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小故事

民间小故事

民间小故事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1篇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这两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墙,挡住了他们通往外界的路,与世隔绝,非常落后。于是愚公决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个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对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2、《吴刚砍树》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3、《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4、《姜子牙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用奇特的方式钓鱼,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请了他好几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们继续钓鱼。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诚心诚意,就答应辅佐他。

5、《牛郎织女》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2篇

兔子妈妈病了,几天没去上班找野草吃,身体明显地虚弱了下来。懂事的小兔子决定断奶,让妈妈好好休息,养好身体。可一天下来,妈妈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小兔子也有点饿了。

“或许,妈妈吃一些新鲜的嫩草就会好起来的。”小兔子心里想。可是,妈妈得病已经三四天了,家里已经没有剩余的草了。小兔子看着妈妈在那里喘气,决定出去给妈妈采一些嫩草来。它想,只要妈妈吃了新鲜的东西,身体就会强壮起来,病自然而然就好了。小兔子想到这里,鼓足勇气,和妈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可以的,我的孩子!!”妈妈摇摇头说:“咱们这片野地里有一只猎狗在巡逻,我就是被这只猎狗没命的狂追受到了惊吓才得病的。我估计,那只猎狗肯定还在附近逗留,它妄图找到我们的家好把我们一家一网打尽。孩子,你还小,在奔跑这个竞技场上根本不是这只猎狗的对手。一旦暴露我们家的具体地址,那只猎狗就会把狗嘴伸进我们家里来,我们娘俩就彻底完了。”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出去啊?”小兔子担心地看着妈妈说。

“以我的经验。”兔子妈妈想一想说:“猎狗都是有任务的,它们不会在这里呆很久的。只要能避过了这个风头,我就带你出去练习奔跑本领。”

又待了一天,小兔子实在有点忍不下去了,它担心自己的妈妈的身体熬不过这个风头。

“我就出去看看。”小兔子低声对妈妈说:“我如果看到那只猎狗,我就不动声色赶紧回家。猎狗不会看到我的,我身体小。”

也许是兔子妈妈饿昏头了,它答应了小兔子的请求:“孩子,在寻草途中千万不要暴露了自己,这是我们兔子家族的千古名言。还有,一定要记住,不要吃我们家门口的草。”

小兔子点点头,然后就转身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

啊……外面的世界太大了,好多好多鲜嫩的绿草。这些草要是拎到家里让妈妈吃饱了,身体肯定就会好起来的。小兔子很快来到距离自己家门口远一点的地方,发了疯一般吃起草来。等小兔子发现猎狗的时候,猎狗的大嘴已经逼近了它的脑袋。

“这真是一个活生生的小兔崽子啊!!”猎狗狠狠地说:“看样子好像是前几天在这边碰见的那只大兔子的孩子。不过,你胆子也太大了吧?你妈妈呢?不会是让我吓死了吧?”

小兔子吓坏了,它是头一次看到凶狠的猎狗。

“我妈妈快要饿死了。”小兔子哭着给猎狗跪下说:“猎狗大爷,求求你让我把这些草送回去给妈妈吃吧。要不,我妈妈真的就要饿死了。大爷你放心,我把这些草送到家里之后,我一定还会回来。到了那时,我任凭你把我吃掉。只要能让妈妈的病好起来,我宁愿……”

“你回到家里就不出来了!骗谁啊?”猎狗依然狠狠地说:“小兔崽子,当我是一只傻狗啊?再说,你看到过这么聪明的傻狗吗?”

“我是一只诚实的兔子。”小兔子诚恳地说:“我可以对天发誓,我一定会回来的。只要能让我妈妈好起来,我自己的身体算不了什么。”

也许是小兔子的诚恳打动了猎狗,猎狗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小兔子的请求。小兔子赶紧叼起自己的嫩草,然后飞快地回到了家里。

“孩子,你没有碰到那只凶狠的猎狗吗?”兔子妈妈高兴地问。没等小兔子回答,兔子妈妈就欢喜地说:“谢天谢地,我们家终于闯过了这次大灾难。”

小兔子看到妈妈幸福的表情,心里宽慰极了:“妈妈,我想可能是那只猎狗在这片野地等的不耐烦了,我没有见到它。妈妈你吃吧,我再去给你弄点草来,那边还有很多。”

