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安全论文

财务安全论文

财务安全论文

财务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1.1互联网安全风险

首先,外面互联网安全隐患。为了满足在多个地区处理事情的需求,公司财务软件大部分与外部网络连接,运用非常先进的互联网来达成对财务信息软件的不同区域的低花费、高效率地查询和利用。可是也随之产生很多安全隐忧:

①不具有权限的访问:比如财务工作者运用的电脑安全级别太低,被黑客运用,冒充身份攻破公司财务信息软件实施不当操作或者谋取秘密材料。例如,从美国国防部网站被改头换面到我国163网站的崩溃,从微软公司的开发蓝图被窃取到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信用卡信息被盗,这些都可以看出黑客对于互联网系统旳危害。

②信息安全性无法保证:财务工作者在利用外部互联网登录财务信息软件时,信息在互联网传送过程中被违法分子截留,进而造成重要信息的泄露,例如,工作人员在对企业的信用卡账号进行网上输入时,信用卡信息则可能会被不法分子从网上将其拦截,了解了该信用卡信息之后,他便可以利用此号码在网上进行各类支付以及违法交易。③恶意代码:电脑病毒是造成互联网数据存在安全隐患的关键要素,病毒利用客户段计算机传递到公司局域网,可导致财务信息软件的无法正常使用、信息丟失等诸多不良结果。

1.2企业运用的财务软件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软件是财务信息化运作的基础,不同的财务软件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有些操作的功能相同,但操作过程却有区别。一个设计合理、功能优越的财务软件可以从功能和内容让使用人员相互牵制、互相监督,这样有利于加强人员管理,起到最基础的堵塞漏洞的作用。在应用软件的研制过程中,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软件功能、细节等地方,全靠研究人员的多方面思量,如果考虑不周就有可能使得实际工作中出现与预想不同的结果,进一步导致整个结果有差错。如果有这种问题存在的话,在实际处理中,当输人原始资料,在软件程序的控制下就会出现多个结果,这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的真实、安全。在财务信息化深入企业之后,财务软件成为了财务信息化的运行平台,我国常用的财务软件就是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在这两个软件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用友软件中,在填制采购及销售订单时,系统不要求输入采购或销售人员等相关经手人员。这样的问题对多数要求按业务员进行订单汇总的企业来说,不输人采购或销售人员信息,不便于汇总管理,而且如果日后出现问题,也对落实责任非常不利。而在金蝶软件中,相比用友软件的能够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金蝶K3中只有查询权和管理权,对用户的职能设置不够完美,安全性不高。

1.3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失效的可能性

在企业中,财务的目标、技术手段、财务的职能、功能范围以及系统层次等都会由于财务信息系统的特征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在逐渐的与财务信息系统的变化相适应,但是,其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健全,内部控制存在失效的可能性。例如,企业财务人员在对数字字段进行录人的过程中由于疏忽大意输错了字段,利用键盘输人时按错了键盘,对数据进行了颠倒,使用无序的代码或者是从错误的凭单上转录数据等,这些问题实质的发生了却无人察觉,从而使得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出现失真的问题。

2预防与解决财务信息安全方法

2.1完善企业财务软件的幵发,做好系统维护工作

财务软件是财务人员实际工作中自己操作的,也是财务信息录人后处理的重要部分,软件的好坏、是否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操作,功能是否完善都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安全。因此,完善企业财务软件的开发要在日常做好软件的升级、更新、系统维护等,配备功能完善的财务电算化软件,齡门的软件研发人员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以确保财务软件处于正常、良好的运行状态。

2.2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

不断加强对财务信息系统控制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教育,提高财务信息系统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向工作人员介绍现代网络环境对财务信息网络造成的重要安全威胁,加深系统操作管理人员对加强安全管理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对系统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意识。注意培养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聘请专业财会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知识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实践水平,保证财务信息系统操作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适应广阔多变的外部网络环境。另外,相关财务从业人员在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相关活动中存在道德风险,开放的网络需要更为严格、严谨的安全法律法规,因此两络财务信息系统需要有特别针对性的安全控制制度,这需要在将来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实现。

