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科学导论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精选

动物科学导论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分制

学分制既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自由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多数实行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以往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主选择所修课程,因而较学年制有较大进步。为此,临沂大学自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课程的小型化建设,并制订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一、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组成及课程开设简介

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是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其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及《生物技术大实验》等。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生物技术各项技术和成果在发酵菌种选育改良、细胞培养、酶制剂研发、蛋白质改造等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新品种培育、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重大作用。通过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专业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实践学习及毕业后走向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2004年,《生物技术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师资力量的壮大以及实验室建设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技术导论》扩展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四门课程,并开设相应的实验,充分体现生物技术及其下游应用特性。而生物科学专业继续以《生物技术导论》的综合形式开课,作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

二、学分制下生物技术导论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授课学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多、实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学分制下,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结合专业特色,将课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学大纲前,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讨论,集体拟定教学大纲,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定位,结合培养方案,既能体现学科特色,达到培养目标,又避免内容重复。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分别制定,为了突出实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行1∶1的学时设置,各32个学时(共3学分)。生物科学专业制定《生物技术导论》教学大纲,实行模块化教学,实验方面开设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在学期安排上,生物技术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必修课《基因工程》及其实验,第五学期开设《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系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分情况进行选课。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生物技术导论》和《生物技术大实验》,既能与前面学科衔接,又能为后面的考研、就业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②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必须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教材建设需走在前列。本课程在选择教材时优先使用近5年内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以这些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讲义,实现立体化授课,同时指定几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书,并利用专业网站进行课外学习资源。

2.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①采用多元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同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学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学生多为被动听课。为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知识采用讲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过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筛选等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编排,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繁杂内容简明化、同类问题规律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讲基因治疗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启发性问题,运用引趣、设疑、类比、联想等方法能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讲基因治疗的作用时,先举一个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关键性,提出怎么办,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积极独立地思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翻转课堂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师生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结合本组成员的兴趣,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期间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表达沟通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理解互信。对于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认知前提较好的内容,先由学生自己看教材,总结笔记,针对普遍问题和教学大纲要求讲解,然后归纳总结,使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掌握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应用性强的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些内容。而使用媒体、影像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载体、重组DNA构建、PCR的原理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讲授的基础上配以动画演示,把这些要素的应用展示给大家,生动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如科学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整实验指导方法、改革试验考查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着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安排上主要分为3个层次:基础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规仪器设备原理及应用,培养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多实验方法手段综合、多途径信息获取,以及科学分析推理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独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的进行实验设计,按自定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获得实验数据,正确分析结论及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实验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如综合型实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与筛选”中,将以前单一分散的三个实验,按照其内在联系组合为综合性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LB培养基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与筛选等3种基本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基本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发酵工程实验中带领学生亲自操作发酵罐生产酸奶、米酒等产品,既掌握了发酵罐的结构,还体验了生产产品的乐趣。细胞工程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取材,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观察植物是如何从一个愈伤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体会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学分制指导下,通过对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酸奶发酵和米酒发酵实验中,学生体会到生物技术并不是深不可测,在蛋白质改造和基因工程药物设计中,在显微注射和动物克隆原理和技术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博大精深。在实验课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设计自己组内的实验方案,并顺利完成一种植物的组织培养、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酿制,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在实验报告的结尾都写出了自己的实验心得,体会收获的快乐。在教学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自己所撰写的课程论文,通过此环节的锻炼,学生的总结及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先后申请了如“创新实验设计探究盐胁迫下纳离子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离子毒害效应”、“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个部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叶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间体细胞杂交体的RAPD鉴定”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三等奖。目前生物技术导论申报校级特色课程,正在建设中。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现代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6-8.

[2]戴小珍,王兰,李红《.生物技术导论》课程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166.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符号;符号学;表形性思维;视觉化

引言

赛车场地中,设计者将转弯处的墙壁涂成黑黄相间条纹的图案,借以提醒车手集中注意力,警惕发生意外。这是因为每当人们看到黑黄相间的条纹时,都会不自觉的产生畏惧感和警惕性,这种感觉或不仅仅来自于图案色彩本身具有的视觉特性,可能也与黑黄色条纹使人们产生对虎或是蜜蜂等可能给人带来危险的动物的联想有关,人们对这样的图形的畏惧与警惕是人们共同生活经验中对老虎或蜜蜂的畏惧与警惕的延续;相同的绿色,却常会使人们产生心旷神怡的愉悦感,仿佛置身于茂密的丛林与清新的空气之中,而生命在自然的环境下也得以健康的生长。因此,绿色,被更多的运用于医药,环保等关于生命领域的设计课题中。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在实际的设计中也常会有类似的应用,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些现象呢?原来在平面设计中我们正在广泛运用的许多手法背后,都隐藏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在图形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教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诉。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1平面图形设计与符号学的本质联系

