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一、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分析

(一)内蒙古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化

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第一产业分析,2010年至2015年,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维持在9%到10%的水平,比较稳定。从第二产业分析,2010年至2015年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51%至56%的水平,说明第二产业依然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第三产业分析,2010年至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在34%至40%之间,这种小幅波动说明了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递增的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依然比较落后。

(二)内蒙古工业产值与工业产品

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2010年至2013年,内蒙古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也是逐年递增。工业构成方面,从2010年至2014年,基本维持在70%至71%,重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内蒙古工业发展存在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存在对能源资源产业依赖严重的问题。表1中只选择了内蒙古产量较高的10种主要工业产品,其中原煤的产量最高。从产量来看,原煤、发电量、钢、成品钢材、生铁、水泥是内蒙古的主要工业品,2012年原煤的产量更是达到106603万吨,2013年受国际国内需求影响,产量开始下降。与原煤的产量趋势一致,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从2010年到2012年逐年递增,2012年达到64027.06万吨。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生产总量趋势保持一致,也是逐年递增。但从2013年,能源生产总量有所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并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三)内蒙古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构成

从表3中我们发现,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多的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整体占比达到50%以上。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教育所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所占的比例为2.3%,卫生和社会工作所占的比例为3.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所占的比例为7.6%,加总起来还不足18%,所以新兴服务业如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的比例比较低,而且关注民生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二、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对需求意义重大

农牧业作为内蒙古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新常态下,内蒙古农牧业的稳定、持续增长,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连续8年实施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投入资金3.63亿元,累计创建高产示范片2256片,累计创建面积4257.3万亩,基本辐射到了全区12个盟市所有的农业旗县和重点乡镇,涵盖了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作物,辐射带动全区粮油糖均衡增产累计达到103.1亿斤。在畜牧业方面,大力提升本地畜种的保护与改良技术、良种畜的引进繁育技术,推广两年三胎、一胎多羔技术以及接早羔技术等,从而有效增加牲畜存栏数量,提高牲畜的个体品质。然而,在农牧业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农牧民的收入受需求价格的影响,收入增长幅度还不能够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小规模低效率种地养畜只能保证基本生活,对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进。

(二)第二产业内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部分工业产品产能过剩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紧抓国家进入以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为主的发展阶段机遇,依赖资源优势,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内蒙古经济从2013年开始下行,经济增长速度跌破两位数,2015年降到7.7%。进入新常态以来,内蒙古经济面临的首要任务和风险就是钢铁、煤炭、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未来几年的产能削减过程中,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产能关停兼并提速、信贷违约风险以及就业裁员等压力。从产业结构来看,两类企业产生的失业人口增加幅度可能增大:第一类是产能低下,依靠资源生产初级和中低端产品的企业,第二类是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影响较大的企业。

(三)第三产业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有待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内蒙古第三产业产值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近55%,而在新兴服务业如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和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的比例比较低,关注民生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三、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农牧业创新发展,扩展农牧民增收渠道

农牧业的创新发展,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首先,应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农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并打造优质品牌,提高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其次,因地制宜搞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标产品,推进农牧业优质化和生态化,创新产品理念,打造健康生活理念。再次,鼓励农牧民结合自身条件,在保证生产性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工资性收入,鼓励农牧区建立与农业相关企业,招收本地劳动力,共享经济利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牧民家庭的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居民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配套服务保障,促进共赢发展新局面

部分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选择在钢铁、煤炭两个领域先行突破,并建立100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转岗安置,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内蒙古政府应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引下积极做好配套服务保障,促进职工再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去产能、促发展和稳就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首先,设置各级“援企稳岗”政策领导小组,对新常态下出现的企业因产能过剩亏损减员、移交人员问题等涉及民生的新情况做好预案,合理落实“援企稳岗”工作,及时协商解决相关的资金缺口。其次,对困难企业进行实地摸底考察,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给予稳定岗位补贴等。

(三)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第2篇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会直接引起社会职业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相应地要求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力素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质的规定性,意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永恒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我国2008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充分说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分工细化而产生了许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或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客观要求。

