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企业或雇主以团购的方式选定商业公司,为员工提供保险。美国的商业保险公司多如牛毛,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叫PPO自选式保险计划,参加者可以自选诊所医生,但保险费较贵,每月需支付800美元(1美元约合6.3元人民币)以上,同时在看病时还需自己负担部分挂号费、医疗费,参与这种医疗保险的基本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另一种是HMO管理式保险计划,保险费相对便宜,每月需支付两三百美元,看病除付少量挂号费外基本不用再承担别的费用,但所看医生必须由保险公司指定,如要看专科医生必须事先得到保险公司的同意,这部分人的个人平均年收入在2.1万美元,属美国较低收入者。

美国也有由联邦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分别是针对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的Medicare医疗照顾保险和为低收入家庭设置的Mediaid医疗救助保险。

新世纪以来,美国“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商业保险公司参保费平均翻了一番,甚至连通用汽车公司破产重组,原因就是无法再承担员工昂贵的医疗保险金。

效果如何?

美国有大约 4500 万人(其中包括大约800 万儿童)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部分人口大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5%~20%,他们并非老人和穷人,而是中低收入的工人阶层家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排行榜,美国在人均医疗支出上高居榜首,而在健康水平上却名列第72,钱花得多,效果却不佳。

模式:社会主义式全民免费医疗看病钱从哪来?

古巴实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任何国民看病时都不需缴纳挂号费、医药费、手术费等各种费用。三级医疗体制覆盖了整个古巴,一般市以下的小医院和综合诊所为初级医疗网,各省会和重要城市的中心医院为二级医疗网,首都哈瓦那的全国性医院属三级医疗网。

根据这种模式,一个家庭医生接受政府指派,到一个指定的社区负责照料120个家庭。有发烧头痛,病人首先找这名指定的家庭医生,只有在需要的情况下,病人才会被自己的家庭医生推荐到第二级或第三级医院接受专门治疗。

由于大部分病人在前两级医疗机构已经分流和治愈,因此古巴的大医院从来不会出现中国医院人头涌动的景象,病房中甚至很多床位是空的。如需住院治疗,不仅手术免费,病床和饮食也是免费的。

效果如何?

免费并没有影响到古巴的医疗水平。古巴人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全面超过美国,而且古巴的人均医疗支出不到美国的1/20。

古巴还开展了“医疗”外交,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居民到古巴治病,哈瓦那矫形外科医院曾接诊过13位外国总统,卡斯特罗和马拉多纳都曾到古巴治疗,许多美国人也借旅游的机会到古巴看病,甚至有不少美国留学生在哈瓦那医学院学习。目前,有3.7万名古巴医护人员分布在世界各国。

古巴当然不会为外国人提供免费医疗,不过其收费标准比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价格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模式:国家强制医疗保险看病钱从哪来?

所有有工作的德国人都必须参与医疗保险,而子女和家庭主妇可以随工作一方投保,靠社会救助生活的人,由社会福利局交保险金。德国的医疗保险分为法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中低收入者必须缴纳法定医疗保险,目前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平均费率为税前收入的13.4%,由雇主、雇员双方各承担一半;高收入者可以自己选择商业保险公司投保。

和英国不同的是,德国所有医疗保险机构不隶属于政府的某一部门,而是实行自我管理的社会自治机构,政府卫生部门不参与医疗保险的操作,只负责医疗保险法律的起草以及一些重要问题的宏观调控工作。

所有被保险人都持有一张保险公司发放的医疗保险卡。病人拿着这张卡片就可以看医生了。德国的医生都与保险公司签订了合同,直接与保险公司结账,病人不需要为医药费操心。德国是家庭医生制,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有了病就去看这个医生。如果病重或者需要检查,家庭医生就开转诊单,让病人去看专科医生或者去医院。

效果如何?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为99.8%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但由于医生和医院无权自主定价,各地区医疗价格统一,导致病人宁可排着大队也要找知名的医生看病,就医等候时间非常长。统一价格还导致医生不愿将医疗开支用在提高医疗水平、雇佣新员工、购买新设备等必要的项目上。

模式:国家资助全民免费医疗看病钱从哪来?

