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33-02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一节课,课程重点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试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有: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发展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通过必修2的学习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别,但不知道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已经知道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改变将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怎样的影响,但不知道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学生在本节课将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并从定量的角度来探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情况。现以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为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本节教材的内容框架如图2所示。

一、化学反应速率

教材在这一部分通过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尝试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易出现一个问题:由于在这个实验中直接测到的是镁条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所以在表示反应速率时,学生都是直接用单位时间内的镁条质量的变化量或物质的量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速率的。这与通常说的用单位时间内物质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速率不同,因此探究活动设置了问题2“如果分别用单位时间内盐酸浓度的减小和氯化镁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反应速率,需要哪些数据?”来引导学生,为下文的速率方程做了铺垫。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犯一个错误,即将镁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除以溶液的体积,当作是镁的浓度的变化量,教师应指导学生,“一般来说,浓度只针对气体和溶液中的溶质,固体和溶剂的浓度看做常数,不能用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在数值上是不同的,所以一般要指出是v(A)还是v(B)。第二,无论用反应物还是用生成物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都是正值,但在课本中出现的两个公式的形式:会让学生以为,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表示的反应速率是负的,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惑,所以应强调Δc(A)就是浓度的变化量,不一定是“末减初”,即无论以什么物质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都是一个正值。第三,上述的第二个公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时比较困难,在实际应用中也较少出现,只是为了说明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都是相同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第一个公式,对第二个公式的理解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以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方程式系数之比。

在必修2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定性的角度了解了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在这节课中将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并从定量的角度来探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情况,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浓度对速率的影响中,教材出现了速率方程:v=kc(A)c(B)。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部分内容的深广度,与掌握具体知识相比,本节课更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所以在教学时应抓住的一个核心是:只需要知道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这种定量关系通常通过实验测定,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并无确定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学生易把速率方程和上节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混淆,对于两个公式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清楚。对于这个问题的突破,可以通过将两个公式进行对比,指导学生对两者进行区分。第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易错点,应指导学生将压强对速率的影响转化成对浓度的影响,即压强改变时只有引起浓度的变化才会影响反应速率,否则不影响,如:恒容下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问题、只涉及液体和固体的反应的问题等。

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活化能的定义。教学时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层层设问,将知识点一一引出。首先提问:温度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通过影响反应速率常数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其次提问:为什么升高相同温度对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活化能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越大);最后再解释什么是活化能。温度对速率的影响涉及到了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例如:教材提出了“基元反应”的概念,又对“化学反应式怎样进行的”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既不增加学习难度、不引入过多概念,又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化学反应速率会千差万别,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在进行阿伦尼乌斯公式的教学时,只要求学生知道对于一个确定的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追究其来龙去脉,更不宜进行公式推导。教材中的反应历程示意图应指导学生学习,借助图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活化能的意义。

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对速率的影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通过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教材中的“氯催化臭氧分解历程示意图”是教学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上述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常常将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和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混淆。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这一内容进行对比和归纳,如: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速率常数增大,进而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而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常数,从而不影响平衡的移动,不改变平衡状态,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了。

教材从“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提出“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引入可从本质上揭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化学反应速率会千差万别,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但是,高考对速率方程、阿伦尼乌斯公式、基元反应和碰撞理论等都没有要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对于“基元反应”,仅需知道基元反应即为一步完成的反应,而许多化学反应是由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复杂反应即可。再如对于“速率方程”,需知道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这种定量关系通常通过实验测定,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无确定关系。

与必修2相比,化学反应原理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不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负担也是教学过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时,既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在必修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又不过于定量化、抽象化,要注意使这部分内容区别于大学化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考察也是新课程高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锦化.实验创新活动中高师本科生选题刍议[J].化学教育,2006,(5).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第2篇

1.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条件确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动力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在高中化学知识框架中,化学反应速率在必修Ⅱ和选修Ⅳ两个模块呈现,虽然具体的学习要求不同,但足见其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知识[JP3]内在构成来看,化学反应速率主要包括概念、计算及影响因素等.[JP]

2.当前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均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在单纯地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计算和影响因素时,普遍感觉比较轻松,但在运用反应速率知识辅助学习化学平衡原理时,原有的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立即变得模糊,容易出现瞬间短路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体系真像原本以为的那样容易被学生掌握吗?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学习障碍呢?笔者以搭建学习支架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理论依据

1.学习支架存在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旧知识反复进行双向交互作用的进程,即对新知识意义的不断建构和对旧有知识意义的不断加以改造、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从同化到顺应,又由顺应到同化不断循环交替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联系旧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组内组间合作交流,从而更有利于重新构建新知识.

