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一、积极推动和落实。上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

2013年是就业严峻的一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超过13.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万人。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任务十分艰巨。自去年11月2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以来,教育部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今年5月,国务院、省政府先后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计显示,目前毕业生就业工作时间过半,完成的任务也过半。上半年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重视、支持氛围更加浓厚。省委秦光荣书记、李纪恒省长、李江常务副省长、李培常委、高峰副省长分别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省委常委、李江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李培书记、高峰副省长等领导深入高校调研、指导就业工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云政办发74号文件,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协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对接。各高校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二是责任和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认真履职,强力推进。各高校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和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等方面积极探索,特别积极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和“走出去”就业工作。刚才5所学校的交流发言,都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出了成效。三是广开门路,拓宽渠道,推进就业。教育部门和高校构筑平台,做到了“政策透明公开,指导深入扎实,服务全面快捷”。四是“中国梦・云南青年志在四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工作谋划早,要求具体。五是招聘活动丰富多样,举办招聘会35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超过22万条,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昆明理工大学入选2012~2013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典型的50强高校。

二、正确认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和任务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专业设置同质化结构性矛盾突显,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困扰不减,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形势逼人。一方面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学校就业工作推进不平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喜忧参半。工作推进中反映出,部分高校还存在一些基础性学科、长线专业就业率不高,办法不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不紧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专升专科、专科升本科的高校,一把手重视不够,政策宣传不广泛,就业指导服务不深入。一些高校在“走出去”就业方面还缺少办法,缺乏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会议既是工作推进会,也是工作机制和目标任务倒逼会议,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质按量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当然我们更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变化。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云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目标,打响“园区经济、非公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确立“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建设思路,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施工业跨越发展,推进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等,推动云南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给大学生创业就业带来了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紧紧抓住“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紧紧抓住云南省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机遇,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立足校园抓就业教育和指导,立足社会抓市场培育和开拓,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最为关键的时期,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切实做到“六抓”。

(一)抓落实。用好政策,关键在抓好宣传、解读、推进工作。近年来国家和云南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今年国务院又出台了35号文。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政办发74号文,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高校校园招聘会、提供求职补贴等方面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并就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教育、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就业队伍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应该说今年是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最实,投入力度最大,惠及范围最广的一年。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以开展“质量年”活动为契机,全面宣传和落实国家和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最大限度地将政策惠及到位。各高校要结合校情,制定具体贯彻实施意见,确保今年在工作创新方面有突破、有特色,在规范管理和指导服务方面上水平、出质量。

(二)抓重点。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把实践育人作为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平台搭建上下工夫,努力实现“创业政策比较完善、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工作目标。目前高校毕业生已取得毕业生证书,进入完成贷免扶补工作任务的关键时期。省政府今年明确要求“贷免扶补”扶持大学生不低于扶持总数的8%,各高校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与各州市教育局的沟通协调,推荐符合条件的创业毕业生,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今年教育系统400名贷免扶补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三)抓亮点。全力推动“云南省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了“云南省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指导思想和计划任务是,鼓励云南省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走出云南到省外就业,在全国各地、国家各部门和单位工作,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为全国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为培养云岭英才的长远大计奠定基础,从2013年起,努力实现每年1万名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推进潜施明确要求,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鼓励、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深化“我的中国梦・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自觉培养和发扬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二是建立输送机制。积极依托“部省合作”、“省校合作”、“央企入滇”等平台,利用“校友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主动加强联系和协调对接,逐步建立向省外用人单位输送我省高校毕业生的机制。争取与中央企业和省外产业园区开展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建立定期招聘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合作关系。三是强化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为毕业生提供“走出去”就业、能力竞聘、环境适应、心理辅导等相关培训,提高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省外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做好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信息服务。四是组织专场招聘。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高校要主动赴省外接洽用人单位,定期召开省外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通过开展“省外用人单位进校园”就业招聘双选等活动,推动高校和用人单位优势互补、共同受益。五是设立奖励资金。对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到本校云南籍应届毕业生10%的高等学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按每超出1名毕业生500元的标准,对学校给予奖励。省财政安排专项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代补。