首先,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或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它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在内的变化。②正如经注学家赫立克和金德尔伯格(HerrickB,Kindleberger,1983)所说,“经济增长特指更多的产出,经济发展不仅指更多的产出,还指和以前相比产出的种类有所不同以及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其次,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低级产业结构,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资源消耗来实现的,这也使得资源和环境成为我国经济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要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三,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传统工业化的特征是大量消耗资源,包括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以及有形资本的消耗等,造成人口失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方向相统一。

第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在相当程度上把工业中研发、设计、服务等内容包容在内,成为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将会直接引起社会职业在数量、种类、结构、要求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要求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需要按照“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原则确定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与党的“十七大”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内在相统一的。

产业经济理论指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着不同的主导产业(见表1)。而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数量和质量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能否为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重要条件。一是在劳动力供给数量过分充裕时,政府受“充分就业”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而将支持劳动集约型产业的发展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反之,在劳动力供给数量相对紧缺时,政府除了采取鼓励劳动力流入和输出资本的政策外,就是支持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型产业的发展,试图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来解决劳动力要素供给的不足。二是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同样也影响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力在产业间的移动不仅要有量的保证,而且要有质的保证,即教育和训练的水平、掌握高度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有较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就能发展技术集约程度较高的产业。20世纪末至今的两大潮流为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其一是我国大学的大规模扩展,提供了大量的收入水平要求较低的高技术劳动力,其二是跨国公司日益把研发中心设立在我国,技术外溢逐步加速。

不过,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仍不容乐观。据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从人才队伍、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四个要素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居第四,仅排在俄罗斯和印度之前,属于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见图2)。因此,要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就需要加大培养和提高满足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劳动力素质。

三、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一直动荡不堪,全球各国经济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显得更为迫切。

一、经济新常态对于中国产业结构新要求

1.从全球经济来看,自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在危机演化多年之后,不再是一个内部统一的集合体,各国各地区经济自身经济都有了发展,美国经济发展始终强劲,欧洲和日本经济却早已有暗流通缩迹象,中国、印度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国家经济依旧稳健,全球经济正进入“新常态”。然而全球经济变化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更大,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时,应加快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从国家经济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不断下滑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也紧随其后地进入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在新常态时期,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国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变成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找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目的。

二、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对中国产业结构会有高于以往的要求,对于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优化升级,因此必须清楚新常态背景下优化升级所面临的问题。

1.产能利用率低,行业过剩现象非常严重。产能利用率低加剧了产能的过剩,过度的剩余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生产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维护市场稳定。同时,供过于求的现象也使得企业所获得的利益相比以前大大减少,降低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生产规模减小,使得就业岗位大量流失,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仅聚集于传统产业,还发生在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等。据资料显示,2014年的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排行榜: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风电、石化产业,如(见表1)由中国钢铁行业近5年的产能利用率表可见,利用率有明显下滑趋势。然而总量过剩的同时,发展高端产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优化产业迫在眉睫。

2.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业比重偏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46.1%,第二产业降至43.9%,第三产业在GDP比重中首次赶超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部门,2014年第三产业则比重继续上升为48.2%,(见表2)而且还有持续上升趋势,国民经济服务化将变成主要趋势,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部门。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够,服务业整体层次比较低,而对制造业能起到良好协同作用的生产业与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结合度不高。

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破坏环境、耗费不可再生资源、生态遭到破坏等为代价的,其违背了科学发展观,是不科学的。当今中国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却没有跟上工业化步伐,相反的是依靠资本和技术发展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依靠人口红利发展的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产业技术结构反而显得更加不合理,就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偏重引发的。

4.中小企业发展难,产业集中度低。自2014年以来,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主要面临五大难题,使得大中小企业发展更趋于不平衡,即第一是成本上涨,成本上升主要表现在生产型材料价格、劳动力使用成本、能源资源价格以及企业获取资金成本上涨,加重了生产型企业的生存状况。第二是结构性问题,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一些对资源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高的企业发展更加艰辛。第三是资金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对一些新上项目实行信贷紧缩,后续资金不足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四是市场问题,2014年海外市场不稳定,加之国内市场需求变小,中小企业可获取的利润大大缩小。第五是战线问题,企业盲目投资只拓宽了生产经营的宽度而深度却不够,使得战线发展太长,不利于发展企业的主营业务。