“我的孩子真的是长大了。”兔子妈妈高兴地说:“谢谢我的孩子!妈妈吃了你送来的嫩草,身体马上就会好起来的。”

小兔子强行忍住自己眼里的泪水,慢慢地向洞口走。来到洞口,小兔子还深情地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妈妈:“妈妈,再见--”

“好孩子,再见--”妈妈高兴地说。

小兔子远远地看到猎狗,然后低头慢慢地来到猎狗身旁说:“猎狗大爷,我回来了。”说完,小兔子惊恐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它害怕那满是利齿的狗嘴撕咬自己的身体……奇怪的是,等待了许久的小兔子竟然没有感觉到猎狗那锋利的牙齿,却等到了猎狗长长的、温柔的舌头。那舌头在小兔子身上舔来舔去,小兔子感觉很舒服。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3篇

47~48

页,了解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

1.阅读民间故事,应该从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开始。因为民间故事是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阅读时注重感受它的整体特点及其背后

反映的___________________,会让我们在阅读时更有收获。

2.下面是状状了解到的一些民间故事的特点,请你在正确说法的后面打上

“√”。

(1)民间故事的汇编作品种类丰富,可以有选择地分类阅读中国、欧

洲、非洲等地的民间故事。

(2)民间故事在讲述中为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往往有段

落上的反复。

(3)民间故事往往有固定的故事类型,如神话传说故事、生活故事、

历史传奇故事等。

(4)民间故事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义总是能战胜邪恶,

善人会有善报……

二、走进民间故事。

1.给下面的民间故事分类,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到括号里。(填序号)

①机智的徐文长

④列那狐的故事

②“曼丁之狮”松迪亚塔

⑤伊凡与灰额猫

③田螺姑娘

(1)中国民间故事:__________

(2)欧洲民间故事:__________

(3)非洲民间故事:__________

2.阅读民间故事,试着制作阅读记录卡。

长不大的牧羊人(节选)

(一)

从前,有个小牧羊人很会惹是生非。在放羊的路上,他看见一个卖鸡蛋

的农妇头上顶着一篓鸡蛋,就扔过去一块石头,把鸡蛋全打碎了。卖鸡蛋的

农妇诅咒他永远也长不大,除非他能找到三只会唱歌的苹果里的那个美女巴

尔加利娜。

可怕的诅咒竟然应验了,牧羊人只好告别母亲踏上了寻找巴尔加利娜的

旅程。他走到一座桥上,那上面有一个小美人正在一个核桃壳里荡秋千。

“来的是谁?”

“是朋友。”

“拉起我的眼皮让我看看你是谁。”

“我正在寻找美女巴尔加利娜,她在三只会唱歌的苹果那里。您知道些

什么吗?”

“不知道,不过我送给你这块石头,以后它一定会帮你大忙的。”

(二)

小牧羊人走到另一座桥上,那上面有一个小美人正在一个鸡蛋壳里洗澡。

“来的是谁?”

“是朋友。”

“拉起我的眼皮让我看看你是谁。”

“我正在寻找美女巴尔加利娜,她在三只会唱歌的苹果那里。您有她的

消息吗?”

“不知道,不过我送你这把象牙梳子,以后它一定会帮你大忙的。”

