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范文第1篇

纵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对现当代诗歌的考查,不难发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考点:

1. 理解现当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评价其思想内涵;

2. 品味、体悟现当代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

3. 赏析现当代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4. 感受现当代诗歌中的意象,体验作品中的意境;

5. 能标注、划分现当代诗歌朗读的重音、语调、节奏等;

6. 能背诵、默写现当代诗歌中的名家诗词,能够根据范例补写诗句。

阅读现当代诗歌主要有四个步骤:朗读吟诵,整体感受;由表入里,体悟情感;展开想象,捕捉意境;品味语言,领略其含蓄美、音韵感、节奏感。

(一) (2015・贵州贵阳)阅读下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怀念花溪

西 篱

你有没有看见过花溪的水

蓝色如同宝石

如同矢车菊的花瓣

在云贵高原上摇曳

鸟儿的歌声从山那边飘来

飘来四月

花溪的水从东流到西

又悄悄地流回它们的巢穴

四月金黄的花海

就在溪畔生长

直长到贴近蓝色的天空

爱梦的女孩

就在花蕊的中央做梦

请随我在没有栅栏的春天远行

驾驶童年的那只蜻蜓

你看溪底的水草疯狂地舞蹈

像自由的女妖倾泻她们的激情

我想知道

还有没有另外的人

和我一样

在这美丽的水边成长

如果是五月

绵绵细雨就会涨满她的心房

涨满她恋爱的愿望

我在十月南方的人流之中

抬头看见天边的花溪

那风和阳光的声音将诗歌吟唱

心灵在清澈之中开始激荡

我知道

即使寒冬降临、大雪纷飞

花溪也依然碧绿

运载着朵朵雪花

流向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模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青春万岁》序诗

王 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作者简介】王蒙,河北南皮人。本诗选自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之序诗,创作这首诗时,王蒙只有19岁。小说用激情洋溢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学生生活,充满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青春气息。

1. 把握意象内涵:诗人借助哪些意象,表现了当时中学生怎样的生活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诗句韵味:具体分析第4节中画线的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体会诗歌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析诗歌结构:第1节开头说“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第5节开头却说“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写在诗意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赏析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知识积累

诗言志,诗言情,诗歌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首,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凭借其浓烈的感情和精练的语言,飞跃时间的长河,跨越不同的地域,时时刻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现当代诗歌泛指从胡适提倡白话诗开始发展至今的新诗。它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感的文学体裁。

(一) 现当代诗歌的几个概念的厘定

1.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金柳、青荇、水草、康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

2. 意境:是指现当代诗歌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效果,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描绘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 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内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二) 现当代诗歌的分类

现当代诗歌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1. 现当代格律诗。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进行尝试的诗体。(如闻一多的《死水》)

2. 自由体诗。特点是在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的限制,较为自由。(如冰心的《繁星》《春水》)

3. 新民歌。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能口口相传的诗体,具有生活性、想象性、传诵性,且无固定样式和格律限制,常用比兴和夸张手法。(如《回延安》就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4.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散文诗诞生于19世纪中叶,是兼抒情诗和散文特点于一身的一种新诗体。语言上具有诗的内在节奏感和音乐美,形式上具有散文的特点,不分行排列、不讲究押韵。(如高尔基的《海燕》)

现当代诗歌按表达方式还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二、 考题例析

我们先来解读王蒙的《〈青春万岁〉序诗》。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作技巧的开拓者。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讲述的是作者及其同时代人流金岁月中最令人难忘的故事。同整部小说一样,这首序诗写满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燃烧的、沸腾的激情。在经历了战争、苦难之后,面对新生的祖国,他们从心底发出了真切的呼唤。渴望与向往,誓言与畅想,无一不展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阅读欣赏《〈青春万岁〉序诗》时,重点抓住两点:一是写作时间是1953年,正是新中国建国不久,是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国人民都投身于大力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这是《〈青春万岁〉序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写作时只有19岁,正处于热情洋溢的青春时代,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就充满了浓郁的青春气息。这是我们鉴赏这首诗的基础。

