助慈善活动和向困难孩子提供实习机会等一系列长期的公益活动,在公众中树立了亲切可信的品牌形象,为公司度过1995年因商业欺诈导致的品牌危机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因为商业银行多采用以企业品牌为主、产品品牌为辅的品牌策略,因此可以较为集中使用资源塑造一贯良好的企业品牌,从而在产品品牌危机发生时利用企业品牌良好的信誉度过危机。

2.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要通过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对品牌危机进行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有效的品牌危机预警机制应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日常品牌管理中,对可能引起银行品牌危机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理和识别,对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日常性监测。同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正确判断、评估危机的可能性、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和危机发生之间的联系等。

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制订品牌危机管理预案。品牌危机管理预案应明确:(1)影响银行品牌价值的各类潜在危机情形,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2)出现品牌危机情况下的工作程序;(3)危机报告路线,以及危机处理团队、危机指挥中心、危机发言人等有关人员及其运作机制。这样,银行就能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组建专门的品牌危机管理组织、制定出可行的品牌危机处理方案、协调各方应对危机。这对于内设机构部门较多的商业银行尤其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确定的程序和机制,危机事件出现后银行内部相关的部门往往会互相推诿而延误处理的最佳时机。

此外,培养全员危机意识,加强员工危机培训也是品牌危机预警机制不可或缺的环节。银行管理者要让每一位员工都真正关心品牌的运营发展,使品牌危机防范意识成为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品牌危机的事中处理

尽管建立了品牌危机防范预警体制,但也不能保证可以完全避免疏漏。内部个体的异常行为或者外部的不可控因素,都可能会导致银行品牌危机爆发。品牌危机一旦爆发,银行就必须及时果断采取措施、抑制危机事件蔓延、尽快化解危机。

1.品牌危机事件发展的一般规律

图1是一条品牌危机事件发展曲线,整个危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潜伏期(A点左侧)、爆发期(A点到曲线的最高点)和消退期(最高点右侧)。除了个别突发的重大品牌危机事件外,一般的危机事件在潜伏期并不严重,银行可以按照正常事件进行处理,基本上事件很快就会归于消失。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有其他外部因素介入(比如媒体大量的负面报道)等,就会造成品牌危机爆发,进入爆发期。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危机就会急速上升、沿着虚线到达C点、造成严重后果,处理危机事件的难度和成本也都会极大增加,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商业银行对危机事件在A点附近时应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使品牌危机事件沿着B点下方的曲线逐渐转入消退期而不是迅速上升到C点以后再进入消退期。

2.品牌危机应对

(1)确认品牌危机及启动危机管理预案

银行的管理者往往忙于日常运营,容易忽略已经拉响的危机警报。因此,应对品牌危机,首先要准确确认危机已经爆发。正如上图所示,银行品牌危机事件在潜伏期危害程度并不大,发展也较为平缓,银行大多数情况下只需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而不可能对所有大大小小的负面事件都启动品牌危机管理预案。

但当危机事件进入爆发期,品牌危机不可避免时,银行也必须积极面对。鸵鸟式的消极回避不可取,隐瞒和掩盖事实真相更是十分危险,那种傲慢否认甚至欺骗的做法只会错上加错。正如美国企业危机咨询业务专家考林・夏恩所说,“如果工作中出现过失,你只是面临一个问题,但如果你再试图遮盖它,那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两个了。而且,一旦事实真相披露,谎言可能会比原先的错误更令你为之困扰。”

因此,银行一旦确认品牌危机已经爆发,就要迅速启动品牌危机管理预案,按照预案程序,立即组建专门的品牌危机管理组织,包括危机处理团队、危机指挥中心、危机发言人等,如果聘请了公关公司则迅速和公关公司启动相应工作程序。这些组织要按照处理危机的既定程序,尽快弄清品牌危机的真相,准确确认品牌危机的性质、范围及其原因,针对危机事件提出解决方案,并领导、协调企业完成危机管理任务。

(2)妥善处理银行与事件当事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

第一,善待事件当事人。银行要以积极诚恳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投诉,考虑他们遭受的损失。投诉者最不满的往往不是银行的错误,而是银行对错误的生硬态度以及对他们投诉和所受损害的漠视。例如,英国Barclays银行在发现一个客户退休金账户被他人非法透支后,冻结了该账户,并告知该客户在案件查清前不会退还被透支款。而该客户正急需用钱,客服人员态度生硬,甚至多次挂断该客户的投诉电话,客户异常恼怒,最终导致该行CEO亲自向客户道歉,还引发了公众和相关部门对银行相关程序合理性及账户安全性的质疑,致使品牌形象受损。

第二,及时做好与相关利益群体,包括其他客户、股东、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大众等的沟通,及时向他们说明情况,寻求理解和支持。需要与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沟通的程度和范围同品牌危机本身的复杂程度和涉及的范围直接相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沟通的范围,范围小了会有隐瞒的嫌疑,范围太广也可能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3)特别要注重与媒体的沟通