5.自主创新水平不够,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大中型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强度平均仅为0.93%,中国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我国一直缺乏核心技术,直接导致中国依靠外来技术。第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国科研创新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于10%,低转化率是必然。

6.区域结构不合理,中西部接待外来产业转移形成无序竞争。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陆续出台了针对中西部的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了中西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并且缩小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然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资金技术,以及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妨碍了中国经济发展,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这是新常态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三、新常态下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思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产业结构理论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保持适当的比例、平均利润的形成引起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引起产业结构优升级。新常态下必须解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三次产业协调,调整产能过剩行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必须维持适当比例,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保障,关乎产业是否协调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产业发展不协调,行业产能过剩,即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同时第三产业的生产供给不足,两者比例失衡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马克思产业结构理论启示我们,在新常态时期,发展产业经济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比例化,调整产能过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重视各个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加快推进第一产业的现代步伐,增加对农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巩固第一产业;二要尽快解决第二产业过剩问题。综合运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控制新增产能,并且依法关闭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达到控制产能的目的;政府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刺激消费,调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三是提升第三产业水平,要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增加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就要做到国家政策向服务业方面倾倒,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强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促进技术进步

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年,应更积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马克思产业结构理论知道增加资本有机构成,能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企业生产设备、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增加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继而将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变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新的四大支柱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志着中国已经由传统制造业逐步转型为新型环保制造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是响应“十二五”规划号召,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一些新产品、新工艺技术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全新的产业部门。

(三)鼓励大中小企业齐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高低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产业竞争、技术水平、政策环境。首先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要想提高产业集中度就要追求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扩大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提升产业集中度;从产业竞争方面来看,提升产业竞争力应重点突出产业集聚。需要设立完善的部门合作体系,兼并或重组产业结构相同的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从技术水平来看,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政策环境来看,提高产业集中度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国家采购政策等,给予中小企业资金支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为大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提升产业集中度。

(四)增加科研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体制建设。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并且以市场为向导、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生产、科研技术和学习相结合的体系,更合理地优化配置科研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2)提高管理者的自主创新意识。管理者应不定期地组织学习、自我反省了解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加强与其他企业的相互交流与合作。(3)增加资金投入。企业要有计划地规划科研经费,应设立研发中心,加大企业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一体,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引导中西部对产业转移的承接

解决区域产业结构问题,形成东中西部齐发展的局面。首先东部必须发挥先导作用,带头领导中西部经济发展;其次政府适当引进外资,在引进外资中要追求质量不能追求外资的数量;再次中西部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追求经济健康发展,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最后由政府引导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产业的对接。

作者:辜秋琴 黎玲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4(31).

[2]朱宏仁.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中国小企业,2014(11).

[3]施红.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06).

[4]石碧华.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J].西部论坛,2014(03).

[5]鲁丽.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商场现代化,2015.

[6]管清友.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2).

[7]李春,黄亮雄.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失衡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0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市场化 开放 技术

这里所说的区域产业结构指的就是让国民经济得到效益的最大化。各个地区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改变,以这样的方式来迎合市场的需求。其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分为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所谓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的就是调整地区间发展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并朝向合理化的轨道发展。这里的产业高度化指的是在基于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产业能够慢慢走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实际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包括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制定一系列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最终推动本地区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不断上升,区域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和优化。虽然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一些实际成效,但是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不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已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如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本选题的出发点就是区域产业的全面系统发展,并且通过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力求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这必将十分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主导产业

在产业部门进行自我扩张的同时,也对其他部门有所扩散,最终达到整体发展的效果。一些主导产业通过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扩张,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对于“主导型产业”,我国尚且没有固定的定义标准,但是在研究了相关的文献后,我们发现主导型产业一般都具备有这样几个要素:(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居于中心地位的;(2)主导产业要满足相对的规模。这两个要素是主导型产业必须具备的特点。