1.1关于符号与符号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事物信息的被传达,语言的角色是传达信息的媒体。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①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一个记号X代表并不在的Y,成语“雁泥鸿爪”生动准确地表述了符号的概念,鸿雁在泥沼与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们得知曾有鸿雁经过这里的事实,并且可由此推断出鸿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爪印,是记号X,而鸿雁是并不在的Y。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

1.2符号从何而来?

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使人的意识活动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人的思维是一个由认识表象开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普遍化加以固定,从而是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影响是由直接的外在关系中分离出来,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运作的。这些印象以狭义语言为基础,又表现为可视图形,肢体动作,音乐等广义语言。

1.3平面图形设计与符号学原理

A.平面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字体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观者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就像本文开始时提到的例子,设计者将危险动物老虎或蜜蜂符号化为黄黑相间的条纹,并依赖于它将危险与警惕的信息传达到车手的意识中。

B.平面图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

平面图形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一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平面图形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方式,符号的原理为依据与手段的。由此可以见,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找到一个符号X,可以准确的传达Y的信息,成为了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

2更多的发掘符号的特性,更准确的运用符号的语言

平面图形设计本身是符号的表达方式,设计者借它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平面图形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思维过程中对图形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由此可以说,符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训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运用符号这个工具,应该理解三个方面的概念:

2.1使符号不断的深化

符号的三个类型和层次

从符号与它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

■图像符号(ICON)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它具有直觉的感知,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

■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路标,就是道路的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号。

■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内在的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比如红色代表着革命,桃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长寿的象征。

上述三者,既是符号的三种类型----并存而不可相互取代,又是符号逐次深化的三个层次,一个由图像符号至指示符号再至象征符号,其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鸽子的形象,出现在产品的包装上时,无疑它只是包装内商品的符号,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是“此包装内的商品是与鸽子有关”,此时,它是作为图像符号出现;由于鸽子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动物,具有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动物特征,因此,它出现在路牌或是处所的标示中时,它是作为指示符号出现的,传达的信息为“此处属保护动物领域”;当这个形象再次出现,却是与枫叶的造型一起,组成了新的标志,它不再具有上述二者的含义,而是指涉慈善行业,表示一种和平,援助,并与枫叶一起,表示地域,一般人们一看到枫叶就很容易想到加拿大的形象,枫叶以成为加拿大的象征。在这里的鸽子形象,正是以它的象征符号的身份展示在人们面前了。设计师有意制造枫叶的缺角,表示失业者,并把枫叶的缺角刻意演变成一个鸽子形,表示慈善机构,正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精妙至极地表现了“加拿大——慈善事务——恢复”的信息意念。此时,它含义的表达的准确有效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它由单纯的图像符号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变为指示符号,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符号的过程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为了使思想感情的信息更有效准确的传达,需要一个符号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是,一味地,漫无目标的深化符号的指涉是不负责任的,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

2.2把握符号的变量思维,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范畴

作为狭义的个人思维,具有与生命等长的长时间性和对不同生活空间的探索性;作为更广义的人类社会的思维活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永恒性与对所有涉及空间的适用性。作为思维的主体,符号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也是可变的。

■不同的时间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

■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

在设计中,对于符号的挑选发掘运用,应该把握住这些变量,才能使信息传达准确而不出现歧义。

A.不同的时间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

河南安阳殷商遗址出土的大量龟甲兽骨上,刻有大量象形文字,称为甲骨文,这是我国可考的最早文字。这些文字当时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的,也就是记录事件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数千年后的今天,除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还保留有记录事件符号的特性外,在绝大多数的人心目中,这些难于辨认的文字,已成为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象征。在大量的平面设计作品中,甲骨文的形象反复出现,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再是古人询问命运的结果,而转变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思,在这里这些文字已经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荣耀的提示符。