媒体是危机的放大器,也可以成为危机的灭火器。因为媒体的报道能够引导甚至左右着人们对事件的认识。

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掌握这一规律有助于危机银行与媒体进行准确沟通。研究表明,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第一阶段以客观描述事实为主,通常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一两天内。媒体记者通常以亲临现场所见所闻以及采访目击者和当事人等方式来进行现象的描述。

紧接着,媒体报道会进入第二阶段,即对事件原因的分析和推测,直至对事件发生深层次原因的探究。我国媒体对商业银行危机事件深层次原因的报道,最终基本上会归于金融垄断、体制落后、服务意识差等。如果这些指责都集中在一家银行身上,其面临的压力就会很大,品牌形象将明显受损。

在第三阶段,媒体报道通常转而关注秩序的重建。一方面报道与危机事件有关的秩序已经恢复正常,另一方面让有关人士出面来反思事件的起因,或者增加对公众的承诺等,把情绪化事件理性化。

商业银行处理品牌危机事件的关键是使事件在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时向着有利于银行意愿的方向发展,而避免将各群体对品牌危机事件的不满和质疑再次经媒体放大,对品牌形象造成更大损害。这就要求银行在品牌危机处理中,始终与媒体真诚合作,尤其是有传统紧密合作关系的主流媒体。使主流媒体尽可能避免对银行品牌形象不利的报道,使对银行不利、消极的公众反应和社会舆论转化为有利、积极的公众反应和社会舆论。

(4)与内部员工进行积极沟通

品牌危机中,员工既可能成为银行最可依靠的同盟军,也有可能成为极具破坏性的敌对者。品牌危机发生后,银行一方面要让员工相信所在组织的领导能力,缓和员工的不安情绪,保持员工的凝聚力,并严格规范员工的对外言论,不向媒体透露对本银行不利的信息。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保持一种积极态度,来影响和说服身边的客户和人群,对外给公众传达出一种积极的信息。

优秀的银行在品牌危机事件处理中不但应消除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减少品牌价值损失,而且还应该在不利事件中寻找有利因素,借此加强品牌形象建设。因为在危机事件发展过程中,银行成为关注的焦点,大量的媒体将会报道该银行的一举一动,如果处理得当,是一次难得的宣传机会,银行还会因此和一些媒体建立和巩固合作关系,为将来的品牌宣传打好基础。

(三)品牌危机事件的事后管理

品牌危机事件平息后,银行就要着力进行危机事件的后续管理。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学者和企业家奥古斯丁认为“这是企业想从品牌危机中‘获利’的重要举措”。

银行一方面要尽力消除品牌危机的负面影响,恢复正常的经营状态,重振品牌形象。实事求是兑现承诺,让客户及社会公众切实感受到该银行的真诚和可信。

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品牌危机事件进行评价和总结。首先是评估品牌危机对银行品牌形象有多大影响,同时深入调查品牌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各部门采取的应对措施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其次是评价整个品牌危机管理流程,将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与事前制订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存在问题,评估有关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品牌危机管理预案本身有关措施的合理性。第三,针对银行品牌危机管理流程和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品牌危机管理水平,避免危机事件再次发生。

伴随中资银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作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作为银行品牌战略的重要一环,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规范的品牌危机管理体系,一方面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随时可能出现的导致品牌危机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危机发生时有关各方的协调配合,及时有效地降低危机对银行品牌的损害,从而推动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打造百年银行品牌。

品牌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品牌;品牌危机;品牌危机管理

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品牌危机,如果企业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使灾难在与企业相关的各个领域出现连锁反应,从而摧垮企业。因此品牌危机管理各个阶段的企业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是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品牌危机的防范与准备

品牌危机的防范是品牌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所谓“防患于未然”,危机管理的功夫,首先在于预防。若无有效快速的危机防范和预警系统,一旦危机发生,企业只能仓促上阵,被动应付。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好危机防范工作。

1、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育与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是构成企业能够成功度过品牌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企业是否能够安然度过其面临的品牌危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企业在发生品牌危机时是否已经建立起足够的信誉。信誉对企业而言,指的是企业品牌值得信赖、有信用,是诚实的、谨慎的、坦率的、可以亲近的、有效率的及成功的。这种信誉度是通过企业每天、每月、每年与企业主要公众建立起来的信任、忠诚和信用而获得的。它是企业的信誉银行,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特别是在企业品牌危机发生时更是如此。例如,1999年可口可乐公司在欧洲事件爆发后的处理行动上有些迟缓,但是这次品牌危机仍然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获得平息,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应归功于可口可乐公司自1885年以来形成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可口可乐公司引领消费者而形成的无可比拟的品牌忠诚度。换言之,如果企业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为其品牌建立良好的信誉,那么当品牌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就多了一张挡箭牌。消费者、股东、新闻媒体、执法者等,可能会批评企业的品牌,但同时也会给企业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与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方面有许多方法可供企业选择,如从生产好的产品、制定常客奖励计划到赞助有价值的活动、致力于公共慈善事业等。

