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社会学;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系统表现更加多元复杂,其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愈加全面,同时也赋予城乡规划专业更多功能与责任。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还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应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复杂关系。而城市社会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关系

2.1社会学研究与现代城乡规划研究的结合

随着城乡规划学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原有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已难以满足对城乡环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会学因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城乡研究提供了多维与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从多维视角对人类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城乡规划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城乡规划领域重空间设计轻人文内涵的不足。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有新时期与城乡规划学科新的结合与创新。社会学以其特有的学科思维一方面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行为空间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念。学者们从社会学思维的视角下,分别对城乡规划的制度建设、规划内容与方向等规划实践、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具体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中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公众参与的价值。

2.2社会学类课程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意义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与社会学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部分实践环节等,涉及的城市社会学知识包括社会学基础研究内容,如基础概念与理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等;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则偏重于将社会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则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系统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技术等内容。此类课程多在本科专业三至四年级等高年级开设,以配合从建筑、街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更加宏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等学科思维转变过程,应对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学类课程应用重点

3.1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在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体现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要求独立开设的一门社会学调查方法类课程,以往则是社会学类课程作为相关知识体现在选修类课程中。该课程是以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常见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该课程对于城乡的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基础资料调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前期,也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规划前期常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问卷、实地观察或勘探等,可从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乡建设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城乡建设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乡系统的庞杂性和调查范围及内容的有限性,如何选择适当的调查项目以及适度规模的调查范围则尤为重要。(2)城乡建成环境分析。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形成于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淀与累积基础上,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需要对城乡地域物质空间进行分析,亦需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要技术层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对人文层面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后,需有适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寻找城乡发展的规律性线索。(3)人的活动行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城市体验和感知,因此关于人的活动行为的调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提供了人的行为方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从活动的类型、人群的定位、活动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能够从根源上理清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整体联系满足城市人的多元、复合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内在体现。

3.2研究内容

(1)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城乡的发展不只是城乡物质空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城乡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也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做出的实时应对,城乡结构是整个社会宏观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乡规划的实施难题,必须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进行社会结构的剖析,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基于上述社会学内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领域给予充分的支撑和论证,使城乡规划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协调与解决城乡社会矛盾的更大作用,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我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城乡建设后,新城建设热潮在逐渐降温,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存量规划”要求在已有的城乡建成区提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塑造转向城市行为的再造。应用而生的“轻规划”“微改造”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更偏重对于已有空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激发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广场”“宽马路”等建设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或现象。社会学在其长期的研究中所关注的微观层级的社会个体、群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成为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亦可对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馈。

4社会学类课程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多以土建类学科、地理类学科为主。由于各学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丰富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形成了不同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各自办学特色。但不论办学背景如何,随着最新版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出台,规划设计类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围绕的核心,空间的设计表达是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但同样也会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单一,不适应当前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首先应从社会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植入,体现出社会学对当今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影响。

4.1在理论知识基础构建层面

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思路与方法、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等内容,均应为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阶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要求为:(1)城乡人口与社会知识单元;包括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要素、城市社会的分析方法、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等。该知识单元是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的体现,关注城乡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利于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对城乡规划进行解读,落实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2)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知识单元;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类型与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与分析。该知识单元属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的内容,更多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会学应用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设计中调研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述两部分知识单元已包含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内容较为综合且涉猎较广,如何将社会学类知识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构建是关键也是难点。基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专业教学体系的主线,以及学分制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中社会学类理论课程不宜占较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学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动,使单一理论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体系加入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则可以通过社会学的选题、调查、分析、结论等逻辑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思维局限,指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完成对城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培养本科阶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重视理论课程与设计环节的互助和支撑作用。

4.2对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意义

城乡规划专业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形式开设,教学效果受限于课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相较之前的《城市社会学》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与方法在城乡社会研究中的意义,注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城市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与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将纯粹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枯燥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调查大大提升了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设计类课程的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为后期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关系如下

