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风险控制

银行风险控制

银行风险控制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各行各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一些风险,银行业也不例外。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与会计方面相关的,如会计核算、财务评估、会计报表以及信息决策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面临着会计风险。为此,本文首先对我国银行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策略,旨在期望我国的银行会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我国银行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1.票据结算风险

目前,国内经济活动的支付方式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银行票据结算体系。尽管银行的票据结算业务占据着整个银行中介服务的核心地位,然而,随着“三票一卡”(即支票、本票、汇票、信用卡)支付方式不断普及,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风险[1]。银行需要面对巨大的金融欺诈风险。例如,部分不法分子会借助各种渠道和关系来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票据欺诈,以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另外,银行的信用卡管理制度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部分不法人员会通过时间差来恶意透支信用卡,继而严重损害银行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部分银行的票据识别技术及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部分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较低,再加上部分票据承兑及贴现时均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导致银行的票据结算存在着较大的风险[2]。

2.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风险指的是在银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因会计失控而造成的某些风险,其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是财务评估风险。部分银行未做到科学仔细地评估客户的财务报告,高估了客户的偿债能力,这样便极易引发银行的会计风险。二是会计决算风险。部分银行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来虚构会计信息,这样便会大大地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诱发会计风险。三是会计基础工作风险。倘若银行会计未做到规范、正确地应用会计核算办法,则极易导致会计工作真实记载经济业务的经济职能丧失,继而带来经济风险。

3.会计内控风险

目前国内爆发的诸多会计案例均是因银行缺乏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而造成的。譬如,部分银行并未做到严格根据财务制度来对会计岗位进行设置,继而导致会计岗位之间无法做到有效的约束与监管,而且部分财务人员也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这样便在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的会计风险。

二、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策略

1.监管部门应当统一会计核算准则

为了使银行会计风险管控实现规范化,首先要求监管部门对银行会计科目统一进行设置,对银行会计的应用条件及范围加以确定,这样方能保证会计指标的规范性,将银行会计风险程度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应当定期对银行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及时地发现银行会计业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方能对监管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调整与改进,编制出更能满足银行经营要求的管理型银行会计核算新体系。

2.银行自身应当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银行自身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引发银行会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正是由于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着不足,才为非法会计操作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进而加大了银行的会计核算风险。所以,银行应当不断地对自身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优化,不仅应全面提升会计核算控制技术,对会计核算流程加以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加大对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制约,而且还应当将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进一步提升科技控制的制约力。总而言之,银行应当严格按照支付结算方式和银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来执行会计核算,同时还应当始终坚持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以及权责发生制这四个基本原则来开展工作,做到会计科目的准确应用,严格按照记账准则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应当将帐表、凭证以及密押等票据分开存档管理,并对相关的交接等级制度加以制定,同时还应当分开登记并管理好各种重要的空白凭据及有价单证,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保存管理[3]。

3.构建多层次的内控体系及监管体制

要想使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则首先必须对银行的内部控制体制加以构建。换言之,应当让银行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相对独立却又与其它岗位相关联的岗位上,在落实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地配合并监督其他岗位的工作执行情况,从而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管。为了保证更好地实现银行的整体目标,除了应当让银行所有工作人员统一认识、清楚认识到整体目标外,还应当对一个多层次的内控体系加以构建,实现对工作职责的进一步细化。在确立好各层级的目标后,还应当进一步优化分配银行的内控制度资源,编制出一个能够与银行业务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内控责任体制。而且还应当实时监测所构建的会计风险内控体系的执行状况,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恰当地评估,从而构建起一个动态的监管体制。

4.强化会计风险控制意识

银行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是整个银行内部管控的核心所在,所以,银行应当加强对会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宣教,以免银行工作人员因对会计风险控制缺乏足够认识而影响会计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银行还应当加大对银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增强他们的会计风险控制意识及风险控制能力。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银行是金融企业,也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既要受到广大股东的监督,又要受到银行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监管,更要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所以,建设银行必须加快改革,调整结构,理顺关系,不断改进工作风,强化内部管理,倾听基层员工的呼声和建议,解决工作和业务发展中的一切弊端,提升基层建行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银行企业效益的双丰收。笔者分析了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在信贷风险控制理念、控制力度、对企业风险控制及银行内部风险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从重塑信贷管理文化、建立全程防范风险监控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信贷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来控制当前银行和企业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1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正确的风险控制理念。