英国的国民保健服务体系(NHS)成立于1948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资助医疗体系,为英国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二战后,工党政府颁布了《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全民医疗保障的国家。英国公民,包括在英国持有6个月以上签证的外国人,都可享受国家的免费医疗服务。NHS的资金只有11%来自国民保险税,81%来自国家财政预算,其他来自于医药处方费和慈善捐赠等。

NHS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基础医疗和医院医疗两级。基础医疗是主体,类似社区医生,负责居民的非急诊类医疗,75%资金用于此。社区医生开的药物是免费的,不论药品本身实际价值多少,去药房取药时,只需统一支付每张处方6.4英镑的处方费。社区医师平均年薪大约在7万~10万英镑(1英镑约合10元人民币),最高可达25万英镑。

英国人评选20世纪影响自己生活的大事时,NHS的建立以近半数的投票力压二战胜利排名第一,可见其对英国人影响之深。

效果如何?

免费医疗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效率低下等“大锅饭”的副作用。英国总人口6100万,但NHS体系就有140万名员工,劳动人口中平均每25人就有一位是NHS的雇员,所有医院都归政府所有。NHS经费每年递增10%,2010年度占GDP的10%。英国还是欧洲等候就诊时间最长的国家,平均每个病人要等候4个月。

近几年,英国对NHS进行了三次重要的改革,试图提升效率,降低政府支出,但不论政府赤字严重到什么程度,从来没人敢说要废除NHS。

模式:强制医疗储蓄看病钱从哪来?

新加坡也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模式,不过它的医疗模式有别于英国、法国或古巴,采取的是医疗储蓄的模式,目前全世界只有新加坡一个国家采用这种医保方式。

每个有工作的新加坡人都需要按法律要求,将每月工资收入的6%~8%存入医保储蓄账户,直至退休为止。这笔公积金有利息、免交个人所得税,可以用来支付本人以及亲属的医疗费用。

在强制储蓄之外,新加坡政府从1993年开始还推出了两项辅助计划:健保双全计划,也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是一种低保费的医疗保险,每年的保费介于12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至249新元不等,可用保健储蓄支付,最高受保年龄是75岁;此外,还有为那些希望得到更多保障的人设立的增值健保双全计划,保费介于36~1200新元之间,可用保健储蓄支付。目前,约有一半新加坡公民加入这两种辅助计划。

新加坡政府每年拨款一两亿新元,主要资助保健储蓄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医疗收费也由国家定价,分几个等级,达到一定等级后才能动用保健储蓄支付。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围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南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调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39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65-01

精神障碍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些患者客观上存在对自身和他人的危险性,因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且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导致社会功能残疾比例较高,使他们给社会和家庭及本人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和负担。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精神疾患的身体,心理,重返社会。为此我们开展社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防治,康复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塘栖街道所有常住户籍居民。

1.2调查方法。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生和塘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防生组成,采用CCMD-3诊断标准,对在册的重性神疾病患者进行调查。

1.3资料处理。所得资料由精防医生填入全国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患病率:按全国残联规定的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6.0‰,略高于全国流调的平均患病率。

2.2性别、年龄患病率:男、女性别在患病率上无显著差异,按年龄分组,≥60岁的老年人患病率均在10%以上,而

2.3各类精神疾病的构成比(表2)。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最高,占各类精神疾病总数69%,又是精神疾病中最为严重,其患病率和复发率最高,这部分患者又大部分时间在社区,所以社区防治至关重要。

大多数精神疾病,都需要长期服药,从调查发现,患者的服药率仅29%,其原因估计与患者的家庭经济相关,家庭月收入

3社区防治康复措施

社会化的工作体系,建立三级网络管理,按照全国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任务要求,内容和方法组织实施,有效管理精神疾病患者,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

3.1建立健全的三级网络管理。我区已经建立了社区精防工作的三级网络机构,并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按照病情的严重及危险性评估,分四级管理。

一级管理:医疗计划为主,每半月随访一次。

二级管理:从医疗计划开始,逐步增加生活职业能力康复,每月随访一次。

三级管理:执行医疗计划,制定针对性的生活职业能力康复计划,每两个月随访一次。

四级管理,半年随访一次。

3.2积极谋求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神疾患的重视与防治工作的支持,做好社区患者的定期随访工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而又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服务。

