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礼仪教育

学生礼仪教育

学生礼仪教育

学生礼仪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礼仪教育;功能和价值;对策

通常所说的礼仪主要指礼节和仪式。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任务,同时也是礼仪文化的实践者。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礼仪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既是继承传统的礼仪文明,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礼仪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礼仪教育为视角,通过礼仪文化的解读和研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准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一个人良好的形象。

1 礼仪文化的价值和功能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体现着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礼仪文化具有自身的价值和功能。第一,礼仪文化是人道德的动力,也是人行为的准则。礼仪是既为人的行为设立了标准,又为人的行为指明了方向。大学阶段进行礼仪教育,实际上是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礼仪活动,可以调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大学里进行礼仪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礼仪文化是人的行为准则和规则。第二,礼仪文化有利于造就社会和谐。礼仪文化是一个使人超越现实结构形式的精神价值,而和谐是通过礼仪活动过程所形成的一种最终的形态。礼仪精神和文化是为和谐社会所制定的一些规范和原则,其目的就是通过礼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2 目前大学生礼仪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接受者和传递者,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比其他人有更高的要求。待人以礼应是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和现象,如不知礼、不文明的行为。首先,对礼仪文化认知缺失。礼仪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积淀文化,然而,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礼仪文化缺失日益严重。有些学生缺少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的知识,对传统文化和礼仪懂之甚少。其次,许多大学生的礼仪意识淡漠。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如破坏公共设施,不爱护公共财产,等等。再次,仪容仪貌有失文雅。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然而,在学习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有的大学生随地吐痰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以上这些现象是目前大学生礼仪的反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然而,这些想象和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原因,造成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礼仪文化批判摈弃的偏失。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由于我国发起了一次一次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如果把这种批判推向极端,视礼为奴隶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时期批林批孔运动。其次,外来文化对我国礼仪文化的影响。随着世界全球化,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使得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受到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但容易盲目崇拜。当然,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借鉴的意义。再次,礼仪教育的缺位。第一,在家庭礼仪教育的淡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现在一些家长不太注重自身礼仪修养,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许多父母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对孩子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心方面的教育。第二,学校礼仪教育的缺失。礼仪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时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的德育未能充分认识礼仪教育是一个陶冶道德情操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大学阶段,部分高校对礼仪教育仍然缺乏重视,认为大学生具有生活独立与学习自觉的能力。第三,社会礼仪教育的错位。当前社会正处于从无序到有序重新构建的过程中,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对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有的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降低,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忽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和礼仪修养。由此可见,加强目前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总要任务。

3 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原则和内容

首先,以“民族礼仪”为主导。礼仪文明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的,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我们应当把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准则。现在社会主义的礼仪应该建立在中华传统礼仪的基础之上。我国传统礼仪体现了民族的核心价值。大学生礼仪教育必须以中华传统礼仪为本,坚持以“民族礼仪”为主导。其次,知识与实践要统一。良好礼仪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必须要依靠践行的礼仪。中国古代礼学不仅有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鲜明实践的特点。因此在大学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礼仪知识与礼仪品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体验和践行礼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礼仪知识的必要的,使其懂得讲礼仪、守规范,注重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人们进行礼的践行。再次,要兼顾礼仪形式与内涵。礼仪分为礼和仪,形式是礼的外壳,思想好是礼的灵魂,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在进行礼仪教育时,不要忽视礼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和灵魂。质朴是好的,如果丝毫不加修饰,就会流于粗野;但只重修饰,失去了质朴的本真。因此,这就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要抓住礼仪的根本是道德。除此之外,大学礼仪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礼仪教育要立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大学生礼仪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礼仪精神,必须坚持礼仪教育的民族性,建构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

礼仪是一种文化,具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礼仪的基本理论、礼仪文化传统以及礼仪的具体规范。其中,礼仪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礼仪的概念、礼仪的历史、礼仪的本质、礼仪的功能、礼仪的修养等。礼仪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独具特色的礼节和仪式等,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主要包括重礼讲仪的良好风尚、美德、礼仪思想、礼仪规范的合理内容等。在进行礼仪传统教育中,要帮助学生着重领会礼仪的精神内涵。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总是很宁静,不声色俱厉,正如《礼记》中说:“俨若思”,“声容静”。礼仪的具体规范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的基本理论教育,目的是为了在思想上提高学生的意识,掌握礼仪的具体规范。大学生礼仪教育规范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家庭、学校、社交、国际等礼仪规范。

4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对策

首先,营造良好的大学礼仪氛围。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首先,教师的礼仪榜样作用。教师应该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自己行为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榜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不断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工具,推动学校文明建设,发展正确的舆论导向,树克服不良行为,逐步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

其次,大学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大学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礼仪教育。课堂教学是学习训练的良好平台,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会他们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同时,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而对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有很大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让学生感受到礼仪的文化。

除此之外,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网络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逼真生动的情景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触及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礼仪文化,网络能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做一个有修养人的阵地。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建立校园网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4.

