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武术教学

高校武术教学

高校武术教学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理念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的推崇,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也日益深化。但在体育教学方面,素质教育的改革相对缓慢,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下面重点介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受应试教育思想的不良影响较大

目前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仍然遵循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仅仅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武德及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实用主义”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武术能力培养,也使得学生的武术学习与终身体育的精神相背离。2、武术教学的课程内容陈旧当前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仅是学习武术其型,教学内容传统老套,武术学习也枯燥无味。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按照“老套路”进行学习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武术教学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往往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使整个武术教学变得乏味。同时,程式化的教学也阻碍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利于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且也容易将武术技能、武术知识及武术精神这几个方面割裂开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武术技术及精神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素质教育与现代武术教学的关系探讨

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及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从整体和长远出发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经历长期应试教育实践而得出的一种教育改革目标,其并非否定考试及升学率等指标,而是主张对人才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模式反向推动人才培训模式的变革。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讲求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要求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方面的提升。而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程,不仅有武术技巧能锻炼人的体魄,也融合了哲学、美学、易学、医学方面的多种思想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教学的改革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武术学习及武术修养的培育,也能将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这是很多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拥有的优势。同时强调素质化的教学,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营造轻松的氛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武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融入策略

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

日常教学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相应的教学人员改变了传统观念,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变革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种种问题,否则,素质教育提倡的再多也不过是流于形式。高校及教师要充分观察素质教育理念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教学,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针对武术教学来说,要更加主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实现趣味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让武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2、改善武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武术教学中的融入,就要针对性的做好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还要注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武术的学习。另外,还要针对武术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如武术基本功难练和动作套路复杂,则可针对性的运用多种方法,将相关的知识加以分解,并通过组合性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武术要领的理解和学习。针对理论知识空洞的问题,教师可进行试验性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判断其中的意义。

3、完善目前的武术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活动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就是因为“唯考为大”,只重视考试不重视其他。而素质教育理念则要求教学活动应该寻求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并深入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武术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化的评价,具体可应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教师评价加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学生的武术教学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好武术体育教学,就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及课程特点的优秀教学方法。同时,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以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化的测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宁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参考资料:

[1]单锡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2:83-85

[2]胡玉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1:122-123.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武化;高校;武术;教学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智慧结晶,不仅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培育民族精神,倡导自立自强秉性的精神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高校作为多元文化思想交流交融的“集结号”,既承担着传播武术文化、教授武术技能、弘扬武术精神的的重要使命,又是学习、研究与宣传中国武术的前沿阵地。本文基于“武化”视角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学的核心与内涵,以探寻高校武术教学的现代价值。

1 关于“武化”的理论阐释

止戈为武,以武教化。“武化”最早是为了消停战事,以“武”所担当的文化内涵去感化或支配人,让人在身与心的修习当中,达到由内而外、心与身高度贯通、言通行达,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具备正确认识和定位。早在远古时期,冷兵器时代,由于社会多变,战乱不绝,各国为开辟疆土或保家卫国,纷纷采取军事行动,讲武、习武、尚武的风气日胜一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习武者经历了长久的积淀与发展,通过武术道德框架的建构实现了自我规范,形成了习武者共同遵守的行业契约,这是“武化”的雏形。

文武双全,自古至今都是每个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文化”和“武化”相辅相承、教而化之,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长的文明史。“文以修心,武以修身”,虽然两者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不同,但都是教育与教化的手段和资源。只是所走之路,所“行”之“式”不同而已,但最终的归宿与结果都是相通的。武化较之于文化更注重于对“化”的领会,学习武术的技术博弈,只是“武化”育人的基本层面,更高层面,则是包含武术修为与武术道德素养相融合的全面提升。

