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汽车机械基础》;教学

《汽车机械基础》的这门课程对于中职汽修专业来说,是一门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机械制图以及对于机械基础的介绍,这两大部分。而学习这门课程的任务就在于要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汽车维修机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商务汽修维修钣金、汽车维修油漆工、汽车装潢美容工等。而这些就业的基本就业方向就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并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从业资格证书。这也可以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出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由于《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开始受到了中职汽修专业的重视,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是在教学当中,还是存在着几个主要的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也成为了影响《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与其他课程交叉进行,影响教学质量

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当中,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般来说,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而在这两年当中,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实践课程的培养。而汽修的专业课程是围绕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如果想要进行更加系统的专业课程,就难免会出现后续的课程和《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相互交叉的情况出现。而当这些课程同时进行的时候,学生也难免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可能就会产生识图的能力不足以及基本的机械知识不够扎实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不仅会造成这门课程学习的不够扎实,同时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教师的教学与本课程之间的差异

在中职院校当中的很多教师都属于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专业的理论课的教学,因此,在他们的教学当中,对于很多知识的教学都是更加侧重于机械制造专业,很多教学方法也都沿袭了机械专业方面的教学方法。可是对于《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来说虽然在很多部分都与机械专业相似,可是在内容设置、课时要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还是与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完全按照机械专业的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就不能更好的掌握汽车机械基础方面的知识。

3.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教学当中还容易遇到的一个困境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因此,他们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缺乏自身对于知识的探索性,接受知识的时候一般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不能做到主动的思考、汲取知识。而这一点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弊端。

二、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在教学中要做到任务引领

在教学活动当中首先就要确定一个比较明确的任务目标,通过工作任务的设定来引领知识、技能。用教材当中的内容围绕工作的任务来进行教学活动,让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再更好的进行实践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投入到社会和工作当中。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教材的系统性,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的赶进度的情况。将重点和难点更好的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明确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这部分的任务重点主要是机械的一些基本知识。而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他们基础能力的要求并不像机械专业要求的那么高。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就可以,要让他们达到“实用”、“够用”的水平,对于一些不需要的内容,该省略的就尽量省略。在教学中要突出更加基础、更加实用的部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做到教学当中有详有略,也能使汽修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知识,也不会因为课时的拖沓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这样也就不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2.在教学当中解放思想,突出实践性

在中职院校当中,很多教师因为长期都是从事机械专业的教学工作,因此对于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也就直接归结到了机械教学当中去。实际上,机械专业的课程和汽车机械基础虽然有一致的地方,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因此,很多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很可能会觉得力不从心,无法进行更好的教学。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教师就要解放思想,深入的研究汽修专业的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到汽修专业的教学和机械专业教学的差异性。

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不仅要突出理论基础知识的部分,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当中还应该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蜗杆式的汽车装置以及作为维修用的发动机的翻转架。在认识了基础结构之后,就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技能。同时,这样也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有一种主动的求知欲。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直观体验,让他们觉得不再是只有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很多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实物摆在他们眼前,需要他们去探索和发现。

3.在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不管是对于理论的教学来说,还是对于技能训练来说,都要充分的体现出汽修专业的特色。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的时候,应该为学生举出实际汽车的例子。因为汽车是真实可见的,将理论教学和汽车实例进行紧密的联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到“汽修”的氛围当中。当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时候,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最终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成为汽修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38-03

【作者简介】1.朱方新,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机械的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技能培训等;2.武德庆,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3.王国贵,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教学科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4.乐伟伟,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机保有量大幅增加,农机种类繁多,各种机型的性能及参数都有较大差异。但农机经营者及农民缺乏有效获得农机信息的渠道,对农机具了解甚少,在机器使用中也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造成了现有资源与资金的严重浪费。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加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知识、技能的普及。

一、专业目标与课程设置[1]

(一)专业目标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是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该专业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可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可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充实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建议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为: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它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对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有重大影响。本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机械基础、拖拉机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本文着重对这五门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二、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共性