[2]吴晓群,郭晓东.论仪式学视角下儒家礼乐思想的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7.

[3]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4]余维武.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6,8.

学生礼仪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加强途径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生于礼仪之邦,当为礼仪之民;身处书香之院,本该知书达礼,然而大学生这种状况究竟是谁之过?

转贴于 1.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泛滥,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至上,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造成公德意识淡漠,从而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2.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礼仪教育的欠缺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3.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到升学考试,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小学至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成绩优良,受到家长、老师、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偏爱和包容,学习好的优点容易掩盖失礼的日常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同时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文体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通过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评选,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参考文献

[1]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3-4期.

[2]古广灵.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构建中的德育思考.《改革与战略》.2006年5期.

学生礼仪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礼仪教育;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缺乏理想,不能吃苦,不懂感恩,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到了学校以后,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却不知如何去付出,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留守少年儿童,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无论是隔代监护型,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就像一棵棵毒瘤,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接受效果不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收回272张,回收率达到91%,其中有效问卷248张,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 “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活动方案,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学生礼仪教育范文第4篇

1 学生应有的仪表

1.1 发式

女同学以理短发或者束发为宜。这样给人一种清晰、活泼、纯真和稚气之感。男学生最好是理学生头。它显得整洁、干净、富有朝气。

1.2 服饰装扮

学生的服饰应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明快简洁为好,这样可充分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不要穿奇装异服,女学生不要涂口红、胭脂、指甲油、画眉毛,因为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美,根本无须化妆、戴金银首饰。

在校内,学生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运动鞋,这样便于做操和上体育课。

1.3 正确的站、坐姿态和步态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所谓“站如松”,就是站得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其基本要领是:站正,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中间,不要偏左或偏右,胸要微挺,腹部自然略微收缩,腰直、肩平,两眼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双肩舒展,双臂自然下垂(在背后交叉或体前交叉亦可),两腿膝关节与髋关节展直,忌讳无精打采。

所谓“坐如钟”,即坐得要像钟那样端正。其基本要领是:上体自然坐直,两腿自然弯曲,双脚平落地上,双膝并拢,臀部在椅中央,腰部靠好,两手放在双膝上,胸微挺,腰伸直,目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女同学入座时,要用手把裙向前拢一下,切忌前俯后仰、摇腿跷脚、跷二郎腿等。

所谓“行如风”,即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轻盈稳重,有雅致的步态。其基本要领是:上体正直,不低头,眼平视,面带笑容,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肩部放松,身体稍向前,重心在脚掌前部,挺胸,收腹,小腹用一点点力使身体略微向上挺。走路不要前俯后仰,左右摆晃。

1.4 稳重得体的动作,优雅适当的手势

1.4.1 路上行走,必须靠右行,不能走中间,途中遇到领导、老师、熟人,应热情点头示意,礼貌地打招呼。

1.4.2 领导、老师到教室、寝室时,学生应礼貌地打招呼、让座。

1.4.3 上下楼梯,过狭窄通道,遇到领导、老师、老年人,应主动让道。

1.4.4 打开水、洗刷、晒衣服等应“先人后己”,礼让三分。

1.4.5 与人交谈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要给人一种优雅、含蓄、彬彬有礼的感觉。

1.4.6 克服“冒冒失失”的行为。冒失的行为表现在:做事大大咧咧,进别人家里不敲门,推门往里闯,反客为主;找人时,大喊大叫;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高谈阔论。手脚太快,动作太硬,幅度太大。手脚冒失,语言冒失,出尽洋相,常闹笑话。这些行为不稳重不得体,都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1.5 优雅的风度气质,自然随和的态度

气质,难以改变,但风度、性格是可以塑造培养的。

作为男同学,应使自己具有“阳刚之美”,即风度稳重,动作有力度。“刚”不等于“野”,如果男子汉说话过于随便、粗野、骄横,在公共场所,敞胸露怀、歪戴帽子、身穿汗衫、背心或打着赤膊、脚穿拖鞋、打响指、吹口哨,就会给一种“痞子”、“二流子”的印象。