近几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明显增强,大多数经营者在信贷经营过程中已比较重视信贷风险控制,但由于受决策环境、相关信息、经营水平、指标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经营机构不能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以致可能形成两个不利的经营局面:一是片面追求零风险,导致信贷业务日趋萎缩,市场占有率持续缩小,最终失去效益之源的不利局面;二是对投资项目和市场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了解和长远预测,导致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其关键主要在于经营者没有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缺乏科学平衡的风险控制理念。

1.2 信贷管理全程控制风险的力度不够。

防范风险最重要的是做好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工作,基层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责任等制度执行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核保出现“真空”,贷后检查不严,错失防范资金风险的最佳时机。

1.3 对企业改革带来的风险缺乏刚性的约束控制。

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民营化买断改制,其中,由于历史原因,原在工行贷款开户的企业又占改制企业绝大多数,目前地方政府和银监局对企业改制中银行资产如何保全尚末出台硬性保护措施,给那些信誉意识差的改制企业提供了逃避银行债务的“空档”,为了逃避银行债务,大多数改制企业千方百计逃避债务,悬空银行资产,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

1.4 银行内部信贷风险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贷款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权限比较模糊,对贷款风险责任界定不明确,对贷款发放管理的各个流程岗位应承担的风险责任缺乏合理、明确的追究制度;其次,在激励机制上,轻重失当。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转化也给予重奖,而对信贷资产质量好的银行却奖励较少,这就形成部分银行由于多种原因不良贷款较多,丰富的不良清收资源使这些银行在清收数额上大而得到重奖,而长期以来注重质量的银行却由于无清收资源,清收数额小所获奖励甚少,在保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降低信贷风险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2 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信贷发展战略,重塑信贷管理文化

任何国家宏观经济波动、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对银行信贷资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的经验管理和行政控制的被动适应模式,建立全面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信贷发展战略,将银行信贷发展战略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决策失误,有效规避信贷风险的发生。基层商业银行应加强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遵循风险分散的原则”等信贷文化理念,使风险管理的战略变成每一机构、每一员工的经营行为,以先进的信贷管理文化来规范各项借贷行为。

2.2 建立全程防范风险的信贷风险监控机制

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中应将风险控制理念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使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全过程均有相应的风险监控机制。一是建议在各级银行推行“风险经理制”,由各级行的“风险客户经理”全面负责各个层次的风险控制和防范,通过认真把好贷款审查、检查管理关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点;二是开发标准化的贷款“三查”系统,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分行业,分信用等级制定出明确具体、指导性强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操作标准;三是加强贷款核保制度建设,按审贷分离的原则,明确专门机构和专人贷款但保进行核保,确保贷款担保的真实、足值、有效、具有较强的担保能力。

2.3 在服务企业改制中创新信贷工作思路。

商业银行在今后的信贷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或完善:一是调整贷款对象,改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过度集中于国有企业的状况,适当增加民营企业、个人消费的贷款占比;二是严格抵押贷款规范管理,做到手续合法、抵押有效,在抵押物的设置上坚持适用、宜于变现,可望增值的原则,如房屋、土地、票据,并依法对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否则,坚决不予贷款;三是注重分散风险,积极推广银团贷款,鼓励并协助企业合理配置各行贷款比例与投资,使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

2.4 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业务管理。

2.4.1 确定业务客户经理,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严格信贷业务的审批程序。做到“分户到人,责任到人”,严禁越权发放贷款、出具资信证明等各项有关业务对审批权限和程序严格管理,从而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信贷风险。

2.4.2 贯彻“有保有压”的思路,适时调整存量客户结构,认真开展事后检查工作。对于信贷风险大的,企业诚信度差、销售不能按期的客户,要分清情况,坚决退出,只收不贷。要对信贷客户有经常性的事后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如产权变更、法人代表变动等要及时报告。