小牧羊人把梳子装在口袋里,经过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溪,看见一个人正

在往袋子里装雾气,就走过去问他知道不知道关于美女巴尔加利娜的消息。

这个人对他说什么也不知道,但是送给他一袋雾,说以后会帮他很大的忙。

(选自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

1.试着给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排序。

)牧羊人踏上了寻找的路途,遇到一个小美人正在核桃壳里荡秋千

并送他一块石头。

)喜欢惹是生非的小牧羊人被农妇诅咒永远长不大,除非找到三只

会唱歌的苹果里的美女。

)牧羊人踏上了寻找的路途,遇到一个小美人正在鸡蛋壳里洗澡并

送他一把象牙梳。

)牧羊人踏上了寻找的路途,遇到一个人正在往袋子里装雾气并送

他一袋雾。

2.读故事,关注民间故事中的反复。

(1)我发现:牧羊人问路的对话重复了_____次。

(2)这样重复是为了(

A.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B.没有任何用意。

C.使故事达到一定字数,内容更充实。

D.使故事更有趣,更动听。

3.迁移运用:读画线句子,根据前两次问路时语段反复的形式,照样子

把第三次问路写具体。

仿写:“来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理预测。

民间故事总是会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你觉得牧羊人最后能找

到巴尔加利娜并解除身上的诅咒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学习阅读策略

一、1.民众集体的口头艺术

民众传统心理

2.(1)√

(2)√

(3)√

(4)√

运用策略读名著

二、1.(1)①③

(2)④⑤

(3)②

2.孟姜女哭长城民间故事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

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下。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艰辛,

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上,得到的却是丈夫去世的噩耗。于是她在

长城上痛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崩塌,丈夫的尸骸露了出来。

最后,孟姜女在安葬完丈夫之后投海而亡。

精彩片段共欣赏

三、1.2

1

3

4

3.“是朋友。”

2.(1)2

(2)A

“拉起我的眼皮让我看看你是谁。”

“我正在寻找美女巴尔加利娜,她在三只会唱歌的苹果那里。您

有她的消息吗?”

“不知道,不过我送你这袋雾,以后它一定会帮你大忙的。”

4.我觉得可以,因为小牧羊人虽然做错了事,但他会在后来的寻找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周大新;小说;民间意识

“民间”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学术界曾引起过非常激烈的讨论。一般都采用陈思和提出的说法,他认为“民间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存有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1作家们也正是从这种民间的价值立场出发去挖掘民间的文学价值,使自己的创作具有了鲜明的民间特色。

河南作家周大新最开始以写军旅题材的小说步入文坛,8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把艺术的眼光投向了生于斯养于斯的故土,并创作了“豫西南有个小盆地”系列小说。通过不同的侧面,周大新描绘出了生长在南阳盆地中人们的生存面貌,并展现出了南阳盆地特有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间意识。

一、民间神话故事的大量运用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从深厚的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根在中华民族这块生活土壤上的中国民间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就像在周大新的《周大新》序中说的那样:“大凡有根基的作家,大都有他们植根于其间的特殊的文化土壤。”2周大新的故乡南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地理环境的神奇土地,南阳民间流行巫术之风和鬼神之说,也流传着丰富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传说。他自己曾说过:“故乡盛产故事,差不多人人都能讲出一串串的故事。在母亲的膝头上,在生产队的牛屋里,在飘着麦香的田头上,在夏夜纳凉的竹席上,我从乡亲们口中听来了无数个童话故事、神话故事、鬼怪故事和现实生活故事。几十年后我方明白,当初我从鸭嘴叔和其他乡亲们口中听到的那些故事,其实就是故乡给我上的最初的文学课程。”3周大新把从家乡乡亲们口中听到的那些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当做了文学创作的素材,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很强故事性的文学作品,其中主要体现在对神话故事或神话传说的引用上。

神话和传说都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由于它们经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难明确地划分它们两者的界限,所以本文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4它作为原始初民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在小说《湖光山色》中,作者在小说中穿插了楚王岬拇说,在长篇小说《第二十幕》中引用了梅溪河的传说,小说中卓远为了劝慰达志特意到梅溪河畔讲了这样一则传说:“当时被朱元璋封在南阳做唐王的朱,膝下有一女,貌奇丑,却一心想寻漂亮小伙为夫,百寻不如意,后朱对其女说:你自己坐轿出去相,相中哪个小伙,我即刻给他封官为你们完婚!也是巧,那丑女一日从凉河岸上过,恰巧碰见青溪,顿时相中,回报其父,立时就有令下来,招青溪为婿。腊梅和青溪听说,就在凉河岸边抱头大哭,泪珠滚进凉河,河水陡然大涨,两人绝望之中,相抱投河自尽,自此,这河才更名为梅溪河。”5 此外还有很多,如小说《蝴蝶镇纪事》中关于蝴蝶的传说、小说《走出盆地》中关于仙女的传说及三个爱情悲剧神话、小说《武家祠堂》中关于祠堂的传说、小说《风水塔》中关于柳镇风水塔的传说、小说《泉涸》中关于周族祖先的传说、小说《14 15 16 岁》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小说《伏牛》中关于人牛感应的传说等等。