2.3加强对财务信息系统控制管理的监督

财务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

1.企业集团从封闭式财务管理走向开放式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一方面使得在企业集团内部各种信息传送更加便捷,促进了集团内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程,企业集团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为增强。这些都促使企业集团管理的视野不仅仅是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更多的扩展到了企业外部。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将变得更加广泛。

2.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从经验性走向理性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在企业集团内的信息流通渠道是完全通畅的,信息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集团管理者可以与集团所属企业进行实时信息沟通,管理者的决策能够根据客观条件作出判断,因而作出的决策将会更准确、更及时。

二、网络财务法律保障策略

网络经济对现行的法律提出了挑战,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相比是一个小系统,但就其内涵和涉及的方方面面而言,又是一个相当巨大的社会系统,而且是经济社会的核心系统。随着网上犯罪,网上侵权等问题的日益增多,我们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抓紧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首先,要着重解决网络财务中出现的各类综合性问题,规范电子商务活动,使其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鼓励竞争,防止垄断。其次,网络财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于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与金融机密等都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使整个网络财务工作有法可依、有序运行、健康发展。

三、网络财务技术人才策略

电子商务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中心。由于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贸的有机结合,所以能掌握并运用网络财务技术与财务理论的,必然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能否培养出这样大批量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为该国家、该地区、该单位网络财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营造出一个全社会重视、普及网络财务的社会氛围,在充分利用相关高校培养网络财务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网络财务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出一大批适合我国网络财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网络财务安全策略

加强网络财务的安全防护工作,建立起安全可靠的网络财务系统是关键,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为保证财务信息能够安全迅速地传递,必须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2)采用硬件链路加密(用户没有选择)和软件端间加密(用户自行选择)两种方式,对网络财务数据加密,防止会计信息泄露、失真或被窃取;(3)采用防火墙技术,确保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安全,防止网络黑客闯入篡改盗取信息;(4)还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主要是加强软硬件的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防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5)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定期检查,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五、网络财务软件开发战略

网络财务软件是网络财务的基本环节,只有加大对会计软件的开发、评审、验收力度,使网络财务软件系统更安全、运算更准确、预报更及时、更清晰,才会被广大财务人员所接受。在软件系统开发中,应注意开发管理功能和防病毒破坏、防止黑客袭击、侵入、篡改数据的功能。在管理上,网络财务软件要能实现企业整体管理、业务协调的管理能力。

六、网络财务智能型发展战略

会计包括核算、监督、参与决策三项职能,而目前的会计工作还基本上停留在核算上、监督、参与决策的职能发挥得不够,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中的运用。因此,财务工作应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要在网络核算的基础上对核算结果与计划进行分析、比较、运用模拟试验为决策提供依据,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构成等实施全面监控,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和参与决策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也应逐步走向智能化。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用,使会计信息的出入、反应、运算、结果等自动生成,以实现操作过程的智能化。同时,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会计信息、市场、客户、竞争对象等资料进行智能分析,将人类的知识、经验、创造性思维、直觉判断等能力,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模拟人脑进行决策,从而使网络财务沿着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更新财务管理理论,提升网络财务运用观念,改进企业管理方式,强化网络财务的管理基础,使网络财务在我国得以逐步推广和普及,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财务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010年的24.2%。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高校巨额债务。巨额债务背后彰显着高校内部控制缺失并隐藏着财务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从2009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化解部分部属高校债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把学校财务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财务安全与内部控制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财务安全与内部控制是博弈互动的辩证关系,财务安全体系的牢固完善,能促进内部控制供需趋向高效均衡;反之,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及其有效性,能约束经营者自律,规范财务行为,优化资本结构和资源配置,利益博弈趋于协调,使经营者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更有成效,从而确保财务安全稳健和经营可持续发展。一旦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容易引发投资风险、经营风险、金融风险、财务风险,而这些风险背后就是财务危机和财务安全隐患。

二、高校内部控制缺失下财务安全隐患成因

高校巨额债务和财务危机,并非一朝一日堆积起来的。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贷款办学”政策支持与豪华校园林立的矛盾、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与办学经费铺张浪费的矛盾、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与高校外延扩张的矛盾,以及高校盲目定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社会对高校监控的缺位等,导致高校在发展中内部控制失控、会计行为失范和财务危机四伏。基于高校内部控制视角,高校财务风险和安全隐患的原因包括:

(一)内部控制目标模糊 “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各层次实施旨在为实现其主要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目的是经营者为保护其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其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控制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舞弊行为,消除财务安全隐患。高校因产权不清、责任不明、软预算约束、投融资自主决策、“子债父还”贷款发展外延扩张的财务理念,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债务补偿(化债)政策,进一步催化了高校外延扩张“不吃亏”的财务理念和外部监控不力,高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处于无自律、无监控状态,内部控制目标处于边缘化。

(二)内部控制文化缺陷 内部控制是一项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管理机制,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单位领导与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因此,内部控制文化对行为规范和权力制衡以及对舞弊的否定和对损失的遏制起到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办学是政府的职责,办学经费是政府必须解决的事情,发展贷款也应由政府买单。受这些思想以及高校行政化下的影响,勤俭办学的传统观念日趋淡薄。基于政府投入不足和盲目扩张的“公办高校负债运作”则成为理所当然。这种盲目扩张式的非理性发展和巨额投融资的反哲学“发展观”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严重威胁到高校财务安全,而且正是富有“传承文化”职能的高校内部控制文化缺陷的象征。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面对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许多高校进行了扩建或迁址重建,外延扩张和举债兴教蔚然成风,贷款、圈地、基建已成为很多高校的头等大事。这种不计成本、不顾自身经济基础和还贷能力的超前发展与过度投融资决策,引发的不仅仅是经济学悖论下的投融资决策失误,而且更是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的相互脱节。在这种缺乏严密的内控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的情况下,高校债务风险和财务危机及财务安全隐患在所难免。

(四)内部控制活动乏力 高校在发展规划、投资规模、项目建设、对外担保、融资额度、融资结构、预算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风险评估、对外投资如联营企业和投资三产以及举办中外合资等校办企业投资等,这些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控制点上偏离了规范的内部控制目标,行为失范和盲目发展背后就是内部控制失效下的资本扩张、透支未来和过度负债,其后果就是财务风险和财务安全隐患。

(五)内部控制报告欠缺 内部控制报告是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披露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等各项财务指标以及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管状况等相关信息,分析控制绩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决策信息与依据。内部控制报告欠缺容易使管理层和投资者对某些风险失去警觉,使政府监管部门因缺少某些重要的财经信息而疏于管理和防控。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监管上的松懈以及社会公众需求偏向,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尤其是内部控制报告相比企业差距较大。据了解,全国超过83%的高校没有实施内部控制报告。而目前仍没有确切的全国高校债务总额,也是高校内部控制报告欠缺的有力佐证。

(六)内部控制评价缺位 长期以来,受单位性质和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高校内部控制不受重视,意识淡薄、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内部控制评价更缺少理念和实践,尤其是缺乏对高校定位、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重大决策的分析和评价手段与方法,对于内部控制总体设计、政策制度、业务流程和运行及其绩效等缺乏有效的整体评价。内审的缺位和外审的偏离,更加剧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缺位的程度,由此波及高校内部控制信度和效度的下降,导致高校巨额债务下风险预警机制的缺失,风险管理和财务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三、高校可持续发展财务安全体系构建

