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1.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往对领导干部,主要是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严格的经济监督。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渠道,加大了监督力度,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了监督效果,为全面考察、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开辟了加强干部管理与监督的新途径,成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2.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会使处于财经活动决策地位、掌握着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感到有一种较强的约束力,感到“一支笔”的分量很重,增强当家理财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恪尽职守地履行经济责任。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当家理财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处理有关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真学习、贯彻有关财经法规,自觉履行职责,提高当家理财的能力。

3.推动所在单位的财经管理。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也是对所在单位财经管理情况的检查,更是对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教育。通过从领导干部抓起,请履行经济责任好、管理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介绍经验,对履行经济责任较差、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让教育和监督别人的人首先接受教育和监督,促使领导给部属做好样子,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促进财经管理,而且能带动各项建设。

4.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运用专门手段,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格化,直接对领导干部的经济权力运行实施监督。这种监督,既可以激励先进,又可以揭露问题。运用发现的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干部,帮助一些原本清正廉洁而受到诬告或者误解的领导干部调查核实、正名,对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法违纪等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能够维持财经法纪,预防和惩治腐败行为,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1.审计组织实施难度大。一是因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有力,确定审计对象不够科学合理,存在审好不审差、审下不审上、审低不审高、审副不审正、审远不审近等现象。二是在实施审计中,因纪检监察、干部管理、审计等各部门有各部门的安排,人员抽调难度大;组织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任务安排的临时性,审计力量难协调,有时审计部门只好唱“独角戏”;另外,离任领导与接任领导受各自利益驱使,各讲各的理,关系也难以协调。三是随着审计对象职级向高层推进,审计涉及面更宽,工作量更大,处理问题难度也明显增加。

2.审计评价标准难统一。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由于目前没有建立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致使审计评价不够规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受主观因素影响,对同一审计事项可能得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违反财经法纪或债权债务、呆、滞账等遗留问题如何界定,确定审计对象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如任期责任与非任期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界限较难划分,不好进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外因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0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

1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班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2.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审计涉及的效益性和任期责任难以判定。当前,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再者,一些地方和行业系统的“土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甚至出现“撞车”现象。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这些无疑都将加大审计风险。

2.2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导致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2.3机关单位与三产关系的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党政机关在前几年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至今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2.4受审计环境影响带来的风险①法律规定内审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内审部门在业务上需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而在行政上受单位行政首长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部门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依法审计监督。②内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若审计期间太短,则必然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审计质量。③内审部门与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其他干部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协调协作关系。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并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进行审计。

3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1.1干部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企业,干部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存在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有的在干部已被调离、提升、任用或是已退休后,才通知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样无助于对领导经营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及评价。此外,还容易引起“新官不理旧账”的不良现象,导致企业的各种经济问题日积月累,难于解决。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根据中央五部委的“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而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先离后审”,造成事后发现问题,事过境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离任者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一般都转到接任者负责整改纠正,而接任者出于对本任期工作业绩的考虑,对以上遗留问题的处理往往持消极态度,使有些问题一任转一任,长期得不到处理。

1.3机构设置不合理

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许多企业的审计职能还是在财务部门,或者虽然成了单独的审计部门,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审计力量,内部审计是临时从财务部门抽调一般的会计人员,独立性不强,发现问题却不好意思深究,审计调查不够深入。

1.4审计人员数量与质量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审计人员比较缺乏,尤其是内审人员。更没有具有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审计人员通常只能采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虽然有时也在审计组中安排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专业等方面的原因各专业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沟通和配合,很难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的风险也随之增加。2.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加强对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变革的新方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帮助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明晰资产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决策,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2.1企业领导人积极转变观念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评价和调查研究,及时向企业甚决策层反馈信息,增强决策者的判断、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企业的党政领导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的,借助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证体系。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重新认识内审职能,内审工作耳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耳标协调,打破原有“双向领导”的束缚,内审人员只有单一服务对象即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只有单一的工作目标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来组织开展的,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既是各公司健康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逐步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实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其次通过推进企业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企业重要事项的管理原则,为企业整体协调有序运作确立行为规范与准则,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2.3企业内审机构的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首先内审机构要有得力、忠于职责的人员组成,企业领导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要满足开展审计工作所需经费,使内审人员履其职、行其权、负其责、尽其力。同时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部门应独立于各个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还有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以有关活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事实求是,应辨别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特别是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要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以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

