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工作思路

德育工作思路

德育工作思路

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展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瞻前性课题。

1面临新世纪德育工作的新背景

1.1德育工作面对着国际环境的更大开放。20世纪的后两个年代,世界形势变化巨大,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平和发展仍是主流趋势。美欧关系紧张趋向缓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交往日益密切,在多领域中相互依存,相互斗争。世界战略格局仍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为维系各自的利益,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将继续重视与中国的友好交往。随着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分工参与和经济合作的机遇,这一发展态势将更加促进我国国门进一步打开,以更积极的态度扩大经济交往和合作,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性,在这样一个更开放更复杂的大环境中开展德育工作,其难度必然更大。

1.2德育工作面对着内外反动势力的更大干扰。21世纪,我国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继续沿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前进。有识之士预言,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那么综合国力尤其是尖端科技水平将在下世纪提前跻身世界强国。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心眼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强大,在跨世纪之际我国连续出现的三大事件(即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残暴行径,之流搞的“”歪理邪说,李登辉策划的“两国论”丑恶表演),都充分说明这一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尖锐的。如何排除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扰,这是我国的跨世纪德育工作正面临的新考验和新挑战。

1.3德育工作面对着社会环境的更大影响。随着我国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向商品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21世纪知识经济的来临,社会的经济环境、心理环境、生活环境、人口环境、就业环境、职业环境、信息环境等各环境的交替变化将对德育工作产生多维度的深刻影响。学校德育工作若不与社会大环境变化相吻合,就必然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而丧失活力。因此社会大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必须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正负双重效应的实际;必须面对政治生活自主性不断提高,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性明显增强的实际;必须面对我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现展文化的多方位影响的现实。在社会大环境多元价值观念碰撞的态势中,探索如何培养青少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稳定相适应的民主法制新思想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价值观,已成为当代学校德育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1.4德育工作面对着教育对象的更大变化。从80年代至90年代开放这一特定历史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思想特点则与前几代青少年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道德取向、人生价值多样化;个人发展、现实利益求真化;渴望独立、向往平等趋强化。80年代诞生的,在21世纪初将走向大学和社会;90年代诞生的,将进入小学、中学,况且这一时代的独生子女又逐渐增多。由于50、60年代的封闭性,促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导向较为一致,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易发挥,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可控性较强。但80年代后的开放性,则导致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的长期平衡被打破,学生活动空间增大,正负信息吸收增多,加之80年代前期领导层的误导,造致文化混乱、时风日下,社会、家庭中种种消极影响冲淡甚至抵销学校的正教育。尽管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建章立制,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努力探索德育改革的新谋略,德育工作局面也有所改观,但实效与投入之比还不十分理想,甚至某些方面未从根本上走出困境。因此,人们发现对开放历史下成长的青少年德育工作,其难度将愈来愈大。

2面临21世纪的德育新观念价值取向

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

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存在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教: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

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据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骨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肩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会感觉到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一线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沟通、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利,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班主任引导下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学生喜爱的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反复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子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思路八:发挥班主任的协调职能,打造德育共同体

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小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1引言

德育工作一直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关键环节。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当中。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德育工作开展受到的外界因素影响更加严重,其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更加注重实效性,并且要结合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和落实,是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农村地区由于本身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并且师资力量有限,整体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

2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我们国家的接班人,学生本身需要具有文化知识和道德品格修养。学生必须要对自身的责任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学生成长之路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学生正确成长方向的指路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逐渐系统地开始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来看,小学阶段的德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忽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难以为学生的日后成长打下良好的铺垫,并且更高层次的教育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成长性与可塑性,合理地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工作开展还存在着整体条件制约严重,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失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等问题。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德育工作的投入和教育水平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本身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则不尽如人意,整体教学层次和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较大。从客观角度讲,农村地区的小学整体办学能力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基础教学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需求。甚至于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其基本教学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德育的工作开展就更加举步维艰。现代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育程度十分有限,很多儿童的父母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大多数的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监护。受限于思想意识和素质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则只关注于基础的生活物质保障和安全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意识的成长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放养特点。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的整体措施和对策。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儿童的身心教育没能得到合理的引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其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配合,进而导致了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衔接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突显,进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就缺乏了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4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思路