1. 把握诗歌意象。鉴赏时要抓住诗中的意象,看这些意象构成了什么意境,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如第1题,诗中的“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等意象,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幅幅场景,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进而形成了一种欢乐、热烈、青春的鲜明意境。解答这类试题时,要从诗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意象,抓住这些意象的内涵特点进行联想、想象,从而分析其表现出的意境。参考答案:诗人借助“小船上的歌笑”“月光下的欢舞”“细雨中的踏青”“晨雪里的行军”“热烈的争论”等意象或场景,表现了建国初期青年人饱满的、燃烧的、沸腾的生活。

2. 体会诗歌情感。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意境的描绘抒发出来的。如第3题,我们从《〈青春万岁〉序诗》热烈的意象、欢快的意境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充满激情的青春气息;根据诗歌的欢乐基调,我们就能体会出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的豪情与信念。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要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人生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至于对具体诗句的理解,如第2题,就可以在整体体会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去具体分析。参考答案:在经历了战争和苦难之后,面对新中国,面对火热的生活,青年人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感到惊奇、激动、兴奋,因此所有的一切,包括眼泪、欢笑、思索,都是全新的,因而“全是第一次”。

3. 鉴赏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包括表达方式、结构形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要根据具体诗歌的特点赏析其艺术手法,还要学会运用必要的艺术手法的鉴赏术语来分析回答,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等。《〈青春万岁〉序诗》诗句简短,节奏明快,结构首尾照应,很适宜朗诵。如第4题,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干所问来分析。参考答案:不矛盾。开头写“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表现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往;结尾写“所有的日子都去吧”,表示对过去的日子不留恋,同样表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这样写,从诗意上看,前呼后应,共同表现对未来新生活的呼唤;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4. 品味诗歌语言和朗读节奏。诗歌的语言具有象征性、抒情性、跳跃性、浓缩性、音乐性等特点,品悟诗歌的语言含义是现当代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另外,诗歌朗读的节奏性是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色,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新诗应该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是指音节,绘画的美是指辞藻,建筑的美是指章句。”现代新诗的匀称整齐是一种美,参差交错更是一种美。《〈青春万岁〉序诗》的语言充满激情,意象非常鲜明,气势乐观豪迈。赏析诗歌语言时,要抓住其主要风格,概括其特点,就像第5题,能简要概括出诗歌的风格特点即可。参考答案:与内容的激情相一致,这首诗节奏明快,语言豪迈,富有朝气,很适合表现青年纯真、乐观、热烈的心声。

2015年贵州贵阳的现当代诗歌阅读考题命题则比较灵活自由,要求考生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赏析西篱的《怀念花溪》。

答案示例:1. 全诗紧扣“怀念”一词,以一个问句“你有没有看见过花溪的水”起笔,以一位游子的口吻,在回忆中向读者娓娓道出故乡花溪那独特的美。花溪的水美丽而清澈,这份记忆在作者心中就像宝石一样珍贵。作者怀念如同宝石和矢车瓣一样的花溪水,怀念鸟儿的歌声、金黄的花海、溪底的水草、五月的绵绵细雨、风和阳光,这一切都是作者在花溪水边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美好记忆。如今,即便身在他乡,但故乡在作者心中依旧保持着美丽的模样,天空的湛蓝会让作者随时想起故乡那条名为“花溪”的河流,浓浓的乡情在诗句中流淌,在花溪水中流淌,在作者心中流淌。

2. 诗歌按照时间顺序表现了花溪的四季。第一节总写花溪水的色彩,然后用三节篇幅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春天花溪的明媚动人、鸟儿歌声的悦耳动听、金黄花海的灿烂美丽、清澈溪水下水草的“疯狂舞蹈”。五月初夏,花溪在绵绵细雨中变得朦胧缥缈,溪水上涨,就像作者的浓情溢满整个花溪河畔。金秋十月,远在他乡的作者看见蓝色的天空,就像蓝色的花溪水一样流淌,此时的花溪清澈宁静,就像一首诗歌在作者的心中吟唱。冬天的花溪依然生机勃勃,朵朵雪花满载情思,随着潺潺流动的溪水,流向下一个春天,流向读者的心里。