“卐”字符,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火或是太阳的象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现。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卐”是一个佛教符号,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认为它是出现在释迦牟尼胸前的瑞相,用作为“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定制读音为“wan,万音”在佛经中也写作“卍”。但是,同样的一个字符,在近代的欧洲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1920年,当时的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将“卐”用作了纳粹党的党徽,他认为这象征着“争取雅利安人的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卐”遂成为了法西斯统治,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②同一符号,在不同的空间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指涉物,“卐”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中国或是亚洲的设计作品中出现的吉祥含义的“卐”,是绝难被西方国家的民众所接受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个符号不同于他们习惯的指涉。

在时间空间相对一致的情况下,社会因素也是符号指涉发生变化主要因素。避孕套本是极普通的一种节育工具,但短短几十年内,不论在世界的角落,它在作为符号的指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它的用途,在早期的设计作品中,它的出现仅仅是影射其行为本身,但是,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艾滋病的发现及迅速广泛蔓延,使避孕套这一形象在设计作品中的出现更为频繁,其指涉对象也由原来的含义转变为“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这样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人们对它新的含义的认可程度可见一斑。网络也有着类似的经历。由于网络以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而符号“@”是网络的表示符号,它原本的象征电脑,网络的含义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它已成为交流的标志。。这也同样反复出现在相关主题的平面设计作品中。

B.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

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赋予事物以新的含义,事物也都在不断的变化着代表它的符号来适应它新的含义。生活在这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在变化,建立在大脑中的映像-符号,自然会出现差别。时尚,也许是社会中变化最快的事物,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所不同。代表时尚的符号,也在随之不断地更新变化。

2002年,流氓兔的造型风靡京城,它以其精彩的情节与令人瞠目的视觉效果征服了广大的观众。很多朋友在见面时都会互相问道“看过流氓兔吗”,无疑,观看这样的一部动画,是时尚的体现,已成为代表“时尚”的众多符号之一。如今市场上很多商家,受到了这部动画的启发,创造了一群在形象上类似电影中主人公造型的形象。目的就是希望借此传达给观众,购买和使用这样的产品,是一种同观看动画流氓兔一样的时尚行为,是你永远紧握时尚脉搏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目标消费群正是这样的追求生活时尚的群体。可以想见,在更早些的时候,当这部动画还未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设计者是不会想到使用这些形象的,这些形象不可能被人们所认可的。因为当时代表时尚的符号中并没有这样的一部动画或其中的形象。红十字会是一个有战地救护发展起来的,志愿的、国际性的救护、救济团体。到现在为止,以由140个左右的国家成立了红十字会。在大多数的国家,使用白底红十字为标志,并称之为红十字会;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一些阿拉伯国家使用白底红色的新月形作为它的标志,并将组织的名称定为“红新月会”;在伊朗,红十字会叫做“红狮和太阳会”,表示是白底的红狮与太阳。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名称与标志,其效果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不同只是各个国家的文化、宗教、或是与红十字会的历史渊源有所差异罢了。

综上所述,作为思维过程或是符号表达式的平面设计作品,它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的符号元素应是具有明确指涉功能的符号。应与其所处的空间,时间,社会现实的要求或表现相一致,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应有的效用。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把握住他所应用的符号可能存在的变量,保证这些符号的当前值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需值,而不是它们既有的、曾有的、或可能有的其他含义。

“没有什么问题像与符号有关问题那样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此复杂如此基本的了,符号与人类知识和生活的整个领域有关,它是人类世界的一个普遍工具,就像物理自然界中的运动一样。”③作为人类表达意识,传达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之一的平面设计,也同样是依赖于符号学这一工具的。艾柯甚至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平面图形设计的目的是人与人的交流,符号,无疑是必然的工具。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学习运用符号学的工具,会使设计更具有效的功能。设计,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本身就是符号,设计又是由符号元素构成的,设计者成功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涉自己思想的符号,成为自身与受众共同认可的符号,这是沟通真正形成,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设计这一思维过程才是完满的。

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其博大精深的原理与方法论在各个应用学科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是相当普遍与深入的,在平面图形设计中也是如此。

注释:

①符号正是利用......-《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燕著P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②1920年,当时的德国......-《辞海》,P96,1979年版

③“没有什么问题......-法国新托马斯派哲学家马里坦迪利,编,1986,5

参考文献:

1/《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燕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2/《艺术现象的符号》何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李祖定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10