第一,学校教育方面。农村地区的小学要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引。虽然农村地区的学校受限于经济水平,其整体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但是文化氛围的建设则与硬件环境的关系不大,学校内部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对德育知识进行深入的宣传,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的学习。学校内部也要对学生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制度进行完善和制定,对于学生的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要对于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并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相应的实践内容,组织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对道德文化进行感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家庭教育方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本身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并且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农村地区由于其环境较为特殊,留守儿童的现象较为普遍。父母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的多与孩子进行联系沟通,并且经常询问教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引导学生勤奋、努力、认真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并且互帮互助、不骄傲、不攀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性。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做好自身的模范作用。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自身言行的自律性,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自身要多对孩子进行引导,并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消除孩子的不良习惯。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要多疏通和引导,与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慢慢地接受和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改正。

第三,社会教育方面。现代社会舆论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小学德育工作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在农村地区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力量要予以全力的支持配合。针对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社会力量可以组织相应的捐助,提高整体教学硬件设施水平。社会教育也要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联合,配合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德育活动实践平台,扩展学生的眼界,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证广大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针对于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我们要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强联合,打造三位一体化的德育体系,真正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开展水平,为农村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铁,黄美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03)

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德能教育”理念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将“德能教育”这一理念落实到各位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中,同样需要创新性思路和策略。“德能教育”理念下班主任工作应如何深化、如何创新,如何为实现学生培养和学校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要有将思想工作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能力

班主任有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是其能否胜任班主任工作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如果班主任处理问题针对事态、思想工作针对人心,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那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心态良性变化,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是中职学生最受困挠的问题,所以,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非常需要得到正确的疏导。如何疏导?

其一,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如利用校园网聊沟通,组织学生轮流与心理指导老师通过网聊交流,克服某些心理障碍。其二,用“社区服务+家庭评价+班组(宿舍)协助+班主任评语”这一制度(设A、B、c、D、E_K等级,便于操作)来加强引导和管理,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各个环节,构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关注的疏导网络,尽量做到心理工作不存在漏洞或死角,时时有关爱处处有辅导,从而将思想工作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高度发达带来的心理失衡

“富贵”为物质文明,“高贵”是精神文明;前者为先赋权力,后者为个人教养。精神的高贵会带来人气、市场和成功,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来自于专业技能,85%来源于人际关系”。我们要培养高贵的品质和高尚的人际关系,防止将关系庸俗化。“富贵”当然可以转化成“高贵”,所谓“仓廪足而知礼仪”。但转化不是必然的,英国有一则谚语说“国王可以把平民封为贵族,但倘若他不改变言行举止,没有一个人能把卑贱粗俗的人变成绅士”。

“富贵”可以用钱购买,可以包装;“高贵”却无法购买,无法包装。它是一种气质、仪态、谈吐、风度、知识、智慧、教养,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还有很多对人心产生深远影响的东西。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富贵不等于高贵”,正确对待物质高度发达带来的心理失衡,正确看待社会的历史阶段性的不公平,引导他们端正心态,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如果真能给学生这样一种教育,那就是终生受益的教育,我们的事业就真正功德无量了。

三、建立以尊重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树立“学生需要你怎样对待他(她),在合法和不违公德的情况下,你就那样对待他(她)”(美国营销博士亚历山德拉“白金法则”)的观念,这体现了尊重,不要仅仅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引导的对象,总是居高临下地对待他们。有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教师同样能学到很多东西,获得新的教学思路。没有关心,就没有真正的尊重。口头上的关心是虚的,还可以理解成是虚伪的,只有摆正了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正常关系,“凡出言,信为先”,诚挚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有效、高效、甚至超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学生才可能如影随形,从善如流。