“武化”的“化”不在于求知欲的循循善诱、知识填鸭式的灌输,而在于通过“武”的手段达到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武化注重通过对“意志品质”的炼悟达到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征,培养武之德性,对人们的心灵进行一种全面而和谐的塑造和陶冶,要求我们的情感不能自我封闭,而是向他人、外物敞开,在追求人(对手)与物(拳理)的同时,更是在追求“知己”、“成己”,使人对万物都产生热爱之情, 并与之融为一体。

2 武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选课时的兴趣、热情与武术教学效果形成鲜明的反差。一方面是,学生对武术认识片面,武术价值得不到学生普遍认可,“武术教学”体操化趋势愈演愈烈,淡化武术防身功能,降低了武术的魅力,而使武术的许多特性和价值无从展现;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武术教学已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套路传习模式,再加上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倍感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造成学生学习内容记不住,“考完忘光”的窘境和“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

新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学应摒弃摒弃传统的武术方式,以大学课堂教育为基础,积极发挥武化对人的积极因素,传播正能量。武化作用于人,可使人的身心得到不断的完善发展。一方面,学生习练武术,可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实现提升人民身体素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生活情趣的丰富,健康意识的树立,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高尚的文化意识,推动社会积极健康发展。习武之人,往往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上,更加积极阳刚,受刚劲的武术文化影响,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性作用。

那么,如何为高校武术教学赋予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因素呢?

第一,为武术文化体系赋予爱国的民族意蕴和民族情怀。武术教学不仅是传授武术技术技能,而且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爱国思想。学生不仅能从技术层面上升的民族精神层面,更能让学生从更为广阔的层次上展望其理想价值,来实现自我意志的砥砺、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内心的修炼。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通过武术技术的传授和武术理念灌输,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深刻领悟到武化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刚劲有力的尚武精神,并能够使之逐渐成为影响自我精神世界的价值理念。

第二,把现代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武术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武术教学才能够与时俱进。将现代体育精神融入武术教学体系,是新形势下武术发展的需要,既可进一步激发武术自身的生命力与活力,为武化注入现代性因素。要引导学生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习惯,让学生在身与心的修习当中,一点一滴,以实际行动,达到由内而外、心与身高度贯通、言通行达,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具备正确认识和定位。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武化的深厚内涵影响学生的为人处世,教育其在社会当中遵循社会规范与社会价值。

第三,在武术教学中探寻尚武精神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将其转化为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动力。尚武精神的内涵有百折不挠、勇猛精进、奋勇无前等积极意义。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验,有助于不断提升抵御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升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也是其时代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3 探索“武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交互效应

第一,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爱国思想内容的讲授。现在武术教学的弊端是只注重对技术层面的传授和指点,而忽视对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熏陶。因此,要加大对武术德育和文化层面的相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及社会角色定位。

第二,采用现代武术教育方式,提升传统武术教学。在传统武术教学体系当中,“苦练”和“机械式”的武术练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厌学、惧学的尴尬境地,从而影响学生习练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多采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武术教学方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融合武术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与英雄主义,丰富武化教育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课堂模式与内容形式的多方面探索,要着重向学生讲解习练武术的价值与意义。把武术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英雄主义等三者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习练武术的同时,还要亲身感受到武术在新形势下的本质内涵和精神意蕴。

4 结语

武化注重对“意志品质”的觉悟,培养武之德性,并与之融为一体,进行一种全面而和谐的塑造和陶冶。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实现武化内涵的更新发展,要加大对爱国思想内容的讲授;采用现代武术教育方式,提升传统武术教学;把武术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与英雄主义融与之中,以此丰富武化教育内涵,推进武术教学的现代化,实现武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武化”与“文化”―中国体育的土壤特征与气候流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4):1-10.

[2] 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0.

[4] 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40-43.

[5]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6] 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 [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07(1):62-64.