2、做好品牌的保护工作。品牌保护,首先要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思维惯性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很大,一旦消费者对某品牌产生忠诚,一些风吹草动都很难对其产生影响。世界性的一些大品牌,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强生等都曾遇到过危机,但最终都解决了,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危机预警和处理工作较好之外,也是由于有一大批忠诚的消费者。除此之外,还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一是法律保护。如商标及时注册、及时延续注册、异国注册、全方位注册等;二是生产保护。指产品的质量、包装保护等。名牌产品首先得有好的质量,这是使消费者忠诚、保持产品长盛不衰的关键,质量的一丝一毫的差别都可能被细心的消费者发现,或是被对手利用,引起危机。质量保护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严格把关。而包装保护中使用防伪标志已是通用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一些高技术的方法,如“五粮液”的一次性防伪酒瓶就是很好的例子。三是技术保护。有些品牌就是靠一些秘密而保持常盛不衰的,如果这些秘密被公开,这个品牌就很难存在了。对于秘密的保护许多著名的品牌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口可乐公司规定可口可乐的配方只能让两个人知道,并且这两个人不能同时乘一架飞机,以免飞机失事,致使秘方失传。如果其中一人死亡,剩下的这个人就要将秘密选择另一名继承人。

3、注重品牌的创新与品牌开发。当品牌缺乏创新而逐步老化时,企业也会因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而引发品牌危机。当企业本身对自己的品牌不再创新、缺乏广告创意时,消费者对品牌失去兴趣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当品牌失去活力,毫无生气,它也就毫无魅力可言了,品牌发生危机也就为期不远了。由于品牌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联,许多品牌可能随着产品的消长而消长。但是毕竟产品与品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许多品牌产品,经营者已经换了好几代,但是品牌依旧不变,比如通用、松下、福特等。这说明品牌的生命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加以延长。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延长品牌的寿命,重振品牌,使品牌价值得到保值和增值,更好地回避品牌老化带来的品牌危机。

4、唤起全员危机意识。加强全员危机训练。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森林里有一只野猪不停地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不解地问:“现在没有看到猎人,你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呢?”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野猪抗拒被捕猎的利器,不是它那锋利的獠牙而是它那超前的“危机意识”。同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在经营红火时缺乏忧患意识,在顺境时无身陷逆境的准备,那就意味着困难和危机即将出现。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和全体员工要树立危机意识,进行品牌教育。只有广大员工真正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感到危机时刻都在他们身边,才能及早防范,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另一方面,企业在灌输危机意识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了对员工的相关培训和预案的演练。如果员工不具备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应急处理的知识、技巧,那么即使他们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在危机发生的时候,企业品牌危机管理实施的效果也肯定要大打折扣。因此,企业要组建一个成员由职位相对较高的公司经理或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品牌危机管理小组,并通过规章制度的制订、灌输和执行,以及组织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对员工的危机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5、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品牌危机预防着眼于未雨绸缪、策划应变,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企业危机征兆,并为各种危机提供切实有力的应对措施。其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信息监测系统。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全面清晰地预测各种危机情况,捕捉危机征兆,为处理各项潜在危机指定对策方案,尽可能确保危机不发生。危机信息监测系统要便于对外交流,适于内部沟通。其信息内存要突出“优”,信息传递速度要强调“快捷”,信息的质量要求“再确认”。分析后的紧急信息或事项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将危机隐患及时报告主管领导,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对策。(2)建立品牌自我诊断制度。通过建立这一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这种自检自诊不是有了问题才检查,而是通过检查以防止问题的发生。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品牌危机的历史,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以自己或他人的历史为前车之鉴,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二是从以往的危机处理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出有效地解决危机的方法。

二、品牌危机的处理

1、危机处理的措施。品牌危机的处理着眼于对已发生危机的处理,力求减少或是扭转危机对品牌的冲击和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在处理危机时,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迅速组成处理危机的应变总部。在危机爆发后,最重要的是应该冷静地辨别危机的性质,有计划、有组织地应对危机,因此,迅速成立危机处理的应变总部,担负起协调和指挥工作就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讲这类机构应该包括以下各种小组:调查组、联络组、处理组、报道组等。每个小组的职责要划定清楚。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调查组要立即对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尽快作出初步报告。调查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事态现状及具体情况、事态所造成的影响、是否已被控制、控制的措施是什么、企业与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等等。联络组要马上投入各方面的联络工作,如接待外部人员、要约见何人、需要哪一方面的力量协助等,都需要通过联络组统筹安排。如果是灾难性事故,还要及时向事故伤亡人员的家属通报事故最新进展。处理组要马上投入抢救、现场保护、死亡人员的善后和伤员的治疗、出现次货时商品的回收和处理、环境污染时的治理工作等。宣传报道组要马上统一起组织对外传播的工作。一般组建这种以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为主要责任的机构是由公关部门负责。