作为女同学,应使自己的气质风度“优雅得体”。同人交谈,要庄重谦逊,在大庭广众之中,态度要大方自然,切忌表情过分,目光游离,挤眉弄眼,频繁眨眼,过分大笑,这些都是有失风度的。在陌生人面前,“内向”比“外向”好,含蓄比夸张好;被男方邀约,要探究其原因、动机和内容,如觉得不宜,应婉言谢绝,在异性面前不要太随便,应自尊、自重、自爱。

1.6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应做到“六勤”:即勤洗澡、勤换衣裤、勤修面、勤理发、勤洗手、勤剪指甲。在公共场所,应避免当着他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揩眼屎、打哈欠、修指甲、剔牙齿、挖耳朵、搔痒;还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废物,还要防止在大庭广众中发出体内各种不同的声响。否则就是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礼仪修养并不成熟的表现。

2 课堂礼仪

2.1 学生应在课前进入教室,准备好课业用品,静侯老师到来。学生因特殊情况,上课迟到了,就要注意举止的文明和礼仪的周到。

2.1.1在教室门口先喊“报告”。如教室门关着,那就应是轻轻叩门;在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

2.1.2要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说话态度要诚实,得到老师谅解和允许后,方可入座。

2.1.3走向座位时,脚步要轻,速度要快,动作幅度要小,尽量不要发出太大的响声,更不要有任何滑稽可笑的举止。坐下后,应立即集中注意力听讲。

2.2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遵守纪律的表现。

2.2.1学生如要回答问题,应先举手,并要在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后,方可站起来答题。

2.2.2回答问题时,站姿、表情要大方,不要搔首弄姿或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说话声音要响亮、清晰。

2.2.3对提的问题答不出,也应先站起来,再用抱歉的语调实事求是地向老师说清楚,不要不站起来。

2.2.4在别人回答时,不应随便插嘴,别人答错了,也不应讥讽嘲笑,自己会答,可举手。

2.2.5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对学生回答不出,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 学生在校内外的礼仪

3.1学生在宿舍中的礼仪

寝室是反映学生精神文明和礼仪修养的一个窗口。对住校的学生来说,因为寝室是他们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它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和反映出这些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修养,所以在寝室要注意如下礼仪:

3.1.1保持寝室内外的整洁,要每天打扫寝室。不要在寝室内外乱抛瓜果、纸屑、乱倒饭菜。

3.1.2被褥要折叠得整齐美观,并统一放在一定位置上。

3.1.3衣服、鞋帽、口杯、碗匙、热水瓶等,要统一整齐地放在规定的地方。

3.1.4换下的脏衣服、脏鞋袜要及时洗,未洗前不要乱丢。

3.1.5寝室内外的墙壁严禁乱写乱画,严禁张贴,要保持干净。

3.1.6严禁私安、私接电源和使用吹风机、热得快以及用电炉烧水等。

3.1.7严禁向楼下倒水,严禁在宿舍区随地大小便。

3.2师生校外相遇

3.2.1学生与教师相遇,通常应由学生主动先向教师招呼,道声“老师早”或“老师好”。教师应面带笑答“早”或“好”。

3.2.2在校外和老师相遇时,学生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在车、船、码头遇见老师,即使乘客多,人拥挤,学生也应让老师先上车船;在车上、船上或娱乐场所、交际场合中遇到老师,学生应向老师招呼、让座。

3.2.3在进出的门口、上下楼梯时和老师相遇,学生应主动招呼,请老师先行。

3.2.4老师来家访问,学生应热情迎接,主动向家长介绍老师,同时请老师坐,给老师倒茶;为了便于老师和家长交谈,学生应暂时回避;当老师离开时,学生应热情送别。

3.2.5毕业后,遇到老师,要主动热情地向老师问好。重要节日,特别是教师节,应慰问老师,使老师感到欣慰,感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

3.3师生谈话

学生与教师谈话,应注意如下几点:

3.3.1和老师说话时,学生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和老师一起站着说话。

3.3.2学生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应姿势端正,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抓头摸耳,不可抖腿搁脚,还应明目凝视着老师,认真地听老师说话。

3.3.3如果老师说的话,学生感到不理解,或无法接受,并有不同看法,应谦虚而诚恳地向老师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

3.3.4对于老师的规劝和正确的批评,学生应愉快地接受,而且态度要谦虚,决不能当耳边风。即使老师态度较生硬、急躁,也不应计较,更不能嫌烦抵触,而要想到这是老师在关心帮助自己。

3.3.5学生不能在办公室久留或乱翻老师的东西,不可影响其他老师的工作。

3.4公共场所礼仪

3.4.1晨会或其他场合升降国旗仪式时,要肃立、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降国旗完毕。不自由走动,不嬉闹谈笑和东张西望。