国家的扩招政策和高校的投融资决策,以及银行对高校“子债父还”的认同,导致贷款随意性,造成了一些高校“内控缺失盲目发展盲目贷款巨额债务财务危机财务安全隐患”的恶性循环。从目前全国高校财务状况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高校的投融资渠道不能发生重大变化,银行贷款仍将是我国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即如果无法解决高校发展中的合理办学经费和盲目发展观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高校财务风险、财务危机和财务安全问题将更为严峻。由此可见,面对当前高校严峻的债务风险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内部控制与财务安全的博弈互动辩证关系,加强内部控制,构建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安全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明确高校内部控制目标 完善治理结构,运用“利益相关者产权论”原理,增强高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义务承担意识、风险意识和财务安全意识,修正追求外延扩张的财务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融资和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理性发展,稳健理财,保证高校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真实完整,降低办学成本,提高高校社会效益和责任感,确保财务安全,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高校内部控制终极目标就是对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二)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文化内涵 内部控制文化作为内部控制要素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方式,它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内部控制活动实施。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内部控制设计要关注高校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等这些内部控制文化内涵建设要素,倡导并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重视企业文化整合,把科学发展观、资源观和绩效管理以及社会责任融入高校内部控制文化内涵建设中,除了积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化”高校职能外,还必须认真履行依法依规收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阳光”招生、按期还本付息、保护生态环境、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法定的社会责任,以及勤俭办学、促进就业、参与慈善事业等非法定的社会责任,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中理智选择,规范经营尤其是投融资和信用行为,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设计应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关注内部控制利益需求,通过自上而下纵向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相互制约的横向网络管理来实现其堵塞漏洞、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的目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设计的。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制定以坚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原则,实现决策程序化和民主化,业务运作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从组织结构、流程结构、绩效结构和风险结构四维度,建立健全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尤其是在研究制订高校融资机制时,应更多关注资本结构、总量、存量、增量、质量与高校的市场、资源、布局、规划、资金及管理等因素对项目建设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融资绩效评价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此外,从完善法规、组织规范、业务标准、行为准则等方面,建议财政部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研究制定包括高校在内的《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指导和规范高校内部控制工作,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安全度。

(四)提高高校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力 现代内部控制本质就是对人财物的全面控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不应把目光集中在建设“大学城”和豪华校园以及圈地基建与融资举债上,而是更关注理性发展、科学理财和财务安全体系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关注涉及财务安全体系相关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问题。基于内部控制角度,高校适度融资,稳健理财,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机制,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在高校发展规划和融资决策时,应更多关注资本结构与高校发展需求、资金与管理等因素,严控新增贷款规模,限制高校巨额负债经营,注重财务安全的内涵和方式方法,把高校融资的需求、渠道、方式、额度、结构、期限、风险与稳健理财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优化筹资结构,降低举债风险,分散并化解财务风险,努力提高财务安全保障度,提高高校财务安全度对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效性和保障性。

(五)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报告 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内审报告和外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各项财务指标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非财务指标,尤其是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风险预警指标与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以及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管状况等相关信息,分析内部控制设计、财务状况和企业文化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报告和反馈,及早诊断财务危机信号, 及时揭示各种隐性风险,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及时消除财务安全隐患。同时,内部控制报告和反馈,也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防范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信息与依据。

(六)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尤其是基本建设及项目建设的内部控制评价,要以5E(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为评价内容,从高校实施项目、功能、资金管理、项目效益(包括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控制活动能力(包括权力结构、公司治理、组织构架、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分配制度、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信息处理、文化建设等)的内控绩效指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从项目投入实施过程产出效果的内控绩效评价路径,对项目的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福利(高等教育公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尤其偏重从财务管理角度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角度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比较,评价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预算管理规范性、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以及项目对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度及财务安全维度。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财务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一条坚固科学的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安全创新体系链。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省级):《基于共生理论下高校财务安全体系研究》(编号:2011C0124)和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ERM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财务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6S 基础财务管理工作 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

6S管理起源于日本工业企业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其含义是指在工业现场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规范现场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日本的5S现场管理理念助推了日本产品品质的提升,造就了日本制造业的辉煌。5S管理理论和实践在日本丰田公司大力倡导下,迅速传遍欧美等发达国家,并被各国管理界和实务界所认同。像日本的丰田公司、本田公司,韩国的LG、三星,美国的GE公司等都采用5S管理方法。5S管理在传入中国后,在海尔等公司的革新下加入“安全(Safety)”要素,最终形成了6S管理理论。6S管理方法在海尔、联想、华为、东航、成飞集团等国内一流企业的现场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6S管理理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效地规范了现场管理,使得现场干净、整洁、有序,更为关键的它是对企业文化和人的素质的管理。6S突出强调了对环境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从对现场环境和物料的管理上升到产品品质的管理,从对物的规范化上升为对人的规范化,从对员工现场行为的要求上升为对企业执行力的要求。