3. 这首诗三处写到“花”,表现了花溪之美,这是一条流淌着鲜花和芬芳的溪流。作者笔下,“如同矢车菊的花瓣”这个奇特的比喻让读者体会到的不仅是溪水的流动,同时似乎看到阳光下、微风中,这条美丽的溪水流光溢彩。蓝色的溪水与天空相辉映,溪畔还有金黄的花海,同时伴着鸟儿的鸣叫,“爱梦的女孩”和读者一起陶醉在这美好的意境里。在诗歌最后一节,作者寥寥数笔,描绘出严冬酷寒之下“依然碧绿”的花溪,更为绝妙的是,溪水上的“朵朵雪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冬季的花溪仍然是花的海洋。从春到冬,花满四季,情满溪流,读者的情思随着花朵、溪水流向美丽的远方……

4. 这首诗歌动词的运用精练而传神,展现出极具灵性的动态之美。一个“摇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花溪水的婀娜多姿;一个“飘”字,准确地描绘出轻柔悦耳的鸟鸣与潺潺流动的溪水声演奏出曲曲天籁之音;还有那“直长到”天际的金黄油菜花、“疯狂舞蹈”的溪底水草、“涨满”心房的五月细雨,这一连串词语勾画出一条洋溢着激情的河流,点燃了作者对花溪无限的爱意。在诗歌结尾,即便是在冰天雪地中,花溪也绝不会是一片死寂,朵朵雪花随着溪水“流”向远方,这流淌的动感,彰显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无尽的诗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双桅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现代诗歌范文第2篇

不过,它主要是广泛用于古代的赋体中,现代的散文,也有不少采用这一方法的,但现代诗歌中尤其是短诗中,极少甚至几乎不采用这种方法。为什么呢,因为诗歌是语言精妙的艺术,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大量采用排比和铺陈,使诗歌变得松散和罗嗦,出现散文化倾向,这样,肯定会影响诗歌的在一定容量下的“诗意”。比,即喻,现在称为比喻,比喻当然也是现代诗歌最基本的手法,用得很普遍,一般说来,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不过,比喻无非一种诗歌的基本手段而已,不能认为比喻就是诗歌形成的主要构成要素,正如文字更是诗歌的基本手段,但不能说掌握了文字就掌握了诗歌一样。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它于诗歌,同比喻的作用一样,也无非是一种修辞的工具。对于现代诗歌,与中国传统的古代诗歌,是应该有重要差异的。尽管,后者中,有一些创作方法比如你所说的赋、比、兴,可以并且在继承和使用,但更应该看到,后者有可取之处的并不多,而且往往被缩小了,它的大多数,内容并不好,不过表达士大夫情绪,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一些皇权思想,个人得失的小心情、小情感,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单调,更多在乎格律、格式和词汇的堆砌。现代诗歌,才90年历史,源自尊崇平等意识和自由精神的西方。当然源自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就表现手法而言,现代诗歌是非常丰富的,远非赋、比、兴所能相比,有学习借鉴过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表现方法,也有众多的国内先锋理论家和诗人在不断研究和尝试新的表现手段----比如,在80年代,非非诗派就提出了“语言还原”理论;90年代中,我于1991年所写的《诗歌的语言理论及其方法》里,就提出过一些,可惜这篇长达一万二千字的理论文章,写完后将仅有的一份按好友邹赴晓的意见寄给了当时主持《石家庄文化报》的诗人左春和,左回复将发表于该报,可后来没有音信,去函催要原稿也未有结果,现在我是记不起提出了些什么语言理论和方法了;在后来的一些诗歌理论和评论文章中,我又提出了一些,比如绝对张力(指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直接的、内在的秩序性的不借助于比喻联系所引发的反应力量);另外,我的一位朋友余怒,这位以最着重诗歌技艺的探索而广为人知的先锋诗人,就提出并实践着“强指”、“误义”、“随机义”等表现方法。类似的新的语言修辞理论,实在不少,我例举的,不过其中一小部分。