3.4.2唱国歌时,态度要严肃,声音要整齐响亮。

3.4.3学生参加活动集队时,要静、齐、快,不勾肩搭背,不任意谈笑,要提前到达集合地点,以保证集会准时开始。

3.4.4进入或离开会场要服从指挥,注意秩序,不一哄而上,不争先恐后,以免造成拥挤堵塞和防止事故。

3.4.5集会中应注意遵守会场纪律,不随便走动或发出声响,不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集体荣誉的事。

3.4.6在集会过程中,学生应提前落座。当报告人到来时,会场应立即安静下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报告过程中,每个同学应端坐静听,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打瞌睡,不无故中途离席。报告人说到精彩处应鼓掌表示赞同,报告结束,也应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3.4.7集会时如有上级领导或客人参加,应在他们到达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离场时应让领导或客人先走,并以热烈的掌声欢送。

3.4.8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3.5有教养者十大特征

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在事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欢迎。总的来说,他们具有以下十大特征。

3.5.1守时 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3.5.2谈吐有节 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3.5.3态度和蔼 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书报,心不在焉,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3.5.4语气中肯 避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扯开嗓子说话,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使人讨厌。

3.5.5注意交谈技巧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表示同意,也不当着他人的面指责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3.5.6不自傲 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3.5.7信守诺言 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自己讲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诺言。

3.5.8关怀他人 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3.5.9大度 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学、闹意见。

3.5.10富有同情心 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会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3.6中小学生文明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要求

3.6.1文明礼貌用语:

“请”,“您好”,“老师好”,“同学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不用谢” 。

3.6.2 文明行为:

(1)与人交往讲普通话,要使用礼貌用语,面带微笑打招呼。笑脸待人是亲切、敬重的表现。

(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每日见面相互问候,学生见老师应鞠躬问好,同学之间应互相问候。

(3)有领导、老师来校指导、听课,见面要立正鞠躬问好,遇到来者找不到地方要主动带路,在别人说“谢谢”时,应说“不用谢”。

(4)有老师听课,要提前到指定教室坐好,安静等候上课;下课时,要让听课老师先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5)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安静及正常秩序,不追逐打闹、起哄。

(6)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地,不浪费水电,污损桌椅、图书、门窗、墙面、扶栏等。

(7)文明用餐,不乱倒饭菜,不吸烟,不喝酒,不边走边吃。

学生礼仪教育范文第5篇

一、在体育课堂上对小学生礼仪培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体育教学场合的特殊性符合礼仪教育

体育教学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学生间协作、竞争、对抗的活动也较多,经常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很容易体现在教学手过程中,所有教师应抓住这有利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礼仪培养,用现身说法使学生直接接受礼仪实践。

2.学生的年龄段是实施礼仪培养的黄金时间

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时代,孩子的心灵还是一片净土,通过课堂的礼仪教育,为他们未来修身立世打下深厚的基础。孩子的心理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身体的形态训练,文明言行的来体验强化训练,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创造一个崇尚礼仪的成长环境。

二、教师要注重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1.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讲究礼仪规范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做礼仪的典范。仪表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和其他人的尊重的表现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仪表和举止方面的表率。教师的仪表要符合两个要求: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要整洁大方,不穿金戴银,不浓妆艳抹,符合教师形象;还要有风度美,举止稳重端庄,姿态动作落落大方,有着教师的内在修养。所谓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等都对学生起着积极的良好的礼仪表率。

2.教师在语言上也应该突出对礼仪的培养

体育教学是动态教学,教学组织比较复杂,有效地利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响亮准确的口令,端正的体姿,都能给学生带来质感的变化,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口头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语言,要合理运用好讲授、表扬和批评语言,使听者在绘声绘色中获取知识,受到礼仪的教育和启迪。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无声语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极易受到学生的模仿。在课堂上,千万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学生不听话或者没有按照口令去执行动作的时候,不要发脾气,更不能说不符合礼仪的言语,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

3. 在课堂上的礼仪培养

课堂上应该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礼仪素养的教育过程。课前领取器材不能拖、拉,课中练习领取篮球、排球、羽毛球拍等器材时不许哄抢、用脚踢,不能扔。课前要检查学生身上不符合课堂要求的首饰、手表、帽子、围巾等,上课铃响后,师生互相致敬问好,迟到的同学必须喊“报告”向老师说明原因,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列且要排到队尾。下课前,师生应互相致敬道别,待教师宣布“解散”后,学生方可解散。使学生做到与集体保持步调一致,以此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礼仪习惯。

4.教学内容要注意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