这些民间的神话故事,为周大新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使周大新的小说呈现出蕴藉淡远的艺术风格和奇异怪诞的民间神秘色彩。

二、民间技艺和民俗文艺的精彩刻画

由于各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文学作品对其的展示也不尽相同。就像看到酒店里的曲尺柜台、破毡帽、银项圈、菱角、茴香豆就会想起鲁迅一样,周大新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尽显了南阳故地的特色,其小说中对南阳民间技艺及南阳地方文艺的描绘让人耳目一新。

素为农业大区的南阳,农林牧副业生产和民间的工匠作业有着千百年的传统。周大新把南阳民间的农业生产和农副业种植等的习俗也纳入了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在短篇小说《金色的麦田》中,他对种麦的程序做了一系列的描绘,从整地、选种、除草、浇水等到确定收割日期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牵牛拉楼时牵牛人讲究脚走一条线”,“牵牛人走得不紧不慢像新郎去见岳丈,被牵的牛要走得不慌不忙像新娘去入洞房”,6这种对具体技术的描述更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其中还提到了种麦人常背的谚语:“肥田种稀,薄田种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麦子浇五水,馍馍送到嘴;芒种夏至麦穗黄,快收快打快进仓。”7此外,还有小说《第二十幕》中的织丝绸、小说《铁锅》中的造锅、小说《走出密林》中的耍猴、小说《银饰》中的打制银器等等。这些对民间各种技艺的精彩刻画,使周大新的小说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更让他的小说笼罩了一层独特的民间文化氛围。

民俗文艺,就是“指在民俗笼罩下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艺样式。在中国,学界习惯上冠之‘俗文学’、‘民间文艺’一类的名称。”8周大新的故乡南阳还素有“书山曲海”的美誉,而且被称为“戏曲之乡”、“曲艺之乡”。戏剧和曲艺在南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周大新在这种浓厚的民间文艺的浸染下,不自觉地将这些艺术形式融入到了其小说创作当中。小说《走出盆地》里的民歌《坐花轿》这样唱到:

“地上那个青呦,天上那个蓝,十八岁的姑娘巧打扮;披一身红呦,戴一顶冠,冠上的穗子黄灿灿;慢慢穿上绣花鞋,再用胭脂擦擦脸,双眉儿黑,泪珠子闪,心儿咚咚跳得欢。喇叭那个响呦,花轿那个颠,俺颤颤坐在轿里边,轻轻伸出莲花指,拨开轿帘看外面,云絮儿飘,银雀儿翻,鞭炮屑儿飞上天……”9

小说《第二十幕》中的《绸缎谣》这样唱到:

“绸儿柔,绸儿软,绸缎裹身光艳艳,多少玉女只知俏,不知它是来自蚕。蚕吃桑叶肚儿圆,肚圆方能吐出茧,煮茧才可抽成丝,一丝一丝缠成团。丝经理,丝经染,分成经纬机上安,全靠织工一双手,丝丝相连成绸缎。一梭去,一梭返,一寸绸,一寸缎,经纬相交似路口,路路相连可拐弯。”10

周大新在其小说中对民间技艺和文艺的一系列运用,显示了故乡南阳的物华天宝,其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小说所负载的民间意义。

三、民间传统观念的深刻体现

南阳盆地受中原儒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家族观念和子嗣观念。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家族传统,这种传统观念的保留主要原因还在于祖先崇拜的观念。

通读周大新的小说,我们会感受到盆地人浓浓的家族祠堂情结。从其小说中关于乡村及人物的称谓上就能捕捉到民间家族观念的影子。如小说里以姓氏而命名的村庄:柳镇、柳林、郜家镇等,对人物的称谓如郜二嫂、四奶、四叔、四嫂、石通伯、五爷等等。这种以某一个姓而聚居的传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民间现象,它保留了我国封建宗法社会的遗风。另外,从有关家世的描写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扎根于民间的家族精神。“家世,是家族世系主要的职业特征所标志的社会地位。”11在家族世系中,祖先所从事的事业对其子孙后代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小说《第二十幕》中,尚达志以坚持传承祖先留下的丝织业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为家族的楷模,尚家的每一代人从小就要很早起床去院子里背诵家训:“列祖列宗在上,生为男儿,有生之年,发誓不忘数代先人重振祖业之愿,力争使尚家丝绸重新称霸于丝绸织造界,再获‘霸王’美誉。”12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个家族成员都要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去履行家族使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小说《铁锅》中的郝祖宛和秋芋含辛茹苦地承传祖传的造锅业,小说《步出密林》中沙家祖传耍猴和镇猴的“昏鞭”等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主宰力量”。13