2.4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台性的审计,评价中会涉及到经营管理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各方面事项,因此要求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知识和传统的审计技术外,还应具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总之,今天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论文关键词: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

论文摘要: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责任进行的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侧重寓于监督、服务,作好企业决策层的参谋,通过开展对企业下属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既能为人事部门管好用好干部提供依据,又能增强领导干部实现任期内目标的责任感,保障企业资本保值增值。如何搞好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思考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好此项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参考文献:

[1]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文汇,2005,6:33-34.

[2]秦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与提高[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5,27(6):17-18.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1.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结果应向社会大众完全公开

公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对供电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深远的作用具体包括,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有助于调整企业经济运行,加强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与实施,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审计质量和效果,使审计工作能够落实到实际中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有利于促进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权利运行在“阳光”下,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如果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与结果缺乏认知,不能发挥自身实际效用,对经营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判断,也难以保证企业运行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信息的公开性有着知情权,同时这与保障员工的知情权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也相同。“审而不改,还不如不审”,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想要形成监督与整改的强大合力,审计工作人员、审计过程、纪检必须结合在一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是要彻底清除病症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清查内部审计中的问题,而是能够根据查找的问题对审计工作作出一系列调整,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理。公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利于审计部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对自身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然而引入监督的好方法就是一种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的这把“双刃剑”,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这就要求对领导干部履责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企业员工的质疑,处理处罚的尺度把握正确,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证据充分和事实确凿以及定性准确,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以较高的审计质量,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促进其不断提高水平增强专业素质来改进工作,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果运用工作的开展有序,只有审计结果公开才能更好地运用审计成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借鉴了其他审计项目结果公告的做法。为了制定出统一规范而适宜面向企业员工的文书格式,经济责任审计改变以被审计单位为对象的报告形式。一方面是,坚持客观公平的首要原则。事实明确、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公平,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公告的根本,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在内容上尽量达到全面完整,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涵盖被审计部门基础情况、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评价和处理情况、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等内容,同时注意审计结果公告中文字表述的简洁性、突出性,最好能够让社会大众一目了然,看得清楚、明白。

2.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1)首先是审计结果的汇报制度上的变革。为了改变审计结果层层汇报的做法,变“阶梯式”为“扁平式”的出现增强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这种方法一方面将审计结果平行汇报,另一方面也向本单位领导及上级审计部门汇报。

(2)其次是明确审计与财务这两个部门的内在关系。为了进一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解决审计工作的经济来源,将审计经济费用纳入企业经济预算中,并尽可能明确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

(3)避免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开被层层过滤。在客观上减少了某一方面对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及审计结果公开的影响,能够在暂未改变现行审计体制前提下,尽量淡化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监督的色彩。不但能争取上级审计部门的支持,而且体现了“谁任命谁管理”的原则。3.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许多审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往往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致使审计人员不能学会创新性的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培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平能力,企业经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效用性更高,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随之得到双重提升。企业应建立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活动,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还可让审计人员在培训后,对此次培训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在企业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结构,使其能够适应更多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在工作中保持对审计的高度责任心,熟练掌握审计方法和技巧。只有保证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过程的公正性、科学性、客观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审计工作与纪检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用性。一旦在审计工作中出现不良行为时,可将证据交由纪检单位,使其能够对不良的审计行为进行追究,对审计人员的责任作出评价,并给予严格的处罚。

二、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审计动因的创新

    对于审计产生与发展之动因而言,代表性的观点有论、信息论、受托经济责任论、保险论、冲突论以及信号论等。论认为,委托人和人都需要审计,从而促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信息论认为,由于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审计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受托经济责任论认为,审计伴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审计的目标在于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保险论认为审计是一种把信息风险降到社会可接受水平的活动,审计的本质在于分担风险;冲突论认为,利害冲突的存在会导致财务报表存在不实报道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审计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信号论认为,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上,企业为了融资的需要,就必须依赖审计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表明自身的经济状况。