四、“疑人要用,用人要疑”,遴选和任用好班干部

对待班干部,班主任要采取“爱护不袒护,放手不放纵,严格不严厉,宽容不纵容”这样的基本态度。“疑人要用”,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种负责任的用人态度。若置之不用,人才极易被埋没,这对人才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疑人是主观的,人才却是客观存在的。“用人要疑”,是稳定大局、防微杜渐之举。这里的“疑”,不是平常说的那种“盯梢、暗查、跟踪”之举,而是针对各部门、各职责的不同,估计会出现什么问题,制定出系列相互制约的规章制度,让人人心中都清楚有规章制度在权衡和监督。

五、培养学生决策素质,以应对时代的需求

班主任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努力使班级每个学生都拥有优良素质和能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由此变得自信起来。真正优秀的人才,是具有选择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人,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防止出现封闭、狭隘、僵化、刻薄的“霍布森选择效应”,又要避免做目标不明确、优柔寡断、丧失良机的“布里丹小驴”。培养学生决策素质,可利用学校开展的众多德能活动进行,报名参加是一种选择;在活动过程中,能不能面临挑战去秀一把又是一种选择;面对失败是接受还是逃避仍然是一种选择。总之,班主任如果有这种自觉,明确培养教育的目标方向,就不愁在校园里找不到训练学生心智的途径和方法。

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的联系也日益扩展到了各个领域,跨国界、跨地域的文明交流和碰撞日益增多,文化多元现象是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今的中国社会日益复杂,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日益增多,而中国目前多元价值并存的复杂性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1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信息传播和流通的渠道日益扩大,个人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社交平台实现了自由交流。但这种看似自由的交流给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扰。在日益开放、多元的当今社会,非主流文化或者亚文化会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而文化的渗透性又决定了这种冲击会蔓延到大学校园,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的冲击,从而对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育的核心是人及其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深深的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价值之中,需要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德育工作进行调整。

1.2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挑战

个人的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坚持文化认同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最大特征。面对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行为,大学生不再是一味的盲目接受,不加思考,而是以亲身的个体实践为依据,通过自我分析和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在接受学校道德教育的同时,他们已经形成了具有自我认同的价值理念,硬性的、大量的价值灌输很可能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对抗,而对抗的结果是常常引发逆反情绪,反而对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形成了障碍。

这种主体性增强是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适应复杂社会的必然过程。如何从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方式、理念出发,改变过去的道德教育模式以应对新情况的变化,是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挑战。

2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近几年,世界主流国家对道德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转向,以更加重视个人道德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道德实践的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接受与认可。可以说,在当前多元社会背景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单一德育理论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德育理论需要创新。

2.1创新德育理念

现代的德育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德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凝聚力。同时,高校德育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坚持面对面、将心比心这种通过情感沟通、交流、分享的方式,使得情感成为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撑。

2.2创新德育内容

面对多元社会的社会背景,新形势要求必须超越原有的道德文化事业,扩展我们的包容性和广泛性,即需要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文化传统,而应该就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共同的德育经验进行结合对比,萃取精华,形成最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德育内容。当下,高校德育内容仍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也要根据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如德育美学观、团队精神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纳入到德育内容当中。

2.3创新德育方式

多元社会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价值借助自媒体的力量快速传播,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以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价值诉求和政治方向。因此,建立在平等、民主沟通上的思想引导对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和学生的时时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平等交流,相互尊重,致力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表达、对话、协商和寻求平衡的能力。

3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积极构建德育工作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德育理念和方式,扩展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契合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元化,但方式的多样并不意味着放松德育主流渠道的建设。在课堂、论坛、讲座等公共教育空间,一定要用正确、优秀的思想去占领,避免被各种错误、落后的思想所侵占,严重干扰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主流思想的正确定位,组织开展各类名师交流会、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坚实支撑。

(2)不断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当下,互联网的快速与便利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作为信息和思想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网络也需要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应该重视网络文化对于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高校网络建设,抵御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肆意传播,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增强校园网络健康向上的育人作用,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