4.3实践教学环节层面

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体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主要为认识调研,认识调研实践领域包括住区认识调查、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研四个实践单元,具体的内容如下:(1)住区认识调查研究;包括住区空间结构、住区道路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绿化系统,该实践单元注重社区规划导向下的住区研究,内容以空间的类型和层次调研为主,强调住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均衡构建。(2)社会调查研究;包括问卷编制与调查组织、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实践单元突出调研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注重调研程序和调研成果的关联。(3)城乡认识调查研究;包括城乡功能布局、城乡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体系,该单元的实践内容涉及城乡领域的空间和规划体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调研。(4)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成果的表达,这类调研是与设计课程并行的实践环节,注重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上述认识调研环节作为拓展能力的培养,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要求的自主性特点,如何将上述四个实践单元与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专业教学起到支撑作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四个实践单元并非独立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对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与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到从课堂内的学习交流过程走向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认知,能够更好地强化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质。同时可以将.大学生暑期活动的实践结合到专业的实践当中,一举两得,会更加具有专业指向性。因此,依据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提高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阶段,至三、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均要求设置与设计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详见表2),以辅助深化设计及理论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和统计等环节等均需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5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学的影响如影相随。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至规划与设计实践,社会学类知识为城市与乡村从视角、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丰富与多层次的思维与路径,并以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点融入了城乡规划专业在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规划与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为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吉,黄亚平,彭翀,刘法堂.面向规划学科需求的城市社会学教学研究.城市规划,2015(10):39-43.

[2]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社中会的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23-29.

[3]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11):65-67.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设计;生态环境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s ma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unified planning and deployment, relates to th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tent, in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integration into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can be more effective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situation, enhance the design concep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thinking and new method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also bring.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乡规划是在有关政府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对城乡的发展进行以及空间建设进行的布局,城乡规划要求做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城市居民的更美好生活。城乡规划涉及到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历史文化等的发展面貌,因而也是具备地区特色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的精神需求有了更多的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带来人身心方面的积极感受,也是呈现社会和谐面貌的重要方面。对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找到现有阶段中的弊端和不利因素,从而不断改进生态建筑水平,带来我国城乡规划中的新格局。

一、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

城乡规划是一项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工程,必须是考虑全局的、具有综合战略的,在社会的各项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进程中,需要运用到良好的统筹思想,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改变城市面貌和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做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促进城市文明也纳入到城乡规划系统中来,从而将城乡规划的内容不断丰富。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城乡规划中的新型建筑理念,是充分考虑到人的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双重要求了。在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设计中主要包含了几个方面的概念:

(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要将建筑的整体风貌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利用相关的建筑以及生态理念进行建筑思维上的创新,利用自然资源的自我调节能力来对建筑本身进行生态环境塑造。这种融合过程也包括了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理念等方面的与环境的一致性,不去恶意破坏原有的环境基础,尽量保持其初始状态,使得建筑本身是与环境极为融洽和谐的处在一起的。

(二)运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还包括有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一些劣质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建筑材料被运用到了建筑过程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险。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要从源头处把关,使用绿色无公害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过程中的化学污染,也减轻对环境的产生的破坏作用。

(三)注重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人文环境是涉及到人所身处的建筑以及自然环境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带给人以健康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以及工作中。在城乡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种人文环境的营造,利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更好的帮助现代人缓解压力,释放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保证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现阶段的生态建筑设计困境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城乡规划中能够更新规划设计理念,促进现代文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由于生态建筑设计理念是在近几年发展出来的,对其的研究和运用都还不太完善,使得生态建筑设计还没有真正深入下去,不能很好达到生态建筑的人文效果,最终生态建筑设计只是停留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表面。总结说来,在现阶段我国的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建筑理念意识不强

通过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自然环境考察,利用生态学以及建筑工程中的理论来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良好组合,从而在两者的和谐作用下,进行有效的环境调节,达到延长建设寿命、美好生活环境以及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目的。但由于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的城乡规划设计中没有充分运用和挖掘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只是简单的在建筑物旁边点缀一些花草,增加建筑设计中的自然形态,将对生态建筑理念的运用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范围内,从而没有起到促进城乡规划发展的作用。

(二)理论没有联系实际运用

生态建筑设计理论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总结和发展出来的,并且在特定的思维情境下进行了思维发散,因此在运用生态建筑设计理论时应该是因地制宜,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建筑设计运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合,一方面,不去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研究,在建筑设计中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另一方面,对于理论的运用是死板的,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导致最终设计效果不佳。