(四)抓难点。全力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今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将全国征兵时间由冬季调整至夏秋季”的重大决策,将征兵时间与学生毕业时间衔接起来,开通了青年学子从“校门”到“营门”的直通车,更加有助于他们实现参军报国、砥砺成长的理想。目前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已全面启动,时间紧,任务重,程序多,要求高,务必高度重视。由于高校毕业生已陆续离校,给征兵动员和宣传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和不便。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征集大学生入伍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迅速组织动员,切实抓紧落实,将组织动员、征集报名、体检政审等各环节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明确到位。要深入宣传发动,大力开展政策宣讲和典型宣传,帮助大学生准确地了解征集政策和流程,形成毕业生参军光荣、大有作为的良好氛围。教育系统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和就业信息服务等工作,逐项落实优惠政策。

(五)抓质量。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的质量;另一方面是指导服务的质量。就业质量我们还将建立不同的平台,汇集毕业生就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探索和研究就业质量的内涵、标准、推进办法和考评方式,力争在就业质量提高方面有新的突破。这里要突出抓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服务好学校,服务好学生,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扶持。高校要以学生为本,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立足校情,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要强化实践育人,围绕市场需求,使教育教学模式更加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二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各高校要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加快建设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名师”评选,建立名师库。今年云政办发74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照1:500的师生比配齐校级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范围”,各高校要尽快拿出具体操作办法,解决好就业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发展问题。今年省教育厅启动“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和评选工作,以高标准就业服务机构促进高标准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要统筹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切实发挥校园市场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以课题研究引领创业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三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各高校要加强管理,引导和规范学生及用人单位诚信签约,务必做到“四不准”。要加强就业率的自查、督查工作,严格实施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高校、院系要逐级开展就业统计核查,确保就业状况的真实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就业率不高的院系、专业,高校要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对虚报、谎报数据的,将严肃处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将适时组织开展统计督查工作。四要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对接和离校后跟踪服务工作。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列入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离校后联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渠道和相关保障政策,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要加强与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有效衔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通力合作,保证毕业生得到相应的帮扶,尽快实现就业。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一、校企合作的来源点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在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这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就高职院校的教育属性进行分析,其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除了要保证能够遵循相关教育规律之外,还应该注重其职业性的特点,这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来源点。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文化进行培养,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中的企业文化、真实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职业技能的关键所在。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学生各方面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的利益点分析

企业是一种盈利性的组织,其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那么其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保证企业能够从中获取经济效益,虽然社会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是不能凭空存在的。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能够实现双方利益的最优化、长期化与最大化,也就是说,要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目前常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合作模式、联合开发教材的合作、精品课程开发的合作模式、职教集团模式、项目导向模式、人力资源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技术资源、财务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合作上,但是这些模式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企业难以在其中获得较大利益,这就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为了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就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更多利益点,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制约,难以在这些方面创造利益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积极开发利益点,以增强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性。

高职院校自身作为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学校的利益点也非常重要,这是开展校企合作的最主要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校企合作工作中,高职院校不能将利益点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上,这种短视行为难以帮助学生取得较大进步与发展,应该将利益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工作中,以及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上。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这些利益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校企合作工作有一个正确认识,依据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做好校企合作的长期规划工作。同时,要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进行甄选,选择技术含量较高,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及职业技能进步具有较大帮助的企业,这样才能保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取得较好成果。另外,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对合作内容及合作模式进行合理选择,从师资、场地、资源、专业、教材、课程等方面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契合点,并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合作模式,以便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校企合作的另一个利益点体现在地方产业与经济的发展中,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企业与学校的利益,还应该促进地方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当地的产业发展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以使所培养出的人才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点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点就是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机制与体制,这主要体现在:(1)国家层面的体制:法律,我国相关的职业教育明确规定,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有计划地对其员工或者拟录用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也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举办相关职业学校,对本企业员工或者拟录用人员实施职业教育。(2)政府层面的体制:法规,政府作为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其应该在促进校企合作工作中,严格执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依据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法规,并积极予以落实。(3)企业与学校层面的协同机制:条例与规定,校企双方应该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对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义务及权利予以明确规定,这对于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出发,通过借鉴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探究完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途径。