当品牌遭遇危机时,这个应变总部是处理危机的核心机构,而公关人员则扮演着主宰成败的角色。应变总部应该迅速判断是否需要聘请外部公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专家来协助指导工作。危机处理不是无经验者的训练场,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只有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帮助公司控制住灾难。另一方面,负责危机公关的人应该是决策成员,至少必须拥有接近最高领导人的途径。这样公关人员才有可能在处理危机时及时、果断,不致贻误时机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处理危机的人与经营管理过程、各职能部门的绝缘是不可想象的。

(2)迅速启动“产品召回”制度。由于产品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危机是最常见的危机。一旦出现这类危机,企业要迅速启动产品召回制度,不顾一切代价收回所有在市场上的不合格产品,并利用大众媒体告知社会公众如何退回这些产品的方法。1982年9月30日早晨,有消息报道说芝加哥地区有7人因使用强生公司的一个子公司生产的泰诺解毒胶囊而死于氰中毒,据说还有250人生病或死亡,这一消息顷刻间引起了全美一亿使用泰诺解毒胶囊的消费者的巨大惊慌,该公司的形象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发生后,强生公司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以高达1亿美元的代价,撤回了市场上所有的泰诺解毒胶囊药品。美国第二大舆论调查公司的负责人伦纳德斯标德博士指出:“对药品的全部回收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营销决策,当今盛行的市场营销做法,是把利润和消费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过去的把利润仅仅看成销售的结果。”强生在危机中获得了新生,美国公关协会为其颁发了银钻奖。

启动产品召回制度,回收不合格产品表现了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表明企业始终是以消费者的利益为第一位的,为此不惜承担任何损失。这首先就从心理上打动了公众。如果放任这些产品继续流通,就有可能使危机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引起公众和媒体的群起而攻之,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进行积极的、真诚的内、外部沟通。一是搞好内部公关,取得内部公众理解。面对各种突发性的品牌危机,企业要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正确把握危机事态的发展,有条不紊地开展危机公关工作,才能处理好内部公众关系,避免人心涣散、自顾不暇、各奔前程的局面。企业要迅速组建由首席执行官领导的危机公关小组,小组成员由企业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有必要时可以根据情况聘请社会专业公关资源作顾问进行协助,制定出公关方案,统一口径对外公布消息。向企业内部成员通报有关危机真相和处理进展,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同时向经销商、供应商及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组织或群体通报消息,使他们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而不是被动地从媒体上接收信息,争取他们的协作和理解,避免一连串的危机连锁反应;努力使公司继续正常的经营工作,使危机公关小组的工作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发生干扰;设立24小时开通的危机处理信息中心,接受媒体和公众的访问。

二是外部沟通。它包括消费者和公众公关两个方面。品牌是一种承诺,生存于消费者心中。品牌企业首先要关注消费者利益和感情,当重大责任事故导致消费者和公众利益受损时,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和受害者进行坦诚的深层沟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补偿,和消费者达成和解,使危机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另外,要通过媒体向所有受影响的消费者及公众致以诚挚的歉意,公布处理和改正措施,承担应有的责任,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的谅解。即使责任不在企业,也要给消费者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为受害者提供应有的帮助,以免由于消费者的不满,他们的关注点会转移到事件之外,使危机升级。总之,品牌要表现出诚恳和对公众负责的态度,才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甚至抓住契机,把危机转化为宣传自己的机遇。尤其要强调的是,无论哪种危机产生都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一味地为自己辩解,推脱责任,这只能使品牌丧失信誉,毁坏原有形象。

媒体是舆论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讲,品牌危机常常是由新闻媒体的报道引起的。媒体又是企业和公众沟通的桥梁,是解决危机的重要外部力量。因此,要做好危机发生后的传播沟通工作,要坦诚对待媒体,积极主动让媒介了解真相,争取新闻界的理解与合作,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价事件。危机一旦发生,企业要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媒体发表坦诚说明,并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向媒体通报全部事实真相和处理危机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千万不要向媒体提供虚假信息,因为外界一旦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事实真相,将会增加危机的杀伤力,使品牌在危机中越陷越深。

此外,面对危机,企业决不能采取驼鸟政策,保持沉默状态,用“无可奉告”回避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因为沉默不仅延误缓解事态的最佳时机,而且辜负了公众期盼真相、期盼解释的热情,进而导致小道消息和谣言盛行,使企业陷入被动,使危机不断升级,加大企业损失及后期解决的难度。

2、处理危机的原则。在采取以上处理措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把握以下七项原则:

(1)主动性原则。任何危机发生后,都不可回避和被动性应付,当务之急是要积极直面危机,首先要阻断、控制其蔓延、扩散的速度、范围,有效控制局势,挽救品牌生命,为重塑品牌形象,度过危机奠定基础:切不可因急于追究责任而任凭事态发展。

(2)快捷性原则。对品牌危机的反应必须快捷,无论是对受害者、消费者、社会公众,还是对新闻媒介,都尽可能成为首先到位者,以便迅速、快捷地消除公众对品牌的疑虑。在危机发生的第一个24小时至关重要,如果危机处理失去最佳时机,即使事后再努力,也往往于事无补。

(3)诚意性原则。消费者的权益高于一切,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减少受害者损失,是品牌危机处理的第一要务。因此品牌危机发生后,企业应及时向消费者、受害者表示歉意,必要时还要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发表致歉公告,主动承担应负的责任,以显示企业对消费者、受害者的真诚,从而赢得消费者、受害者以及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理解和同情,而切不可只关心自身品牌形象的损害。

(4)真实性原则。危机爆发后,必须主动向公众讲明事实的全部真相,而不必遮遮掩掩,像挤牙膏一样,那样反而会增加公众的好奇、猜测乃至反感,延长危机影响的时间,增强危机的伤害力,不利于控制局面。只有真实传播,才能争取主动,把品牌形象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5)统一性原则。品牌危机处理必须冷静、有序、果断,指挥协调统一,宣传解释统一,行动步骤统一,而不可失控、失真、失序。因为危机一般来得突然,处理时不可能事先有周密安排,需当机立断、灵活处理,才能化险为夷,扭转公众对企业包括品牌的误解、怀疑甚至反感。

(6)全员性原则。企业全体员工都是企业信誉、品牌的创建者、保护者、巩固者,当危机到来时,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提高危机透明度,让员工了解品牌危机处理过程并参与品牌危机处理,不仅可以发挥其整体宣传作用,减轻企业震荡和内外压力,而且可以使公众通过全员参与,重新树立对企业及品牌的信心。

(7)创新原则。世界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危机,当然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处理手段和办法。因此,品牌危机处理既需要充分借鉴成功的处理经验,也要根据品牌危机的实际情况,尤其要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进行大胆创新。

三、品牌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

1,对企业内部的恢复和调整。企业在平息品牌危机事件后,企业管理者就要着手进行企业品牌的恢复与重振工作,该工作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

(1)教育员工,并修正、补充危机管理的内容。危机事件的正确处理能使企业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但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企业管理、员工素质、公共状态等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忽视,企业应以此为典型、生动的教材,深入对员工进行一次公共关系教育和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能从中找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自觉将自己的行为、形象与企业的命运、形象连在一起,让“我是企业形象的代表”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化作指导行为的指南。

(2)吸取教训,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危机的发生是任何企业都不愿遭遇的,无论是处理危机还是重新获得公众好感,恢复形象,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巨大。特别是对于那些临阵磨枪,仓促上阵的企业,必须吸取深刻的教训,危机过后应立即着手制定企业危机管理计划,必要时请专家和公共关系公司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才不至于再犯同样的错误。

2、对企业外部品牌恢复和重振的具体要求。企业外部的恢复与重振工作,要根据不同对象、程度,进行具体分析,但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方式:

(1)实事求是地兑现企业在危机过程中对公众作出的承诺。企业在危机后实事求是地兑现在危机中的各种承诺,体现了企业对诚信原则的恪守,反映了企业对完美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的一贯追求。承诺意味着信心和决心,企业通过品牌承诺,将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展现给顾客及社会公众,表示企业将以更大的努力和诚意换取顾客及社会公众对品牌、企业的信任,是企业坚决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信誉的表示;承诺也意味着责任,企业通过品牌承诺,使人们对品牌的未来有了更大更高的期待。若企业在危机后不能兑现承诺或者不能足额兑现承诺,那么企业必将面临着顾客及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他们对企业言行不一而感到失望,进而淡化对品牌及企业的感情,降低对品牌及企业的忠诚与信任。由此,企业不仅容易失去较多的忠诚顾客,而且也将为再度出现危机留下隐患。鉴于此,危机过后重振企业品牌形象,企业必须认真履行危机中的承诺。

品牌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监管缺失等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微博、论坛、转帖、社区等网络手段表达想法。网络舆情的产生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态,而且还迅速显现出强势,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空间,也因此成为舆情监测的主要阵地。

(一)内涵网络舆情监测是对互联网中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传达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从技术上来说,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为客户全面掌握舆论动态、及时应对处理危机,提供分析依据。