现场管理是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形象的关键,6S管理是关于现场管理的法宝。目前它已经突破制造业的范围,在服务业、教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医疗行业等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从广义上讲,6S管理方法可以在一切以完成(生产)任务为核心的活动场所实践和应用。本文将6S管理方法应用于公司的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并以6S管理方法指导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实践。

二、整理(Seiri)

(一)“整理”在6S中的基本含义。整理,是指区分工作环境中需要与不需要的物品,对不需要的物品加以处理。在生产现场中,区分需要和不需要的工具及文件等物品并进行适当整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浪费、提升工作士气是很有必要的,它是生产现场管理的第一步。

(二)“整理”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整理”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是要区分办理财务业务所必须的办公物品、文档资料与非必要的办公物品、文档资料,以及区分需要特别管理的物品。对于非必要的办公物品及文档资料则要清理出财务办公场所或者是放置于不妨碍正常办公的位置。

三、整顿(Seiton)

(一)“整顿”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整顿,是指将整理后留下来的必要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明确数量,并进行有效的标识。

四、清扫(Seiso)

(一)“清扫”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清扫,是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清除工作场所的脏污,使工作场所干净整洁,创造一个一尘不染的工作环境,并将设备保养得干净完好,对出现异常的设备进行修理。

(二)“清扫”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清扫”在6S管理中的隐性含义是创造一个干净、整洁、顺畅的工作环境,并对干净、整洁、顺畅的工作所赖以运行的载体进行维护保养。所以,“清扫”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经不是单纯的打扫卫生、维护好财务办公设备那么简单,它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清扫”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质性含义是指理顺财务工作流程、规范财务运作模式。结合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财务系统内部的财务作业流程。一方面要明确不同财务岗位职责,定岗定编,另一方面要建立财务系统内部的工作流程图,使每个工作岗位不但明确自己的职责边界,而且清楚自己在财务系统整体环节中的所在。二是规范公司整体的报销/请款及相应的审核流程。财务部门切忌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把角度放在整个公司考虑问题,因为公司的所有事项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和财务联系起来。所以,财务部门要重视并积极参与公司整体的报销/请款审批流程的制定,时刻关注审批流程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单独或会同公司其他部门采取措施解决。三是规范银行存款管理流程。银行存款的收付在公司经济业务中占据绝对位置。因此,必须把规范银行存款账户的开立、维护,以及银行存款业务的发生作为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四是规范现金管理流程,明确现金的开支范围,加大个人往来借款的清理。

五、清洁(Seiketsu)

(一)“清洁”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清洁,是指在清理、整顿、清扫之后,认真维护和持续改进现场最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和深入,并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维持和持续改善前三项活动的结果。

(二)“清洁”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清洁”的本质就是将“整理”、“整顿”、“清扫”的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结合笔者在财务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清洁”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针对银行业务风险对公司经济风险的重要性,建立银行对账制度,明确银行对账时间、程序和规则。二是建立现金对账制度,明确现金对账的时间、程序和规则。三是建立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档案的负责人、财务档案的归档标准、实物财务档案的管理要求和电子财务档案的管理要求等。四是建立财务办公例会制度。财务部门定期(如每周)举行办公例会,并以部门制度的形式将财务办公例会制度固定下来。财务办公例会的主要内容是检讨过去一周(或者是其他办公例会频率时间,如每月等)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布置下周的工作安排,另外财务办公例会还是讨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需部门间协调的问题的场所。五是建立财务系统学习讨论制度。财务部门选择订阅会计、税务、经济类期刊,并安排专人负责相应期刊的学习,组织财务系统人员定期(如每周一次)对自己所负责期刊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与探讨,并将学习讨论会的学习内容装订成册以供随时查阅。 六、素养(Shitsuke)

(一)“素养”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素养,是指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格遵守规则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塑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营造团队精神。

(二)“素养”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一般来讲,财务部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财务部门风气的好坏和财务部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公司的风气和水平。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加强财务部门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品质修养。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会计、财务、税务知识素养,即基本业务素养。这是做好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综合经济管理能力素养。这是推动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向更高台阶迈进和推动个人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财务期刊的学习及其讨论交流制度可以有助于我们提高整个部门及个人的综合经济管理能力。三是诚实本分的品质。诚实本分的人品不但是财务人员个人素养的核心要素,而且是财务系统整体品质的核心要求,甚至会决定整个公司的风气。因此,必须对财务人员从严要求,坚决杜绝和制止歪风邪气在财务系统的蔓延滋长。四是大局观念。财务部门在公司管理体系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必须秉持大局为重的思想,处处维护公司整体大局,不说出格的话,不做出格的事,不做公司的“离心剂”,而是做公司的“粘合剂”。