[7] 苏克强.传统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4):22-24.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武术公体课 武道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79―03

引言

早在1961年,武术就被列入并编订出版在《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使武术运动进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并得到了初步的普及和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领导曾经多次指出,要把武术列入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校体育课要把现代体育的教学和民族体育的教学联系起来,应把武术列为达标考核项目。而近年来,基于传统文化逐渐复苏的背景以及奥运会的机遇,关于怎样发展武术、发展什么样的武术进一步被各界关注。在此背景下,走在学校武术教育前端的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从未止步。高校武术教学主要包括高校专业武术教学和公体武术教学,本文就高校公体武术教学做以探索,以期为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改革的研究添砖加瓦。

1 高校武术与武道教育比较

1.1 相关概念阐释

1.1.1 武术

在学术和教学领域,武术的概念自产生至今经历了曲曲折折的多次变化,今天学界的武术已不等同于大众观念中的“武术”。在新形式的现代武术出现以前,武术没有传统和现代的概念之分的,都指一种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攻防格斗技能的运动形式。建国后,随着武术向奥林匹克竞技化模式的发展,武术出现了全新的形式。现今的武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自产生至今主要技术内容未发生变化或者变化较小主要在民间盛行的武术形式,即“传统武术”;引进体操技术内容和评判标准的全新的以“高飘新美”和高难度动作为竞赛标杆的武术形式,学界习惯称之为“竞技武术”;引进中国跤技术、拳击技术和竞赛评判标准,并今天仍在不断与跆拳道技术、泰拳技术相结合的格斗对抗形式,即“武术散打”。由于现今的体育体制以及竞赛的需要以及评判标准和模式相对成熟,“竞技武术”和“武术散打”由国家官方主力推广,而“传统武术”主要是民间自发活动为主。现今的高校武术教学以竞技武术和武术散打为主,辅以零星的传统武术教学。武术作为高校公体课主要局限于中国,部分国外高校以及国外的孔子学院都有开设相应的武术兴趣班,但多未纳入正规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之列。

1.1.2 武道

进入近代,随着冷兵器的没落,各民族的格斗术都在寻找进入现代化的途径。而在这些格斗技能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支以日本的柔道、空手道,韩国跆拳道为代表的、融东方礼仪教育、爱国教育、心理拓展和格斗对抗为一体的、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晋级制度的东方武技,通常习惯将其际之为武道。由于武道教育本身的系统性,技术相对简单,适应年龄广泛,并且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学校武道教育自日韩向全世界推广,现今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高校都有直接开设相关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的名为Martial Arts的武术类课程,其内容电多为此类武道课。

1.2 当前高校武术发展的现状

1.2.1 竞技武术是当前学校武术发展的主体

作为体育竞技项目的武术被纳入学校体育锦标赛制之内,听以,以运动队为主导、以协会为依托、以公体课为基础的高校武术发展主要以竞技长拳、南拳、太极拳、器械为主,目标是武术教学与运动队同步,更好地为运动队选拔人才。

1.2.2 传统武术较少进入学校武术教学领域

传统武术由于处于锦标赛制的边缘,甚至正逐渐退出大运会舞台,故仍然以零零星星的个体传承为主。大部分学校很少有专门的传统武术协会和研究机构,虽然部分体育院校或高校的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或有开设传统拳术,但仍以演练为目的、以套路为唯一形式,未全面的体现传统武术的内容。

1.2.3 传统武术进入高校开始被重视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为代表,开始有部分高校尝试开展传统武术的课程,主要以公体课和协会为主进行传承,为高校师生认识传统武术、体验传统武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平台。虽然传统武术不在高校武术比赛的正式赛制之列,但由于其承载着传统文化、实用性强、特点风格突出等特点,仍然受到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广大师生的欢迎。

1.3 当前高校公体武术教学与武道教学比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武术公体课和跆拳道、柔道此类武道课程。武道课程授课内容基本一致,武术的授课内容主要以初级拳剑刀等套路为主,部分高校开设有散打,个别学校也有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

1.3.1 从教学对象比较

从当前国内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现状看,选修武术公体课的学生服装上均比较随意,多数学生属于自愿,但对武术课要学习的武术内容都不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选课因素或室内课等因素而选报武术课。武道课的学生均身着统一的服装,并纳入礼仪考核之中,以跆拳道为例,绝大多数学校选报学生都爆满,并且多数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比较了解。