2.4.3 加强抵押物质、保证人的管理。对于新增的信贷业务,抵押物品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执行,原则上不接受机器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的抵押;要注重保证担保和权利质押担保的合规合法性。

2.4.4 加强信贷业务期限的管理。要强化信贷业务的期限管理意识,对于信贷业务的期限要经常进行清理,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2.5 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建明确界定贷款从调查、抵押、申报、审批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细节和承担的相应责任,立权责分明的信贷审批流程。二是优化信贷风险考核机制。在考核贷款营销时,要重点考核贷款营销的质量,淡化对总发放量的考核,对完成不良资产的清收转化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给予适当奖励,而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以引导银行经营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结束语

信贷风险控制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和企业产权制度转轨改制等一系列新变革,商业银行如何认清经营现状,准确把握和防范信贷风险,是关系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媛.基于银行信贷改革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2,(18):26-29.

[2] 李静.完善我国金融融资结构及金融制度改革[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9,(4):142.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建立以审贷分离、尽职调查为核心的授信决策机制。实行审贷两权分离,可以将授信岗位、授信责任和程序组成一个相互制衡的系统,使授信岗位责任明确、具体,运作程序规范、严格,从而防止和减少授信失误,提高授信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在具体操作上,国有商业银行可组建风险管理部门和授信业务部门,分别负责授信风险管理和授信业务开拓。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风险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独立的尽职调查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由行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审议机构,研究、审议风险管理有关政策、制度及其他重大事项,对授信项目提供专家评审意见,为有权审批人提供决策参考。尽职调查机构从“第二视角”审查业务部门授信审查的尽职情况,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评审和有权审批人的审批决策提供独立的参考意见。尽职调查机构可通过不同的资料来源,选用不同的分析角度,保证调查的独立性,形成对业务部门叙做业务的内部制衡机制。

建立以统一授信、授权管理为核心的授信运作机制。目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还存在着多级机构、多个部门同时授信的弊端,这无疑加大了授信业务的风险,必须尽快建立实施统一授信、授权管理的授信运作机制。客户统一授信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建立客户资信评价体系,定期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和行内掌握的其他资料,对授信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二是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核定客户的风险限额;三是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客户的各种授信实行统一管理,通过统一授信监控客户信用风险;四是在实施客户评级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授信额度支持,提高授信业务运作效率,加强金融服务。在采取客户统一授信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授信业务的授权管理。授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一级法人观念,没有上级行的授权或转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作出授信决策;上级行对下级行执行授权制度情况进行监控和及时调整。

适应风险管理范围的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将授信业务授权管理的对象由原来单一的贷款业务扩大到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融资、保函和保理授信业务、消费信贷在内的全部业务。为使授权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应制定专门的评价方法,根据各分行的授信资产质量、经济效益、资产规模、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等因素,按照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办法设定不同的权数,对各分行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然后,根据考评结果将各分行划分为若干等级,作为授权调整的依据。通过授权管理,一方面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授权管理制度,各级机构在各自的权限内叙做授信业务,超权限的报上级行审批决策,有利于风险的集中控制;另一方面,各行所在地经济环境、各行领导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质量等情况,客观上反映了各行叙做业务的能力和风险大小,上级行对之进行监控和动态调整,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识别和控制授信业务整体风险。

建立以贷后管理、资产保全为核心的授信管理机制。贷后管理是授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应专门制定贷后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贷后管理和监控。贷后管理的内容应包括:通过授信信息系统等途径,动态监控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国家政策变化、行业发展变化、市场或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行为有无异常或不利变动、企业内部管理是否出现混乱或不利消息、企业是否涉及大额不利诉讼、企业是否出现重大投资失算等。同时,对企业与银行交易方面的情况也要动态监控,包括是否发生企业存款持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贷或骗取贷款、银行索要的财务报表等资料不能按时报送或回避与银行的接触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授信资产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授信资产安全。

