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疾病

动物疾病

动物疾病

动物疾病范文第1篇

1.黑猩狸

可传播疾病:艾滋病(AIDS)。

自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病毒(HIV)被确认后,研究人员便试图找到这种病毒的源头。2006年,他们通过基因分析,发现了最为确凿的证据,将人类艾滋病病毒毒株与在喀麦隆野生黑猩猩身上发现的一种病毒联系在一起。科学家认为,猎人在屠宰黑猩猩时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目前,全世界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数量已达到3300万,死亡人数超过2500万。

2.蝙蝠

可传播疾病:萨斯(SARS)

2002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在中国出现,SARS病毒随后又通过感染者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科学家最初认为,这种病毒源自于果子狸。在中国南部,果子狸是当地人的一种美食。为了遏制病毒蔓延,数千只果子狸被屠宰。最终在几年后,科学家经过基因分析,找到真正的元凶――蝙蝠。

3.老鼠

可传播疾病:鼠疫、汉他病

野生啮齿类动物有时会携带汉他病毒,汉他病是一种具有潜在致命性的肺部综合症。人类只要接触或吸入含有汉他病毒的老鼠尿液、唾液和粪便的灰尘,便会感染这种疾病。

4.鹿

可传播疾病:莱姆病

小鹿绝不是外表看上去的那么可爱。鹿是蜱虫(也叫扁虱)的宿主,扁虱可以通过伯氏疏螺旋体将莱姆病传染给人类。“莱姆”这个名字来源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该镇曾在1977年出现大量莱姆关节炎病例。过去30年时间里,莱姆关节炎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可能的原因是白尾鹿的数量不断增多。

5.猫

可传播疾病:弓形病

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但对孕妇而言,它也是一种可怕的动物。通过食用被感染的老鼠、鸟类以及其他小动物,猫能够感染一种被称之为“刚地弓形虫”的寄生虫。如果弓形虫进入人体内,人便会面临患弓形病的风险。孕妇在感染弓形病时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却能够将这种疾病传染给未出世的宝宝。

6.狗

可传播疾病:狂犬病

除了狗之外,狐狸、狼、蝙蝠、臭鼬、猫等都可能成为狂犬病病毒的宿主。狂犬病病毒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中,通过咬伤传染给人类,这种疾病会攻击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大约5万人死于狂犬病。

7.鸡

可传播疾病:禽流感

野生鸟类的肠内携带着流感病毒,可通过鼻子呼吸或者排泄物传染给被驯化的鸟,其中就包括鸡、鸭和火鸡,然后由它们再传染给人类。第一例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的病例1997年出现在香港。自此之后,亚洲其他地区纷纷出现感染病例,随后又蔓延到全球。虽然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的病例较为罕见,但这种疾病却具有致命性。

8.猪

可传播疾病:H1N1流感

2009年春季,H1N1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初被认为是一种通常在猪身上存在并且于1930年被首次离析的病毒。但实际上,2009年出现的病毒实际是一种独特的“混合体”,由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混合而成,所以用“H1N1”代替一开始使用的“猪流感”。

9.蚊子

可传播疾病:疟疾、黄热病

这种带翅膀的小动物堪称完美的“空中运输机”,疯狂地传播具有潜在致命性的疾病和病毒,如西尼罗河病毒等。蚊子传播的最致命疾病当属疟疾,每年导致100多万人送命。

10.蜱虫

可传播疾病:无形体病

动物疾病范文第2篇

1.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非人为原因

在动物饲养过程中,动物疾病的发生多半不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非人为因素是动物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例如动物的实际生长环境,人在进行动物饲养时,只能为动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环境,但是动物在生长环境中的生长状态还是靠动物自身机体的作用,一旦动物机体在生长环境中遇到不利的因素时,动物机体的正常运转就会被打乱,动物就会出现疾病等问题。

1.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人为因素

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因素也可能造成动物疾病的出现,例如,一些人针对动物养殖过程中的动物疾病,不合理的使用一些药物,致使动物出现药物性损伤等,不仅动物疾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对动物造成一定的药性损害;此外,一些畜牧养殖厂在管理过程中,不注重对动物基础养殖环境的设置,动物养殖必要的基础设施比较缺乏,例如通风设施、排污设施等,进而导致动物生长环境恶化,容易产生疾病;再者,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对动物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定时对动物进行清洗,养殖厂也没有定期进行消毒,对动物的饲养不科学等,最终容易引发动物疾病。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控防措施

