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牌培育论文

品牌培育论文

品牌培育论文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1篇

重创新,轻传承,结构失衡。文化载体的创新引发了文化权力结构的改变,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言:网络社会的第一特点就是分散权力。网络文化的权力结构扁平化,大众媒介不再是少数人的地盘。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精英文化特性,网络对文化传播形态的影响彻底改变了这一点,网络传播拒绝等级与秩序,赋予了公众最大的话语自,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确立了文化消费者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文化交流变成了快餐式的盛会。网络社会的文化生产成为初级产品的大生产,缺少精英的聚会,创建文化品牌的基础就会缺失,打造传统文化世界品牌也只能是梦想。

虚实失据,文化心态浮躁。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地缘性的禁锢,形成了数字化、虚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文化生态。网络的文化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将人置于虚拟情景下的精神生活过程,网络生存具有虚拟与现实的双重性。一个错误的观点是虚拟世界的产品不会影响现实社会,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实与虚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由虚拟的人物角色,虚拟的城市社区和虚拟的财富建构的虚拟的网络社会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最直接的挑战,网络拟态下的社会伦理、人文关系形成的偏振视域扭曲了现实物质文明的客观社会性,社会传统文化的聚合力在虚拟与现实的钟摆效应中逐步消失,由此引发的网民本体意识迷失,形成了弱质的文化心理智能。网络激愤的情绪宣泄与文化深沉的本质格格不入,文化的生产流于表浅的形式,肤浅的产品显然难以承续文化的庄重,试想,文化大气象的浮躁怎么能够孕育文化品牌的血脉呢。

商业文化盛行,主体文化精神迷失。工商文明高速推进,主体文化的商业色彩日渐浓厚,网络社会市民文化兴起,功利价值盛行,注定了现实文化缺乏深远的道德追求。品牌文化的生产是一种思想自由和行动严谨的精神洗礼,而网络的商业性决定了它必须迎合市民的口味,网络社会市民呼啸聚集,没有行动的一致目标,更加缺乏文化的理想。所谓的网络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的时空关系,个人的意志不断被强化,重商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兴起,追求经济利益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成为主导价值观念,如今文化精神越深刻,越难以流行,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品牌经营

全球网络传播体系的逐步扩张给中国的文化经营提出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网络拥有技术创新和媒介整合的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理应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为培植文化品牌提供良好的条件。强国的文化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大气象,要有强势的文化品牌及更高的精神追求。美国大片的自由主义思潮,日本动漫的人文精神,包括最近流行的韩剧,无不承载着一个强盛民族的精神冀望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通过文化品牌战略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空间拓展扫除了障碍,不仅如此,文化产品的推广拓宽了市场渠道,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精神性与物质性二位一体,强势的渗透力岂能小觑,其影响的深度、远度当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翼。

首先,打造文化品牌须坚守民族的文化理想。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作为政治、军事、经济之外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在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时,一方面要大胆开放文化市场,积极交流,勇于吸纳,同时必须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网络传播下的文化的经营充满挑战,但也是重要的机遇,网络媒体在全球文化传播和国家软力量竞争中的地位特殊,制定网络传播的长远战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使网络媒体成为先进文化最为直接的创造者和文化安全的维护者,促进政治清明,引导民众乐观生活,逐步提升全民的文明素养。

其次,做强媒介品牌,为文化品牌成长构建战略支点。媒介与文化相互依存,中国的网络媒体要树立全球意识,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视野严格管理和积极引导传媒文化的方向,坚持文化市场的改革,从大局出发,以我为主,稳步推动。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媒体的整合优势,将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展开文化营销,把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做强媒介品牌,我国的网络媒体才有可能掌握全球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否则,让国外媒体为我国受众进行议程设置,我国的文化市场就会陷入被动混乱的局面。