加强资产保全、化解存量资产风险是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又一重要工作。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资产保全部门,负责监控资产质量及其变化情况,对业务部门和下级行的保全工作实施总体规划和统一管理;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责任制度,明确授信过程中各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同时制定清收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级授信业务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相互关系和工作分工;第三,利用授信信息监控系统,按月对各项授信信息进行监控,对资产较差的分行、不良贷款大户进行重点监控,总行相应部门与重点清收行建立重点联系制度,协助各行进行清收;第四,建立一支不良资产清收的专业队伍,完善清收奖惩机制。,加大清收力度,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第五,建立和规范呆坏账核销制度,对符合呆坏账核销条件的不良资产,积极核销;第六,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授信资产实施债转股和剥离,减轻银行经营负担。

建立以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为核心的授信制约机制。不断完善授信业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权分明、奖惩对等,是建立授信制约机制的前提。首先,要明确业务主管部门检查监督的直接责任。选择重点单位、重点岗位、关键人员以及薄弱环节等进行再监督,尤其对基层行的各项授信业务要加大稽核力度,加强对每笔授信业务操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力量检查或抽查授信项目审批手续的合规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完整性、放款条件落实情况及放款后的管理情况等。其次,上级行应加大对下级行执行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全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第三,要实行不良授信资产责任追究制度,把住授信风险控制的末端和出口。如果出现不良授信资产,要及时分析主客观原因,对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必须实行不良授信资产责任追究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不良资产出现后尽可能减少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和巩固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的权威性、威慑性和有效性。

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强化一级法人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虽然赋予了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法人地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来看,法人治理结构也不够完善,董事会、监事会不健全或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不能与银行的经理层(行长)构成有效制衡,这也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先天不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是银行实行有效内部控制的障碍,它的解决有赖于国家金融体制和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一、贷款中应注意的问题

贷款工作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效益导向、营销导向和安全导向,加速营造新的贷款管理机制,做到贷前防范,贷中严审,多级评估,层层把关,万无一失,提高单产。

(一)择优汰劣,建立优良客户群。对优良客户要全力夺取,对劣质客户要主动放弃。

(二)既不能惜贷,更不能滥贷。贷款项目的选择只能优中选优。

(三)立足于市场、效益而不是立足于政府部门。银行和政府部门的结合点只能是市场和效益,是有效的贷款投放。

(四)不可重放,亦不可轻管。将原来的发放铺底资金贷款改为发放收购资金贷款;将松散型管理变为点收点贷,一单一结,跟单操作,全程监控,封闭运行。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范信贷风险

1、理顺政府与银行、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造防范风险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依据市场法则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应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维护银行货币体系的安全运行。

2、强化央行监管,避免和消除区域性、系统性信贷风险。一是发挥央行职能作用,规范金融竞争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金融竞争秩序。二是不断加强和完善稽核监督机制,切实做好风险的预警、监测工作。三是严格执行贷款证制度,为商业银行识别、估价和控制信贷风险提供参考。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监控和管理机制。一是要硬化信贷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通过考核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资产流动性比率、贷款质量、资产利润率等量化指标制约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结构和风险度。二是强化信贷原则和贷款决策程序,建立贷款评估决策机制,对企业的资产和负荷状况、经营状况以及偿债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此作为贷款的审查与评判标准,严格掌握企业借款。三是完善贷款风险责任制,搞好借贷双方责任管理,特别是要明确贷款第一责任人,明确谁审批、谁发放、谁收回的责任,实施包放、包管理、包收回、包效益的权利与风险挂钩责任制。四是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机制。依据借款人的经济实力、资本负债情况、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管理能力、经营业务、市场进入情况及其范围、产品的均衡性和互补性等确立企业风险等级,除对信用优良企业可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外,其它均采取担保、抵押贷款方式。五是全面实行审贷分离和按贷款风险程度划分信贷审批权限的分级审批制,实行贷款签批责任人制和岗位权责制约。六是建立贷后稽核制度和信贷岗位离任(职)审计制及岗位调换制,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严防违规行为和工作疏忽现象发生。七是建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依据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用途、贷款归行速度等因素,测算贷款风险度,为贷款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操作性。