此外,与家族清洁相关的还有子嗣观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传宗接代看做家族的头等大事,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子嗣观念的背景下,相应的民间习俗也就应运而生了。小说《走出盆地》中就提到了这样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一门双承”,就是兄弟两人中,只要其中有一个儿子,兄弟两人就一起出钱为这个孩子娶两个老婆,而且,两个老婆同一天娶,同住在三间堂屋里面。一个媳妇住西间,另一个媳妇住东间,新郎一夜一换地轮流去她们那就寝,其中一个媳妇生孩子续接哥哥家的香火,另外一个媳妇则生孩子续接弟弟家的香火。小说《第二十幕》描写尚立世和容容的婚礼,在闹洞房前还专门找了一个邻居嫂子来铺床,她拿了一个扫帚把床腿、床撑、床帮扫了一遍,而且边扫边唱:“新扫帚,扫新床,今日娶个俏新娘……床头铺把干麦秸,引个白胖小乖乖:床尾铺棵干白菜,引个闺女做国太:床中铺个小竹筷,引来男女双胞胎……”14,从歌词中,作者表达出了人们对多子多福、儿女双全的强烈愿望,把那种根深蒂固的子嗣观念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家周大新站在“民间”的立场,通过对民间神话故事的运用、民间技艺和文艺的精彩刻画及对民间传统观念的展现,使其小说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并凸显出了鲜明的民间意识。

注释:

1 陈思和:《莫言论――不可一世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 周大新:《周大新》(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3 周大新:《漫说“故事”》,载于《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4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第1920页。

5 周大新:《第二十幕》(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6 周大新:《周大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7 周大新:《周大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8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9 周大新:《走出盆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10周大新:《第二十幕》(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1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885年版,第156页。

12周大新:《第二十幕》(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13曹文轩:《20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14周大新:《第二十幕》(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参考文献:

[1]周大新:《周大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周大新:《第二十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周大新:《走出盆地》,北京: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周大新:《漫说“故事”》,《文学评论》,1992年1月。

[5]周大新:《蝴蝶镇纪事》,济南:黄河出版社,1989年版。

[6]周大新:《湖光山色》,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7]周大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昆仑》,1988年第5期。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5篇

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吹响了“文化强市”的号角。

文化强市,需要文化精英引领。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批重庆“文化人”,正用精湛的艺术陶冶大众,用睿智的思想引领大众,用高贵的人格感动大众:已故“故事大王”魏显德老先生倾尽毕生精力挖掘和传播民间故事;川剧的又一朵“梅花”黄荣华艺路坎坷、痴心不改;重庆动漫“女掌门”张炼红正努力打造中国动漫的民族品牌……

文化滋养民生,文化陶冶民智,文化强壮经济。让我们一起作为!

春末,天空飘着细雨。86岁的魏显德斜靠在椅子上,桌上摆放着《魏显德民间故事集》,200多页,书页泛黄。魏显德将手轻抚其上,一再叮咛老伴:“要放好哦,锁在箱子里。”

这本书,对于故事大王魏显德而言,是一个个“绝版故事”――就在记者采访后两天,魏老因病乘鹤西去。

■ 故事的“浸泡”

说起几十年前的走马驿站,老重庆人都晓得,那一带,时常闹土匪。

走马西临璧山,南接江津,号称“一脚踏三县”,古道上来往的挑夫都要在此停驻。关口土匪出没,夜色稍晚便无人敢过。

魏显德便出生在这里。他父亲和幺公都会讲民间故事、能唱民间歌谣。受此熏陶,魏显德从小就喜欢听故事。

“过往客商故事多,一坐下,就拉开场子摆龙门阵,你一个我一个,一讲就是大半夜,瞌睡都没得。”魏显德眼神炯亮。

他的启蒙教育,就在这些看似无意的消磨中完成了。

14岁那年,魏显德跟着幺公跑江湖卖草药。日子清苦,但魏显德一路上却听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3年中,他在本本上就记下了200多个故事。