第三,文化载体创新。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技术手段和包装样式等方面已经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但网络媒体仍大量使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的传统传播技术与思想,独立创新的东西并不多,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传媒,理应在传播理念上大胆创新,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新技术文化的特点,整合各媒体的优势,发挥合力效应。近年来,流媒体、动漫、博客(微博)、网游和论坛等技术成为网络媒体的新时尚,遗憾的是这些技术目前仍只停留在商业和娱乐领域,其文化含量不高。反观国外的情况,新媒体技术被赋予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意义,在意识形态的传播领域被广泛使用,这也说明我国的文化主管部门和网络媒体的经营者对网络的文化战略价值认识不足。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存在的较为共性的问题是品牌意识与品牌化行为相对薄弱,并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障碍之一。对此,作者提出了优质教育品牌化路径。如何快速

    近2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专业设置以及在校生规模均有了大幅度的扩张。总体看来,各类高职院校一般能够遵循市场经济制度自身的专业化分工演进规律,结合社会与市场的实际人才需求,塑造培养高素质、拥有专业技能的管理者与蓝领工人,推行“学历、证书、基本技能素质与企业家”等复合式的教育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与企业、市场零距离接触的教育培养目标。

    毋庸讳言的是,一则,高职教育历经短期的快速规模式扩张,即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来的纵横捭阖、攻城略地的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客观上应逐渐转向专业化的、深耕细作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二则,未来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均将面临着愈来愈激励的招生竞争。由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教育品牌化战略,构筑学校与专业包括师资在内的特色教育服务品牌,利用品牌的识别与认知功能、安全或忠诚功能以及附加价值或者超值满意功能,正确地引导受众者的教育消费。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教育营销与教育品牌的研究肇始于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科特勒等提出教育机构的营销战略以及品牌营销的范畴之后,高职教育纷纷引人品牌服务战略。一般情形下,高职教育的品牌化战略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时间性、社会性与不可替代性等显著性特征,否则,品牌化的过程将偏离高职教育内在规律性而约束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与普通高等教育品牌显著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严格服从市场与企业实践需要,如山东省关于职业教育的既定方针——坚持“两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两个面向”:面向社会与面向市场;重视“两个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因而,高职院校的校长应该既具备教育家的韬略,又要具有企业家的谋略。亦即,高职教育孕育与发展的生存土壤是市场及其所需要的各种教育服务,教育方针、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以及师资培养等均应服从于市场客观需要。这是高职教育品牌严格的内涵规定性。另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及其服务品牌的培育主要源于自身教育服务过程的质量及其市场消费者的评价与度量。

    品牌的无形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品牌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培育与塑造的过程,即品牌化战略具有:(])动态属性;(2)组合属性。一方面,品牌是有生命的,它的塑造与成长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复杂的、抑或是漫长的过程。品牌的成长一般要经过孕育、形成与成熟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品牌建设的任务和策略不同。一言以蔽之,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懈地努力方能铸就百年教育品牌。另一方面,教育品牌通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教育品牌专指学校名称的标志,例如,学校牌子、校徽等;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教育品牌是指学校的名称、标志和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教育服务,即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要素——学校名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教师、学生质量、专业等要素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以校名为主的标识组合,包括名校、名课程、名校长、名师等,组合学校教育性和附加价值的内涵,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提供认为值得选择的理由,即“优质教育品牌”,是在“名校”的基础上,从学校品牌特征的角度揭示其所具价值与效益的资源属性,办学目标是学校教育品质的外在品牌特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品质要素。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是指经过精心培育和市场选择形成的、为教育消费者所偏好、给办学组织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引导教育消费的特色学校、特色校长和教师、特色学科、特色学校教学等的总称。如何快速

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服务品牌构建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端正教育营销理念,正确地进行高职教育服务品牌定位。即打造教育品牌要始终把培养有特色的专业化人才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教育效益放在第一位,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合格人才是教育品牌的核心和根本。据此,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与服务定位,为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公众便于识别与选择。具体说,优质教育服务品牌及其品牌化路径如下:

    (1)师资品牌。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主张: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名校培养名师,名师同样造就名校。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与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构建优质高职教育服务品牌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帮助心理相对脆弱的高职学生完善心理及性格特征同样是评价与衡量高职教育素质的核心指标。

    (2)学生品牌。如同工厂制造有形物品,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一方面,学生品牌形象是高职院校品牌形象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另一方面,学生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而且包括毕业学生,即校友,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为学校品牌锦上添花,或者说毕业生口碑及其事业可以长期影响学校品牌形象。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 It contributes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educational service concep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service and analyzes its importance for colleges to build educational service bran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ssociat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t mainly discussed on how to practise educational service brand.