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使其能够全面迅速的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和掌握社会需要人才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竞争力。

一、我国离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直至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只是一个附属机构,大多挂靠在学生处。基本上一套人马、两个班子,相关人员大多数是从相关岗位临时抽调的。虽然责任心和思想素质很高,但是缺乏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知识,无法使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开展。并且服务对象只限于应届毕业生,所开展的工作也只是宣讲就业政策、公布就业信息和讲授面试技巧等。这种狭隘的、职能单一的就业指导工作,没能很好地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服务功能,延缓了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期。

二、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验

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被广泛开设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非常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一)就业指导人员队伍高度专业化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组成,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高。在就业指导机构内部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职位,所有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岗位分工。

(二)就业指导工作高度关注学生个性特点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先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进行综合测评,然后依据测评结果寻找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种类,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并进行职业潜力开发,最后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特点的规划方案。就业指导机构除以讲座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辅导外,还着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工作。

(三)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是中小学职业教育与指导工作的继续。美国高校学生从人学起,就接受学校为其提供的前期职业指导服务,为理性的选择专业和课程提供帮助。同时,学校为进人高年级或毕业学年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等帮助。毕业后的校友仍可以返回母校接受各种就业指导和培训教育,获得延续不断的终身服务。

(四)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美国高校通过董事会制度、产学合作教育等方式,加强了与职业界的联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地跟上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要求。通过与用人单位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可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加强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生存基础。

三、美国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就业指导的工作理念、人员素质、工作实施以及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完善和改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彻底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和获取职业后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素质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因此,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既是适应就业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开展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从毕业班向各年级辐射,开展有不同侧重点的就业课程,将就业指导课程与文化知识课程同等列人学校教学计划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自己期望的职业领域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并据此评估自己的职业选择。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与职业实践中所获得的职业信息相比较,从而列出自己可能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开展择业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等就职前训练。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化解或缓解就业压力。本文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多元化、人本化、专家化建设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有效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推进.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l0万人.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日益严峻的金融危机使这种矛盾更加恶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对高校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当前,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比较重视,但部分高校也存在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培训等方面投入不足的情况:就业指导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思想、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1.个别领导对就业指导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当前各高校都将就业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抓,二级学院也是由院长领衔负责就业工作。但这种重视更囿于制度安排的无奈,其实,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形同虚设,只是应对上级检查.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等方面也不能满足要求。另外,高校的个别领导还存在就业指导工作只是相关负责学生工作书记及就业指导员的事,与其他教师无关的想法。总之,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全员促就业的工作合力。

2.就业指导工作功利性严重

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确,在指导对象上,认为就业指导就是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在指导时间上,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集中在临近毕业的半年甚至几个月内完成;在指导内容方面,只注重服务型指导,忽视教育型指导;在指导形式上,由于师资的欠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是以开大会的形式来开展,只是“灌输”。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实用功利性的指导多.教育发展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更少。

3.就业指导人员专家化不强

大多数高校负责就业的专门机构工作人员偏少.甚至有些就业指导员身兼数职,这使得就业工作陷入具体繁杂的事务之中.很少接受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和就业工作创新开展便无从谈起。另外,许多学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更换频繁,而且相对都比较年轻,加之大多数没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导致他们对国家政策不熟悉,对社会需求状况不了解.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根据个人经验,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针对性差等问题。

4.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不够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折射出高校的办学效益。但大多数学校在教育中却往往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据我校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不高、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人文素质不高和就业技能不熟练等问题。

二、切实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高校要切实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人本化、专家化建设。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为学生的择业提供帮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学生充分就业,而且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兼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尽早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帮助和参与。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继续强化“一把手”工程,而不能作为一种走过场。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相关职能部门或几个人的责任,更是全体教职工的责任,特别要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导师”队伍,同时要在人力和财力上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建设