4/《生活中的神秘符号》王红旗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6

5/《科学符号学》王德胜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2

6/《符号帝国》(法)巴尔特(Barthes,Roland)著商务印书馆1994.2

SemeiologyPrincipleinPlaneGraphicsDesign

SONGDong-hui,GEJun-jie

(Dept.Design,Guilin541004,China)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医学院校

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医务工作者群体内部的腐败问题,使得社会各界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抱有更高的期待。但在医学教育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社会整体环境等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偏低,难以起到应有的育人价值,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丰富职业道德教育领域及其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有效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务工作的职业道德观,进而提升医学生整体的医德境界。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是充分地将所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位的必然方式。并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国家采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单独一章的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能力,还要通过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诚信精神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务人员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而崇高的职业精神发展前提就是敬业。在有效落实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中,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发展中,也能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医务人员和医疗工作的神圣职责,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就是医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随着医院对于用人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也需要学校注重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和教育等工作,在强化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医德的有效培养,进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可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帮助学校向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有效承担时代的职业精神和使命,充分参与到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学习中。医学院在对一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精神培育期间,也能让即将进入社会的医学生变得更加优秀,通过自我良好的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奉献意识,参与到社会竞争和行业发展中,这样也能提升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力。在医学生培养与教育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强化学生良好道德意识、文化修养、职业水平等形式,达到学校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的,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方式。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也可以优化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环境、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空间学习和成长中,提升个人能力。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教育体系不完善

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度有限。加上职业道德教育僵化的教育方式,导致课堂氛围相对死板,难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职业道德教育演变成了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而学生选择性吸收的格局。从教育途径的角度来看,职业道德教育大班授课、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且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相比医学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更长,而师资力量的薄弱更导致了职业道德教育质量不足。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大致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导论、人际沟通与护理礼仪、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史、医学美学等。其中,只有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导论向对手学生欢迎,其他基本课程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果,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关系不大。

(二)教育效果欠佳

现有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并未达到实际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持否定态度。具体而言,首先,医学生普遍认为从事医疗卫生事业需要遵循繁琐的职业道德体系,而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并未对道德规范本身进行提炼和总结,医疗职业道德本身的复杂性则会降低医学生的学习意愿。其次,医疗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机械性的特点,缺乏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特征。这种倾向于硬性要求的道德体系会阻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再次,部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更倾向于学习专业知识考取执照。最后,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其往往更加重视理性的医事法律,没有深刻意识到职业道德与医事法律之间的关系。

三、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诱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虽然医疗卫生事业拥有拯救生灵的崇高目的,但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一项注重利益的商业活动。近年来,虽然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等方式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但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领域环境下,仍然存在着如高价回扣、添加药品、收受红包等问题,且其隐蔽性的特征加大了管制力度,甚至以促进医学发展为目的的医学学术交流会中,也出现了专家学者收取高额报酬充当药托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整个医疗卫生行业,还会对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医学生们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医患关系的不断紧张也成了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一方面,部分失德医生抹黑了医务工作者的群体,降低了民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面,部分民众不懂医疗还横加干涉的问题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冲突。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医学生也容易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极大程度打击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

首先,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相对陈旧。一方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泛泛的理论教育,很多知识点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过,在大学只是重复的学习一遍,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且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医学伦理等课程成为医学院校必修课程的时间较短,其教材内容的更新迭代周期较长,很多新问题和新内容都没有体现出来。加上教材本身事无巨细的特点,会因繁杂的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通常采取理论灌输与概念演绎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绝对主体作用,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种大班授课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很难与学生有效沟通,且现代教育媒体又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件的美观程度上,忽略了课件所要讲解的内容,不利于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就目前而言,国家规定的职业道德课程只有医学伦理学一门,且其课时较少、内容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

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医学学科特性加上医学生理性思维的特点,使得医学生普遍不喜欢纯粹的理论教育。然而,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性又决定了课堂理论教学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方式。为此,不能因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偏低而忽略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在职业道德理论教育中,需要通过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分析职业道德理论,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要采取案例教学模式,用典型案例佐证理论知识,帮助医学生进行道德分析与评判,从而逐渐影响医学生的道德选择与践行。

(二)丰富教学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需要与当代医学生的整体特征、精神风貌、知识结构和社会对医务工作人员的需求而进行丰富和转变。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结合时展的诉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可以将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一些不良事件或先进事迹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并解释问题,增强其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同时可以将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等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医学生形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的理想信念。而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时,则可以融入与法制教育相关的电视案例,增强医学生的法律精神。

