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怎样做人

怎样做人

怎样做人范文第1篇

一日,我赶往垃圾桶的方向,看到一位小男孩不知是什么原因,书包中的书、考卷、本子……撒满一地。小男孩蹲在那里慢慢拾起,我想帮忙,但又不好意思,也许这就是老师所言的——不够大方。

但马上,有位男孩经过,见状,蹲下身,帮小男孩拾书。小男孩抬起头,向那人微微笑,表示感谢。不久。男孩似乎有事情,先走了。正当我要离去时,我看见了一个令人义愤填膺的画面。

(楼梯在一个宿舍门口)宿舍走出两位男生,一位十有八九是有意的,他的右手把小男孩微微往下压,小男孩是重心失调,成了跪拜的姿势,而小男孩前面的另一个男生嬉皮笑脸的挥挥手,道:“平身,平身。”而小男孩并没有作态,只是默默的拾东西。

自尊在我们的眼里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要是换成我们班的男生,肯定是脏话先脱口而出,然后免不了是一场“厮杀”。而小男孩可能看对待是高年级的大哥哥,所以也只好忍气吞声。

我鄙夷地朝那两位男生瞪了一眼,然后就从旁边的离开了。

怎样做人范文第2篇

半截铅笔头与庸师的打击

脑子要更活一点儿。思想不要拘泥,不要停滞不前。老辈们这样谆谆教导,期望我们能做得比他们更好。

要有开创性思维。想挣大钱?看看人家著名国际企业家怎么干的。看看人家日本人和美国人都是怎么办公司办企业的。知道人家那叫什么吗?那叫创造性思维!要打破局限!市面上的励志书、发财书这样叫嚣,目的是希望我们掏钱把它们买回家。

老师也说,不要紧跟前人的脚步,要学会突破。别总是把老师的话当金科玉律,要知道百尺竿头方能再进一步。比尔・盖茨怎么样?人家退学了。退学的人给上学的人发薪水,为什么?还不是因为那些退学的脑子活,不傻干不蛮干?

是,大家说得都没错。可是最困难的并不是指出这个目标。要知道,指明目标是简单的,困难的在于途径。像当年亚历山大解绳子那样的好事,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基本上是不可能重现了。

相传当年有个智者带着一个打着死结的绳子来到亚历山大所在的城市。他说:如果有人能够解开这个绳子上的结,那他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王。所有的人都去尝试过了,不过没人能解开。等到亚历山大的时候,他抽出剑,把绳结一砍两段。

后来亚历山大真的成了个霸主,这是后话。不排除这个故事是故意给君王脸上涂脂抹粉的可能。不过就算它是真的,那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亚历山大天赋异秉?这基本上还是君权神授的另一个改头换面说法而已。

说明了亚历山大小时候就是个神童?这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没什么特殊意义。

可能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亚历山大采用的这种方法。他掏出剑的那一瞬间,就说明了他的思维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桎梏,尝试着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样,大家现在用的铅笔,六棱状的铅笔上面常常会带个橡皮头。可有人知道,铅笔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个圆柱体,而且上面也没有橡皮头。圆滚滚的铅笔常常会掉下桌子,橡皮更是要单独携带,非常不便。

后来想出方法改进铅笔的人都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想出把铅笔变成六棱状,另外一个人则想了个法子,把橡皮头装在铅笔的另一端。

可惜这样简单的改变,都已经被人做得差不多了。我有个朋友就常常长吁短叹,说小时候学校组织科技竞赛,他想了个提议,也是拿铅笔做文章。那时候大家还穷,铅笔常常用到只剩一个铅笔头还舍不得丢。他就搞了个设计,想把铅笔的一半改成塑料的。这样等到铅笔用到一半的时候就可以随手丢掉,并不心疼。

后来老师给他的评语写得颇为不客气:异想天开!你知道加工那个塑料铅笔杆要多少钱?

不去谈那个老师的刻薄与没远见。我那个朋友后来倒没因此而一蹶不振,只是有次出访南非,回来时连呼:庸师误我。无他,在南非有很多旅游纪念品卖,其中有种纪念品就是铅笔,一半是木材,另一半则是个中空的塑料管,里面装满了各种彩色的小石子,外面还画着斑马、狮子等动物。此物要价不菲。

这是距离我最近的开放性思维的例子,虽然没成功。

后来那朋友向我感慨道:真不知道当年要是老师支持我那个小发明,现在能怎么样。自从那次以后,我老想搞个什么一鸣惊人的小发明出来。可惜,简单的都被人想完了。

开放心灵与选择性遗忘

不错,简单的都被人想完了。诸如什么用铅笔在太空里写字啊,把牙膏口变大以拯救牙膏厂啊,这类的事情屡见报端。可惜,各种资料似乎都只提出该如何确立开放性思考的目标,却从来不说该如何做。似乎说到这个问题,就生怕别人抢了原本属于自己碗里的黄金似的。

当然,这未必就是他们坏心。很可能,那些写书写报写文章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怎么保持开放性思维。很可能他们所做的,只是剪刀加糨糊,把各种发财事迹拼拼凑凑,希冀自己也能发笔小财。

要说开放,改革开放30年,看着别人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地富了起来,人们的心思自然会不断变化。凭什么他们能挣钱我不能?凭什么我就一定要每天掰手指头过日子?

