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医学知识

动物医学知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动物医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动物医学知识

动物医学知识范文第1篇

根据中央的部署,年初,江苏省委决定,将*市列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市之一,承担探索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经验的任务。根据全国和省远程办的统一部署,*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能学用”的原则,结合实际,努力在抓落实、创特色、出成效上下功夫,积极做到“管、学、用”并举,探索发挥远程教育工作的有益作用。各地针对党员干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实际和党员数量大、分布广、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量大、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优势,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经统计,仅年,全市1922个已建接收站点,共举办各类教学活动3.5万多场次,累计参加教学活动的人数达155万多人次(其中,党员127万多人次)。远程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被广大党员群众形象的比作“党员干部学习的大课堂、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农村信息化的新载体”。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直接面向农村基层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基层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在远程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及时提供指导和服务。

去年,我市开展了首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和*科技学院两所大学的40名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所长到基层站点服务,协助配合各市、区远程办积极开展远程教育接收站点设备的技术维护、站点管理员的业务指导以及站点“管、学、用”情况调研等工作,受到了基层的欢迎。服务活动结束后,各志愿小分队还根据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对做好我市远程教育工作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动物医学知识范文第2篇

第××个全民义务植树节即将到来,为了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县人民政府号召:全县各级党政、各族干部和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用我们的辛勤汗水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我们的家园。

我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气候十分干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县内部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外围大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缓解,整体生态功能脆弱,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目前,中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县三干会提出大力招商引资,把××打造成“一市两县”重要一翼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实力上要下大力气,而且在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尤其在绿化工作上,同样也要紧紧跟上,建设比较完备的绿洲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绿色产业体系,才能以高标准建设“绿色××”,促进经济的更大发展。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做好国土绿化工作,责任尤为重大,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为紧迫。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国土绿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绿化工作上台阶、上档次。为此,我们要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林果基地建设,抓好区域经济发展和绿色通道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绿化活动,加快城乡绿化进程。

动物医学知识范文第3篇

1.1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国的医学课程设置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取医学院校,经历5年的医学教育可以拿到本科的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本科的基础上2~3年,可以拿到硕士学位,博士教育一般在硕士的基础上3~4年不等,相对比国外的医学教育年限要长。尽管我国现有几十所学校已经开始培养七年制医学硕士生,但是我们高等医学教育的主导仍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我们所学的课程门数要多于国外,我们第一年和第二年是基础教学,课程分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课基本上都是按照实验指导完成实验。第三年、第四年为临床教学课,临床教学课也设置了见习课,第五年为临床实习,各科轮转。要求按照实纲完成实习任务

1.2我国现阶段的一些医疗体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临床实习效果

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但是由于我国的医疗体制还需进一步的健全,加上部分媒体的舆论导向,导致了医患纠纷的增多,医患矛盾的激化,这也导致了学生在临床上实践机会极大减少,实习生和患者的交流互动机会也极大地减少,还有部分患者甚至拒绝实习生的问诊及体格检查,这就降低了实习生的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及对疾病的诊断能力。这对学生的医生生涯无疑是不利的。而且如果学生在实习阶段与患者发生一些不愉快,这对以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也是不利的,容易把医患关系弄到对立面。

2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2.1在教学中尝试打破旧的模式,用新的模式提升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加强知识的掌握

国外强调了医疗实践教学的连续性,极力主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年我们也不断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新的体制改革,没有在全国范围广泛的推广说明这些模式立足于我国现在的医学教学方式,或立足于个别院校的具体情况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2.2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国外医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实习学生要求严格,大部分理论知识需要自学,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增多课堂讨论,减少授课的学时增加学生自学能力。在实习上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临床实践,注重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发展,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加快了医学知识的更新,增加了医学技术的交流,极大程度的解决了学生包括临床医生的遇到的问题,资源的共享快速的发展了医疗水平。作为学生,未来的医生,我们在平时更要多创造一些机会去学习使用和利用这些资源。美国医学院主动地改变一些教学策略,以适应这种变化。如减少了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小组学习、团队合作的机会,要求学生相互讲授学到的知识。医学实验也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动物和尸体外,仿真实验、虚拟现实都开始普遍起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加团队意识

动物医学知识范文第4篇

医疗器械专业培养的是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利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为病人和医疗实践服务。因此,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十分必要。