在现代诗歌的内在创作精神方面,也有很多新的主张----我的诗歌理论评论文章,其内容大多就是诗歌的精神内核方面的研究;非非主义周伦佑先生也提出了“红色写作”和“体制外写作”。当然还有其它一些主张的。现代诗歌在这方面是有一些颇具积极意义和建设意义的研究的。尽管因为时间短暂,在中外融合上,在创作方法、内容和传播的实践上,我们的现代诗歌不一定就非常成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来看,也有很多乱七八糟而似乎名声显赫的所谓现代诗人和现代诗歌。但无论如何,它经过了传统继承、学习他人和总结发展的阶段,到今天,肯定是顺应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新要求、平等意识和自由精神的发展的,绝不是传统的封建意识和单调创作方法的那些古体诗歌所能比拟的。

一直以来,有很多的人,不了解和研究历史,不研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现代诗歌发展状况,不研究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精神,片面地拿曾经辉煌的唐诗宋词来贬低现代诗歌,这是非常错误的。唐诗宋词再辉煌,也只能作为历史,也只能在作为封建社会的唐朝和宋朝辉煌,总体上看,它们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是不合拍的甚至相悖的,如果再让它们在现在辉煌,那历史只能倒退----不仅唐诗宋词,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也应该持类似的态度。最近以来,学术界有一种无原则、无限制地吹捧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势头,我认为,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情。

赋、比、兴不过是诗歌写作的一些基础的、初级的表现方法,一些最简单的、外在的表现工具和手段,它们只是诗歌外在问题的最基本的一小部分,远远不足以反映现代诗歌的语言修辞程度和水平,它更与现代诗歌的内部问题即精神理念毫无关系,当然远远不是构成优秀诗歌的重要条件。

现代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吟咏诵读;独创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86-02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以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见长,与相对较为晦涩的古体诗相比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现代诗歌,可以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

北师大版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诗歌,如何使这些在文学领域中独具魅力的诗歌深入孩子的内心,是应着力探讨的课题。

一、发现篇

1.教材中对现代诗歌比重和分量的分析。现针对四、五、六年级的人教版旧语文教材和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现代诗歌进行一次对比性统计——

从这2︰26的数字和分量的变化,从中外现代诗歌分量2︰21与0︰5的比例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北师大版教材对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视。

2.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所有的现代诗歌,即使貌似平淡的叙述中一定也蕴含着某种深意,或抒情,或寓理。而教师们面对现代诗歌,除了心理惧怕外,还有一种困惑和迷惘:现代诗歌到底该怎么教?于是面对内容浅显的诗歌,老师们选择了最原始的方法——一读到底;面对意象深刻的诗歌,老师们选择了灌输的方式——硬性填鸭。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对)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也较难体会深入,与很多精彩纷呈的阅读课相比较,现代诗歌的课堂气氛显然沉闷。那么,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学习现代诗歌,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理解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深意?这些都是目前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二、探索篇

现代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反映在情感、节奏、情境、意象、语言等方面,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歌时,可以针对所教诗歌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典型方面进行体会鉴赏。

1.吟咏诵读中感受音韵美。白居易曾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此看来,诗歌的音韵节奏是外显的,而感情则是内隐的,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吟咏诵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其音韵美,继而用感情朗读再传递出诗歌的情感美。由于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在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调的高低缓急来表现诗歌的韵律,对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还应有一个准确把握,从而体会诗歌的情感。如《种子的梦》1、2小节写种子在母亲的怀里,春天的梦正在悄悄孕育,因而可以读得低沉、缓慢,有让人窒息、压抑并暗暗积蓄力量之感;而4~8小节写种子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则要读得欢快、激昂,有气势,让人感受到种子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憧憬之美。