抛开钱的方面不说,思想上的僵化其实更可怕。这种僵化其实在生活里很常见。往往是在别人做了什么事以后,自己才忽然恍然大悟:啊,原来还可以这样啊,然后就是顿足捶胸后悔不迭。

其实这又是何必呢?发现差距承认不足也就是了,犯不上还为这件事着急上火,徒伤身体。

还是我那个朋友,前次去听课,倒是听来了开放心灵的秘诀。

那次的心理工作坊是一个催眠大师讲他的心理学理论,我和他一起参加的。说来他真对那次工作坊寄予厚望,去之前做了不少准备,摄像头、录音机和笔记本,简直是要把工作坊复制回家。我看了他做的课堂笔记,就是一个速录的发言纪要。里面的东西,就算是再看一遍,也仍然有收获。

上课的时候,他比我认真。当我一会儿懒了起来喝杯咖啡或是吃个糖果的时候,他总在认真地听着记着,时不时地还拿出本厚厚的参考资料,在上面圈圈点点。

这样的学生,应该算是好学生了吧。可惜在晚上的自由讨论中,他却被老师下了个评语:思想僵化,一点儿也不开放。

那天晚上他抱怨说,我想不通,我已经很拼命地去理解老师的话了,为什么他还这样说我?是我原来的知识结构和他的不一样,所以我才没能理解到他理论的精髓?

我想,这可能就是他被批评僵化的原因。

所谓开放心灵,并不是指一个人什么话都愿意听,或者什么话都能听。开放,其实指的是当听和思考的时候,把自己的思维先变成一张白纸,让自己保持空白。像他那样企图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新的知识,就像企图把一块方蛋糕塞进圆盒子。当蛋糕大于盒子时,无论怎么塞,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一块圆蛋糕。

所以,当他企图用旧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新问题时,他会在潜意识里就拒绝那些和他以前知识不同的东西,只愿意接受那些能够用原来知识进行解释的部分。原有的知识结构越牢靠,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本领就越差。

这样说来,其实亚历山大所做的,只是忘记了“绳子只能用手解”这个道理。而改造铅笔的人,也忘记了“圆形的铅笔最好用”这个准则。

所以,开放心灵其实很容易,只要你学会暂时性遗忘。遗忘掉那些曾经学到的东西,遗忘掉那些前人教给你的东西。

这是不是一种背叛或是浪费呢?花了那么大力气,学到了东西,却要把它忘记?

当然不是。如果把开放心灵视为一种生活态度,那么看起来的浪费只是一种外在表象。它的目的是为了腾空大脑,好让自己可以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那些曾经印在我们脑海里的知识、能力,都是我们的财富。不必担心自己完全忘却,反而应该把精力更放在如何腾空自己的心灵上。

一步步来

有人会说,嘿,说起来轻巧,你该不会也只是像那些发财故事那样语焉不详吧?到底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要想腾空头脑,第一步就是要放下架子。这谈不上什么迷信权威或是不尊重知识。只是想想看,你以前的知识结构其实只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你还犹豫什么?先把自己当成个无知的人,去寻求身边哪怕是贩夫走卒的意见再说。要知道,所有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因为它们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二步,是尽可能多地博采众家之长。有句话说得好,知识就像画在地上的圆圈。你的圆越大,接触到的空白就越多。你所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领域越多。小孩子学了1+1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通晓了数学,陈景润却还在继续研究。那在数学的路上谁走得更远?

在这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学问。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以为自己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学问。一个满满的杯子,是装不下水的。

第三步,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常人。不管自己之前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在面对新领域时都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孩童。不要企图用自己之前的框架去套新知识或是新看法。要知道,自己之前的领域就算掌握得再熟悉,但可能在世界观或是方法论上与新理论格格不入。如果仍然要用老眼光去看问题,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第四步,保持心境的平和。有句话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只可惜,这世界上的君子太少。这也不怪人们自身。要说缘由,可能要上溯到老祖宗那里。那时候的自然环境恶劣,人们只有依靠原来的经验才能存活。对于人的心理而言,有一个所谓的“舒适区”。老祖宗教给我们,待在这个“舒适区”里的时候,人会觉得最安全。而面对未知的挑战,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就像猴子,如果给它指一条到果树的新路,猴子很可能会拒绝。谁知道新路上有没有毒蛇猛兽?这种想法和“舒适区”一样,都是本能。而要想开放自己的心灵,就要学会克服这种本能。

怎样做人范文第3篇

怎样做一个基本的人

——读《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有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而我说,要使人成为一个基本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对人民祖国无限热爱,做一个谦谦君子。这是我看了这本书,看了狄仁杰说的几句话后最大的感受。