1.1有利亏后续专业锞学习

医学基础课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专业课人体机能替代装置中,涉及的人工心肺机、血液透析机、呼吸机、麻醉机等,替代了人体心肺功能、肾脏功能、神经系统等,学生在掌握人体循环、呼吸、泌尿、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后,能加深和促进对这些医疗设备的作用、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学习,激发专业兴趣。所以,医学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桥梁课程。

1.2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学生具备医学知识,并拥有以医学基础理论理解和联系医学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工作中,就能不断发现医疗需求、不断拓宽思路,对先进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全功能开发与使用,使医疗设备在医学研究中发挥最大作用。如CT、Mill、内窥镜等设备在临床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均依赖于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2医学基础课程开设情况

对于非医学专业设置医学基础课,目前尚无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我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有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涉及专业有临床医学工程、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康复工程技术、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医用治疗设备应用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放射治疗技术及设备等。选用的教材是专供医学类专科使用的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大纲也与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各专业人体解剖学均为48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2学时),生理学40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教学方式采取理论课以PPT教学为主,各专业教授章节一致,实验课以观看人体解剖标本、模型为主,生理学则是动物实验和观看视频。学生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来评定。

3存在问题

3.1锞程设置不合理

人体解剖和人体生理课对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医学类各专业一般每门课都需要100多学时方可完成。我校虽培养的不是医学生,但作为未来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十分必要。目前,课时安排仅几十学时,教学内容过多,导致理论课时间紧张,不能讲深、讲透;实验课也只能走马观花,不能充分辨认标本及模型,很难对实验结果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3.2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还没有公开出版适用于医疗器械专业的医学课程统编教材。我校选用供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系统性强,相对医疗器械专业学生来说,内容偏多、偏深,缺乏专业特色,给专业课程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3.3评价标准存在片面性

我们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往往根据考试,即便是实验也通过书面考试做出评判,这种评价标准存在片面性,只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标准化”考试成绩等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等,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4学生学习共趣不高

首先,人体解剖学作为形态科学,名词术语多、概念多131,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记忆,而我校工科类学生,不善于记忆性知识的学习。人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由于部分学生高中缺乏生物知识积累,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畏难情绪;其次,学生还没有接触专业课,不清楚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认为对今后工作无多大帮助,因而重视程度较低;再者,考核方式使学生产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也能通过的思想,以至于学习兴趣不高。

4改革措施

4.1以专业需求为导向,重构锞程新体系

通过走访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分析专业需求,我们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人体形态与机能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运动、内脏、脉管、感觉器官和神经5个模块,再根据职业工作任务(如以假肢、矫形器等康复器械和内窥镜等医疗设备)为切人点,设置若干教学项目。教学时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遵循专科教育“必须、够用”的原则,选择模块进行组合。如康复工程技术专业重点是运动与神经模块,内脏模块中侧重呼吸与循环系统,其他系统相关知识点只做一般了解。这样既突出专业特色,又可缓解内容多、学时不足的情况。

4.2以学生为一体,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我们实施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对实验室进行改建,将教室与实验室进行一体化配置,理论与实验学时调整为1:1,教师讲授与学生操作同步进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理论。改变了以往理论课教师“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4.3编写适应专业需要的教材

亟待组织教师和医疗器械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编写出具有医工结合特色、专业适应性强的《人体结构与功能》教材。我们期待教材具有如下特色:打破医学教材系统性强、理论深、内容广的特点,选取与后续专业课、与学生从事医疗器械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将教材中每一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为紧密联系医疗仪器、设备的医工结合项目。

动物医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

1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背景

1.1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落实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我校为本科生开设了科研常用仪器入门指导课程,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及中医脉象诊断系统、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离心机酶标仪、PCR仪器、凝胶成像系统、液质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科研常用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1]。本课程为选修课程,共18学时,目前主要采取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即以另一种形式呈现课堂所讲的部分理论知识。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单一。教学形式陈旧,通常都是教师在前半节课先给学生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所用器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也由教师来解决。这样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指导中的步骤机械操作,无法理解实验对于科研的意义,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另外,由于本科生专业课学习任务重,往往对选修课重视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加之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考核缺乏灵活性,以考试为主,占据了学生的科研时间。因此,对当今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1.2实验仪器资源丰富