(二)功能当前,许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第一时间是通过网络和获知,并引发广泛热议。对于企业而言,一旦陷入网络负面舆论洪流将难以自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疏导,甚至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挫,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三鹿”、“双汇”、“味千拉面”等企业面临的危机甚至最终破产的命运,除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不说是被网络舆论推上了悬崖。网络舆论监测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掌握自身相关信息,同时了解行业动态,利用正面的网络舆论趁势而上,推动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危机信号,启动预警机制,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问题,积极化解矛盾,避免负面效应的进一步扩大,这对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保险公司的品牌管理

在保险市场竞争机制日趋成熟的条件下,价格、服务、销售方式、产品创新等一般竞争手段已经不再具备完全的竞争力,围绕企业特色、消费者需求,旨在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品牌建设已成为保险公司竞争的又一主力。

(一)行业特性1.服务性。一方面,保险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保险产品也是服务商品,其表现形式是经济补偿,但以损失发生与否来决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2.风险性。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具有高风险性。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必须考虑如何进行风险规避,降低赔付率,从而降低保险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保险公司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品牌,是指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具备利益制衡和排他性特点。保险产品不像其他一般性商品,可以在超市进行各种品牌比较,从而做出选择。保险商品分散于各家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之中,要搜集有关保险产品的信息比较困难,而保险商品又具有无形性与复杂性特点,因此,对保险产品来说选择成本大。而品牌则可以节约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由于品牌的排他性特点,当消费者有了此类需求时会直接选择代表此类的保险公司购买具有此类功能的保险产品,从而实现品类与品牌的一一对应,节约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也就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辨识度。在竞争主体日趋多样化的市场格局下,品牌化无疑有利于增加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单从保险行业的服务性和风险性特点来说,品牌建设也是符合保险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舆情监测与品牌管理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舆情监测和品牌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公司要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必然离不开对网络进行舆情监测;其次,随着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的逐步建立,以及舆情监测系统程序的逐步完善,保险公司具备了建立舆情监测体系的可行性。

(一)必然性从三鹿“结石门”、康师傅“水源门”、微软的“黑屏计划”,到双汇“瘦肉精”、味千拉面“勾兑门”等,从近年来企业危机发生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背后都有网络媒体的推动,甚至是直接由网络引发。这些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巨大,很少有企业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中做到完美应对、转危为安。因此,重视网络媒体的舆论动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测、预警、处理以及跟踪企业危机事态,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二)可行性首先,国内已经逐步开始建立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舆情监测服务。例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网站新闻跟帖、社区/论坛/BBS、微博、网站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与此类似的还有红麦舆情监测系统、简美舆情监测系统、Rank舆情监测系统等等。其次,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监测部门,安排具有传媒公关从业背景,掌握搜索技巧,并且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合理判断所监测信息的倾向性和发展趋势的人员负责网络舆论监测工作,同时利用微博、论坛、博客、QQ群等虚拟社区收集客户的投诉和意见。

四、舆情监测在保险公司品牌管理中的应用

舆情监测,概括来说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公司人员或监测系统密切关注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相关的网络内容、动态等,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公司;在预警环节,对一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做好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公司采取具体行动,及时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一)监测环节1.监测对象。针对保险公司特点,选择一定的关键词,监测对象可大致锁定在几个方位:第一,金融保险类网站、论坛等专业类;第二,政府网站、人民网、新浪、腾讯等主流类;第三,新浪微博、天涯、猫扑、豆瓣等热门类。2.监测方式。一是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锁定舆情监测主渠道,收集舆情信息,定期形成分析报告;二是借助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建立公司网络舆情监管系统。3.监测类型。网络舆情一般分为可预知和不可预知两类,因此网络舆情监测也相应地被分成日常监测和突发监测两种。日常监测,包括社会矛盾诱发的经济问题、保险公司过去发生过的同类事件、常规类事件;突发监测,包括个人意见通过网络论坛、聊天室、博客、QQ群等蔓延扩张演变的危机事件,公司偶发事件激发网络舆情形成,同类公司事件引发的连带影响等。

(二)预警环节当网络舆论朝着某一方向发展、演变,但还未真正引发危机时,便处在舆情监测的预警环节。在这一阶段,如果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监测进行有效引导和沟通,就有可能降低将企业危机的发生概率。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可以对症下药,关键是确定好监测的目标网站和关键词。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通过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相关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大量采集、汇总相关网络信息。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首先,舆情监测人员必须与公司保持紧密沟通,随时反映最新信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其次,涉及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危机事件时,公司各部门需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判断危机走向,采取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最后,公司要积极联系相关网络媒体,进行公关协商,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力争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三)危机处理在网络环境里,公司即便采取了预警措施也难以阻止某些热点事件,即公司危机事件的发生。面对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事件,保险公司必须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力争将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化解到最低。1.还原真相。从过往发生的危机事件来看,不论是涉及社会重大事件,还是民生经济实际问题,不论事件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多数第一时间还是采取回避或否认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往往是引发更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危机事件发生之初,往往是真实信息最为缺乏之时,也是正确引导舆论走势的最佳时间,此时事件主体如能在第一时间事件真相,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反倒能阻止谣言的进一步扩散。2.媒体沟通。公司如果能够与媒体达成共识,借助于某些主流或热门网站平台,可以事实真相,或转移舆论重心。3.舆论引导。面对不同性质的危机事件,公司要采取不同的引导对策。对于网络炒作的不真实事件,公司要第一时间澄清谣言,并事实真相;对于确实存在的危机事件,公司同样要第一时间承认事实,对于产生的社会危害致歉,同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这种积极、正面的事件回应,不仅不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伤害,相反有利于将危机事件影响降到最低。4.转移注意。经过了还原真相、媒体沟通和舆论引导三个过程后,企业危机事件的高潮阶段已基本渡过,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淡出媒体视线,转移受众注意力,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在下一次的正面、利好舆论环境中再推公司品牌和口碑。