七、安全(Safety)

(一)“安全”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安全,是指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消除隐患,排除险情,防患于未然。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减少经济损失,是现场管理的前提和目的。

财务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权安排;基本理论问题

一、引言

集团公司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大型骨干公司为核心,以资本、技术、产品等为纽带,由各成员公司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组合而成的大型经济联合体。从历史来看,集团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结果。目前,集团公司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公司组织形式,如德国有“康采恩”,美国有“利益集团”或“金融集团”、西欧有“公司集团”等。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集团公司也得到飞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企业财权安排是指如何把企业财权在各产权主体之间加以分配。它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合理地安排企业财权对于抑制企业内部人(控股股东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提高企业决策效率,促使企业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兆国等,2007)。本质上讲,集团公司是由众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通过资本的相互参与、渗透而形成的多层次、多法人的企业联合体;集团公司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财务关系一般是以产权关系为基础,其财务目标是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价值最大化。因此,集团公司的财权安排应该有别于一般企业。目前,对于集团公司的财权安排讨论还不多,对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更是薄弱。本文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理论基础、基本目标、基本前提、关键、实现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并结合我国集团公司的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一)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 这一理论的产生有着悠久的思想起源及其深刻的理论渊源。(1)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起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在其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而不仅只是股东服务的思想。而对利益相关者给出明确定义的则是斯坦福研究院研究小组,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研究小组受到启发,利用另外一个与股东(Stockholder)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1984年,Freeman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里,第一次把利益相关者分析引进管理学中。在该书中,Freeman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个人或团体。”此后,利益相关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企业理论之一。(2)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渊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主流企业理论认为,股东向公司投入物质资本,理应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即拥有企业。企业的目标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是“股东至上”的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与顾客、供应商、雇员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变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界的人士对股东利益至上理论产生了质疑和反思,并给予利益相关者理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依存观点、战略管理观点和动态发展观点(王辉,2005)。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依存观点主要强调把利益关者理解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利益相关者是谁、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础和合理性问题。利益相关者的战略管理观点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和实施中的作用,侧重于从利益相关主体对企业影响的角度定义利益相关者,强调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动态演化观点始于弗里曼,他认为在现实中,利益相关者是不断变化的,他们与企业的利害关系也随企业考虑战略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而对利益相关者“动态演化”观点做出重要贡献的则是米切尔等人,他们从影响力、合法性和紧迫性三个维度区分了利益相关者关系,并提出了七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在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之后,“动态演化”就演进到利益相关者如何因为某些属性的获得或丧失而改变利益相关者特征的新阶段。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企业依存到动态演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定性描述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依存关系,到运用动态演进的观点看待利益相关者,借助定量的、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企业伦理学、企业治理和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学科成果论证企业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实现机制和实际绩效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企业的基本目标应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是为股东服务;企业的利益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企业的各项制度安排尤其是财权安排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利益相关者的产权权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要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让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机会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这种思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不仅有助于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保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而且还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集团公司是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通过契约而结合在一起的,其经济本质与企业是一致的,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理应成为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理论基础。

(二)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基本目标:财务效率与财务公平 如前所述,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则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目标则包括财务效率目标和财务公平目标。(1)财务效率与财务公平的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依据相关经济学理论,效率是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讲,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公平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需要遵循效率与公平的目标。(2)集团公司效率目标与企业效率目标间的比较协调关系。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效率目标来自于企业的效率目标,因为财务活动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而财权安排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一部分。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属是获利,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因此对于集团公司来讲,效率是其生命线。而将财务效率目标作为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目标也就不例外了。财权安排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涉及经济权利的流转和经济责任的界定和履行,对财务数据、程序和方法的操纵牵涉到经济利益在各个财务主体间的变动或财富转移。在集团公司财权安排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往往都是站在自身利益需求的角度,凭借其对信息的不对称占有、权力的不均衡配置