(三)现代化程度不高

现代化建筑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高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也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智能化以及安全化。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该不断融入进现代化技术,将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提高城市建筑的高效性以及节能性,同时提升对资源的利用程度。现代化手段在取得不断发展,但在城市规划的运用却是相对较为迟缓的,从而导致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的体现生态设计理念。

三、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改进措施

增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以及理论运用,能够提高城市建筑的现代化水平,更好的体现时代精神,使得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从而保证人类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针对在现有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来进行改进:

(一)深化城乡规划的制度改革

进行体制创新和革命,促进城乡规划,改变制度中不利于城乡规划建设的部分,建立起高效合理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城乡规划设计中去,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以及生态建设,促进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更好运用和发展。在进行具体的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需求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度改革,提倡具有人文观念以及生态理念的现代化建筑,更加有效的节省土地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发挥良好的环境效益,促进城市建筑水平的提高。

(二)进行观念以及方法上的创新

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观念以及方法上的积极创新,发挥生态建筑设计的最大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吸收优秀的建筑设计理论和经验,结合实际来进行考察,建立天空、地面以及地下的全面立体系统,发挥建筑与环境的最佳关系,改变以往建筑设计中的老套方式,进行多种设计思路的融合,贯彻生态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做到因地制宜,增加设计中的人文体验,不断完善生态建筑设计,并且提供给城乡规划设计的新途径。

(三)增加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

建筑物能够起到连接居住者与自然环境的作用,不断调整建筑建造、使用以及维修的全过程,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调节能力,保存建筑空间的合理布局,增加城市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做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沟通,保障建筑内部良好的自然采光能力,提供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在建筑内部,可以增加绿色植物来吸收有害气体,调节温度湿度,进行屋面绿化,也将对建筑的外面环境的改造降到最低,保证建筑的自我生态平衡调节能力。

总结:

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建筑设计上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注重人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相处,生态建筑设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城乡规划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的生态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通过相关方法措施的采用,能够真正将生态建筑设计运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利弊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对所谓的城乡规划的定义,是指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的规划,具体说来,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部署和实施的管理。在十报告中,对于中国的城乡规划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越加注重对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要一如既往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在中国城乡建设的过程中,既有好的地方,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弊端。正确认识到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利弊,是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步。下面就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一些利弊进行分析。

一、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有利因素

(一)国家从宏观层面上重视中国的城乡规划

国家从宏观层面上重视中国的城乡规划,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有专门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中国城乡规划的相关事项、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使得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有了法律依据。此外,从这些年来国家对于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的重视,出台与完善相关的政策,为我国的城乡规划提供有效的支持等,就可以看出,在宏观层面上,国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城乡建设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各行各业中都起到思想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国的城乡规划尤为如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践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在城乡规划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不会脱离现实情况。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城乡规划的指导,不仅仅是在于城乡规划本身,还在于对整个城市与乡村的建设上,不仅仅在规划上,还在于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可以从整体上把各种资源因素联系起来,全局把握。这有利于城乡规划的进行,因为城乡规划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管理与建设的设计,不单单在于城市与乡村的建设上。所以,从客观上来说,中国的城乡规划也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二、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弊端

(一)在中国城乡规划过程中没有突出地方特色,盲目模仿的现象突出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步伐,对于城乡的规划建设,没有突出本地方的特色,盲目地模仿其他大城市的现象较多,这样就会出现城乡建设“同质化”问题,一方面,这样既丢失了自身的优秀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特色,甚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原有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另一方面,这样的盲目模式,还会把其他地方的城乡建设中一些不好的存在的问题也带过来,这直接影响到本地区的城乡发展建设,容易造成新的问题,例如土地问题、污水问题等。在规划的过程中看似没什么大的问题,到实际的运作或建成后就显现出来,最后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城乡规划决策过程中“官僚化”现象严重