2.品词析句中感悟语言美。现代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形象而凝练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情感,即语言—意境—情感。对语言的咀嚼,我们可以采用“换词法”、“对比词语”、“看图想象”、“联系生活延伸”等,还可将语言与诗的意境糅合在一起,在这个境界中咀嚼词句,这样学生才能品味出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意境。教学《种子的梦》时为了体会叠词加强语势、增强语感的作用,可采用“对比词语”的方法品味赏析,从而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严谨、生动。例如:

这样,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把玩赏析、对比朗读中,既感受到了种子生存环境的恶劣,又体会到了遣词造句的精妙。再比如教学《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肆虐”一词的含义,可联系生活实际,补充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并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个SARS病毒辐射发展图表(以第一例发现地广东为中心辐射展示其他城市的发展变化地图)。

触目惊心的数据加上辐射状图表,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很容易就体会到当时形势的严峻——SARS对人类的威胁,感受到SARS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蔓延范围之广。这样联系生活理解词语,不仅使学生有效地理解了“肆虐”的含义,更能使他们感悟到医护人员不怕牺牲的精神。

3.想象画面中体会意象美。诗歌的意象美就是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优美的意境更能够诱发读者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又能把读者带进更为广阔的意境。因此,在感受诗歌意象时,我们最多使用的办法便是想象,可以多方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充分感受其意象中深含的意味。以《种子的梦》为例,诗歌表面在写种子的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实则是在写诗人内心深处孕育的梦想,是诗人在黑暗的时期面对艰难挫折,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表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柯岩借种子这一意象抒发自己内心深处那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魄和“拨开云雾见日月”的希望,所以在学习种子冲破土层和冰雪重压这一小节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右手紧紧握住左手的一根手指,把左手的这根手指当作种子用力向上挤,想象种子生长过程的艰难、执着和顽强。再通过观察图片:冲出岩石夹缝的种子,冲破土层重压的种子,挤碎冰雪而生的种子,挤出杂草堆里的种子……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验种子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在想象中感受诗人坚韧乐观的品质,在想象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意境,从而领悟诗人借用种子的梦做意象的深刻意义。

再如教学《大人们这样说》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龙的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将无形的文字幻化成画面,再将鲜明的画面与文字结合,加上悠悠的乐声,更能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描绘的画面当中,加深体会“龙”这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现代诗歌范文第4篇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

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物质条件。《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黄土,和象征着中华古老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湾”,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

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还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位诗歌的意境

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的、有个性的。但须注意,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

现代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诗歌 意象 叙述

一般认为诗歌(包括文学)是时间的艺术,正因如此,在西方文论史上,就时空两个维度而言,人们大多致力于研究时间的一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悲剧的六要素,包括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其次是性格,以下依次是思想和言语,唱段是最重要的装饰,戏景虽能吸引人,却最少艺术。《诗学》中论述最多的是情节,其次是言语和思想,这三个因素都主要是时间性的艺术,对于其中仅有的空间性艺术――戏景,亚里士多德则不予置评①。莱辛的《拉奥孔》把艺术分为两类,诗(包括史诗、悲喜剧在内的叙事性文学)属于时间型的艺术,绘画(包括建筑和雕塑)属于空间型的艺术。莱辛认为,画只适合描画静物,因为其使用的媒介是存于空间的色彩,静物的各部分就是在空间中并存的;诗只适合叙述动作,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续的语言,动作正是在时间直线上前后相续的。莱辛认为诗画各有疆界,不应混淆。帕格森在《材料与记忆》等书中,着力阐发了时间的绵延特征,他认为时间是意识生命的特有形式,没有时间(绵延),世界就会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瞬间,就会在这一个个孤立的、不能相互转化和综合的瞬间中被割裂、被间断,人们就无法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画面,就不知世界为何物。现在有了时间,有了记忆,就有了世界的连续性,就能在意识中形成某种整体性,因而时间是意志自由、生命冲动,在无止境的创造中使一切意义成为可能②。帕格森无疑强调了时间的意义,也继承了西方历史上重视时间的传统。在我国的文论中,一直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线性的、诉诸时间的艺术,所以诗歌(包括文学)都是时间性的艺术。由于这样一个历史传统,因此在诗歌(文学)中研究时间较多,研究空间较少。随着叙事学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诗歌的空间叙事。这方面,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空间诗学》具有代表性,《空间诗学》集中探讨“诗意空间”的蕴含,研究家屋与天地、窝巢、贝壳、角落、抽屉、私密性等问题,阐发“世界是人类的鸟巢”的感悟,颇有东方美学的神韵。巴什拉主要是对建筑空间的诗意分析,我们认为巴什拉的《空间诗学》对诗歌中的意象空间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以前的论文大多注重探讨意象空间的意蕴,下面探讨诗歌意象叙述的内在特征。