3.3动员家庭成员支持与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活动。定期对家属们进行精神疾病本质、如何正确对待病人、减少疾病复发等基础理论教育,建立各种康复场所,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咨询,使患者早日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功能。三年来,实践证明,实施精神疾病的社区随访和康复,能使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服务,也是精神疾病防治的方向。

参考文献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老年社会保障 需求评估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5-0182-04

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正不断增大,养老需求日益旺盛,其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计划生育老年人口是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的一类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生活保障状况也引起了关注。根据老年人口的共性问题,同时思考如何满足计划生育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制定一系列老年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予以推进。本文基于西安市城乡老年人家庭的实证调查,经过对比和因素分析,深入分析了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及其需求评估,为建构老年人兼顾计划生育老年人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一、老年人生活状况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西安市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调查对象为老年人,调查人数为874人。其中城市占64.0%,农村占21.3%,城中村占14.8%;男性占43.1%,女性占56.9%;低龄老人(60岁以下)占20.9%,中低龄老人(60-69岁)占33.3%,中高龄老人(70-79岁)占37.6%,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8.2%。依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按照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即主要包括生活保障(经济供养和养老储备)、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供养状况

实际上,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可以从他们的经济供养和养老储备情况来反映。调查数据显示,靠“退休金收入”的老年人比例最多,占41.8%;靠“子女接济”的老年人占39.3%;靠“工作或劳动收入”的老年人占18.2%;靠“配偶收入”的老年人占11.0%;靠“储蓄、房租、理财性收入”的占4.3%。可见,老年的经济供养情况并不乐观,自己有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占六成,依靠“配偶收入”又依靠“子女接济”的仅有四成,靠“储蓄、房租及理财性收入”的较少。城乡差异明显,这是由于收入来源不同造成的,即城市老年人主要靠退休金收入和子女接济,而农村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接济和劳动收入。

计划生育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众不同。由于计划生育家庭人口少,经济来源就少,靠“工作或劳动收入”和“子女接济”的显然低于非计划生育家庭。数据显示,计划生育家庭依靠“工作或劳动收入”的比非计划生育家庭低0.1个百分点;依靠“子女接济”比非计划生育家庭低12.1个百分点。

2.养老储备状况

老年人目前拥有的养老储备,根据调查数据,拥有“自己住房”的老年人占80.2%,位居榜首;其次是“医疗保险”和“国家养老保险”,分别占45.8%和23.4%;拥有“商业化养老保险”和“专用养老储蓄”的较少,分别占3.1%和1.9%。可见目前老年人的养老储备主要集中在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使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被推到了新的层次。数据反映,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享受“国家养老保险”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计划生育家庭5.9个百分点,充分显示了计划生育政策优越性。而在“住房”、“专用养老储蓄”等方面的养老储备状况不如非计划生育户,表现出计划生育户养老储备的某些不足。

3.生活照料状况

关于日常生活照料状况,从整体上看,42.8%的老年人是“自己照顾自己”,44.1%的老年人是“配偶照顾”,46.2%的老年人是“家人、子女照顾”;由“亲戚”、“邻居”和“保姆照顾”的老年人一共占3.5%;有2.1%的老年人得到了“社区人员照顾”。而计划生育老年人依靠“自己照顾自己”的比例高于非计划生育户12.1个百分点,依靠“子女照顾”的比例低于非计划生育户5.5个百分点,差异明显。

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核心化,“4-2-1”家庭结构持续增多,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年父母,矛盾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生活无人照料的困局出现。调查中老人普遍反映:“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老了指望不上”。尤其是“空巢”老年人体弱多病,生活照料更无依靠。采访中遇到这样一位独生子女的母亲,她述说时眼神中带着忧伤、渴求:“我的老伴去世了,在他病重住院期间,我和女儿轮流照顾,但仍是人手不够,照顾不过来,我因劳累过度也病倒了。现在我一个人独居,身体也不好,女儿也时常来看我,但我总不愿意连累女儿,她的生活工作也很忙,我也感到很无奈、无助。”这段话反映出独生子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正面临着不少困扰。