1.3.2 从教学内容进行比较

在我国,传统的武术公体课教学是以长拳类的初级拳和刀枪剑棍的套路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为介绍基本的武术礼仪、武术套路的基本功和某个套路;部分高校有开设武术散打,教学内容以基本的拳腿摔技术为主,考虑到安全性,较少有对抗的练习。武道课程比较注重每次课中强化基本的礼仪,并且贯穿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以此来约束和控制对抗,教学内容为基本的技术,约束对练、套路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武术以封闭式单人为主的记忆性的套路教学和礼仪以介绍了解为主;武道教学多为开放式的二人对练,并且礼仪的练习和强化占主要位置。

1.3.3 从教学目的进行比较

公体课武术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武术运动的特点,学习武术运动的方法,掌握武术的套路动作,从而体会传统体育运动的形式。从总体上说,教学目的趋于技术化,大多数套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该套路,并从中体会武术健身与其他体育健身的区别。武道教育模式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某种武技的练习去达成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目的,把武技中的礼仪和对人的态度生活化,在直接面对对手中体会战胜自我,培养果敢勇武、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武道的教学目的看,教学的内容只是一种途径和手段,培养不同的意志品质才是目的。

1.3.4 从评价方式进行比较

武术公体课的评价手段为本学期学习的套路或者基本技术的考核,多为单人演示或者复现某个技术;武道教学考察包括服装在内的日常训练的基本礼仪礼节、基本技术、基本对抗、基本理论等等,部分公体课教学与武道本身晋级制度结合,也会有不同水平的晋级授带等考核。尤其在礼仪和武德方面,武道教育更注重整个学习的过程的礼仪规范,而非仅仅考察是最终目的。

2 基于武道教育模式的高校公体武术教学改革探索

学者骆红斌对浙江省高校学生选择武术课的动机以及对武术价值的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57.8%认为武术的主要价值在于攻防价值,这也是多数学生选择武术课而非其他体育课的主要动机。需要的满足往往成为动机的内在因素,也直接决定着某一行为的持久性和可持续性,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武术教学过于强调了武术的健身和表演价值,而忽视了这一武术的核心价值,这也是武术自1961年以来就出现在学校教育的领域,而至今仍发展缓慢的原因。基于高校武术及武道教学的比较,以及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借鉴当前社会上和高校内开展较好的武道课程和部分武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拟对公体武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相关的教学改革作以尝试。

2.1 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项目特色

教学内容是关键。改革后的武术教学内容改变原来高校武术教学以初级三路等纯套路类课程为主的局面,推广以传统武术为主的具有较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和武术的攻防价值、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武道分级教学的模式,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使其既有区分性又有连续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步法、基本手法(拳、掌)技术、基本腿法技术、基本肘法技术、基本膝法技术、基本摔法技术和其他技术等。借鉴跆拳道练习中对练与品式兼顾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和对练后再学习此技术对应的基本套路;通过对前一阶段的基本技术和套路的考核达到合格的学生,可进行第二阶段的基本技术和对应套路的学习。这种以基本技术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的以套路的记忆为核心的内容来说较易操作,使武术课程变得清晰简单。

2.2 教学方式要有互动性

由于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得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也应相应的进行调整。对比空手道、跆拳道、柔道等教学体系完备、分级分类的模式,使原有的难懂难练被神秘化、抽象化的训练方法变得相对较明确、较具体、易操作、易检验,适合更广泛群体的参与与学习。在教学内容上以徒手为主、辅以基本的器械;以攻防技术为主、辅以套路教学;以防身自卫为主、辅以健身强身;以礼仪教育和精神力教学为主,辅以技术教育;以互动性教学内容为主,辅以独立性内容。教学的安全性以及相关设施也可参照比较成熟的高校武道教育的形式。在体现武术类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更强调对学生礼仪礼节、武德和坚韧品质、果敢精神的教育,是武术教学成为学生通向自强不息品质和完善人格的途径而非目的。