高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从集中于高年级和毕业班学生扩展到面向全体学生.切实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拓宽就业指导途径.逐步建立起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招聘会、召开供需见面会等.并通过内部强化.外部“招商”等工作为学生就业进行全程化的指导。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途径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应注重就业指导的多元化,坚持“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理念。重点加强就业指导体系网络建设。高校应通过网络、学生课堂、学生社区及学生社团等就业指导与服务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我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重点加强网络建设,为学生搭建了就业服务卫星专网、北森职业测评网、就业指导网等网络平台,重点投入建设了就业信息查询室。同时,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和“我与就业指导师面对面”等咨询服务活动.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就业指导支撑体系。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本化建设

高校要贴近学生实际,开展富有实效的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这样学生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加以解决.但更多地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择业方式、对所选择工作的适应状况及满意程度,尤其要加强对一些特殊群体(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的指导。同时,高校要重点抓好毕业生就业技巧指导工作,通过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日益增多,劳动力要素开始影响就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发展却处于起步阶段,成绩与不足并存,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大力开展职业指导显得迫在局睫。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时高职院校机构设置、教学设王及学生现状的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内容及实现途径

随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召开,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非常不容易,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由此,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就变得十分必要,而且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兴衰存亡。因此,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完善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1.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尽管多数高职院校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尚未到位,一是对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招生、学校长远规划等工作之间的关系缺乏深人的认识;二是对就业指导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上述两个重大关系的认识缺失,制约着就业指导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

2.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较为单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有待专业化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4、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巫待提高根据网络调查,高职院校目前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但因为网站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部分就业信息网的功能过于简单或有些功能根本无法使用,且内容更新不及时,显得陈旧、脱节,有应付之嫌;部分就业信息网没有建立相关链接或链接无效,联通性较差;部分就业信息网的“在线答疑”栏目只有提问不见回答,形同虚设,这些都使,得就业信息网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信息网的作用,没有重视就业信息网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中宣传、推广工作,导致网站的点击率不,也影响了就业信息网的使用效率。

5、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未能及时跟上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实践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干实践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也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整个高职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理论探索还远远跟不上工作实践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缺乏深度的调查研究,使就业指导政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强;二是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缺乏理论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得不到系统的理论指导。总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着眼于高职实际的理论研究大多初级而零散,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有自身特色的高职生就业指导理论框架。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作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依据个人志趣选择职业,是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具体说,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三大方面: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诊断与职业选择、职业安排。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作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2、准确定位,建立协调、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下手,处理好就业指导与招生、培养、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之间的关系,着力提高就业指导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联通性;处理好就业指导内部三项工作职能之间的关系,将指导职能置于首要地位来加以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从机构和人员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应完善校、系级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使系级领导小组发挥更大作用;应兼顾专职、专兼职、兼职三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应深人推进就业指导“全员化”工程,提升全体教职员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解,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

3、统筹规划,提高就业指导体系的系统性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不开。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实际,根据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个别与团体咨询、专项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在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相应地对各种形式开设时间的早晚、长短和内容的侧重点作出科学的安排。应使就业指导从关注“出口”转向专注“过程”,使学生及早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准备。此外,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人生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加强择业观、职业道德和成才道路等方面的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应从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几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加强校内专职教师引进和培训力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聘请经验丰富、专业精深的校外专家来校兼课;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出在内容和体例上都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林学校有关部门要规范操作管理,把好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和计划制订、课程考核和教学督导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并由教研室牵头开展集体备课等相关教学研究活动。

5.改革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业指导模式改革要坚持“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立足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及自我职业发展的能力。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素质和特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指导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实现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增强互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三要加大实践类指导的比例,使学生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四要重视就业心理辅导环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6、充分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等现代技术,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应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优化网络就业指导的硬件建设,配备高素质的网络就业指导人才。同时,应加强教育、引导力度,促进网络就业指导的普及,培养学生参与网络就业指导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利用网络应聘的习惯并实现有效就业。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短信台的应用,与学生尤其是在校外预就业的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并随时将有关信、传送给学生。

7、搞好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对于我们正在起步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8、立足地方,加强联系

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一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指导工作与社会职雌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