1.课程设计

这五门课程都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目标

让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并规范操作设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

3.课程设计思路

五门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且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思路为: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护、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销售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二)课程特点(以“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例)

1.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4]

(1)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先理论后实践,对拖拉机及汽车底盘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如下:底盘总体构造认知、传动系构造认知和检修、行驶系构造认知和检修、转向系构造认知和检修、制动系构造认知和检修、拖拉机工作装置构造认知和检修。该课程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农机类专业及汽修与农机专业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底盘为汽车与拖拉机的核心零部件,内容围绕底盘的四大组成部分“传动系、转向系、行驶系、制动系”而组织,基本涵盖了该系统的主要知识点;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进行指导性教学,同时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

(2)课程目标

掌握拖拉机汽车底盘各系统的功用、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主要总成部件的检修方法;具备查阅拖拉机汽车的说明书、技术手册等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对底盘主要总成部件进行拆装、检测、鉴定的能力;能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和机械设备;能完成拖拉机汽车底盘常规维护和修理工作;具有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环保、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上述课程目标编制依据两方面原则: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制定;针对学生日后工作所要掌握的技能及职业素养制定。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拖拉机汽车底盘各系统维修的典型工作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紧扣学生需要掌握的几项基本技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课程任务的设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后以故障综合类问题检验学生整门课的学习情况。

2.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5-8]

(1)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在“机械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维护、修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拖拉机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内容分为8个项目:发动机总体构造的认知;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认知和检修;配气机构的构造认知和检修;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构造认知和检修;柴油机燃油供给系构造认知和检修;系统构造认知和检修;冷却系构造认知和检修;发动机的使用及常见故障诊断排除。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把学习内容分为7个较为实用的检修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发动机可能涉及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只要认真完成这些项目课题,就能对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排除。

(2)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具备对拖拉机汽车发动机进行常规维护和修理的能力。学生掌握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如下:掌握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各机构系统的功用、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主要总成部件的检修方法;具备查阅拖拉机汽车的说明书、技术手册等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对发动机进行拆装、检测、鉴定的能力;能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和机械设备;能完成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常规维护和修理;具有自主学习、获取资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环保、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

课程目标的设置遵循如下原则: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维修的典型工作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本课程的知识点融入7个较为实用的项目课题中,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在各个模块的学习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不足,及时弥补。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课程的模块化处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标准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理论讲解尽量图文并茂,尤其是专业实物的介绍,须结合现场实物图进行理论教学。如“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配气相位概念、小型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如果没有图示乃至动画来配合文字和实物,单纯依靠文字叙述,老师很难讲清,学生更是无法理解。课程教学环节应多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课程难度,应尽量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多用辅助设计软件或仿真教学软件指导课堂教学。例如制图中的CAD、电工电子中的PRO/E、汽车仿真软件等,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软件也是学生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必须熟悉的软件。

(3)教学过程中须合理安排实训课程。如诊断和排除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排除柴油机燃油供给系常见故障等内容,无论是纯理论讲述还是纯实践都很难达到学习效果,必须坚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复习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应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多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示范,再让这部分学生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老师多观察走动,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问题,最好能用手机进行拍照记录(在保证学生安全情况下),并相机进行展示总结。

【参考文献】

[1]段红.安徽省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设探析[J].教学新探,2016(2).