一、诗歌意象的空间特征

有关文学的意象研究,一般认为发端于美国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他的《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细致分析了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等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弗兰克在研究小说空间时常常与庞德和艾略特的诗歌进行比照,指出读者阅读他们的小说不得不运用阅读诗歌的方法,抓住他们小说中在片刻时间内空间并置其人物的不同意象进行理解,这些不同的意象是瞬间的感觉,也就是空间。因为瞬间的感觉集中了各种人物、事件、意象、细节,一刹那涌现在脑海,由于空间密度增大、时间停滞,造成视觉瞬间静止,视觉瞬间静止也即空间,这些小说大量采用空间并置而不是时间流逝的方法。这实际上就肯定了现代诗歌具有空间艺术的特征,因此,尽管不是分析诗歌空间,弗兰克的《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也被认为开了诗歌空间研究的滥觞。

柏拉图认为诗人在创作时会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诗人的迷狂就是灵感的迷狂,尼采认为诗人应当具有“酒神”精神,此时理性因素消退,感性、欲望、本能获得彻底解放,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文思泉涌、万象云集,面对刹那间纷至沓来的记忆、意象、人物、细节,诗人只有采用空间并置才能充分表现内在的情感。确实如此,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庞德《地铁车站》:“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些无不是刹那间瞬间画面的并置。勃留索夫说:“艺术的任务自古以来就在于鲜明生动地描绘出人们恍然大悟的感觉的瞬间……诗歌截取的只是无数感情和不断进行着的事件的某些瞬间和场面。”朱光潜先生说,诗歌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并力求“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诗歌就是刹那间的片段,是一种空间的艺术。

另外,诗歌乃至一切艺术,无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空间。它既是一个物质的空间,又是一个独特的精神的空间,文学就是一个白日梦,是作家建构的第二自然,作家建构的精神后花园。一代代诗人用自己的作品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并且丰富和延伸了人类整体的诗性的精神空间。何其芳的诗歌《关山月》:“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如白鸽展开着沐浴的双翅,/如素莲在水影里坠下的花片,/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流到,/积霜似的鸳瓦上的秋声。/但渔阳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即有,怕也凝成玲珑的冰了,/梦纵如一只满帆顺风的船,/驶到冻结的夜里去吗?”无瑕的白鸽的翅膀经过月华的浸洗,洁白的素莲花片坠落在澄澈的水面,月下的“秋声”带着琉璃和积霜的洁白与晶莹,银白的世界安宁静谧、超尘绝俗、生气充盈,古典的芬芳漫于笔端。诗人创造了一个充满天籁之音、方外之色的诗性空间,读者读这首诗时无不沉浸于这个绝美的空间中,同时这个诗性空间又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空间的拓展、延伸。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这首诗时经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又会对原有的诗性空间有所扩展,从而不断延伸诗人创造的诗性空间。