几年后,魏显德回到家乡,在一户能讲会唱的人家当长工。工余时,主人常给魏显德讲故事、唱山歌。这让魏显德如获至宝。放牛路上,他一边讲一边背,记下了不少山歌、谚语和民间故事。

20岁那年,魏显德回到家中务农。仲夏之夜,在自家院坝,魏显德搬来板凳,边摇蒲扇边听父亲讲故事。“讲故事要讲做人的道理,要有意义;唱山歌要触景生情,抒情表意。”父亲的话,让魏显德铭记。

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山歌,就像一颗颗种子,在魏显德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 刻骨的坚持

“”期间,魏显德被打成反革命,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故事讲不成了,魏显德只好把那些宝贝锁进箱底。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迎来了春天。年过半百的魏显德决定重拾旧梦:“下决心钻研,给乡亲们讲故事。”

魏显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丰富“故事库”。为了采集几个精彩的故事,他常常要翻好几个山头。

睡觉,带着功课,儿时听过的故事在脑海里一幕幕回放。每每想起,立马翻身起床记下来。有时,煤油灯的油燃完了,他就划火柴照亮,一根火柴可以写十几个字,写完一个故事,桌上火柴摆起一大堆。

1990年初,全国开展民间文学普查。凭着超强的记忆,历经10个多月,魏显德将他的故事、歌谣和盘托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1年,魏显德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特级民间故事讲述家”――他在22岁时就能讲述5000多个民间故事,演唱民间歌谣400多首,背述民间谚语近700条、歇后语近300条。这一年,《魏显德民间故事集》出版。

1998年,魏显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故事家”称号。

此后,“魏显德”这三个字,走出重庆,走向世界。日本人、加拿大人……不同国籍的人“扎眼”地出没在这个普通的小镇,在魏显德家常常一住就是好几个月,不为别的,就为“听故事”。

离魏家不远的张婆婆,已年满70,每每听到魏老爷子闲来唱起两句混沌不清的“送财神”便会眼眶湿润――一个财门大打开,我今与你送财来,一送千年宝,二送万年财,三送三吉利,四送四季大发财……那些抑扬的腔调和熟悉的尾音,能将她带回很多年前的某一天,让她很温暖。

■ 孤寂的守望

“我要把这些故事流传下去。”年事已高的魏老道出了心里话,这也是他不厌其烦为一批批国内外造访者乐此不疲讲故事的原因。

“他们来了,老爷子就很累,一讲就是几个月,生病了都还在讲。”儿子魏祖国并不希望父亲为了故事搭上自己的健康,“但一旦有造访者来,老爷子精神就格外好。”魏显德的痴迷让儿子常常左右为难。

魏显德在讲述中体味着无以伦比的自豪,说着说着,他就带着唱腔来一段民谣《垛子山》:“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现巴南区),后面是璧山,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在一旁的魏祖国却有些落寞,因为年事已高,魏老爷子的音量已大不如前,“以前,老爷子讲故事,声如洪钟。最近电视台来做节目,讲了几次,都因为音量太小而无法录制”。

望着儿子摇头的样子,魏显德也沉默了。

跟着魏显德一起变化的还有当年的老院坝。

2003年,当地修建高尔夫球场后,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村”的工农村已经不复原貌,魏显德家的门牌上有了一个新的地址“农民新村”。

“以前的工农村,晚上,大家在院坝里边乘凉。如果你要听故事,老人会得意地说声‘要得’,然后捧着茶杯,边喝边讲。”村民魏开才十分怀念曾经的日子,“没有院坝,就少了讲故事的气氛。在新的小区,来找他讲故事的人慢慢少了。”

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2008年“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有会”成立,旨在以一个固定的场所――武庙戏楼作为传习场所。但村民并不“买账”。“这里的茶一块钱一碗。喝茶要钱,哪个来这里摆龙门阵哦!”一位村民如是认为。

不可避免,那些民间故事和魏显德一起慢慢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