关键词: 教育服务;服务品牌;独立学院

Key words: educational service;service brand;independent college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154-02

1教育服务的问题的提出

1.1 教育服务的理论来源关于教育服务概念和原理,马克思早已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有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的,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或者仅仅使劳动能力保持下去。例如学校教师服务(只要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医生的服务(只要他能保持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力本身――购买这些服务,也就是购买提供‘可以出卖的商品等等’,即提供劳动能力本身来代替自己的服务。这些服务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可见,这一点并不使它和某种机器(如钟表)有什么区别。”今天再来理解这些论述。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这样一些基本理论观点:①教育不是物,教育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具有服务性或劳务性;②教育服务这种产品是商品,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虽然它有特殊性,但同物质商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的不同:③作为生产者来说,在教育市场上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的质量、品牌和特色,而作为消费者来说,在教育市场上要求购买的是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和品牌教育等消费品。总之,关于教育服务的基本理论观点为:教育产品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产品是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教育服务在市场交换中形成教育市场。[1]

1.2 教育服务的主要特性教育不是物质生产活动,而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和创新,其唯一的、本质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教育通过它培养的人来为社会服务,教育发展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以人为本”才是教育价值的核心。另一方面,教育提供服务产品,即对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进行“加工”,提高其素质,为创造更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服务。因而,教育是种生产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WTO《贸易服务总协定》中,将教育服务分为:跨国供应、国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四类。但我们通常情况下将教育服务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服务等五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提供以下三种类型的服务产品。第一种是公共产品或叫免费产品。这主要指义务教育,它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强制实施的教育,也是全体适龄少年儿童可以免费享受的教育。第二种是准公共产品或叫优惠服务产品。这主要指非义务教育,这是一种“选择性教育”,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享受的,它对个人和家庭有好处,故一般人均愿意投资。第三种是私人产品或全收费产品。这主要指民办学校、民办培训班和家教,这类教育国家一般不予补贴,同时又不容许以营利为目的。教育既然被称为服务产品,它就应不但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知识性大学生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凝结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科学知识因教育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而得以传承,且能不断产生大量的新知识,并用新知识武装现代生产力。

1.2.2 基础性当代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取决于教育。因此,科技要发展,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性是由教育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必须体现知识的创新和“个人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的本质决定的。

1.2.3 先导性教育的先导性由经济的增长,知识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这一内在规律所决定。从教育自身来讲,必须不断改革,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知识的增长才能不断加快,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也才能从根本上加快经济的发展,并不断提高经济的质量。

1.2.4 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学校及教育者是教育服务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但生产教育服务产品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同时参与下进行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劳动的结果。若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角度分析,学生应是积极参与者。教与学是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的。生产教育服务产品与消费教育服务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具有同时空性和共发性的特性。

1.2.5 消费者的多层次性与多元性在市场上购买教育服务产品的对象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消费对象上看具有多元化特性,包括国家、社会(企事业)、家庭及个人等。教育既有投资性,又有消费性,其中国家和社会是最大的投资者,或者称购买者;家庭和个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分担部分教育成本,即学费。

1.2.6 价值、资本增值的经济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不可分离。由于知识是教育研究的对象,因此知识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实际上是教育的一种市场形态。知识像一根无形的纽带紧紧地把教育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2]

2创建教育服务品牌的意义

教育品牌是从企业品牌的概念中引申出来的,从定义上讲,教育品牌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教育品牌是学校的名称和可以作为学校名称的标志(学校牌子、校徽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品牌是学校的名称、标志和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教育服务。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要素(师资、校园文化、教学设施等)的总和,是外延和内涵的统一。教育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若能发挥作用,就会给高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并形成品牌效应。发挥品牌效应,有利于引导人们的教育消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入世后教育市场的挑战和竞争。