2.学习支架的概念内涵

所谓支架指的是具有支撑作用的构架,学习支架即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其学习具有支撑作用的辅助工具.确切地说,学习支架是一种旨在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概念框架,目的是将繁重复杂的学习任务简化分解,从而以便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正因为这样,学习支架在各级各类学习中,都应该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尤其是把支架搭建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上,此时效果最佳.教师在搭建学习支架前,应努力创设情境,以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脑海中所有相关就知识的记忆,从而更准确地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搭建学习支架、解决所有问题的全过程,既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整个思维过程,又使他们自主搭建学习支架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选修Ⅳ化学反应速率为例,来具体谈一下如何搭建学习支架.

1.准备工作――学生最近发展区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II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己经初步定性接受了反应速率概念,知道反应速率是表征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受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但对于这些外部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变化历程、影响效果等知之甚少.学生经过必修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储备初步具有了一些定量分析化学反应的经验,但还缺少定量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经验.学生通过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掌握了一些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巧,使掌握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定量分析外部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效果成为可能.

2.搭建认知支架,整合知识基础

个体学习活动常常受到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所以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对比与想象,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同化顺应,从而整合形成一个更为完善、更加稳固的知识基础.为此,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设置认知支架:以源自生活的一组图片“食物的变质”“化石能源的形成”“炸药爆炸”帮助学生回忆化学反应快慢的定性直观描述,“校运会百米冲刺”“百米飞人大战”回忆描述快慢的定量方法及定量工具.这样学生很容易由运动会百米计时联想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为消耗一定量反应物或生成一定量产物所需时间,或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3.搭建实验支架,培养学科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第一手材料,操作实验可以发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实验可以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设计实验更可以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学实验教师和学生将组合成学习统一体,从而产生更多的交互式合作与交流.在设计实验方案定量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过程中,搭建如下三个实验支架:(1)引导学生对照酸性高锰酸钾与草酸反应原理,明确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将所有变量分类成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以便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控制变量法.(2)引导学生将自变量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分类,将抽象的控制变量概念具体化为基于控制变量法设计的一组系列实验,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确定各个实验方案的可行性.(3)引导学生分组操作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相关数据于自己设计的实验报告纸上,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支架的搭建,将学生由看热闹的外行变成理性严谨的内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学科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4.搭建概念图支架,发展知识网络

概念图是基于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网络结构示意图,它以节点表示概念,节点间连线表征概念间内在逻辑关系,将学习过程形象直观为旧有知识网络体系不断同化新知识从而不断扩展的过程.为了使学生顺利接受并理解新知识,教师应首先整固学生的上位概念体系,建立稳定的概念固定点,为新概念的纳入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应注意选择合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内在逻辑结构的学习流程,方便学生前后联系,此外还应注意适时对新旧概念展开对比区分,以防错位混淆.因此,在教学中搭建如下支架:(1)必修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与影响因素概念图;(2)反应速率概念的量化表征、瞬时速率与平均速率概念、同一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表征的反应速率及其定量关系;(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微观解释、图像及一些简单数量关系;(4)化学反应速率完整概念图的整合.通过概念图支架的搭建,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建构概念图,体验概念图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所学新知识内化而成的新知识网络体系更加清晰、稳固.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化学反应 化学平衡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的是有关化学反应的快慢(速率)、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推动力)三方面内容,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上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同时也是解释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一些平衡现象的基础,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为第三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选修4中又是以化学反应速率为第二章的开篇,重点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难点是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速率。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做好与必修教材的衔接,促使学生学习能力螺旋式上升。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做好与必修教材的衔接。在处理好教材衔接的同时,另一方面,针对必修、选修都有的内容,教学中要做到源于必修、又高于必修,促使学生学习能力螺旋式上升。分析选修四与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设置,不难发现做好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是本节的重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本章主要以复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知识为主,但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在这里是一个难点。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建议在教学中通过实验2-1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来学习,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创设的问题有:

1.怎样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你能否判断出一个反应比另一个反应快多少吗?

3.如果在相同时间内测量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或测量锌粒质量的变化是否能定量比较反应进行的快慢?

通过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表示反应速率的方法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

(三)增设例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应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三道例题:

1.利用反应速率的表达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引用三段式,计算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目的在于为化学平衡的学习打下基础;

3.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

(四)利用已有知识,实现类比迁移。

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是“化学平衡”一节的重点与难点,对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其熟悉的内容出发,帮助他们实现类比迁移,从而降低概念的学习难度。例如通过设计如下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一定温度下,在饱和的蔗糖溶液中加入一块蔗糖晶体,晶体的质量是否改变?