(四)规避负面效应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对保险公司有着强烈影响。一方面,舆情监测服务机构通过对各类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呈现给其服务的企业,帮助企业提高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舆情监测手段在道德层面上还未有定论,企业通过监测系统解决危机事件固然可行,却要防止陷入对舆情监测过度依赖的怪圈,毕竟企业自身健康发展才是解决危机的王道。

五、小结

品牌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光明乳业 品牌食品企业 产品质量危机 危机管理

1.光明乳业频陷质量门事件过程及特点

光明乳业是我国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旗下牛奶、酸奶、奶酪的市场份额一直居全国首位,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品牌食品企业也难以把好质量关,5个月里发生6起食品安全事故,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首先事件发生在安徽两所小学里,学生们在食用了学校发放的营养餐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现象,经检查发现是由于喝了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而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十天左右的时间,光明又发生清洗液用碱水渗入旗下“优倍”奶中,光明解释说是由于生产设备发生故障才发生这一事故,企业已开展对问题产品召回工作,并公开发表致歉信。时隔一个月后,在广州市的季度乳制品抽样检查中,发现光明乳业奶酪中黄油菌落超标,产品再登“黑榜”。一个月左右连发三起食品安全事故,对企业本身,对社会,对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光明乳业在官网致歉信中表示对于这三起事件分别采取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由专业部门监管小学生的牛奶供应,在广州市场上销售的同批次产品进行下架回收。之后,光明乳业又发生类似事件,上海某一批次牛奶出现酸败口感现象,消费者投诉1.5升纯牛奶中发现固体颗粒物,光明乳业未依照规定在小小光明宝宝奶酪违规添加含有乳矿物盐的食品添加剂。虽然企业一再的对外道歉,可是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对此并不买账,企业再三道歉却没有改观,不仅暴漏出企业在管理方面漏洞百出,更凸显了企业不顾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诚信缺失。光明乳业由于频陷质量门危机,股价已严重下滑,损失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对消费者对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以光明乳业频陷质量门事件为例,我们可得知,品牌食品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产品质量危机也有自身的特点。品牌食品企业自身规模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等特点使得爆发的产品质量危机的影响同样具有涉及范围广泛,危害深远的特点。

2.我国品牌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原辅材料采购环节及食品加工生产环节不规范

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同其他所有食品企业一样,产品的生产首先源自于原辅材料的采购,虽然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原辅材料也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均应无毒无害,并符合国家的各项质量安全标准。据调查,许多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危机都是因为食品原辅材料不合格引起的。另外一个造成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因素是生产加工环节的漏洞,因为是国内知名品牌食品企业自然不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设备落后的问题,但各种不合格的添加剂,生产工艺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生产加工环境的污染或是生产者工作过程中的等因素都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光明乳业有三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是因为牛奶保存不当,清洗液混入产品中以及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归根到底,我国品牌食品企业会产生产品质量危机归结为企业的内部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健全和完善的监管机制。

2.2企业危机意识淡薄,企业管理者缺乏社会责任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企业必须具备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的意识才能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而我国许多大型的品牌食品企业偏偏缺乏这种意识,光明乳业5个月连续发生6次的食品安全事故,自认为企业有足够的资本,对任何问题不以为杵,即使发生危机以企业的能力也足以应对,因此也就不会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往往企业就是存在这样错误的观念才会在危机中损失惨重。另外,时间原则从来就是企业进行危机管理要遵从的首要原则,在发生一连串产品质量危机后无动于衷,置之不理,而错过了危机管理的最佳时间,没有认清危机的严重性,它承担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2.3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失职,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建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无法有效遏制行政人员的自利行为,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消极执法、行政不作为,出现监管上的空白。监管的缺位也是导致光明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些地方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政府对当地品牌食品企业“关爱有加”,形成一道无形的“保护伞”,导致地方监管失控。虽说应该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但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仍是以政企分开为重点,所以我认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应以适度恰当为主,防止在监管过程中擅自越权和等问题的出现。