2.1 品牌与招生就业品牌战略引入高校不是对企业品牌战略的简单移植。企业引入品牌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经济效益。高校自身非盈利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更看重社会效益。高等学校实施品牌战略必须从教育规律及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来确定品牌战略。一所高校的品牌既是一个吸引广大生源的金字广告,也是学校毕业生择业时最有力的推荐信。

2.2 品牌与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他们的产品。品牌的声誉直接与产品的质量相联系。好的品牌,是质量的保证。由好品牌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睐,而良好的社会效益又促使着更多的生源以进人该校为荣耀。如此良性的互动,是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相互协调的产物。

2.3 品牌与教学基础建设如果教学设备陈旧、老化,一方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品牌战略实施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度。为此,高校必须增强自身实力,完成必要的基础建设,形成创立品牌的主体环境。

2.4 品牌与办学效益一个好的品牌能够给学校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带来好的社会效益。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2.5 品牌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的品牌经营是学校围绕其特色品牌的中心目标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形式的总称。高校品牌经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品牌经营服务意识。我们需要把服务意识引入高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明确学校是为学生、家长服务的。学校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和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具体措施,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关注客户的期望和要求,注重学生满意度的调查,持续改进学校品牌经营管理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精品人才。品牌不仅代表着教育服务的品质,还是一种仪式,一种偶像,一种社会地位。有这么几个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教育消费者的关系;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成为维持高校与外界环境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打造品牌、经营品牌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3]

3教育服务品牌的基本要素及构建

具有良好教育品质和品牌的学校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要素。一是教育的高立意。学校教育是一项用过去和现在的经验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应该时刻关注学校教育与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必须做到“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即办学目标问题。二是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现实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有效,并且能够符合办学目标要求。四是课程的高质量。五是教育的实践能力。六是“思、说、行”相一致。七是教育成果的社会检验,即学生的实践及就业情况。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实际上是丰富与发展学校的内涵,其本质就是提打造学校教育品质,它会对学校品牌的形成产生强大的原动力。

3.1 办学目标是高校教育品质的外在品牌特征办学目标集中体现了办学的方向与特色,也是学校教育品牌外部特点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学校的教育品质。目标的确定,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处事与发展提供了明晰方向,也为打造教育服务品牌奠定了基础。

3.2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品牌的根本保证专业建设是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的纽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有明确的专业和学科定位是高校发展的必要条件。

3.3 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这一定义包含了教育的目的性、主体多元化、内涵的层次性以及模式的实践性等内涵。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近几年来,不少院校积极投入改革实践,改革的成果不断涌现,所有试点专业都制定并实施了产学研结合的培养计划,例如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许多院校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可见,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品牌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保证。

3.4 品牌课程是高校教育品牌的核心要素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内在品质,是学校教育品牌的灵魂。第一,学校与教师作为主体,使每个教师以真诚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去,使实施课程目标的有效性增强,提升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品质。第二,加强多方合作,共同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第三,倡导全面开放,将开放的意识融入到课程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去。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是保障学生自主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设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包括评估体系。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开放。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和社会发展状态,使课堂的开放与这些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不断丰富具有学校品牌特征的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不仅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的核心任务,而且是提升学校教育内在品质的有效方法。