2.3 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教学评价也相应进行改革,使得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与阶段,改革后的教学评价使原来以表演、健身等武术的附加价值和以套路的演练水平为主要评价指标的高校武术课教学变成凸显武术核心攻防价值的,以对练、散手和防身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主,以套路教学为辅助的形式,更加突出教学的实际价值和意义,解决了武术发展中打练分离的问题,同时也对武术的完整传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引进武术的级别和段位考评到武术教学中,考评的内容从原来的一套拳变为以攻防技术、基本功力、传统套路、礼仪武德、基本理论的考核为基本的考核类项,根据选修同学的水平设置不同级别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学内容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教学方式趋于标准化,评价方式既体现项目的核心特征,同时使目的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使其既体现阶段性和全面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参与武术训练的积极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校武术公体课的教学内容可改革为更能体现项目核心价值的以攻防为主题的课程。

(2)高校武术公体课的教学方式可改革为由原来的单一性演练模仿改革为互动性教学。

(3)高校武术公体课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套路演练水平的单一性、目的性评价改革为礼仪、功力、对抗、套路等综合标准的过程评价与目的评价结合的方式。

(4)高效武术评价与规范后的武术段位制晋级模式相结合。

3.2 建议

(1)设定初级的武术教学的基本模式标准,教学内容、级别标准、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教学评价等等,以规范和明确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2)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期望的调查,对学生习武动机和需要加以适当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

(3)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的社会化管理相关联。高校的武术段位制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成就感、举办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武术比赛,参照高校武道比赛形式,进行对抗、表演、功力等不同形式的校内或校际对抗赛等等。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27.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15-03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的体育化进程是在19世纪末叶以后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不断融入而呈现出渐进发展的,使武术由大众化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登上教育的殿堂。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以湖北省普通高校为样本展开研究,以期从中找出共性规律,为武术在学校的发展提供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警官学院、湖北中医学院等30所非体育专业院校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调查需要,将主要调查对象分为两个层面:1)高校武术教师;2)在高校中参与武术活动的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在2004年10月至2004年12月间在上述学校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1 000份学生问卷,回收974份,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为94.2%,发放武术教师100份,回收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并运用特尔菲法和重测法对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相关期刊上关于高校武术课程,高校武术开展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1.2.3数理统计法用描述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有效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分析。

1.2.4逻辑分析法对已收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问卷内容,运用逻辑学知识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武术课程教学内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0所普通高校中,有27所高校开设武术公共课,占90%。在开设武术公共课的27所高校中,开设传统武术课的有1所,占3.7%,以国家规定套路为教学内容的有24所,占88.9%,以散打为教学内容的有2所,占7.4%。而学生希望的武术项目依次是:传统武术(44%)、国家规定武术套路(31%)、散打(18%)、其他(7%)。

以上数据表明:武术课程教学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比较普遍,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即学生希望更多地学习、了解传统武术方面的内容,可能是因为传统武术中凝聚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格斗技巧[1],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实际开设传统武术项目的学校仅有1所,然而希望学习传统武术的学生人数高达46.4%,造成了教、学的严重失调,进而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武术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为主(主要是规定的初级教学套路),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计划、考核等内容的制定、实施,同时也为日后开展训练、比赛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大一统的作法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和积极性。