小说完全颠覆了狄仁杰以往的形象。小说讲述狄仁杰因逆反罪而被武则天打入大牢八年,可正在这时,洛阳城发生了一件离奇的焚尸案,使得狄仁杰出狱办案,而狄仁杰因八年都在牢里度过,变得沉稳淡然,处处让着年轻气盛,处处奚落他的裴东来,而且这时突然冒出了一个六道组织,使案件变得更加复杂。

怎样做人范文第4篇

小狐狸刚一长大,老狐狸就把他咬出窝去。曾经很护子的狐狸妈妈忽然变了脸,又咬又追,非要把小狐狸们一个个都从家里赶走不可,直到小狐狸一步三回头地远远地离开了家。狐狸母亲的行为看似残酷实则是明智之举。看来,狐狸母亲对自然界“弱肉强食”的道理已深谙于心。这是让其后代自立自强、繁衍发展的必由之路啊。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人类也希望自己的后代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具体应该怎样操作呢?老外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在韩国,流行一种“狮子型”教子法,这种教子理念缘于狮子育儿的方式:森林中百般险恶,连被誉为“森林之王”的狮子也不敢大意,从幼狮刚出生便让它面对真实生活,只有这样,它才能迅速地得以成长。韩国人认为,孩子其实也是如此,他们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长的羽翼之下,最终他们还是要独自走向社会,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从小就学会这些基本的生活之道呢?有一次,在韩国汉城街头的一家商场里,一位母亲提着手袋,静静地站在一旁,而她四五岁的儿子正坐在地上大哭。那哭声听起来让人不忍。原来,这个孩子想要那辆遥控车。这位妈妈说:“在出门时,我们已经商量好,不会再买遥控车了。他不遵守协议。”妈妈接着说:“他必须遵守诺言,这是不能商量的。”这位妈妈就像一只母狮,她正在教他的小狮子学会通用的规则,而且,坚守原则,毫无弹性可言。还有一次,是在游乐场。一个孩子要玩惊险刺激的空中缆车,可那个孩子的爸爸却让他独自去玩,孩子的爸爸认为,既然他要玩这个游戏,就要独自面对惊险和自己的恐惧,并学会调整、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采用“狮子型”教子法,最终会将孩子培养成狮子一样坚毅、勇敢、独立自主的人。

德国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孩子的“勤奋、正直、乐于助人、作风正派、行为规矩”。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空间,让孩子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就引导他们完成更难的事情。这样,他们进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怪物。不仅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这样,长大后就能逐步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教育思想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到外面参加劳动赚钱。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宁愿自己辛苦点,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给他(她)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孩子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她)们自己来背。”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的根本出发点。

怎样做人范文第5篇

其次,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从认识上和行为上发生转变。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教师是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山,都希望活出最美的自己。但社会的、职业的、自我的一些阴影,往往给我们无形地笼罩上一件厚厚的“外衣”,有时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亲睐,但这种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与专业研究人员所作的课堂观察是有区别的,不能照搬,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唯有明确观察目的、把握特征要素、灵活运用方法、营造科研文化,才能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有人曾经担心,开展课堂观察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我以为,这种担心是对课堂观察目的的误解,因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堂观察的首要任务,如果课堂观察只是一种做给人看的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研活动的记载,那就没有丝毫现实意义。课堂观察要聚焦质量,就必须观察与分析涉及课堂的主要因素。课堂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教师、课程、学生和教学方法。

那么,课堂观察就应观察与分析四个“是否有利于”:(1)教师素养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教学智慧等等。(2)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教师对课程、对教材的把握与解读是否到位、是否科学、是否合理。(3)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4)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讲解的清晰度、语言的启发性、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等等。教师开展课堂观察,主要地就是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可以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使命。于丹教授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最美自己的路子,让我们明白了最美不是最好,最美不是遥远,最美就流淌在我们身边的每个日子里,最美就在当下,最美就是简简单单、真真实实地做好每一个角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如果我们不与小孩子走在一起,一切教育只会变成空中楼阁。那么,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班主任告诉我,走进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贴心人是一条成功之路。因为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也就会理解老师,体会到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这样,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配合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一群天真烂漫,充满椎气的孩子们,我这个“孩子王”怎样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呢?美国们肯说的“儿童最好的教师就是富有童心的人”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爱便没有真诚。作为班主任,除了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以外,还要以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共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一起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可以很好地把双方的感情拉近。教师在学校中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教研组”,但是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常常呈现出貌合神离的“马赛克现象”,相信之间缺乏信任与理解。要做到:①共同旨趣基础上的对话;②个体思考基础上的共享;③直面事实基础上的坦诚。教师共同直面事实,然后坦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既不空洞吹捧,又不刺伤他人,无论是观课者与执教者之间,还是观课者与观课者之间,一种美好的合作文化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融洽,其次才是技术上的互惠。

其实,所有的研究只有走向自觉的,才是最终能有深刻收获的。外在的制度与相关活动的组织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提供研究的环境,促进一种研究文化的形成。但如果这些制度与活动最终不能促使教师走向自觉,那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