3.5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品牌战略的关键要素学校教育能否体现学校外在品牌特征所期待的内在品质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因此,锻造一流的师资是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学校要重视并选好学科带头人及进行教学骨干队伍建设,聘请一批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和专家,构建兼职教师网络,尤其要注意逐步建立校外企业技术人员的兼职网络,同时要在教师任用、职称评聘、考核奖励、培养进修、晋级、待遇、科研等方面的管理上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既有较深理论造诣,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懂教学管理又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3.6 校园文化是教育品牌战略的基础要素良好的教育品质及其优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成为品牌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些是显性的。在发展过程中的隐性方面,品牌需要学校文化来支撑,而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管理文化。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者的领导活动以及校内其他人的领导活动的权威来源,是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对每个人的良好愿望、承诺与职责。现代学校管理的趋势将会是在超越了传统的个人式的管理和制度化的管理之后,不断凸显道德领导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走向以文化管理学校。品牌学校的建设,需要打造学校教育品牌,要始终如一地将学校作为品牌去管理,更要不断地丰富学校教育品牌要素并提升各要素的品质。依据现代管理学理论,要经常根据学校资讯,围绕学校品牌特征对学校教育品牌要素,进行规划、设计、实施、推广、提升。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定能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品牌,从而铸就一所被社会、学生、家长共认的品牌学校。[4]

3.7 就业率是教育品牌的有效检验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支持作用和服务功能,不仅对于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为此,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高教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育评估等工作同毕业生就业挂钩,要求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将成为学生择校入学、用人单位择优用人的主要参考。可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对于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高校要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采取有力措施教育、帮助学生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为毕业生提供高效、持续、周到、满意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还应以就业率的提高来创优质教育品牌,以优质教育品牌促就业率的提高,促进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品牌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其产生的品牌效应必将在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凸现出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等教育品牌营造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惟有提高对品牌创立的理性认识,把品牌创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各方面去精心打造和维护,才能最终实现品牌战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5]

参考文献:

[1]张绍忠.对职业教育产品――教育服务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梁崇科.论教育服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教育与现代化,2005,(1).

[3]黄桂婵.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品牌的价值和作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好似一只无形的手,可以营造浓厚良好的教风、班风和学风,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积累知识、磨练意志、增长本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不仅可以丰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内容,营造独立学院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可以优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增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从而实现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同时,加以总结提炼,还可以在理论上弥补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体系不完善的缺陷,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不断提升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二、目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发展迅速,然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和实践却相对比较滞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欠缺,己成为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软肋,其中反映了一些突出的现象和问题:第一,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清;第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模式研究不足;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效性的问题。

三、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优化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传承母体精髓与创建特色相结合。先进的校园文化无疑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和导向功能。独立学院一般依托母体高校资源而创办,通过资源共享,传承母体先进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并结合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出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优化外部环境,营造和谐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舞台。

2.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独立学院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对传统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培养模式的矫正。学生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坚持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努力建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4.实现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媒体文化。在开展这五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引进企业文化、地方文化、红色文化、陶瓷文化,让校园文化与之相交融,继而提炼民主开放、现代高雅、和谐向上的多元文化。

5.构建校园文化品牌体系。构建校园文化“七个一”工程和“五大建设”为主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体系,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七个一”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每周1次的特色团支部活动,每两周1次的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每三周1次的大型社团精品活动,每月1次的高水平艺术作品展,每两月1次的全院性专业学术竞赛,每季度1次的文化艺术节,每学期1次的高水平综合性文艺汇演。“五大”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团支部建设、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社团文化建设、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同时,将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激励和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结语

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浅,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体系不完善。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没有包袱的后发优势,轻装前行、吸取经验、少走弯路,构建和完善一套视野远大、速度更快、效果更优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从而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冯方盛.浙南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J].教育评论,2011(2).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品牌培育;零售终端;卷烟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重视卷烟行业品牌的培育。尽管我国现代化卷烟品牌与国际卷烟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品牌培育的时间不够长,经验也不够丰富,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从上到下,从工业到商业,在品牌培育时,经常会有一种急切的心态,希望品牌的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就打造出来,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期目标。

在品牌培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品牌的生命周期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适时调减或增加销售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品牌卷烟的持续增量。单纯追求销量持续增长而采取的急功近利的强制手段最终导致品牌忠诚度丧失。