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最为突出,生活状况更为惨淡,正象一位村民描述的:“一般最困难的是80岁以上的老人,几代人生活,儿子还要养儿子,对老人照料的少,到了儿子大了,有孙子的时候,儿子可以多关心父母了,这时候老人就去世的多了,享受不到了。”

4.精神慰藉情况

当老年人感到生活寂寞或遇到烦心事时,会寻找诉说对象,调节心态,从而得到精神慰藉。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年人在感到生活寂寞或遇到烦心事时,都习惯于向自己“家人、子女”及“配偶”诉说。而计划生育老年人在遇到烦心事时与“家人、子女”诉说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计划生育老年人5.7个百分点;而与“亲戚”、“邻居”和“社区人员”诉说的比例,则高于非计划生育老年人8.1个百分点。说明计划生育家庭的老年人由于家庭空虚,精神慰藉更希望求助社会帮助。

调查发现,计划生育家庭很容易变为“空巢”家庭。当孩子长大成家立业后,大多数与父母分开居住,因此,父母老年后不得不面临生活孤独、精神空虚的尴尬境况,以致父母精神填补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前面那位独生女母亲的话语:“我女儿对我很孝顺,时常来看我,但她工作也很忙,我不愿意连累她,可有时又很孤独无奈,总是处在矛盾心理困惑中,总感到生活无味,度日如年。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孤独一人,住在养老院,我每次去看她,都很伤感,平日没人来看她,只有我去了,她才感到一丝欣慰。我们俩是同命相怜啊!”这段话衬托出获得“精神慰藉”对于独生子女老年人是多么重要。特别是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亡,父母失去唯一的家庭支持和精神支柱,更易陷入养老的困境。

二、老年人社会保障需求评估

老年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

内容,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济措施,其架构应当包括老年社会养老保险、老年医疗健康保障、老年社会救助、老年社会福利、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等,其中老年社会养老保险是其核心。从老年人包括计划生育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需求调查数据出发,得出一个评估结果,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提供了合理依据。

1.养老意愿的差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比例最大,达到54.3%;其次为“自我养老”,比例为36.3%;第三为“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比例分别为11.6%和10.6%;选择“土地养老”的比例最小,仅为4.8%。而计划生育老年人更多倾向于“自己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比例分别高于非计划生育户0.8、5.0和11.1个百分点;选择“家庭养老”的计划生育老年人比例则低于非计划生育户15.5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计划生育老年人由于其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而作出了与非计划生育户不同的选择。

2.心中的牵挂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了解老年人心中牵挂的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单个老年人的牵挂和困难,可能反映的是某个个体的具体问题。如果说许多老年人的牵挂和困难集中到了某个问题或事件上,说明那个问题就是带有共性的社会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目前心中的牵挂和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占居首位,包括“看病难看病贵”(占59.2%)、“体弱多病”(占22.0%)、“无医疗保障”(占21.7%)等;反映经济方面的困难位居第二,包括“经济收入少”(占35.5%)、“无养老保险”(占30.6%)、“没有生活来源”(占29.6%)等;反映精神心理方面的压力居于第三,包括“担心物价上涨”(占33.6%)、“担心子女的前途”(占16.1%)、“子女不在身边”(占14.1%)、“文化生活缺乏”(占5.5%)、“心理比较孤独”(占5.1%)、“家庭关系不融洽”(占1.2%)等;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有“不能劳动或工作”(占17.0%)、“没人照顾”(占5.4%)、“家务活重”(占2.2%)、“居住条件差”(占9.7%)、“交通不方便”(占7.1%)等。总之,医疗保健和经济收入是老年人最为牵挂的两件事情,这当然应该成为政府保障政策设计中的重点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负担是老年人不堪承受的重负,“看病难看病贵”排在了首位。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递增,体质日趋衰退,健康状况也日益下降,使得患病率和就医率日益增加,因此,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要比中青年人强烈得多。由于疾病,突发性事故,先天或后天性残疾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老年贫困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可以看出,其中有1/3用于看病,应该认识到医药支出已成为老年人生活的沉重负担,它也成为老年人心中最为牵挂的事情中的头一件大事。由此看来,在老年人心目中养老保障中的医保问题和吃饭问题是同等重要的。