在畜牧养殖产业中,一旦动物出现疾病,会对养殖户乃至整个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针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出现疾病的各种病因,对动物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控是十分必要的。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做好动物疾病检疫工作

针对动物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养殖场需要制定严格的动物检疫制度,通过检疫制度的实施来确保动物检疫工作的执行力度以及操作规范。对检疫制度的执行,要求定期对动物进行检查和消毒,然后对动物进行规范的疫苗注射,提高动物对疾病的免疫力;养殖场动物的进出程序需要严格规范,防止动物流动过程中产生传染疾病;最后,在动物流行疾病多发季节,需要加大动物检疫力度,确保检疫工作的效果。

2.2做好养殖场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畜牧养殖厂的选址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选址可以保证良好的动物生长环境,一般来说,畜牧养殖厂最好建立在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地区,同时该地区需要具备良好的水源,排水处理方便等。同时,畜牧养殖厂的建造要远离人群和居住区,建造过程中注意通风、取暖、排污等方面的设计,为动物生长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环境。

2.3加强对动物饲养过程的管理

针对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疾病需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在养殖过程中防治结合的原则。注重养殖过程中人为因素在动物疾病防控中的作用,规范养殖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饲养标准,针对不同动物不同时期的生长需要,科学调配饲料,保证动物的营养健康状况,增强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养殖过程中做好对动物生长环境的控制和保护,定时对养殖场进行清洗和消毒,保证养殖场通风,防止病菌的滋生,同时做好排污处理,及时清理动物粪便等废弃物,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卫生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此外,养殖户还可以选取动物健康群体,自行建立动物繁殖体系,实现自繁自养,从动物源头做好防疫工作,通过饲养过程中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减少动物疾病,改善动物生长状况,实现良好的畜牧养殖效益。

2.4动物疫情发生后的控防措施

针对动物疫情已经发生的情况,需要及时的采取疫情治理措施。养殖户需要从畜牧养殖产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养殖场的防疫力度,做好场地的消毒工作,对出现疫病的动物及时的进行隔离和清理,防止疫情扩大。同时,还需要对养殖动物进行药物注射,提高动物的抵抗能力,对动物的治理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记录,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规范动物用药,尽快使养殖场尽快脱离疫情,降低损失,保障养殖户的利益。

3结语

动物疾病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疾病控制;产科疾病

近些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所饲养的品种也不断多样化。但我们必须看到,畜牧养殖的动物品种中依然存在各种疾病,导致饲养质量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畜牧养殖动物的疾病控制,寻找相应的防范对策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种类

1.1传染病

由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形成对动物机体的袭击并引发疾病,且该疾病具有大规模的扩散性和传染性,这就是传染病,病原是其发病因素的重要方面,比如,真菌性皮炎就是一种常见的由真菌为病原而引发相互传染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通常而言,感染传染病之后的动物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生理反应或具备传染病症状。传染病的传染介质比较广泛,甚至空气也可以作为传染介质传播病菌,预防难度很大。

1.2寄生虫病

节肢动物、蠕虫以及原虫是寄生虫病常见的三类,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常是最普遍的常见疾病,体内寄生的蠕虫与原虫均寄生在畜牧动物的体内或者体外,吸取动物本身的营养物质达到自己的成长。这里,节肢动物除外,它多以体外寄生的方式存在,通过动物排出的排泄物作为营养基础来生存。一般来说,无论什么样的寄生虫,都有其依靠的寄生主体,寄生虫病是可以通过接触而传播的。

1.3普通疾病

发病率极高的外科、内科或者产科疾病也是动物常患的疾病,外伤或眼病是主要的外科疾病,产科疾病通常包括动物的孕期、分娩期以及产后的相关疾病等。

2动物疾病的控防措施

2.1做好动物的疾病检疫工作

由于在动物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类疾病,但通过整理我们会发现一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针对这类可以预防的疾病,应该严格遵守检疫制度,并有效实施检疫制度,定期对动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早期对动物进行有针对性、预防性的疾病疫苗注射,可以提高动物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对于换季引发的相关疾病,应做到早预防、早纠正,做好疾病先期的系统检查和疫苗注射工作,同时,对动物的进出进行约束,避免交叉传染。在饲养过程中,工作者对待疾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强化对动物的日常管理。