城乡规划本来还可以是一门专业学科,有专门的城乡规划人才,并且城乡规划对将来的影响深远,因此,要注重听取有个专家的建议,多方考证,甚至还要实地考察,这样才会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一些领导为了在短时期内取得成果,搞出政绩,在城乡规划的决策过程中习惯于“一言堂”,不管该决策是否合理,是否从本地方实际出发,只要是对自己的仕途未来有利就可以了。这种不符责任的城乡规划决策,对于某些领导有利,但对于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利,结果只会浪费了老百姓的纳税钱,建成的工程又成了摆设。

(三)中国城乡规划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更是要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做到。特别是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城乡规划设计,虽然只是设计出一些方案,但是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收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城乡规划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与之前说到过的城乡规划过程中没有突出地方特色,盲目模仿的现象突出不同,这里主要指的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脱离了实际,也就是对于一些重要的项目决策,在实施之前,没有经过详细的考察,没有遵从客观的数据,而是只凭借一些固有的经验,与学来的知识来设计,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四)不注重城乡之间固有的差异性

我国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要做到正确认识这一事实,争取通过城乡规划建设来缩小城乡之间的距离,做到有效地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但在当前的一些城乡规划过程中,不注重城乡之间固有的差异性,也就是设计出来的方案,或者是不适合城市,或者是不适合乡村,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效果。

三、结语

中国的城乡规划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现阶段其存在的一些利弊问题,才会做到去弊扬利,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真正做到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支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掉已有的弊端,规划出科学合理、令人满意的城乡建设图来。

参考文献:

[1]应巧艳,王波.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01).

[2]罗益.论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4(A06).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在未来几十年内,就业前景很好,能毕业就能就业,不能毕业也能画图!就形势来看,中国需要规划的乡镇太多,对规划师的需求量巨大。国家最新的政策也是接下来十年大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城镇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设计总监、景观方案设计师、助理规划师、方案设计师、设计部经理等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餐饮业、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餐饮业;

3 房地产;

4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5 教育/培训/院校;

6 互联网/电子商务;

7 广告;

8 其他行业。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城乡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城乡交通、城乡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乡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乡规划、城乡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培养能力

1.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与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3.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前瞻性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据报道,今年年初,《城乡规划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相对于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虽然只是字面上把“城市”改为“城乡”,但实质上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可见我们正在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规划模式,进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随着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规划系统正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逐步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所迈进,同时也越来越具有严谨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边缘地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建筑及规划界,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的迫切性。

现存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处理往往是两种方法,一是把城乡结合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作为一种对于城市的被动式辅助性规划,所以往往是除了道路、市政管线有规划认可之外,并无其它设计内容;二是大而化之,作为大的区域规划中农村或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部分。这两种方法显然是缺乏针对性的,无法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同时也缺乏发展性,城市进一步扩张,这样的规划处理显然会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学者在借鉴了国外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后,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城乡结合部的专业理论,比如城乡一体化理论,再比如有研究者提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的“garden cities”,对于城乡结合部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一种以此为基础的新城乡结构形态,为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构想。譬如此类,不一而足。但现实中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依然存在混乱、肮脏、无序的状况。北京的南郊和北郊、上海市莘庄以西、南京市西郊和东郊,天津的西北郊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区域如不及早地规划,就会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实质上这些地带只能说是市区与乡的“接壤带”,绝对还称不上城乡“结合部”。这与很多相关理论依然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实施,甚至有些理论还没得到应用便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现实背景有关。

         

2 解决思路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

(1)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城市郊区与乡村的结合部位,这一地区成为在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

(2)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近郊范围内、城市建成区以外受城市物质建设活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乡村地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是指集镇规模以下的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

(4)城乡结合部是指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

            

(5)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与乡交界处的一段地方。市区与乡之间的界限只是一条线而已,城市在发展,市区的建成区就会扩大,市区沿界线一带也会建设起来;而在乡的那一边也要发展,会依托市区的一边开发建设。这样,沿着边线一带就形成了城市型的建设。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基本特点: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模糊性、复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城市设计机制理论是运用于城市设计的一项专业理论,同济大学卢济威老师的《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一书中介绍,实践中的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①背景研究,理解作为设计重要依据的城市规划,对设计范围及周边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特别要寻找基地的环境资源;②确定城市设计目标,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行为、自然生态、技术条件和视觉艺术理论等建立城市形态:③依据经过论证确定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制定设计准则(或称导则),以指导下一层次的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交通设计。可见其特点是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设计手法具有前瞻性,我们不妨开拓一种新的思路,对其进行借鉴,将其前瞻性的特点运用到城乡结合部区域的设计。