二、现代诗歌的意象类型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周易》所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巴什拉所谓的“诗歌创作就是把许多意象集中到一起”,皆说明了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失去了意象诗歌也就失去了形体的依托,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意象的摄取和组织的过程。宗白华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③诗人对意象苦心孤诣的经营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在诗歌中常常可见“一片自在的风景,一丛野花,总是与一壁静寂的石崖作伴,时而有几朵流云飘曳而去,然后出天空的湛蓝;或许你听到一片自然的风声,轻轻掠过哗哗作响的树林以及清清的河水荡起涟漪……”④一首诗歌就是一个个分布与绵延的小意象构成的一个独立自足的大意象,每一个意象都占据一个诗歌空间的一个特点位置或一个点,是诗歌意象叙事的基本单元。朱大的诗歌《春光》:绿蜡笺上烘出一片云霞,/是杏花倩影投映浮萍洼。/洼里潆洄着浅碧的螺旋,/和淡青的香彖袅袅的牵:/春光撩起这流动的春光。这首诗歌前四行的每一行可以看做一个意象,每一行里又有许多小意象,如第一行的绿蜡笺、云霞,第二行的杏花、浮萍洼,第三行的洼里、螺旋,第四行的香彖。我们这里着重分析后一种意象,我们称之为单个诗歌意象。我们从《春光》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歌就是由一个意象到另一个诗歌意象的跳跃,也可以说是一个意象空间到另一个意象空间的跳跃。戏剧通过场景变换和人物移动进行空间转换,小说通过人物的移动和地点转移进行空间转换,诗歌则通过意象空间的跳跃进行空间转换。

在上述朱大的诗歌《春光》中,我们细分以上提到的意象,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绿蜡笺、浮萍洼、洼里一类;云霞、杏花、螺旋、香彖一类。从功能上我们把前一类意象称为情境意象,后一类意象称为主体意象。情境意象主要表示时间、地点或隐含时间、地点的意象,主体意象表示叙事对象、态度、行为等的意象。情境意象类似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氛围、衬托暗示、奠定基调等作用。主体意象是诗歌的中心意象,类似小说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展示诗歌的主要情感、思想主题。一般说来,诗歌中主体意象不可或缺,情境意象则不一定明确出现。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首诗歌中没有出现明确的情境意象,但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予以补充、还原,诗歌的环境是日本,诗歌实质赞美了日本女郎温柔娇羞的美感。一些诗歌中的可能情境意象就是主体意象,如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首诗歌中“死水”既是情境意象又是主体意象,“死水”应当是一片水域(中国),同时死水又是诗歌所要歌咏的主体。一般说来,用时间、地点作诗名的诗歌往往情境意象与主体意象合一。在诗歌中,情境意象为主体意象限定一个特点的时间、空间范围,对主体意象起衬托、限定作用。主体意象被内置于情境意象之中,因情境意象的衬托、限定而凸显。

三、现代诗歌意象的叙述功能

文学作品一般都包含叙述者、人物、事件等基本的叙事因子,都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共同的叙事模式,诗歌也是如此,因此诗歌自然可以运用叙事学的知识解读。正如前文所说,诗歌中的叙事一般都是通过意象空间的连缀、跳跃、切换、并置叙述的,意象在空间上的安排成了诗歌叙事的主要内容。诗歌意象具有以下叙述功能:

1.情境意象的氛围濡染

类似于叙事作品中的故事空间能够决定整篇小说的情感基调、氛围一样,诗歌中的情境意象也有类似的功能。何其芳的诗歌《花环》:“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霞最有光,/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没有照过的影子的小溪最新亮。//你梦过绿藤绿进你窗里,/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你有美丽得使你忧伤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此诗中的“幽谷”即为情境意象,整首诗歌所具有的孤芳自赏和遗世独立的情怀,与“幽谷”的文化蕴涵和积淀是吻合的。卞之琳的诗歌《距离的组织》实际上暗含罗马与中国两个空间、两个情境意象,这两个意象的并置,就造成了一种类比的意味,渲染了一种时代背景,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大时代中“小处敏感、大处迷茫”的时代因素。在我国古诗中,一些情境意象也有类似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句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孤舟”、“寒江”即为情境意象,这两个情境意象也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孤傲遗世的情怀。