2.2做好养殖场的建设与管理

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动物健康生长的强力保障,是动物身心愉悦的前提,因此,养殖场的选址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养殖场环境建设也是影响动物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通风条件较好、具备一定水源条件的区域成为了养殖场建设地址的首选,通风条件直接影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径,同时,养殖场还应具备相应的排水、排污设施和净化系统,不会污染当地环境。除此之外,养殖场的选址一般都远离高密度居民区,避免养殖所带来的其他产物和排泄物对居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2.3加强对动物饲养过程的管理

动物饲料的管理是畜牧养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事项,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饲料,因此,健康、安全的饲料是保证喂养质量的前提,也是动物“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同时,饲料中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合理搭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动物不同的生长阶段中,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合理的膳食配比才能起到增强动物体质的作用,动物的抵抗力才能获得提高。在动物饲养的过程中,应减少人为因素对动物饲养过程的影响,适当建立符合饲养场所的实践型养殖制度,完善饲养动物生存场所的建设。在养殖场内,根据动物的生活特点定期对粪便和排泄物进行清洗,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工作,做好养殖场所的通风工作,观察动物的卫生状况。动物繁殖应通过有效的措施排除外界干扰,建立动物繁殖系统,减少外界因素对动物生长造成的影响。

2.4做好疫情的防控

动物疾病的疫情工作最好的出发点是做好必要的预防工作,疫情如果已经发生,则应及时地对发病的动物隔离,做适当处理,防止病情扩散。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饲养者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养殖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定期对动物和动物生存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消毒工作,提前为动物注射疫情疾病疫苗。同时,处理发生疾病的动物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及规范进行,避免疫情扩大。

3结束语

依照当前的情况看,做好畜牧养殖动物疾病控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对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病因深入分析,探究更好的控制方法,提升畜牧养殖动物健康状况,确保动物食品安全。

作者:张丽峰 单位:五台县畜禽繁育工作站

参考文献

[1]杨东生.探讨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其控防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14(12).

动物疾病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基因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43―03

1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是指基因组中稳定整合有以实验方法导人的外源基因或特定的DN段的动物。1974年美国科学家Jaenisch把猿猴病毒40(sv40)注入小鼠囊胚腔得到部分体组织中含有sv40DNA的嵌合体小鼠,1976年他们利用反转录病毒与小鼠卵裂球共培养把莫氏白血病病毒基因插入小鼠基因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小鼠系嘲。1980年Gordon等将猿猴病毒和人单纯疱疹病毒(HSV)的tk(thymiaine kinase)基因整合后的质粒直接注入小鼠受精卵原核中,首次创建了显微注射转基因法。20多年来转基因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制备出转基因小鼠、大鼠、兔、鱼、牛、猪、羊等多种动物的转基因品系。

2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是指医学研究中将动物里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中起着重大意义,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长和病程长的疾病材料。可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研究人类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组织病理,以及药物的治疗效果等。目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常规获得方法有以下几种。

2.1实验性动物模型又称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复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疾病。例如切断的冠状动脉分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

2.2自发性动物模型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处理,在自然条件下动物自然发生,或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现,通过育种保留下来的动物模型,其中主要包括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和突变系大遗传疾病模型。转基因动物作为人类疾病模型,可利用它来研究疾病发病机制、评估新药疗效。目前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经生产出一些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目前已应用和公布的大部分转基因动物模型处在基础研究而不是临床研究。在临床前研究中,转基因动物作为人类疾病模型可应用的数量少,但不断生产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前、药物开发。

3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主要成果

3.1在遗传病中的应用 以前关于遗传疾病的动物模型,一般仅靠自然界突变产生的动物,经过一代代的育种繁殖而保留下来的,而突变的发生率无疑是很低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无论在数量上、与人类遗传病近似程度上、品系保持上都具有无比的优势。