(三)建立风险转化与保障机制,处理信贷风险

1、建立风险转移机制。一是将风险转移给借款人或担保人。一方面可采取更换贷款方式的办法转移风险。银行的贷款方式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担保贷款又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三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担保贷款执行不规范使担保流于形式,保证人无力偿还、抵押物不实、不足值或变现能力差等等,对由此而引发的风险可及时补充抵押物,并完善抵押手续,在有条件时尽量推广票据贴现贷款,逐步减少常规贷款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要求借款人预交还款保证金、实行实物或有价证券抵押等方式,将风险转移。二是由银行和借款企业及其担保企业分别向保险公司办理资金和财产保险,对风险较大的贷款发生风险时,由保险公司按投保情况给予经济补偿,从而实现风险转移。三是根据贷款性质将风险转移给地方政府。根据贷款合同条款规定,凡由地方政府承诺的项目,当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债务时,地方政府要负责组织还款。

2、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在银行内部实行风险责任制的情形下,由相关人员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一笔贷款发生风险后,管理人员要承担监督不力的责任,贷款检查人员要承担检查失实的责任,贷款调查人员要承担调查失实的责任,同时还要适当给予经济处罚,这不仅可以弥补信贷风险损失,还可以在银行内部激励信贷人员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银行;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就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评之后测出的风险进行处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控制既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本文拟就商业银行风险技术防范做初步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与回避

风险的回避与承担是一种事前控制,是指经营管理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风险。风险回避是一种保守的风险控制技术,回避了风险损失,同样也意味着放弃了风险收益的机会。但当风险很大,一旦发生损失将极为严重,银行很难承担时,这一措施还是有效的。

选择风险回避或承担实际上是一个风险决策的过程,是在风险决策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者自己的风险效益偏好,选择使目标最优化的方案。选择风险回避还是风险承担与风险决策期望收益、边际收益和风险效用等变量有关系,风险决策的期望收益越高,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例越高,风险效用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风险承担;反之,则选择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与承担决策可以应用到商业银行各种业务领域。例如,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银行的信贷业务部门或信贷审查部门在调查分析贷款企业的资信、还款能力、未来发展等对贷款的收益和风险作出整体判断后,如果认为风险大于收益,则选择不贷款;反之,则选择贷款。

二、风险补偿

l、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以借款客户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作为抵押品的放款,当借款人不能按照抵押贷款合同如期履约偿付本启、时,放款银行有权接管、占有抵押品,并且在进一步的延期、催收均无效时,有权拍卖抵押品,以此收益弥补银行的呆坏账损失。

2、金融产品定价。以贷款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定价贯彻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设计的金融产品使银行的目标收益能够适当反映和抵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贷款定价主要是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于风险小知名度大的企业给予优惠利率,其他中小企业却因其信誉水平不甚可靠而必须负担较高的利息负担。

3、提取一定比例的呆坏账准备金。提取一定数额的呆坏账准备金就是银行从营业收入、利润、资本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呆坏账准备金,用于抵补和冲销银行放款的呆坏账损失。呆坏账准备金是信用风险的补偿方法。呆坏账准备金的过多提取使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过少提取又不能满足风险损失的补偿需要。

4、保持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储备。法定准备金是依据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按期向中央银行缴存,是央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是外部对商业银行实行的一种强制性风险补偿机制。超额储备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头寸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储备和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的保障,过多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过低又可能使银行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5、保持适当的资本储备。资本是银行安全的最后防线,保持必要的资本充足率是抵御银行某种风险,避免遭受资产损失的一种最有效的风险补偿方法,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风险转移风险

转移也是一种事前控制,即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来实现:

1、担保。有担保的放款把本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银行在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资信风险。所以用“担保”来转移风险,效果好坏取决于担保人的资信,如果担保人与借款客户的资信水平同样差,那么就等于没有担保。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担保贷款时一般要求担保人资信明显优于被担保人,并必须对担保人的资信进行严格审查。

2、押汇下的保函。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具有外国进口商拒付或者开证行挑剔不符点拒付的风险,因此银行在做押汇议付时,一般要求出口商对单据的不符点出具保函,保证由于这些不符点造成的拒付均由出口商全权负责,银行有权追回全部议付款和利息。

3、金融衍生工具。l970年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特别是1980年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价格大幅波动,骤然放大的银行风险给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金融机构设计了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转移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已成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风险分散