2.意象的组接方式制约整首诗歌节奏

一般认为,诗歌的节奏取决于读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变化,以及韵脚等的设置,但诗歌的节奏也受到意象的制约。一般说来,情境意象密集,主体意象单一,诗歌的节奏可能较快,反之,情境意象单一,主体意象密集,诗歌的叙述节奏可能较慢。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的情境意象比较单一,就是康河,主体意象较多,如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水波和星辉等,同一个环境之下不同意象反复描绘,犹如电影的慢镜头缓缓推进,自然使诗歌节奏舒缓。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来看,同一空间下缓慢推进时间自然变慢,节奏自然轻徐舒缓。当然,这首诗的舒缓节奏也有赖于它的韵脚、叠字的运用,这两方面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艾青的诗歌《旷野》的情境意象主要如诗名“旷野”,诗歌运用广角镜头,慢慢推进,描绘了田亩和池沼等的贫瘠、衰败景象,悠长哀怨的调子,表达了对民族和人民无尽的悲悯。光未然的诗歌《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此诗歌的情境意象一再变换,河东、河西、万山丛中、青纱帐里,空间跳跃很大,结合短促句式、鼓点式节奏,造成全诗节奏迅急、情绪饱满、富有战斗力。从总体来看,现代诗歌中,慢节奏、情绪舒缓的诗歌居多,节奏快的诗歌相对较少。节奏的变化与诗歌的情绪传达密切相关,节奏快,一般比较激昂、热烈,节奏慢,则易形成沉思的品格或低沉的情调。

3.意象的牵引流动推动诗歌的叙述进程

如果小说和戏剧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冲突,推动诗歌叙述进程的则是意象的过渡和跳跃,诗歌叙述就是从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意象变换一次,诗歌叙述就向前推进或转折一次。如郑敏的诗歌《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中的意象有稻束、疲惫的母亲、满月、树巅、远山等,依靠意象的依次推进,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画面似隔而意相连,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氛围,构成了一幅优美深沉的艺术空间,宗教的情感氤氲在其中,疲倦而又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李金发的诗歌《时之表现》:“风与雨在海洋里,/野鹿死在我心里。/看,秋梦展翼去了,/空存这委靡之魂。”第一行主体意象“风与雨”,第二行忽然转入主体意象“野鹿”,并没有对前面主体意象进行陈述和描绘,这里可以看做一个转折,两个意象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关联,却是诗歌意象叙述的手法――非时序手法,将时间上并非直接联系的两个意象按语义构成“板块”结构并置,通过喻义上的相似性渲染诗歌主题――委靡之魂。

诗歌中的意象叙述是一种非事件叙述,一个意象牵引另一个意象,构成时间的流动,同时单个意象又组成一个个意象空间,也就是说,意象叙述就是意象空间的流动所形成的线性时间流程。

以上通过诗歌中局部意象的分析,阐释了诗歌意象的空间叙述功能,应当说在一首具体的诗歌中,这三个功能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朝着一个总体效果生发,最终完成诗歌的意象叙述,实质就是生成了一个大的整体的意象空间,局部意象从属于这个整体意象空间,又服务于这个整体意象空间。诗歌的空间叙述主要就是意象的空间叙述,这是把握诗歌空间叙述的中枢。

探讨和阐释诗歌的意象空间叙述,要立足于具体的诗歌文本,同时我们要探究生成这种意象空间的时代因素。一般说来,不同时代的诗歌意象空间具有不同的特质,同一时代不同的文学派别的诗歌意象空间也具有不同的风貌。由于经历、审美、价值、伦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派别具有选择不同的诗歌意象空间趋向。唐诗的意象空间与宋词的意象空间迥异,象征派的诗歌意象空间与七月派的诗歌意象空间径庭,大漠、孤烟的雄浑与小桥、流水的婉约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气象,死亡、枯败、黄昏的没落与纤夫、绿草、种子的沛然,表明了两个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个宏观的历史领域中俯视仰观,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意象空间的深层背景和意义,更有助于烛照洞微,探索诗歌意象空间隐秘而深远的内在蕴涵。福柯指出:“当下的时代将可能首先是空间的时代。”⑤意象空间诗学研究,诗歌研究的一个新的意义场,一定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4-65.

②谭裘麟.唯有时间(绵延)真实――帕格森自我意识本体论初探.哲学研究,1998(5):67.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