[2]高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李晓庆.拖拉机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高连兴,吴明.拖拉机汽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关文达.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鲁植雄,李文哲.汽车拖拉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构与传动 教学改革 案例 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15-01

《机构与传动》课程是高职汽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汽车维修、营销服务等技术人才所必需的汽车机构与传动基础知识及有关汽车机构与传动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汽车机构与传动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后继续学习后续的汽车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1 课程设置目的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系于1997年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思路是吸收德国、美国等国际先进职教理念,依靠行业企业专家,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基于原专业技术平台和基础建设的成果,开发基于汽车总成(部件)的专业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机构与传动》课程是其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用来弥补基于汽车总成(部件)的专业课程体系所带来的不足,即理论体系化下降。由于汽车类专业也属于机械大类,汽车上很多部件和结构,离不开机构学的知识,所以《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应该也掌握。《机构与传动》课程设置的目的就在于此。

2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中用到的零件的摩擦、磨损、、平面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各种带传动、链传动、蜗杆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基本知识;掌握汽车机构与传动系统故障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2)能力目标。

具备完成实验、实训的基本要求、将实验、实训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果的基本能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和对结构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具备独立撰写实验、试验报告等科技文件的基本能力。

3 课程内容

课程共分13个单元展开,分别是绪论、摩擦、磨损及、联接、键、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联轴器和离合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0学时,现场教学时数18学时。内容设置的亮点是,由于汽车上大量使用了液压系统,该课程结合了液压和气压传动,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减少难度。

4 课程教学特点

4.1 案例专业化

该课程由于是给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所以重点明确,案例尽可能采用汽车上的实例。比如,平面连杆机构中,铰链四杆机构演化,重点讲述曲柄滑块机构,进而引入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和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因为发动机就是曲柄滑块机构,进一步介绍急回特性,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只可能是对心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用汽车雨刮器作为案例,通过flash展示,学生既掌握了机构知识,又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汽车知识。至于齿轮,既是机构学的重点,也是汽车上的重要零部件,介绍锥齿轮传动,主传动齿轮是最好的例子,可以体现出锥齿轮传动改变运动方向的特点;变速箱是最好的讲解齿轮传动的例子。行星齿轮传动,以差速器为例,讲解它的原理和功能。讲解凸轮机构、带传动和链传动时,密切联系发动机配气机构,使学生了解凸轮机构和带传动、链传动在发动机里面所起的作用,还可以比较正时皮带和正时链条各自的优缺点。

4.2 理实一体化

该课程大量的课时是理实一体化的,所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大。各种机构模型的台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汽车专业台架和设备,开展教学工作。比如,齿轮教学中,常规的范成仪当然要用,还利用了很多汽车两轴式和三轴式手动变速器的实物和模型,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拆装,让学生自己对汽车变速箱的原理和结构有较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利用汽车主传动齿轮进行拓展,学习测量斜齿圆柱齿轮。汽车系有很多汽车具体系统的台架,比如车窗、雨刮系统,离合器液压系统,让学生尽早了解和熟悉结构、原理。有些比较复杂的机构,如档位操纵机构、发动机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离合器操纵机构和制动踏板操纵机构,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和思考,去解决问题。

4.3 课件网络化

该课程的课件和素材完全网络化,便于教师讲课和学生课后复习。很多内容,例如死点位置的运动不确定性,通过动画,学生能深刻掌握。课件的素材有大量的flash文件,比如汽车拐弯时,差速器的差速原理和特点,通过动画表现,可以让学生清晰的帮助学生理解。四杆机构的分类,双曲柄、曲柄摇杆和双摇杆机构,通过flash演示,学生更直观。有些内容,如齿轮的跟切,如不通过flash演示,根本无法理解。通过对范成法加工齿轮的演示,学生才能掌握不跟切的条件。

4.4 作业项目化

还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小项目,比如在联接单元中,讲到螺栓组时,让他们自己分组拆装汽缸盖,介绍扭力扳手的使用,强调拆装螺栓组的顺序和注意事项,然后分组练习,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再如,让学生针对汽车雨刮器台架,绘制该曲柄摇杆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加以分析,图解急回特性,计算行程速比系数。再有,布置学生设计一个键联接,要求设计出键的宽度、高度和长度,然后校核计算,计算虽然很简单,但要求学生掌握查阅机械设计手册的能力,涉及到键、公差等标准的查阅。在学习带传动、链传动章节时,让学生完成汽车正时皮带和正时链条的调研,熟悉具体车型的皮带,让学生思考,为何正时皮带和正时链条分别是齿形带和齿形链。