进一步分析计划生育老年人和非计划生育老年人的差异性,可以发现,计划生育老年人在“经济收入少”、“担心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子女不在身边”和“担心子女的前途”等经济、医疗方面的困难和对子女的牵挂比非计划生育户多,分别相差4.8、4.3、0.9、1.3和1.6个百分点;而在“不能劳动或工作”、“没生活来源”、“无养老保险”、“无医疗保障”、“体弱多病”和“交通不方便”等生活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担忧和困难,计划生育户相对要少一些,分别相差1.6、1.3、2.4、2.5、2.9和1.6个百分点。这种差异反映了计划生育老年人虽然其子女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但享受到政府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和养老的后顾之忧,但精神慰藉方面存在不少困惑,值得关注。

另外,计划生育家庭要比非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着更加沉重的劳动负担。计划生育家庭由于人口少,缺乏劳动力,因而在农业生产劳动、家务劳动以及平日生活购物等方面无人帮助。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很多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都是自己种地、劳动,不仅自己照顾自己,有的还要养育孙子辈,生活负担很重。采访时一位农民无奈地说:“农村人不能像城里人,家务事和农活多,都要自己干,能干动都自己干,实在干不动了,就雇人干。”表明了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着沉重的劳动负担。

3.对社会保障政策的期盼和希望

关于老年人对社会保障政策提出的期盼和希望,调查结果显示,老人们最期盼的是希望享有医疗保险,其次是解决经济生活问题。有77.2%的老年人希望“降低看病医药费”,排在首位;有53%的老年人希望“享有医疗保险”,排在第二位;有一半的老年人建议让“更多困难老人享有低保”,排在第三位;也有近一半的老年人希望“享有养老保险”,包括“农村养老保险”;有五成多的老年人希望“维护老年人权益”和“大力弘扬敬老爱老之风”;有四成多的老年人希望“加大社区上门服务”,包括“兴办老年活动娱乐场所”、“提供老年人交友平台”、“增加心理咨询服务”等;有近1/5的老年人希望“鼓励兴办养老机构”,包括“建一些高档养老院”等。

与前面关于困难的分析相对应,计划生育老年人更多希望在“多关心计划生育户老人”、“降低看病医药费”、“更多老人享有医疗保险”、“鼓励兴办养老机构”、“建一些高档养老院”、“办老年活动娱乐场所”、“加大社区上门服务”、“增加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比非计划生育老年人更迫切的需求;而非计划生育户的老年人在“享有低保”、“享有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和“大力提倡敬老爱老观念”等方面对政府提出的希望则多一些。

我们把以上这些期盼和愿望进行归类,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障问题;二是养老保障问题,包括能够享受低保和养老保险;三是权益保障问题;四是机构养老问题;五是社区服务问题;六是精神慰藉问题;七是计生家庭关怀问题。这些问题都应作为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构中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

三、结论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中心始建于1946年,阿管辖范围为7.88 km2,担负着辖区内居民、包括外来人员(近15万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占地面积4 000 m2,是一所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海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在职职工113人,医技人员占89.4%,中级职称占50.0%,本科以上占48.0%,中心职工平均年龄36岁。中心设有全科诊室、中医科、口腔科、预防保健科、康复理疗科、检验科、影像科等科室,配备有DR设备、全自动生化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心电工作站、24 h动态血压监测、肺功能检测等辅助检查仪器。中心下设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其中3个站点是闸北区中医药特色示范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质、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1 十几年如一日的关怀奉献