2012年5月,我校通过整合资源,主要依托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平台——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下设公共实验平台、中药药理基础实验平台、脾脏象理论及应用科研平台、心脏象理论及应用科研平台、肾脏象理论及应用科研平台等,现已成为我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2015年1月,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实验室获批建成,为创新性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支持。这一重大科研平台现有固定人员26人,流动人员50人,由中医分子生物学、中医临床、中药药理学、生物学等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成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操作能力,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1.3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意义

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中医思维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2-3],重点在于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只有通过大量且持续的实践,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并牢记烦琐的医学知识。另外,对于即将走进医疗行业的学生来说,人文素养培养也极为重要。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医疗事业的大力支持,中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渗透到社会每一个领域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这主要是因为医生缺乏人文素养[4-5]。原本为患者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摒弃了本应该坚守的职业宗旨和职业道德,不仅无法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还把治病救人当成了敛财的绝佳良机,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和痛苦。“医者仁心苏万物,悬壶济世救众生。”在当前医疗环境下,医学院校更应该实施融合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不忘初心,以高尚情操行仁爱之术。

1.4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前景

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人们的生命健康,也是医学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型医学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医学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学校重大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对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探索本科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医学院校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弘扬[6-8]。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中医药人才不仅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还必须有创造的激情、动力以及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正是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

2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

本项目组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教学中心,贯彻落实培养融合发展型人才的理念。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向度,其根本区别在于科学基础与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在如何去做事,而人文素养培养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基础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的是“器”,而人文素养培养提供的是“道”。只有将三者融会贯通,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改变了中医药院校重视实践能力而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初步建立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三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满足国内外需求的中医药融合发展型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作为学生医学知识的启蒙之地,主要任务是培养科研、创新、临床、教学能力与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因此不仅要教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精益求精,更要引导其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科研可以使学生接触中医药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新技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2.1应用微课资源库

微课资源库以5~10min的微视频为教学载体,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二是由于学时压缩在授课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将这些微视频到学校信息教育中心网络平台,以重大科研平台作为新的教学基地,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开科研试验相关选修课程(如散斑成像技术、微循环技术等),并为学生提供免费WIFI。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手机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观看微视频,预习或者复习相关内容。

2.2.2利用重大科研平台

充分利用我校重大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实验室的现有资源,于每周二晚6点开设大型仪器教学使用课程,加深学生对科研仪器的了解。其中脉诊仪的使用为中医特色课程,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轻松地将脉诊仪的实践操作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理论结合实践能力。

2.2.3组织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课外义诊活动,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与社会各类群体进行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人文素养,树立仁爱之心。

2.2.4开放实验室

科研平台每周固定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科研平台自主学习,提高操作能力。特别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善待动物,必须保证最大限度地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绝不可以用残暴的手段对待实验动物。只有从对待实验动物这种小事上做起,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才会以仁者之心对待患者。

2.3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我校二、三年级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方式招收志愿者,从平时成绩、德勤考核等方面对志愿者进行评分,录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优异者为实验生,首次选拔10人。实验生统一接受实验室安全培训后,由脾胃脏象理论研究教师进行为期两周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脉诊仪操作、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内容复习、人文素养培养等。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满分100分,80分为合格。未合格的实验生可再次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并重新考试,如仍不能通过则退出。考核合格的实验生进入备选义诊医生团队,随重大科研平台脾胃脏象理论研究教师进行两个月的培训,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培训后进行操作考核,对考核合格者授予中西医结合专业服务平台认证的“义诊小医生”资格证明。获取资格证明后,由重大科研平台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安排参与相关社区义诊服务工作。

2.4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成果

入选的10名实验生在经过了为期3个月左右的培养后,均能熟练掌握实验技术,且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增强,临床能力提升,对实验动物伦理与医者仁爱之心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初步达到了融合发展型人才的水平。

3结语

创新思变能力是一个人产生新思想、新理念的能力,也是人类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总合。本项目开创性地提出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中医药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提供了保障,使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具体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谷丽艳,王莹,徐庆鑫,等.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建科研常用仪器教学的翻转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8,6(23):272-273.

[2]贾连群,冷雪,王洁明.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创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7):567-569.

[3]葛飞,朱其林,周建军,等.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150-151,156.

[4]王海容,刘毅.我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之立法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11):845-847.

[5]高杨,白松,郭明华,等.多维度分析医疗纠纷发生的因素[J].中国医院,2017,21(4):6-11.

[6]杨林胜,孙业桓,张蔚,等.中外医学教育中课程整合现状的比较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848-850.

[7]陈丕,黄春霞.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456-457,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