2.2学生对武术公共课喜好程度分析从表1、2可知,现代大学生对于武术总体上比较喜欢,但是有41%的学生不喜欢武术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认为现代武术教学“技术动作复杂,难以掌握”,这与普通高校目前武术教学主要以国家规定的套路教学为主有关。我们知道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是建国以后或者为了适应武术国际化发展、推广的需要而创编的,是已经“体育化”的武术,这些套路侧重于技术动作的表现力,整体上强调“高、难、美、新”等要素[3],因此在套路创编时融入了体操、舞蹈、杂技等技术要素,与传统武术的技术动作简单实用、攻防意义明显大相径庭,因而在演练武术时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障,同时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其吃苦精神也不如以前,在这样的现实下教授武术规定套路,学生不喜欢武术课是无可厚非的。同时武术套路的学习及技击、表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两个学期的武术教学中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显然不是一件易事,而学生在教学中看不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自然也会对武术课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自然也会影响武术在年轻一代心目中的地位,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2.3武术公共课理论知识教学现状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重“武”轻“文”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通病[4](表3),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体育教学的错误认识:认为技术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之所在,而忽视了文化课或者理论课教学对于技术课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理论与技术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运动项目和掌握运动技能,而技术课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理论课教学已经成为技术课教学的副产品,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融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仅仅是一招一式的技术教学很难起到传承文化的重任。

2.4学生对武术公共课教学的评价从表4-6中可以看出,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了广大学生较高的认同,学生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学能力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说明我们的专任教师目前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也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如何使所有的学生在每次课上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仍然是我们的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尽管广大学生对于教师认同感较高,但是由于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说明我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至少是武术教学仍然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学质量及其对学生以后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2.5武术公共课考核方法的调查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的考核侧重在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上,这一考核方法沿袭了武术竞赛的评判方法,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我们认为,由于武术技术动作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学习武术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因而如果我们仅仅侧重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的评判,而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进步程度等等,无疑将会挫伤部分同学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进而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和掌握武术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

3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因素分析

3.1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客观因素通过我们的调查和专家访谈得知,影响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客观因素为相关的政策法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条件等。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和教育活动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通过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和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奠定良好基础、培养其武术素养,进入大学后能够学到更多武术方面的知识。师资力量是开展武术教学的有力保障,通过我们的调查得知,学生对于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自身素质、业务能力褒贬不一,总体说来应该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促进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场地器材条件是影响我省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的另一因素,目前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除了少数有运动队的高校训练在室内进行外,其他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场馆进行教学、训练。尽管室外可以进行武术教学,但是从长远来看,各校应该加大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只有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3.2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观因素通过我们的调查得知,影响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观因素为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素质、教学方法等,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等。

众所周知,体育教育应该是对人的全面的教育,不仅是对人的身体而且是对人的心灵。而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健全的人。

武术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具体分支,也全面的体现了体育教育对人的全面的功效。因此,对于武术的价值选择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它既应包括对人的体质健康的促进,又应包括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促进,还应包括对人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完善,更应包括对人的终身体育能力的建立。故而,对武术价值选择的相对单一,反映了学生对武术的价值认识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在对学生进行的武术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的相对单一、教材以技术为主,理论相对薄弱;教师武术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武术是中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体育项目,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深,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点。在与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交往中有着自身极强的特色,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喜爱。在某种程度上,武术也像陶瓷一样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国际友人一遇到中国人大多会问会不会武术。而我国的武术教育与武术的普及程度从目前来看还不能与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通过我们的调查表明:我省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全面。这反映在:一是对武术的价值认识不全面;二是对武术的了解途径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的途径了解武术,它们所反映的武术与真实的武术运动相比更多的是作者根据自己对武术的理解与想象进行的对武术的夸张、虚拟与变形,这些文艺表现形式上的艺术处理是为了其主题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意图,而借助于武术这一形式。但因其生动地描述或表演从相当大的程度上对武术了解不深的群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这些接受者认为武术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非其它;三是对武术的概念、内容了解不全面。对什么是武术,什么是武技,区分的不清楚。对武术包含的内容不十分了解。

4结论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开设武术课的学校较多,但是教学内容以国家规定的套路教学为主,而学生希望学习传统武术,因此,教与学存在较大的矛盾冲突。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学生喜欢武术运动但是不喜欢武术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认为武术“技术动作复杂,难以掌握”。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主要进行技术教学,忽视了理论课教学,尤其使得武术文化的传授相形见绌。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的考核侧重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这一考核方式不够人性化,而且将会挫伤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杨啸原.论世界武术发展中的民族风格和特点与现行赛制[J]. 四川体育科学,1998(2).