(三)开展实践教育

基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教育,让医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般而言,医学生实践教育包括实践课程和临床实习两个方面。其中,在实践课程阶段,刚接触医学实践的学生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医学问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在临床实习阶段,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医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蜕变。教师需要帮助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和处理矛盾能力,让学生能够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给予患者以人道关怀,有效应对医务工作中面临的医学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医学院校可以组织各类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活动,如聘请业内专家学者现场讲解医疗职业道德的前沿知识,丰富医学生的学术视野,还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还原医疗活动中会面临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加深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

(四)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医学院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可能会受到其他专业课程在课时、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限制,需要长时间的深化改革才能最终实现。为此,可以通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逐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职业道德内容的比例,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同时需要针对护理、检验、影像等专业学科的特定,制定符合本专业社会需求的职业道德规范,梳理并精简职业道德内容,降低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可以借鉴课程思政模式,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知识,如动物实验时尽量减少使用量、降低动物的痛苦,以人道主义方式处理实验动物等,从而有效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五、结语

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的弊端,且其理论性、繁琐性、机械性的特点导致医学生普遍缺乏职业道德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环境的转变激化了医患关系,且部分医生存在着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为此,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在实践课程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同时从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两方面出发,优化职业道德课程设置,从而有效提升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中岩,刘锦秀,崇月,王小妹,李娜,吕坛.“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4):64-66.

[2]周建军,孙萍.“工匠精神”:厚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42-44.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符号;转换;再生

著名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说:“人是符号(sign)的动物。”1人类籍由符号来表达内心世界,传递信息。将日常所思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包括声音、视觉、肢体行为将一个整合的概念传达给对方。符号学(Semiotics)是一种关于符号和运用符号,包括观看符号的理论。符号学并不是一种历史性的学科,而是一种阐释性的学科,但它能够在历史的探索中被加以有效地整合。符号学集中关注构成和表征的问题,将“文本”看作是产生意义的符号的特定合成。这是一种不带霸权和强制要求的有限度的视角。2

艺术的起源不论从模仿说、巫术说、劳动说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符号化的开始。原始人用肢体捕捉动物的动作,用声音模仿动物的鸣叫,用矿物质将动物的形态描绘在崖壁上,手舞足蹈用简单的语言交流,于是就有了最初的舞蹈符号、音乐符号、美术符号、语言符号。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化,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符号内容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微妙化,同时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不同的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

视觉艺术作为一门研究经由肉眼产生联想的人文科学,符号学(semiotics)在其中主要涉及到将人们在视觉感官和心理体验上感知到的对象以点、线、面、体、光、色的方式进行拟造、组合加以运用,然后再在对象视觉中通过转换再生的思维过程。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图象,以及艺术作品本身都理解为符号。作为一套工具,符号学提供一系列我发现可以深入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的有用思想和观念。当这些思想和观念可能由心理分析、叙述和修饰理论引发产生时,它们就产生与传统艺术史并不发生矛盾的洞察力。事实上,这些思想和观念常常能够使学生在运用主体间的可使用的方法上更为精确,并使阐释更具有系统性。3

一、视觉艺术符号的分类

在符号与其所指涉的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和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4

1、图象符号(ICON):图象符号是通过模拟图形与对象之间的相似而构成的,图象符号是一个直接感知的过程,在图象学中属于写实的范畴。如肖像画、照片等,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的时候通常都能够得到比较直观的感受,比如说“画面上有什么内容。”

2、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的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指示牌、路标”。从广泛的角度来说,设计艺术中的视觉流程法则也属于指示性符号的范畴,由于生理的特点,眼睛在浏览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时间性、方向性与选择性,也就是说视线会沿着画面重心,即最佳视域,向某一个方向有选择性的移动,体现出视觉的流动性特征。

3、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对象之间无必然的或是内在的联系,通常是指约定束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同时符号的象征性也是是符号学里最深层次的特性,是符号产生与对象思维过程中相关内涵的延伸以及联想。比如线条的曲折、色彩的冷暖、材质的软硬都会给人以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视觉艺术符号的理解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那么我们又如何从符号学的视角和运用符号学的工具去解读图像,符号如何能够使我们从我们已经认知的事物中疏离出来,以便理解某些新的事物?在这里,我想就当代油画家张小刚的作品《男青年》按照符号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张晓刚《男青年》布面油画