以及契约的不完全,对集团公司提出要求,以便集团公司履行的契约有利于自己。即由于利益要求的不一致性带来的财务冲突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可见,集团公司财权安排不能只考虑某一类利益相关者,而必须兼顾或者协调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这也就决定了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财务公平,即协调和均衡各种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

(三)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基本前提: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对称性安排 张维迎(1999)将企业所有权定义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认为最有效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一定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安排。这种对称安排便是企业治理结构效率的真正含义。与此相适应,我们也对称性地将企业财权分为两大类:一是财务收益权,即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折旧费用、材料成本和劳务成本之后的要求权;二是财务控制权,即对企业财务施加影响和监控的权利,既包括合同控制权,也包括非合同控制权。财务收益权只是规定了各产权主体分享企业财务收益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而财务控制权则是保证各产权主体分享企业财务收益的实现手段和充分条件。这两种权利对企业的任何一个产权主体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的企业财权安排一定是把这两种权利对每一个产权主体都加以对称性安排(张兆国,2004)。从法律上看,集团公司突破了一般公司的法律实体和经济实体相统一的格局。公司集团虽然是由多个法人主体构成的大型联合经济组织,但它本身不是独立的法人,不具有法人地位。这是因为公司集团的财产是各成员公司的独立财产,而集团不具有独立于各成员公司之外的财产,因而也就不具备作为法人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条件。在此条件下,只有通过集团公司的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才能保证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的经济利益。主要理由:一是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可以确保集团公司的产权明晰。在集团公司内部,母公司作为出资者对子公司有重大决策权,并以出资额为限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直接参与子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而子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本保全增值的责任。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则可以理顺母子公司之间财务关系、规范财务职能,明晰了两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二是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有利于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的责权利相统一。从总体上来说,集团公司的财权安排是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的财务责任、财务权利和经济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和处理的基础。通过对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就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建立正常的财务秩序,调动各成员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经济效益。

(四)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关键:集权与分权相统一 集团公司是由众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通过资本的相互参与、渗透而形成的多层次、多法人的企业联合体。在集团公司财权安排中,尽管除了需要做好一般企业所共有的财权安排外,还会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则是如何对母公司与各子公司及分部之间的财权做出安排。(1)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统一管理。目前,关于母公司与各子公司及分部之间的财权安排主要有集权型、分权型以及混合型。集权型是指集团公司的各种财务决策权均集中于母公司(集团公司总部),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子公司只是执行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其筹资、投资、费用开支、利润分配、资产处置等财务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集权型财权安排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母公司的资金和财务调节功能;有利于保证和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目标;可以减少监管成本。其缺点是子公司无财务决策的自,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受到挫伤。同时,由于最高决策层远离经营现场,信息掌握不全,容易造成决策低效率甚至失误。分权型是指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为主,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权限,对资本筹集、资金运用、收益分配、资产重组等有充分的决策权,母公司只给予适当的指导。分权型财权安排的优点是对子公司完全信任,其财权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尊重。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可以减少财权运用中的盲目性和官僚化,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分权型的缺点也比较明显,虽然子公司理财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但是财务决策权的过度分散,将不利于资源在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调动,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各成员企业往往容易出现追求自身局部利益最大化而忽视集团整体利益的倾向,即所谓的“逆向选择”,增加了母公司与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影响集团公司方针、政策的贯彻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施,甚至使集团陷入失控的境地。混合型是在对集权型和分权型进行反叛与借鉴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财权配置方式,也可以说是两者的综合。在这种方式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权进行分层次的管理。(2)集团公司财权安排选择。每一种财权安排都有其优缺点,集团公司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其中的关键就是需要集权和分权安排相统一,做到责、权、利相对应。在实际过程中,集团公司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集团公司规模的大小。当集团公司规模较小、业务比较单一、子公司数量不多,从而集团内部关系较为简单时,集团公司总部有条件和可能对子公司的财务事项实施集中控制,可以采取集权程度较高的财权安排。而当集团公司规模较大、经营业务较多和子公司数量较多时,分权程度可适当提高。二是母子公司地理位置分布。子公司和分部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集中的集团公司,母公司比较容易了解和掌握子公司和分部的具体情况,从而有条件对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进行较多的直接管理;相反,如果集团公司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分散,该总部对下属各单位鞭长莫及,对日常财务决策只有授权子公司或分部进行财务管理。分权程度提高有利于财务决策的效率。三是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子公司和分部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集权和分权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子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他们有能力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够协助总公司财务政策的制定,采取分权程度较高的财权安排较为可行。反之,若子公司的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独立决策能力较差,则集权程度可适当提高。