1995年严正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迄今已整整19年了。19年来,严正用他的行为诉说着他对病患的爱,对人民的情。他时刻铭记着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体恤病家的苦痛艰难,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门为社区居民送医、送健康,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每天至少要行40 km路。偏瘫的阿婆要找他,痴呆的老伯只认他,满身病痛无处诉的老人们就相信他。他手机24 h开机,居民有什么健康问题随时都可以咨询,带女儿出去玩,大半时间都在接电话,耐心细致地解答居民的每个疑问,女儿说爸爸对患者要比对我好。他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经常在半夜时分出现在需要他的病患床前,握着病患的手,轻言细语给予安慰;他会在狂风暴雨天坚守和社区居民的约定,不顾自身安危,只求不中断治疗;他会不顾一切为临终老人做人工呼吸,毫无顾忌,只求能延续生命;他会为满身大小便的卧床患者擦身换衣,不管如何恶臭,毫不嫌弃;他会不顾劳累背着老人去大医院进行检查诊治,分秒必争,只求不延误就诊;他会义务为孤寡老人送医送药,从不计较占用的是否是休息时间;他会自己掏钱为贫困居民付费买药,尽管自己从来不舍得多花一分钱。

2 以丰富的诊疗经验治疗病患

严正对高血压、脑梗死、颈椎病等多种疾病所致的“眩晕”症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擅长老年性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并不断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将中医药服务向社区延伸,并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会推广。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的手法,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严正熟悉本社区每例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体质及生活习惯,在用药过程中坚持用最合理的配伍、最经济的费用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真正实现了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简、便、验、廉。

3 建立“创新工作室”以全科团队形式和“五心”服务病患

2013年,中心成立了“严正创新工作室”,组建了严正全科团队,成员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全科团队承担了辖区7.88 km2范围内的门诊出诊、家庭病床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下设家庭医师组、社区护理组及公共卫生组。

严正团队秉承不怕苦、不怕累、视患者如亲人的服务宗旨和高度工作责任心,运用“五心”工作法,即上门出诊进入家庭要留心、接待居民解疑释难要耐心、采集病史全面询问要细心、治疗方案合理用药要精心、钻研业务勇于创新要专心,以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尤其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严正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摸索出很多实用的宝贵经验和技术,并编写了社区“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口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治疗依从性。他还为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社区健康宣教活动提供支持,在社区推广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及中医养生知识。同时创新了多种服务理念,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4 中心工作特色

4.1 中医药服务

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在门诊、出诊、家庭病床等工作中采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根据简、便、验、廉、效的原则,开展中医药服务,包括针灸、火罐、刮痧、敷贴、推拿、中药熏蒸、穴位注射、耳穴、隔药饼灸、小夹板固定等。特色有温针灸治疗膝关节炎、穴位注射加推拿治疗肩周炎、药饼灸治疗慢性结肠炎、推拿、电针治疗腰腿痛、温针灸治疗面瘫、三叉神经痛等,其中温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被作为适宜技术在社区内推广。中心的严正中医师荣获上海市中医药服务工作突出成绩个人奖,桑久华中医师被聘为上海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员。

4.2 信息化建设

中心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如门诊医生工作站、三级医院调阅平台、门诊语音叫号系统、PACS系统、计免短信平台等,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远程数字心电、远程会诊为家庭病床医生提供了快速的诊断依据;健康教育小屋和中医“治未病”工作室的数字化自助检测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在2009年10月24日,前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陈竺部长视察了中心的信息化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闸北模式”。

4.3 健康服务责任制和家庭医师制服务

2010年,中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利用网格化管理开展社区居民、楼宇职工、学校学生的健康管理。筹资新建的健康管理部面积达150 m2,设置有多项自助设备,免费为居民提供健康自测、健康咨询、家庭医生签约、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专家预约等免费服务。中心研发了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健康管理平台,根据辖区划分服务网点和对应的责任制医生,实现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自身健康。国家卫计委有关领导曾莅临中心视察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4.4 人才队伍建设

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近几年,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完善老专家带路,中、青年骨干紧跟的梯队式“人才链”建设。通过聘请三级医院专家坐诊带教青年医师的方式,增强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医疗技术骨干,切实提高业务水平。目前,中心有1名医师被列入《上海市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中心还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1项、区科委课题2项,区卫计委专病项目2项。中心的“电针浅刺面瘫法”被评选为“上海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的“面神经炎专病”项目被评为闸北区中医重点专病项目,并获得5个实用型国家专利。

4.5 文化建设

中心党政领导历来高度重视中心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院刊、网站等形式,传授中心的文化精神,加强职工的凝聚力,培育职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形成和谐、团结、向上的特有文化品牌。家庭医生严正同志还荣获了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十大年度人物以及2013年度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