3.1.1先天愚型疾病将正常的Ca/Zn过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转入小鼠体内,并使之过量表达,该小鼠就表现出与21三体综合征相似的表现,因此该小鼠就可作为先天愚型(Dbwns综合征)的动物模型。3.1.2地中海贫血小鼠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遗传病,是由于球蛋白链合成速度降低,导致链和非链的合成不平衡,结果多余的蛋白珠链沉积在红细胞膜上,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和硬度,导致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a―地中海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少)和8―地中海贫血。李政建立带红系,增强子S’HS2的人β41/42珠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从而成功地复制了小鼠―β地中海贫血模型。自然产生的β―地中海小鼠为人β―地中海贫血的病理生理提供了有用的模型,可以做一些难以在病人身上完成的试验。将癌基因与特定的启动子、增强子融合,引入动物体内,制备转癌基因动物,研究致癌机制。SV40Tag基因与胰岛素基因增强子,引入小鼠体内并在胰腺中表达SV40Tag,诱导了胰腺癌。

3.2传染病转基因动物模型一些传染病病原体的致病病原体的致病机理、疫苗研制、药物筛选等诸多项目的研究一直因缺乏经济可行的天然敏感动物模型而受阻,如HBV、HDV、HZV、Polivovirus等自然状态下均只能感染黑猩猩在内的少数几种灵长类动物,致力于对这些病原体敏感、廉价的动物模型的寻找一直是各国学者坚持不懈奋斗的目标。正因为如此,针对他们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就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问世应用而产生了嘲,如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BV是一种宿主特异性极强的嗜肝病毒,制备部分HBV基因或HBV全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为研究HBV在宿主体内的表达、包装以及分泌等生物学的特性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材料,也是抗HBV药物和临床相关疾病治疗的理想动物模型。早在1985年美国的Chisari等和法国的Rsbinet等同时在{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他们通过受精卵原核内显微注射的方法建立了转基因小鼠。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胡以平等经多年努力相继构建了HBVpres/s、HBV xdr亚型的转基因小鼠,2003年胡以平等构建HBV转基因小鼠C57―TgN(HBc ayw)SMM,进一步研究HBV各基因在体内的特性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gene,HBc)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并且对HBV核心抗原颗粒(HBcAg)在肝脏中的表达进行验证。但是通过生殖系所产生的HBV转基因小鼠在出生前就能在内源性HBV启动子的控制下,在肝脏内持续转基因表达,在肝细胞内没有HBsAg以亚病毒颗粒的形式以9000ng/nl的浓度分泌人血。这些小鼠对高水平的循环耐受,不产生HBs,可被用作HBV慢性携带状态模型。

3.3在肿瘤方面的运用肿瘤动物模型最早源自小鼠自发突变或致癌剂诱变而得,但自发突变率在自然状态下通常很低,而诱变模型也因其不可精确控制性而限制它们的应用。在过去20多年间,随着人们对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日益深入,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在小鼠生殖系引入可诱导或精细调控突变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肿瘤小鼠模型建立工作取得很大进展。运用转基因方法建立了脑肿瘤动物模型。

3.3.1首次报道的脑肿瘤模型采用SV40的早期区表达基因(即T―抗原和t―抗原基因)作为靶基因转入小鼠而建立。

3.3.2制作转基因动物肝癌模型的方法主要有(1)肝炎病

毒转基因肝癌模型,构建方法过程类似乙型肝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2)SV40转基因动物肝癌模型,Dubois等利用人ATⅢ基因和SV40T抗原(SV40―Tags)序列构建外源DNA,建立SV40转基因肝癌模型。(3)TGFa/C―myc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由Murakami等人培育的Alb/c―myc转基因小鼠和培育的MT/TGF转基因小鼠获得TGF/c―myc转基因小鼠。(4)TGF/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Fator等利用构建的猪A1B/TGFl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该模型的肿瘤平均潜伏期为16~18个月,肿瘤发生率为59%。

3.3.3前列腺癌转基因动物模型在1996年Gringrich等将probasin的启动子中一段454个碱基的序列与SV40序列连接,转入小鼠受精卵细胞,建立了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动物模型TRAMP(Transgenic adenoeardnoma mouse prostate)。