(五)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实现机制:财务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 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是指各治理主体为了维护其产权权益,基于一组契约关系,对企业财务行为施加有效控制和积极影响的一套制度安排。它是企业财权安排的实现机制。基于上述对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实现机制是在集团公司财务方面建立的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财务治理模式。(1)共同治理模式。所谓共同治理是指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且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讲,相应的权利都是对立的。通过企业内的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是共同治理的核心(杨瑞龙、周业安,2000)。集团公司财权安排的共同治理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集团公司财权安排能够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具体说,集团公司财权共同治理

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共同的财务决策权。合理的财务决策机制能够保证各产权主体都有平等机会参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在实践中,财务决策权可以分为财务战略决策权和财务战术决策权。财务战略决策权一般集中在母公司,财务战术决策权一般是由子公司掌握。二是共同的财务执行权。在集团公司中,保证财务执行权合理配置的关键是建立起授权与控制、分权与制衡的机制,使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执行权即有充分的保障,又有必要的制衡。其中授权与控制是指从母公司到子公司,由公司高层管理者,逐级下放公司的管理权,并对下级管理行为实施控制;分权与制衡主要是指集团公司中,同一等级将决策的执行权与监督权相分离,让具有管理才能和决策能力的人专门实施决策和管理,让那些经济利益与上一级治理机构的利益相一致的人对决策和管理进行监督,以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目的。三是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权。不同性质的股东、管理层、债权人对于财务收益分享权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财务收益的分配往往是公司财务控制的矛盾所在。对于集团公司来说,解决办法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按照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共同分享集团公司的收益。因为只有赋予母公司足够的财务收益分享权,才解决母公司的权威问题从而谋求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只有赋予子公司足够的财务收益分享权,才可能激发子公司发展的积极性。(2)相机治理模式。相机治理是指企业不同的利益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而通过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目的就在于确保在非常经营状态下,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有适当的制度来帮助其完成再谈判的意愿。将相机治理运用到财权安排中就是财务的相机治理机制,即在企业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下,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掌握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以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由于相机治理机制主要是对企业内部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集团公司的财务相机治理权主要有:财务谈判权、财务监督权以及财务控制转移权。其中,财务谈判权是前提,财务监督权是关键,而财务控制权是手段。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财务监督权。在集团公司中,财务监督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和完善财务决策机制。集团公司对重大的筹资、投资、企业并购以及清算等重大财务问题应保留决策权。二是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内部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的,用来规范集团公司内部各级财务主体财务行为的准则体系。三是实施有效的审计监控。

三、我国集团公司财权管理现状及其政策性建议

(一)我国集团公司财权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了2000多家大型集团公司。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的集团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组建速度,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集团公司治理不完善。一方面在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中,集团公司往往把控股子公司当着提款机,任意掠夺子公司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子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集团公司又违规为子公司作巨额的担保,骗取银行的信用。同时,我国集团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大多是国有独资公司,所有权人的实际缺位、监管不力,导致内部人财务控制严重,损害出资人和企业利益。二是财务预算不健全。目前尚有一部分集团公司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集团公司虽然有了预算制度,但预算并没有成为集团公司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随意更改,预算成为虚设。三是资金管理水平低下,资金使用效率低。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四是强调外部控制,忽视内部激励。在我国集团公司中,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单一,集团公司多数是国有独资公司,控股子公司多数是被100%控股或绝对控股,由于历史或法规的限制,未形成有效的股权激励和约束机制。比较多的是强调从外部加大控制力度来控制子公司,而较少考虑从激励子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减少成本。从制度变迁的轨迹和路径依赖来看,我国集团公司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