5 结论

经过上述方法和手段在该课程中的实施,通过调查和后续专业课教师的跟踪反馈,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良好。体现在,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调查,在汽车系被调查课程中,位居中上游;后续课程,如《自动变速器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基本达到无缝连接,因为学生对于行星齿轮的传动比计算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又如《汽车传动系统理论与实训》课程,里面的重点和难点,如差速器和主传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机构与传动》课程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注重应用,面向实践,结合汽车的相关结构进行分析理解,力求体现使用教材“保证基础、加强应用、体现先进、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通过实物、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的理解,能结合汽车实训中心现场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纲中安排了较多的现场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美娟,冯渊.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0(6).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汽车机械;教学改革

随着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设置迅速向科学化、现代化、实用化方向迈进,专业课程设置更加趋于合理化、目标化,学生对各种技术信息需求日益扩大化,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等核心和主要专业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要求也不断再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不能停步,必须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寻求更加完善和完备的方案。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以上几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大一新生进入该专业学习到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它占有一定的地位,也可以说它是后续专业课开设前重要的奠基,是核心专业课学懂并掌握的前提,是专业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后续核心专业课程服务的。它主要讲授汽车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机械的知识很厚重,但它针对汽车专业需求和培养学时有限又内容涉及面广,则侧重于汽车相关基本理论、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汽车机构传动和汽车液压传动的相关原理和元器件,同时结合职业学生的特点,深度又合适。它的特点是集机械识图、汽车机构、汽车典型零件及材料、汽车液压系统和汽车机修基础操作于一体,同时在识图部分引入了公差与配合需掌握的知识,在机构中又讲解了机构力学知识,都是以汽车为宗旨来学习的,目标性强,是为培养综合性汽车动手人才。

1.课改的必要性和可实行性

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的业务方向和能力来说,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将其阐述的十分清晰,在此仅从专业知识和能力角度来说,汽车专业职业院校学生应具备扎实够用的汽车理论知识、较强的汽车生产和维修检测运用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创新改良头脑。传统的机械知识在各行各业上运用很广泛,这里针对汽车专业要将其运用在汽车上有针对性的来讲授来实践。故而本门课将原来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液压传动课程做了相应的整合,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要求又结合了汽车机械,这种化零为整,系统性培养的模式的改革很必要。

其实行性很强,综合以后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能讲好一两门课不难,但要讲好综合了几门知识的课不是简单的事,师资上采用机械专业教师对其进行汽车专业知识培训,利用课余时间由校内优秀汽车专业老师开班结合多媒体、结合实训楼情景实训教学再加之参观汽车企业和4S店,使教师在原有扎实机械知识基础上具备够用的汽车知识。

另外,此门课实训方面在原有金工实训基础上加上汽车机修基础知识进行实训,实训设备和人员并无更改只将金工实训项目增加,例如:在手工工具中主要讲解汽车通用和专用工具的认知和基本操作;在测量和画线的基本知识中将内径千分表用作汽车量缸表也做具体操作讲解演示,其它增加汽车相关实训不与专业实训重复开设,分配好资源和任务目标。

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讲,突出体现“能力培养”的思想而结合职业院校特点,职业学校统招和非统招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够,钻研理论接受新知识能力较慢,整体学习气氛不够浓,碰到难懂、难学、理论强的课程就产生厌学、畏学的情绪,因此,讲课时结合汽车知识可以增强其学习兴趣。

当然在学习中除课本外拓展的汽车知识很有必要,注意分工问题,这门课是专业基础课,不可出现与后续专业课“抢饭碗”,曾经就有专业课老师笑称都讲了他们讲什么,在此门里只是讲机械在汽车中运用的原理、专业术语、实现的结果,汽车专业知识专业老师讲得更加透彻和精彩,不同汽车的构造和元件得归到专业课。