主导型产业以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两个方式实现了带头作用。从关联效应的角度上看,在诱导和刺激下游产业,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对上游产业提出新的要求,借此来促进上游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行业和相关联的要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产业价值链,这样的优化升级才可以起到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的整体性发展。所谓的扩散效应,指的是主导行业以侧面扩散的形式,不断扩大范围,更加广泛地为其他有关联的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帮助那些发展不平衡的企业突破发展障碍。主导产业要想能够规模化发展,就要扩大市场规模和不断激发市场潜能。因为主导产业拥有的市场越大,它的带头性示范作用也就越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和刺激作用也就越强烈,这也是促进产业不断升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其规模的大小和发展程度也会改变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

二、对外开放的规模和范围

对外开放的规模和范围是以四个途径来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1)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开放区域经济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资金,从而促进区域的商品市场和贸易发展,这是中国经济能够追上别国经济并和他国进行经济交流的有效途径,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间的各种资源来发展自身的经济,进而依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发展不足。(2)对外开放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扩散,企业的竞争随之加强,各个企业的生产部门为了能够合理利用生产要素,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其实也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一种方法。(3)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劳动力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增加,使得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更具有优势。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劳动力,产业的发展水平也能够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反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需要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体现在了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是有利的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越高,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就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劳动力在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也就越突出。开放的经济能够刺激相关产业扩大竞争市场,并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实力,这样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就得以提高,私人、企业以及公共部门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就会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增加,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相应地就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开放的经济也是地区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催化剂。

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源就是积极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在开发的经济环境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法律、方针政策、管理体制等影响产业运营的障碍会时不时地发生碰撞,那些违反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也是不被世界认可的,也必然会淘汰。为了能够和国际社会有更好的贸易联系,必须是开放地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改革不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制度,积极学习国外成熟而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用合理的产业制度推进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

三、市场化水平

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资源配置上的问题。怎样才能够让区域间的产业得到优化升级呢?这就要求产业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通过重组生产资源使产业结构尽可能地满足供需关系,其中的价格体系就是建立在市场化机制中的。所以,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受到市场化水平高度的直接影响。但是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的发育程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法律制度的健全等。要想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更加有活力,政府就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另外,市场的发展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是市场健全发展的有力保障。综合以上因素就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价格体系,资源也会在更加有利的环境下流通,并最终达到区域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和优化发展。

四、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长期任务就是优化并升级产业结构。在这里,技术的发展变化能够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是以传输通道机制和市场通道机制这两种方式来改变产业经济的。供需结构的变化会受到技术力量的影响,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新消费品的问世,都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要想改变传统的消费结构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才能实现。但是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的供需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需求的变化,并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这样区域经济就会在需求的变化中不断优化升级。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也促进了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断上升,甚至还带动了新产品的问世,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供需结构。在创新产业技术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产业也改变了原来的状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中。以上所有的变化都是借助科技的发展而实现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还有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需要的劳动力人数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就渐渐改变了产业结构。 这是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5).

[2] 梁广华.基于能源边际产出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07).

[3] 刘希宋,邱瑞.我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04).

[4] 郑江绥.资源观下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理论与指标[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5] 史诺平,廖进中,杨炜娜.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0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第5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了很多年,当前产业结构究竟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概念。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生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把一般制造业生产让渡给东亚等国家和地区。当时,包括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各地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应运而生,一方面承接了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另一方面加快了当地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省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产业集群为特色、民营企业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模式”,主要经济指标由改革开放前的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4位,步入沿海发达地区的行列。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个“过多依赖”: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因此,这次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一系列举措、载体和政策。

与您参与编制的“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有四个亮点:

一是提出发展“10+2”的现代农业。在提升培育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力争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

二是14个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大江东、城西科创、梅山国际物流、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海洋产业、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三是“11+1”的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包括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四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

规划纲要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请您谈谈“十二五”时期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点在哪里?

“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很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特别是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培训、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应引入竞争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减少对服务行业的审批事项,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

在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何重要意义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