3.3.4转基因胃癌模型直接调控胃癌的相关基因转染到动物胚胎中而形成肿瘤,如转染了腺病毒12Ela/Elb转基因大鼠在扁平上皮和圆柱形上皮的结合点附近形成了类似与自然发生的胃癌,同时Thompson等用长424bp的CEA促进剂SV40T抗原转基因构建了胃腺癌小鼠。

除上述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外,科学工作者对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运用做了大量的工作,所建立的转基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不仅涉及遗传病、传染性疾病、肿瘤,还包括器官移植、老年性痴呆(AD)、动脉粥样硬化等领域。4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中医药动物模型应用的可能

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40多年来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虽已取得一些进展和成果,但仍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制作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方法有病因模型、病理模型、证病结合模型。同时也存在着病因模型的不确定性、传统病因模型忽视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同证候模型间缺乏比较研究等问题。HGP研究的方法学和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微观水平的基因调控与修饰,反应生命机体的整体机能状态,基因组的多样性决定了个体的特异性。如能将转基因动物运用于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构建上,那无疑对中医药的发展和HGP的研究都是双利的。

动物疾病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

要实现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动物疾病防控。我国畜牧养殖业虽然也实施了众多的措施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防控疾病,但仍然有一部分动物出现疾病传播现象。所以深入研究畜牧养殖业动物疾病病因,并对疾病的防控措施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畜牧养殖业中动物疾病病因

1.1外在原因

在畜牧养殖业中,人为因素是导致动物出现疾病的主要因素。比如养殖人员缺乏专业养殖技术水平、用药不合理,滥用疫苗或者对药物病理没有充分了解等因素都是造成动物疾病出现的原因。另外,很多养殖户对养殖场的条件不引起重视,养殖场内的基础设施也不全面,这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又一外在因素[1]。比如养殖户对养殖区域的排污、通风等考虑不全面,在养殖过程中没有较好的通风效果和排污条件,这会对动物的正常新陈代谢和生长条件造成不良影响,也是导致动物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养殖场内的安全检疫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动物疾病出现的外在因素。

1.2内在因素

动物疾病出现的内在因素也是动物的自身原因。一些动物在胎中被感染疾病,这是先天性的母体传染,这种疾病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在动物的任何一个生长时期爆发。所以要求养殖户对动物母体进行严格的病原菌检查和防疫,有效减少动物的先天性疾病。

2畜牧养殖业中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2.1加强动物安全检疫工作

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该完善安全检疫制度,并将其贯彻落实。一方面需要对新生动物、外来动物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做好消毒工作,保证动物是健康状态后才能进行混养。为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可以给动物注射多发疾病疫苗注射;另外,对外来车辆或者人员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为避免出现外来病毒,一切无关车辆、人员均不能进入养殖场。且应该有专门的消毒检疫人员严格执行安全检疫工作。

2.2在畜牧养殖业中优化饲养管理工作

饲养管理工作的优化首先应该改善动物养殖环境。养殖场应该选择通风良好的区域,且在选择之前应该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进行全面考虑,根据动物生长条件要求,一般都是选择有较好透光条件、稍高地势且排水方便的养殖区域[2]。而且,养殖场应该进行定期打扫清洁。要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保证养殖场通风顺畅、环境整洁,以及保证食物和饮用水源的干净。另外还要对动物粪便进行合理处置,避免出现环境污染,从而达到动物疾病的预防标准。

2.3加强饲养环节

加强动物饲养环节是畜牧养殖业中的重要管理环节,动物饲料是动物生长的关键,饲料品质的好坏对动物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所以要选择安全可靠的动物饲料进行饲养。另外需要根据动物的具体生长状况合理搭配饲料,以加强动物的机体免疫力。

2.4疫情处理和善后措施的强化

养殖户在发现动物疫情后,为避免出现疫情的大面积传播,应该将感染疾病的动物进行及时隔离,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快速配药治疗,控制疫情恶化[3]。对没有被疾病感染的动物进行疫苗注射,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对抢救无效的动物做好消毒工作和无害化处理。并将疫情产生原因和传播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总结经验教训。总之,在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疾病病因多种多样,要保证我国畜牧养殖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健康发展,应该对动物疾病病因产生进行不断的总结和研究。养殖户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不断探究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以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2):281.

[2]时利亭.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与控防措施探讨[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