一、推进品牌培育上水平的途径

1.1 做好品牌规划,明确目标

品牌规划对品牌培育工作的开展起着全局性和前瞻性的作用,做好品牌发展规划,其实是将行业政策与地方市场实际结合起来的一种手段,通过做规划,一方面迫使自身了解和把握市场总体情况,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作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减轻被日常繁杂的事务的影响。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为避免因品牌整合或市场发生突变等情况使企业陷入被动,在规划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规划的内容和细致程度,如规划中应明确:培育卷烟品牌的种类、数量,在一个较长时期(季度、半年、或年度)内总量要达到的销量目标、市场占有率目标,而在具体品牌(规 格)的年度市场份额上,则不应设置过细;根据品牌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制定相适应的培育方案,为实现目标任务而采取何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规划一旦制定就不要轻易更改,规划和目标确定后,要统一工、商、零三方思想,调动三方积极性,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卷烟品牌营销上来,提高个核心竞争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品牌总体竞争实力的目的。

1.2细分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的细分,已经成为商品市场营销的必经之路,目前卷烟品牌以浓香、清香、淡雅香等品类的构建,以及价格的梯次分布,是工业企业细分市场的一种手段,但这种细分的精细度不高,因此,商业企业如何针对具体品牌,寻找出目标市场,就十分必要。

1.3发挥终端作用

终端网络是商业企业重要资源,要实现品牌培育上水平,就要最 大程度发挥终端的品牌培育功能。就当前行业现状来看,首先是要强化批零互动,通过终端采集信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提高经营决策科学性。其次,发挥零售终端的推介作用。由于零售店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主体,实现品牌培育上水平,有赖于批零协同,发挥零售环节的作用。三是改善店面形象和卷烟陈列方式。客户经理通过加强指导功能终端店容店貌、店内空间的利用、卷烟陈列、环境卫生等,构建易于消费者识别、吸引顾客进入,便于消费者挑选的舒适购物环境。主题明确、美观醒目、重点突出,提升卷烟品牌的宣传展示价值,激发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四是强化学习培训。四是激发终端品牌培育功能。密切客我关系,引导终端自愿培育。终端建设应遵循“发展同向、工作同心、服务同步、利益同体”的主题和方向,与零售客户努力构建“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双赢关系,让零售客户与烟草行业共同成长。我们要更加人性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引导零售户自愿参与、自觉投入,主动改善与提升软硬件设施,转变经营管理模式,让零售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保证客户利益,推动现代终端自主培育。

二、推进品牌培育上水平的具体措施

品牌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可以从品牌培育的市场状况、客户心理以及采取的方法、措施对其进行一次简单分析。

客观地讲,由于受客户经理自身素质的制约,品牌培育有时存在对客户宣传、引导不到位的现象;除此之外,品牌培育失败,也与我们培育品牌的方法有时过于简单、粗放,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了营销策略以及品牌培育的内在规律有关。要做好品牌培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客户经理培育品牌的能力。客户经理作为品牌培育的执行主体,其能力高低是品牌培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要有科学的品牌培育思路和方法。 科学的品牌培育方法也是决定品牌培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应根据国家局对行业品牌发展的规划和品牌培育的内在规律,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品牌培育办法。

首先,指导客户在选择品牌时既要符合行业品牌培育发展方向,又要兼顾当地市场消费特点。其次,要把握品牌培育的内在规律。

(3)把握目标市场,积极宣传培育适销对路的品牌,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4)做好品牌的上柜陈列工作,为品牌销售创造良好的展示环境。抓好上柜率是新品牌迅速进行市场的基本手段之一,要结合各片区零售户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销售能力,做到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不可盲目强求品牌上柜,而造成滞销烟,使零售户对后期新品牌感到望而生畏。

(5)加强客户所经营新品牌的后期跟踪和维护工作。任何一个品牌投放市场并不是水到渠成的,在新品牌投放后,要及时关注零售户的动销情况和库存量,使零售户在新品牌上做到既能保证市场的有效供应,又不出现脱销的现象,如果出现零售户滞销的现象,要及时了解原因,做好品牌的调剂工作。

三、 结束语

培育行业重点骨干品牌,是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行业增强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全行业工商企业必须全力以赴,切实路性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建立其市场基础和质量基础扎实的中式卷烟名优骨干品牌才能使行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

[1] 凯文,莱恩,凯勒[M].《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