2.结合我院现行特点,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2.1教材内容和顺序的调整

本门课程教学使用课本是经过征选之后选定的认为较为理想的教材,但其中仍然有内容在合并之后的取舍上,合并之后讲授的顺序逻辑上存在异议。例如:单元一是机械制图,但合并之后改为机械识图,这是由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机械系的需要绘制机械图样的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看懂图纸,读懂图纸语言,掌握图纸技术要求,但不会画图能读懂图,就像认汉字只认识不会写,这样的层面还是有些矛盾,我认为要会绘制简单图样,看懂一般图纸,掌握所有图样反应的语言才是我们要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单元一知识也没有仅让学生看图而不画图,而是采用边教学边演示边练习的学习过程,教学效果良好。例如:增加了几何作图画法,这样学生可以掌握图纸中圆弧连接的实现;增加了斜度、锥度等,在零件图上会碰到。

另外,在单元二机构运动简图和示意图章节应增加各元件及运动副符号,包括空间运动副,这在汽车万向节处会用到;在平面四杆机构处应先详细阐述其三大基本类型后再举其在汽车上的运用;汽车配气机构应改为汽车凸轮机构,因为汽车配气机构采用的是凸轮机构,还应先讲凸轮机构再讲汽车配气机构。

课本授课顺序是机械视图、汽车常用机构、汽车典型零件、汽车典型液压液力元件、汽车机修知识,其中汽车典型零件中讲了常用件和标准件,在机械制图中本来包括这节知识,因为在汽车中常用件和标准件大量使用了,讲授这些件的画法才能在图纸上读懂它们,在实际授课中我们将这节提前放在单元一中,与课本安排的顺序不同。此外单元一先讲了点线面的投影、基本体和组合体接下来才讲图示与标准,应该调整下先讲图示与标准,比如国标规定了线型,这样符合国标的线型才能在基本体和组合体画法中运用。实际授课实践中调整后效果良好。

2.2新教材、新习题集的编写

鉴于以上诸多内容上和讲授知识顺序上的调整,几轮实践下来调整后效果良好,但很多新增加知识课本上没有原文本,学生在学习时得大量做笔记,再加之职业院校学生主动性差,书上没有就不重视,故而新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的新教材十分重要;其次很多讲授知识顺序调整导致和课本页码前后顺序不一致,部分学生不注意听而后找不到对应地方,反而怪老师跳着讲,所以新编写教材迫在眉睫,幸而我教研室已经着手,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目标,按以上分析的思路,对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调整,并力图采用最典型的图例、最简洁扼要的文字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截止发稿时已临近完工。

同时课本缺乏相应练习,现有教材每单元课后有极少量的练习题,这尤其对于单元一机械识图来讲不合理,学生印象不深刻,故而此次新习题集的敲定也十分重要,目前已选好题进行配套针对性强的习题集的印刷。

2.3教学新方向

现在使用的是传统粉笔、黑板配合教具模型、挂图等工具与多媒体教学设施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不应该单纯使用黑板粉笔,也不应该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两者应合理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得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显得十分重要,教学中我们采取人手制作一份,而不是分段分部分制作,这样一来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众长。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车辆工程;培养模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对于一些建校时间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从师资队伍及科学研究能力来讲,还是从生源来讲都不具备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条件。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到企业工作,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强化市场经济意识,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自身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

由于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的车辆工程专业一般脱胎于传统的各机械工程专业,在教学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还相当程度地依托于上述专业;特别是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不单是汽车相关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到和汽车关联性小的机械行业。因此,如何在充分保证就业的前提下,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了这些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重要的培养目标。当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培养模式

一般地,各类高校存在以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开发型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通过分析、综合科学原理和已有技术,创造出新的技术构思和理念,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10―15%。

(2)工程管理型人才。这些人应具备较宽的多学科工程背景知识、较强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综合组织才能。面对市场经济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他们应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技术水平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工艺及生产系统的创新设计,并在确保产品与工作质量而设立的人才考核制度下,能把握市场经济杠杆,实现企业的人、财、物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佳的企业经济效益。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15―20%。