[2] 谢坚.对大学生习武动机及武术价值观的调查分析[J].体育与科学,1987,5.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对策分析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竞技项目,如舞龙、舞狮、武术等,都已经进入课堂。尤其是武术的引进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强身健体。当然,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都没有完善。笔者了解到相关情况之后,通过查阅资料,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对武术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学观念落后

相比于国外引进的其他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武术的知名度就低得多,练习的人也相对较少,专业的武术俱乐部和武术比赛更是屈指可数。据统计,在2014年开展的全国高校武术比赛中,参加的队伍还不到200支,和国内2000多所高校的总量相比,可谓是沧海一粟,难免令人心生感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武术的价值,基本上都认为它是一小部分爱好者的专业。更有甚者,认为我们的中国瑰宝――武术,不过是花拳绣腿,还不如日本的柔术和韩国的跆拳道来得实在。教学观念如此落后,又怎么能让武术教育在高校中得以蓬勃发展呢?

2.武术教学缺乏好的指导教师,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除了顶尖的体育类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一人肩负多个职位,经常出现在课堂上教授乒乓球而指导健美操队参加比赛的情况。武术作为一种后来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项目,更是不受学校的重视,专业武术出身的体育教师可谓屈指可数。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的体育项目改行而来。教师的基础知识尚且不扎实,基本功尚且不规范,怎么能够教出好的学生呢?那些学生也只有依样画葫芦的学着教师的动作,不能领会到武术的精髓和奥秘,在武术项目中的长远发展也就成为了泡影。

3.专业武术指导用书较少,教学内容匮乏

书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前,专门用于指导高校武术教学的书籍少之又少。很多高校都只能自编教材,开展授课和讲学。而部分高校则采用综合类的体育教育课本,去教育和指导学生进行武术训练。教学内容的匮乏,让教师的教学成为了“无米之炊”,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教起,也不知道每一课的练习要持续多久,才能深刻地映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去。总之,关于武术,高校体育教师也是甚为头痛,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安排好课程的进度和训练的内容。而作为被动接受的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不得教师的教学要领。

二、高校武术教学对策

1.转变落后观念,提升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选课中,学生都会把武术课程作为最后的选择。那么,怎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武术课堂中来,将“中国瑰宝”培养成自己兴趣爱好的一部分,成为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高校对于武术教育的落后观念。毕竟,如果一个学校开设武术课的数量就少得可怜,怎么可能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学校也可以发展与武术相关的社团活动,让武术走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其次,学生也要改变对武术教学的落后观念。只有通过积极的宣传,或者专门的武术表演,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武术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国之瑰宝”的奥妙,才能吸引他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2.引进好的武术指导教师,加强师资力量配备

学校要一改之前聘请体育教师的规则,在适当范围内引进相关武术专业的教师,加强学校在武术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当然,若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引进武术教师或者引进成本较高,也可以改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现状,即使半路出家的现实已经很难改变,但是我们的体育教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学习武术的内涵和精髓,而不是将武术教育停留于表面的形式。最后,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武术教学的交流,取长补短,从侧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编制专业武术教学用书,充实教学内容

上文提到,目前和武术相关的教学用书少之又少,这就要引起我们相关武术机构的注意。一个项目想长时间地蓬勃发展,没有好的教学材料是不行的。我们的武术机构可以和出版社合作,共同编制专业的武术教学用书。同时,体育高校的武术教学专家也可以献计献策,将自己毕生的经验编成书,供其他高校借鉴应用。相信只要武术教学用书得到规范,教师的教学内容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丰富。

高校武术教学的普及,说明我们的武术教学已经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然而,目前该项目的教学依旧存在观念落后,教材更新较慢,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希望相关教育专家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