2.1 背景研究

2.1.1 交通要素:因为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往往是车流量很大,很多地区标识不清,故易造成交通组织较混乱的问题。

2.1.2 配套系统要素:在现有的城乡结合部,政府及开发商通常是以集中建造住宅区为主,这种做法使得城乡结合部功能单一。小区挨着小区,缺少配套商业零售和餐饮娱乐设施的设置,正因为商业氛围明显不足、设施不全,使得城乡结合部仿佛就是一个巨型的小区,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街道生活,住宅都成为了孤岛,没有办公、没有商业,对于城乡结合部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2.1.3 空间形态及景观要素:城乡结合部空间往往缺乏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地面过大没有空间的封闭感,景观粗糙缺乏细节。同时建筑之间在功能到交通都缺乏联系,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2.2 设计目标

正如1953年英国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所说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用以往的那种过度性、临时性的观点来对待它,其城市规划及设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区,使其建筑空间、功能和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的一面,我们不能以普通城市空间的设计要求来做,必须要更多地联系建筑以外的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等,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

2.3 设计准则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2.3.1 交通问题:关于交通的设计,单纯只有规划范围的界定、现状调查及研究、区域环境分析等内容作参照是不够的。因为现有关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设计,往往只是关注目前的交通需求,而忽视这样的设计将完全不适用于进一步发展,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就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如果不以可持续的眼光来设计,将是极大的浪费。

2.3.2 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服务功能及商业氛围: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分析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与布局、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的布局等内容,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的合理一体化。毕竟商业氛围的营造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活力与发展前景。

2.3.3 对于空间形态及景观的改善,在众多的设计内容(要素)中,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2.3.3.1 天际线设计:天际线是城市面貌的体现,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设计,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按照城市中的做法,从而缺乏针对性。比如如果我们不对城乡结合部的建筑高度做一个限制,认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建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对城市不会有太大影响,那就会严重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景观,即使不从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上来考虑,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我们也应该慎之又慎,应该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天际线的建筑都应仔细研究它与整体的关系。因为一旦缺乏控制,无论是从城市向外还是郊区向内,给人的感觉都会是一个“围城”,高高的城市边缘天际线将造就一个压抑的城市。

2.3.3.2 轴线设计:我们知道,在城市中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将主要景观联系在一起,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一些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设为视线焦点,在轴线上成为空间序列的高潮。作为城乡结合部,其空间之于城市中心较为简单,所以城乡结合部的轴线设计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景观的导向,而应该是交通的导向性作用。

2.3.3.3 边界设计:城乡结合部可以视为一个城市的入口,通俗点说就是“门面”,也就是我们专业所说的边界。设计中应以原有的环境景观为基准,即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因为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重点。打造边界休闲观光带,不但可以作为城市休闲游乐区,对于其后续发展也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有了好的环境,我们就可以全面整合商业功能,让这一区域易于接近,提高其边界形象作用。

2.3.3.4 细节设计:“细节决定成败”,或许有些夸张,但一个出色的区域环境不单是由设计优秀的公园和建筑组成的,而应该是宏观至整体微观至细部的。因为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形象。上文已阐述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入口的重要性,所以优秀的细节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认为其所处的不是中心位置而忽视细节的设计。以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标志为例,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的效果,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所以城乡结合部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可识别度,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细腻的一面。

2.3.3.5 结合点设计:在各个要素的整合过程中,要素之间的结合点设计极为重要。结合点设计必须是三维的,结合点的选定可能是二层步行系统与建筑的结合点,也可能是地铁站枢纽综合体、自然景观与公共活动广场的结合点、作为地下与地上空间联系的下沉广场等。诚如《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中所说的:“要素应该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要素互相渗透已成为现代城市形态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城乡结合部一旦具有完备的结合点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可以以此为依托,对于未来城市的拓展打下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