2.4企业运用信息传播媒体不当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事件一经网络媒体就会变成千人知万人晓,直到家喻户晓,所以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食品企业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想不被关注也很难,大众媒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品牌食品企业又自恃过高,常常忽略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和引导舆论的力量,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在处理与社会媒体的关系上决策不当从而酿成大危机。网络媒体着重散播信息和产生评论,品牌食品企业一旦运用不当,就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新闻,而失真错误的报导就如同一把利刃,刺得企业体无完肤。就如同前面说到的,众多网民的背后也是无数的家庭,是整个社会,如此庞大的舆论人群对企业来说不可不重视。

3.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应对产品质量危机的管理策略

从光明乳业频现质量门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针对我国品牌食品企业提出的几点产品质量危机管理措施。

3.1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优化产品生产流程

任何食品企业要想防范危机的产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不会出现任何产品质量问题,无风自然不会起浪。加强品牌食品企业内部的监管,应该是完善企业内部监管体制,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监管,即培养工作人员尽职尽责、认真谨慎的职业素质,加强对产品生产流程的监管,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全面优化企业产品生产流程,规范企业食品生产秩序。我国品牌食品企业更加不能掉以轻心,应该秉持自律的原则强化监管力度,增加监管频次,对保障产品质量工作常抓不懈。

3.2培养企业人的危机意识,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

只有培养了企业人的危机意识,企业才能有效的遵循速度第一的原则。这一原则由著名公关顾问专家、危机管理专家游昌乔先生提出,他认为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是危机管理的最佳时间,一旦爆发严重的危机,企业的高层领导所要做的事24小时内不要睡觉——错过这24个小时,也许接下来的24个月你都睡不安稳。因此,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在发生产品质量危机时应当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断行动,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另外,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也是一项有效合理的措施。品牌食品企业完全有能力用资本建立一套内部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形成网络,制定统一规划,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监测,达到预警目的,才能将问题消灭在源头。

3.3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化解危机

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不仅需要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更需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检查和监管,政府组织的权威性、强制性和纪律性能帮助企业严把质量关,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在发生危机后能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与政府部门相互合作,无异于如虎添翼,也能帮助企业及时化解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前提是企业对待政府也应是诚信坦诚的态度,全面如实报告事件真相。在这样一种政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秉持适度原则,政府相关部门不能过分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权力,企业也不能用非法贿赂手段干涉政府行政。作为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要求主管部门的监督,在双方合力下化解危机。

3.4有效利用信息传播媒体力量

在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没有秘密”的世界,我国品牌食品企业一旦发生危机,其曝光率无疑比普通企业要高得多,社会各界都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有效运用网络媒体是品牌食品企业控制危机的关键举措。这里说的有效利用不是靠品牌企业的人脉关系利用媒体报道虚假消息掩盖事实,蒙蔽大众,而是首先可以通过新闻会的方式向社会告知真相,表明态度,向公众媒体传达正确的信息,也防止一些记者的非真实报道对企业造成伤害,对记者朋友的穷追不舍不回避,保持友好态度。其次注重网络传播的力量,注重网民评论的力量。及时更新官网消息,让群众了解事态的发展。就像百事可乐等一些品牌食品企业在面对危机时与国内外数十家权威媒体进行真诚沟通,有效合作,最大范围内澄清事实真相,引导舆论的走向。

4.结论

像光明乳业这类品牌食品企业不在少数,它们应对产品质量危机的管理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加入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中去,并且作为企业长期研究完善的一项主题工作,慎重看待。

本文认为品牌食品企业虽是一个强大的主体,但面对危机时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企业在重视自身应急管理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外危机公关,最重要的不要只是在关注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更重要的是不要忽视了对消费的社会责任,要坚持社会效益优于一时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同时加强和政府、媒体的沟通与配合,由此,全力应付和处理好质量危机。

参考文献:

[1] 蒲勇进,陶澍.浅谈食品行业危机公关[J].时代经贸,2011(11)

[2] 姚瑜.浅析我国食品企业的危机公关策略[J].企业导报,2011(18)

[3] 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4] 孙绍华,景庆虹.论食品企业危机公关的重要性——以“三鹿事件”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6)

[5] 张广增.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6] 叶潇.食品企业安全危机管理五力模型[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2)

[7] 朱建明.食品企业危机管理应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南京冠生园“陈年月饼馅”事件和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J].南方论坛,2011(8)

[8] 孙建国,马祖玲,姜维珍,徐瑞请,邢秋云.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亟需建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

[9] 李淑华.食品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

[10] 刘琪,李余生,李玉梅.从食品行业看企业的危机处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6(4)

[11] 李思,姜启军.浅析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全面质量管理[J].科技与产业,2010

[12] 蔡宝婧.社会化网络时代食品行业公关危机的处理--以美国多米诺披萨公关危机事件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13] 于欢,黄启新.社会责任: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核心[J].企业经济,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