1、生成图象意识

要对视觉符号进行阐释有时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上心理学的以及历史学的概念进行理解。

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时,我们首先会在思维中形成一个表象,即作品中有什么内容,是具象符号还是抽象的符号。如,当我们在接触到当代油画家张小刚的作品《男青年》时,首先意识到的是一个男青年,带着眼镜,脸上一块红色的疤,灰蓝色的调子,一块红色的疤痕这些图象性的符号。

2、探询图象的象征性意义

得到以上信息后我们接下来会想知道隐藏在艺术家(即符号创作者)创作意图中的“更深层次的”,或派生出的意义。如果我们说一件作品具有一种更深层的意义,我们通常指的是作品传达了一种我们在最初观察中还无法确定的潜在的观念,以即是符号的象征意义。当然需要找到艺术家的意图我们必须对艺术家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基本了解。

我们现在就来试着探询阐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观念信息。我们知道张小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动荡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身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画面(符号)本身,留着小平头的男青年,干净白皙的肌肤,一幅标准文弱书生的派头。我们知道眼镜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象征,中山装是那个年代的通用着装。灰兰色的背景衬托阴郁、孤独与冷漠的气氛。面颊上被生生揭开的一块,形状如肩章的伤疤显得尤其冷艳。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为那个热情火红时代的鲜红烙印。目光被吸引到左下角,略显呆滞,嘴唇微启似在观看一个什么令人震惊的场面,又面无表情,一种孤寂、压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所有的一切符号都在追忆一个时代的伤痕主题,这除了是一种回忆,同时也折射了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视觉艺术符号的创作者在产生一个理念之后,综合自己对象征性符号的理解把握,选择合适恰当的视觉手段,将理念传达出来。然后接收对象即观众再通过自己对象征语言的掌握与理解,把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在思维中转换再生。(下转第99页)(上接第98页)当然,鉴于个体情感特质、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差异,一件作品最终还原到观众思维中的形态是各有不同的,所以有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当一个人看见一幅绘画,表现的是关于一只果盘的荷兰静物画时,这个图像在其他的事物中)就是关于某种别的事物一个符号,或表征。观看者在她或他的脑海中形成有关该事物的一个意象,她或他就会把这个意象与该事物联系起来。心理的意象,而不是形成这个意象的个人,就是解释符。这个解释符指向一个客体。该客体对每一个观看者来说是不同的:对一个人来说它可以是真实的水果,而对另一个人来说也可以是别的静物画,对第三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笔巨款,而对第四个人来说也可以是“17世纪的荷兰”,等等。而该绘画所表现的客体因此基本上是主观的和由接受者决定的。

视觉艺术本身就是关于符号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借由它向观者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叙述的目的;换言之,观者也正是通过创作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创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视觉艺术作品,这时就充当着创作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创作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创作者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米克·巴尔:《观看符号/解读绘画——运用符号学理解视觉艺术》载于《世界美术》2007年第1期。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符号;转换;再生

著名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说:“人是符号(sign)的动物。”1人类籍由符号来表达内心世界,传递信息。将日常所思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包括声音、视觉、肢体行为将一个整合的概念传达给对方。符号学(Semiotics)是一种关于符号和运用符号,包括观看符号的理论。符号学并不是一种历史性的学科,而是一种阐释性的学科,但它能够在历史的探索中被加以有效地整合。符号学集中关注构成和表征的问题,将“文本”看作是产生意义的符号的特定合成。这是一种不带霸权和强制要求的有限度的视角。2

艺术的起源不论从模仿说、巫术说、劳动说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符号化的开始。原始人用肢体捕捉动物的动作,用声音模仿动物的鸣叫,用矿物质将动物的形态描绘在崖壁上,手舞足蹈用简单的语言交流,于是就有了最初的舞蹈符号、音乐符号、美术符号、语言符号。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化,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符号内容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微妙化,同时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不同的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

视觉艺术作为一门研究经由肉眼产生联想的人文科学,符号学(semiotics)在其中主要涉及到将人们在视觉感官和心理体验上感知到的对象以点、线、面、体、光、色的方式进行拟造、组合加以运用,然后再在对象视觉中通过转换再生的思维过程。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图象,以及艺术作品本身都理解为符号。作为一套工具,符号学提供一系列我发现可以深入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的有用思想和观念。当这些思想和观念可能由心理分析、叙述和修饰理论引发产生时,它们就产生与传统艺术史并不发生矛盾的洞察力。事实上,这些思想和观念常常能够使学生在运用主体间的可使用的方法上更为精确,并使阐释更具有系统性。3