    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动因在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因此,需要对领导干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确认和解除。厂长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之雏形,正是由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而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监控权力运行、防止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动因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与原因,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审计动因理论的不断发展。在当代中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民主政治观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一项重要动因,成为时代赋予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使命。为了监控权力运行、防止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需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对领导干部权力的运行情况、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控,以促进国家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

    二、审计关系人的创新

    审计基本理论认为,审计委托关系包括三方主体,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委托人。审计委托人为资源或财产的所有者,被审计人为资源或财产的受托经管者,审计人为确认和解除财产或资源所有者与财产或资源受托经管者之间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独立第三方主体。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审计委托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对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权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不仅包括代表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公共财产或资源所有者、出资人职责的人民政府、政府部门,还包括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是党管理干部的重要部门,虽不代表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公共财产或资源所有者、出资人职责,但根据《宪法》和党的有关规定,党管理干部原则是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体现和执政的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党委部门有权也有必要对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委托权关系的存在,推动了审计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的创新。

    从审计的对象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为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的领导干部,即特定的行为人;其他类型审计对象为承担公共受托责任或受托经济责任的管理层,即特定的行为组织。根据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担任特定职务的领导干部也间接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并同时对集体决策的行为负有个人责任。根据这一逻辑关系,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的特定行为人,即领导干部,也应通过审计来确认和解除他们的公共受托责任,从而成为审计的对象。担任领导职务的特定行为人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这一审计对象的存在,推动了审计委托关系中被审计人的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委托关系的创新如图2。

    

    三、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创新

    公共受托责任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负有财政管理和项目计划以及汇报公共财产经营管理情况的责任①。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理解为公共受托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方面。行为责任即受托人按照特定要求经营、管理公共财产的责任;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照特定要求报告经营公共财产情况的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随公共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审计正是按照公共受托责任或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来监控责任人的行为情况。根据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被审计主要负责人所任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或者所任职单位的事业发展状况,或者所任职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规定、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重大经济、经营决策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情况;内部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主要负责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可见,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已从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拓展至组织的发展责任、国家政策制度执行责任以及廉洁自律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特定行为责任要求的拓展,推动了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公共受托责任内涵创新如图3所示。

    

    四、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创新

    审计理论框架是审计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和机理。有关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国外与国内有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如Mautz&Sharaf(1961),Charles W.Schandl(1978),Anderson RJ.(1977)以及蔡春(1994)等。蔡春(1994)提出审计理论结构由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审计规范以及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六个要素构成,对应形成六大块审计理论,包括审计本质理论、审计假设理论、审计目标理论、审计信息理论、审计规范理论以及审计控制理论。本文认为审计理论框架应包括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运行机制两大块②。审计理论结构是审计理论之基本要素及各要素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审计运行机制是审计各主体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理、过程和方式。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运行机制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审计工作只有通过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运行机制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审计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充分发挥审计的功能,实现审计目标。本文将审计运行机制内嵌于审计理论结构之中,从而形成审计的理论框架。

    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以用审计动因来描述,即受托 经济责任关系。审计的本质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即监控受托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的目标为促进受托人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审计动因与审计本质、审计目标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而存在,发展而发展。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审计委托机制来描述。审计委托人之所以可以通过审计人来监控被审计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由于审计假设的存在,即审计假设的存在才可以使得审计人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审计人与审计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审计执行机制来描述,而审计规范正是使得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展开的制度依托。审计人与审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审计信息传递机制来描述,而获取审计信息正是审计信息使用者与审计人之间发生作用的根本目的。审计信息使用者与审计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来描述,审计信息使用者利用所获取的审计信息来监控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从而实现审计控制。审计环境是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规范、审计信息以及审计控制所共同依赖的内外部环境,同时也是审计动因、审计委托机制、审计执行机制、审计信息传递机制、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所共同依赖的内外部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如图4所示。

    

    注释:

    ①参考1985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责任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