问题2:一定温度下,在饱和的蔗糖溶液中垂吊一块缺角的蔗糖晶体,一段时间后,蔗糖晶体又趋于完美了,而且晶体质量不变。晶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质量不变说明什么?这样从学生已有熟悉的关于溶解的知识出发,从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五)运用模型建构,降低思维难度。

化学平衡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比较、假设、模型建构是学习该部分内容的主要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学科方法的渗透,加强假设、模型建构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便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如在分析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时,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一个模型,想象一个带有可滑动活塞的密闭容器 ,若将活塞推进,容器体积减小,反应气体浓度增大,即增大压强;若将活塞拉出,容器体积增大,反应气体浓度减小,即减小压强。用上述模型再分析恒容下充入惰性气体或与反应无关的气体,以及恒压下充入惰性气体或与反应无关的气体,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大大降低了思维难度,有利于学生接受。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模型;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教学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88-01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隶属于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锻炼机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践,探究,学生已经初步涉及物质的本身性质,浓度,温度、催化剂以及反应物的颗粒大小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基本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简单运用实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简单实验能力等)。可见,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从而为学习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1."化学反应速率"模型的教学设计

图1化学反应速率的学生认识发展层级

数学模型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即把问题用科学的符号语言表述为一种数学结构。通过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就能够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是在大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数学模型,是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是不同的,速率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经验公式。因此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有助于扩展学生对规律研究的认识。

2.建立从具体知识的教学向为以观念构建为核心的教学转化

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在内容上也选择和讲授事实性知识,但事实性知识的作用更多的是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在这些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深层的、可迁移的观念或观念性知识。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的把本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与此同时,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要把学生置于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里,通过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去建构观念而不是仅仅记忆事实。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学习要在具体性知识的基础,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深层的观点和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生对具体性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断应用知识把知识功能化,挖掘知识的认识价值和方法价值,从而把具体性知识转化成观念性知识。

由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涉及到的碰撞理论、活化能理论、速率方程等都是针对基元反应的,在应用于复杂反应时,可能会出现某些矛盾或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如果不涉及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的内容,就会影响学生对反应速率的本质的理解,但是在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加入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又会给学生增加学习的难度。因此,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是否要涉及这些相关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高瑛,马宏伟,颜桂琴,化学教学,2005,(5):8-9

[2]陈瑞芝,化学教育,2007,28(8):48-50

[3]龚国祥,马春生,刘江田,化学教育,2012,,33(3):12-24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性教学 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63-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一般性主要体现在它枯燥乏味,特殊性则是体现在与一般性对立的角度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课堂新颖性。怎样才能有效地挖掘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对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进行挖掘与探究,构建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本文将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为研究主题,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贯彻与实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学生都对此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高中的教师与学生,这对于进一步实现高中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及其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这些实际问题会严重制约着新课改的发展,同时也会限制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存在的这些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整体教学形式较以往有着巨大的改观,但是固定的思维模式还是存在,也就是说,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还是听讲、作笔记等。

2.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只注重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且如果学生的观点和老师不一致时,老师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学上虽然采取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总体上还是“重理论、轻实验”,课堂教学过于单一,且许多的实验活动没有针对意义,纯碎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活动而活动”。

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也是他的人生体现。我们可以从这一段话中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是那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说明。

“化学反应速率”就是指化学物质反应过程中,所进行的快慢程度(也就是指其平均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是单位时间内化学生成物物质的量来进行表示。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中的单位:

mol/(L・s)或mol/(L・min)或mol/(L・h)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表达公式:

mA+nB=pC+qD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从当前新课改教育环境总体发展来看,“化学反应速率”似乎是非常受教师、学生欢迎的一门公开课程,其中主要包括示范课和观摩课等相关教学课题。“化学反应速率”之所以如此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主要是因为其教学内容既存在一定的定性研究与分析,又可以作为定量参数来进行计算,尤其是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既能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同时又可以安排小组让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其教学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正如图1所示,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兴趣的途径是实时探究性、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作简单说明。“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二年级教材中《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个环节。以下是某高二班上这一节化学课的片段。

化学老师: 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判断出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呢?下面我们就开始一探究竟。同学们,注意了,大家来完成这个实验活动(学生被老师分成了若干个实验小组)。

学生实验小组: 小组成员分别向A、B、C这三个试管中依次放入等体积的H2O2物质溶液,之后分别向这三支试管加入2―3滴不等的洗涤剂。接下来向A试管中放入2―3滴0.2 mol・L-1 FeCl3溶液,向B试管放入极其少量的MnO2物质粉末,试管C则是原封不动留作比较使用。之后,让小组成员仔细观察、比较,并分析三个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

化学老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些实验,大家都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

学生甲: 通过我的仔细观察,我认为其中的催化剂能显著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且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效果也是有差别的。

学习乙: 我认为加入的H2O2化学溶液的容量比例越大,其产生气泡的速度就会越快,这可说明了一个结论,在同等条件下,随着化学反应物的浓度不断加大,其相对应的化学物质反应速率也就随之加快。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交流―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思想,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个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形式探究”逐步转变到“动机激发”探究,不断强化课堂中“教”与“学”的趣味,通过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比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以图表的方式把需要讲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如图2和表1所示。

粗盐浊液实验研究: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基础学科,也就是说,化学实验活动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老师应该尽量多安排一些有针对性、有实际教学价值的化学实验活动,尽量使得化学实验生动、形象、有趣,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探索并挖掘出学生内心中那种对知识、对科学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探索欲望、思维逻辑性强的学生,这也是新课改教育环境下的时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