一、视觉艺术符号的分类

在符号与其所指涉的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和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4

1、图象符号(ICON):图象符号是通过模拟图形与对象之间的相似而构成的,图象符号是一个直接感知的过程,在图象学中属于写实的范畴。如肖像画、照片等,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的时候通常都能够得到比较直观的感受,比如说“画面上有什么内容。”

2、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的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指示牌、路标”。从广泛的角度来说,设计艺术中的视觉流程法则也属于指示性符号的范畴,由于生理的特点,眼睛在浏览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时间性、方向性与选择性,也就是说视线会沿着画面重心,即最佳视域,向某一个方向有选择性的移动,体现出视觉的流动性特征。

3、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对象之间无必然的或是内在的联系,通常是指约定束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同时符号的象征性也是是符号学里最深层次的特性,是符号产生与对象思维过程中相关内涵的延伸以及联想。比如线条的曲折、色彩的冷暖、材质的软硬都会给人以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视觉艺术符号的理解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那么我们又如何从符号学的视角和运用符号学的工具去解读图像,符号如何能够使我们从我们已经认知的事物中疏离出来,以便理解某些新的事物?在这里,我想就当代油画家张小刚的作品《男青年》按照符号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张晓刚《男青年》布面油画

1、生成图象意识

要对视觉符号进行阐释有时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上心理学的以及历史学的概念进行理解。

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时,我们首先会在思维中形成一个表象,即作品中有什么内容,是具象符号还是抽象的符号。如,当我们在接触到当代油画家张小刚的作品《男青年》时,首先意识到的是一个男青年,带着眼镜,脸上一块红色的疤,灰蓝色的调子,一块红色的疤痕这些图象性的符号。

2、探询图象的象征性意义

得到以上信息后我们接下来会想知道隐藏在艺术家(即符号创作者)创作意图中的“更深层次的”,或派生出的意义。如果我们说一件作品具有一种更深层的意义,我们通常指的是作品传达了一种我们在最初观察中还无法确定的潜在的观念,以即是符号的象征意义。当然需要找到艺术家的意图我们必须对艺术家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基本了解。

我们现在就来试着探询阐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观念信息。我们知道张小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动荡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身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画面(符号)本身,留着小平头的男青年,干净白皙的肌肤,一幅标准文弱书生的派头。我们知道眼镜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象征,中山装是那个年代的通用着装。灰兰色的背景衬托阴郁、孤独与冷漠的气氛。面颊上被生生揭开的一块,形状如肩章的伤疤显得尤其冷艳。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为那个热情火红时代的鲜红烙印。目光被吸引到左下角,略显呆滞,嘴唇微启似在观看一个什么令人震惊的场面,又面无表情,一种孤寂、压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所有的一切符号都在追忆一个时代的伤痕主题,这除了是一种回忆,同时也折射了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视觉艺术符号的创作者在产生一个理念之后,综合自己对象征性符号的理解把握,选择合适恰当的视觉手段,将理念传达出来。然后接收对象即观众再通过自己对象征语言的掌握与理解,把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在思维中转换再生。(下转第99页)(上接第98页)当然,鉴于个体情感特质、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差异,一件作品最终还原到观众思维中的形态是各有不同的,所以有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当一个人看见一幅绘画,表现的是关于一只果盘的荷兰静物画时,这个图像在其他的事物中)就是关于某种别的事物一个符号,或表征。观看者在她或他的脑海中形成有关该事物的一个意象,她或他就会把这个意象与该事物联系起来。心理的意象,而不是形成这个意象的个人,就是解释符。这个解释符指向一个客体。该客体对每一个观看者来说是不同的:对一个人

来说它可以是真实的水果,而对另一个人来说也可以是别的静物画,对第三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笔巨款,而对第四个人来说也可以是“17世纪的荷兰”,等等。而该绘画所表现的客体因此基本上是主观的和由接受者决定的。

视觉艺术本身就是关于符号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借由它向观者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叙述的目的;换言之,观者也正是通过创作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创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视觉艺术作品,这时就充当着创作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创作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创作者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米克·巴尔:《观看符号/解读绘画——运用符号学理解视觉艺术》载于《世界美术》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