(3)技术实施型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面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在更新工艺和更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其专业知识特长,正确处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60―70%。

可以看出,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的工程师需求比例很大,应该把培养这一类型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虽然进行的本科教育与全国性重点高校进行的本科教育是同一层次,但属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重点高校着重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应着重培养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人才,具体地讲,他们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的工艺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管理工程师等。

二、“2+1+1”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2+1+1”教学模式已得到各类院校的广泛认可。

“2”即在四年制专业中,利用2年的时间学习全校性的各工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这2年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个“1”即用1年的时间学习机械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地称为系定选修课。它主要是培养机械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实际上这也是车辆工程专业必须掌握的机械专业基础。

第二个“1”即用1年的时间学习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及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常称为专业方向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可以在车辆工程专业下,也可能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发动机、汽车设计及制造、汽车运用等。不过对于新建车辆工程专业而言,起始阶段不宜开设过多的专业方向,应当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根据自身条件办好一两个方向,以后逐渐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1+1”教学模式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来组织的,而主要表示教学内容所占的时间。如在第六学期就可以从申报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中挑选组成车辆工程专业,并安排专业方向的先期课程,不过这学期还应以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在第七学期也可以安排一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当然这学期应当以车辆工程各专业方向课为主。

通过“2+1+1”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涉及面较广的知识结构,这样更符合21世纪教育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人才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此,必须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知识的构架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培养模式为尺度,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配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加强工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

根据车辆工程的特点,可将课程体系分为5个模块:

第1模块是以目前的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的人文学科模块,包括政治理论、语文、外语、法律等课程。

第2模块是理论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

第3模块是计算机基础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微机原理及接口、网络技术等。

第4模块是机械工程基础模块,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基础等。

第5模块是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模块,包括汽车构造、发动机理论、汽车理论、车身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运用基础等。

采用这种模块分类方法具有下列特点:

(1)将传统的4个模块结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改变为5个模块,这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课程体系和大纲体系的全方位调整,它强化了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传授。

(2)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主要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出发,发挥高校特有的优势,以汽车构造与制造为重点,夯实基础,提高学校培养的效率。

(3)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其按照专业模式来设置,即从计算机基础到计算机应用,使学生能够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4)由于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属于一种以经验积累为主要形式的非数字化技术,这种知识获取的最佳途径是到企业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学校环境中只能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基础性教育,无论花多大精力和时间,都不会产生质的变化。因此,传统专业知识的灌输应注意知识面而不是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同时,专业知识的应用应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

(5)模型中前4个模块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是相对稳定的,第5个模块的知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调整,将第5个模块的课程尽量压缩到第4学年进行,有利于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

四、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工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具体形式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些具体、直观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但是这其中有些环节过于死板、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在人、财、物等资源紧张的条件下新建的车辆工程专业,首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校条件,重点建设好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的拆装实验设备和部分测试设备,才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目前不少学校的认识实习都以参观为主,学生走马观花,炮制实习报告,整个认识实习成了走过程。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机械和汽车相关企业。作为参观的补充,还可以组织观看专业录像、组织专题讲座、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形式,即老师事先指定几个课题,把学生分组(3―5人为一组),让学生进行专项性调查研究,最后上交调查报告等。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达到了认识实习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而车辆工程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如以汽车某些典型零部件作为研究对象,使得学生在做完《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课程的设计,如《机械设计》、《公差与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并最终与《汽车设计》等课程联系起来。这种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做法既让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在作后续设计时,又对自己前面的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有了定性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毕业设计是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选题上,应当坚持符合学生兴趣的多元取向,结合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建设,以综合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知识的课题为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车辆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必须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特色,创造出个性化的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陶秀祥,孙凤杰,何京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

[2]劳帼龄.多渠道宽口径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